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很多大城市的人总喜欢嘲笑农村人土什么的,但也有人反驳,往上数三辈人,有多少人的祖上不是农民?


农民总给人一种没读过多少书,说话粗俗,没学问的感觉。

但农村却有很多话糙理不糙的农俗和俗语,虽然听起来不够高雅和有学问,但却是祖祖辈辈农民祖先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很多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句农俗,乍一听会觉得很粗鄙,像句玩笑话,但仔细分析下来,却觉得它的确有些道理。

究竟是怎样呢?一起来看吧!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一屁千付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放了屁就相当于吃了很多付药一样。

这样理解的确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小时候我们消化不良,母亲叫我们躺下,帮我们揉肚子,不一会儿感觉消化了,一个屁放了,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舒服了?

还有做了手术后,医生都会询问有没有放屁之类的,如果放屁,说明通气了,病人的身体有好转,手术成功。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但相反,如果病人一直没有放屁,那可能是消化功能失调,肠胃功能还没恢复,那不单病人自己难受,医生也会很着急。

做了手术后很多医生都会嘱咐别吃糯食,或太硬的食物,为的就是防止堵塞肠胃造成不消化。

放屁放在成年人身上,是一种健康身体的体现。

很多中医也觉得,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是“痛则不通,痛则不通,泻而不藏,动而不静”,与现在医生问诊时候问通气与否?排便情况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一些做了手术后的患者,医生会嘱咐多揉揉肚子,促进肠胃蠕动,放屁后才能进食,这样身体才能慢慢好起来。

所以说,吃再多的药下去,如果一直没有放屁不通便,那说明身体依旧没有痊愈;反之,如果放屁了,那说明药有效果了,身体开始变好,这也是“一屁千付药”的道理。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放屁之人无罪过,笑屁之人有过错

小时候母亲总告诉我,放屁的人没什么罪过,笑话别人放屁的人才有过错呢?

放屁本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有时真的憋不住不小心放出来,这也是本性使然,有啥好嘲笑的?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小时候自己放屁都会觉得很丢脸,因为屁很臭,别人闻到就会嫌弃自己。

但妈妈总是说“憨包,管他们笑不笑,这是在‘放长屁’呢”。

农村孩子大多都养得比较随意,五谷杂粮,那个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哪里还管这个有营养那个比较补,只要能填饱肚子,饿不死,都会捞在嘴里。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但反而这样,农村孩子其实更少生病,吃五谷杂粮容易放屁,那说明小孩子的肠胃蠕动好,消化快,这是身体好的表现。

小孩子身体好了,才长得快,自然母亲说的“放长屁”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说,放屁是病愈的表现,也是身体好的标志。

当然了,农村一直喜欢吃红薯大豆之类的食物,这些食物也很容易让人放屁,而且相对来说比较难消化,一不小心堵住就容易不舒服,这样的放屁却不能当作是病愈和健康的体现,当然,病人肯定是不能吃这些食物的。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不过呢,小时候在农村一到冬天就是靠烤红薯煮红薯解馋,虽然红薯不好消化,但却让农村孩子的肠胃和消化能力变得强大,五谷杂粮和粗粮,加上农村孩子的好动,反而让农村孩子不那么娇弱身体更强壮。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放屁是自由,但也要看场合

虽说放屁是人的本能,是身体好的表现。

但往往只有小孩和病人可以随意放屁,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有屁就是得憋着,响屁憋成哑屁。

不分场合放响屁会遭到人们的鄙夷,这是成年人相处的基本礼仪。

但农村人好像就自由很多,大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花草树木、群山峻岭、牛羊马儿,有屁就放,很快就被分散在空气里,不觉得有什么味道。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反而是城市里,很多时候是十多个人挤在一个电梯或狭小办公室里,一人一个屁真的很臭,人们也会觉得放响屁的人不懂事吗,没礼貌,于是道貌岸然的保持正人君子,私底下把响屁憋成恶臭的哑屁却谁也不承认那个屁是谁放的。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放屁的确是要看场合,因为有时候放响屁真的很让别人尴尬。

说了那么多都是想说,如果小孩子整天放屁,那可能是他长身体的年纪,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不要随意打骂。

病人放屁是身体通气的表现,是病愈的象征,是好事儿。

一屁千付药!话糙理不糙,农村觉得:放屁之人无罪,笑屁之人有错

话糙理不糙,农村这样的俗语还有不少,那么大家还听过哪些类似农俗呢?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