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孩子的作文寫得好,我們經常這樣誇:

嗯!寫人記事生動活潑,人物活靈活現,故事曲折有變化;寫景狀物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可要是不夠好呢?

我們會說:不夠生動,人物不活潑,事物不逼真;當然,還有更糟糕的,比如說“詞不達意,語句不通順,不知道在寫啥。”

寫景狀物,是孩子們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一類必學文章,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如何才能寫好此類作文呢?所謂取法乎上,就是說學本領要向最上乘的人去學。

一、《核舟記》的狀物方法

好,我們一起看看《核舟記》(〔明〕魏學洢)是如何狀物的吧,這幾段文字會給孩子們至少3點重要啟發: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懷,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左右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他曾經贈送我一隻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共八扇。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塗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鬍鬚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麼話。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象彌勒佛,敞開胸懷,裸露胸懷,抬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一樣。他平放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槳。槳兩旁各有一個船伕。右邊那個梳著椎形髮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象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左邊那個右手拿著一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一把水壺,那個人目光注視茶爐,臉色平靜,好象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看完之後,我們禁不住為這段文字喝彩!一個小小的核桃雕刻而成的藝術品,被他描摹地惟妙惟肖,如在眼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描寫事物,先從整體概貌寫起。

為啥呢?

好比咱們第一次去見一個人,或者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第一眼整體印象沒看清楚,你一定不敢說留下深刻印象。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共八扇。

這3句話就把核舟的概貌點出來了。如果缺了這部分描寫,任憑下文怎麼精雕細刻,我們讀者都難形成“核舟”的完整印象。

第二,局部的工筆細描,不可少。

無論是核舟上的人,還是物,都用工筆細描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真是惟妙惟肖呀!

對了,當我們對某個事物有了整體印象後,該如何深入呢?

那就需要局部的工筆細描,向我們展現它的細微之處了。這就是人們之所以會留有深刻印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來看:

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麼話。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象彌勒佛,敞開胸懷,裸露胸懷,抬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一樣。他平放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數出來。

這一段描寫,簡直把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個人的姿態像電影鏡頭一樣呈現出來了。

就拿其中的蘇東坡來說吧,他的左右手和腳如何放置,是何姿態,清清楚楚,就連衣服的褶皺都寫出來了,不得不讓人驚歎。

第三,要有感受和想象。

比如,“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麼話。”,這就給我們讀者想象的空間。結合上文可知,魯直是和蘇東坡在奇文共欣賞,也許是在點評哪一句寫得很妙吧。

又比如,寫船伕“左邊那個右手拿著一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一把水壺,那個人目光注視茶爐,臉色平靜,好象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臉色平靜,像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這就是作者的感受和想象。也同樣能引發我們讀者的再次想象,就有值得咀嚼的餘地。

有了這3點關於狀物方法的總結,我們再來讀一篇同學寫的狀物作文,就更清晰地知道如何寫好此類文章了。

這位同學寫的《我的植物朋友》,是三下第1單元的必練作文。

二、例文點評

從她美觀的書寫、認真的態度,就能看出這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好同學。佳作共欣賞,我們趕緊來點評一下這位同學的作文吧。


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先說優點:

1.開頭引用古詩,比較亮眼

至於為什麼這首詩是描寫冰燈玉露的,需要抽空查一下資料,才敢確定。所以,先不作過多點評。

2.中間部分,描寫外形和習性,內容豐富

第二自然段,先用比喻句,寫出冰燈玉露像小燈籠,然後具體寫了肉質葉片晶瑩透明的質感。這是視覺角度的描寫。

接著呢,寫自己忍不住要去摸摸它的葉,這裡可以補充一句你的感覺,是光滑還是富有彈性?這就是觸覺角度的描寫了。

在光線暗淡的地方,它會散發出鮮綠的光芒,好似綠寶石。這是寫不同環境下的美。

重點部分來了!小作者的感受是"小多肉,大能量!"所以,接下來的內容就圍繞這一點來寫。

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能適應氣候。這句話一出,讓我們感覺它的植物朋友很強大。

接下來筆鋒一轉,但有一次,我惹它生氣了。這裡用了"對話法",把植物當朋友寫的感覺就體現出來。

它好像在說:"小主人,你為什麼把我獨自放在陽臺?"其結果是被毒辣的太陽曬枯萎。

經過小作者的悉心照料,恢復生機。

這一部分,其實還可以寫得更好,下文我會說。


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再說我的修改建議:

1.開頭,可用疑問激發興趣

既然引用了古詩,那就可以來一句俏皮的話:"你們猜猜,這是描寫誰呢?"

如此一來,讀者的閱讀興趣會更濃厚。

2.描寫冰燈玉露的"外形",還可以更逼真

當然,這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超高要求。我們不做強求。

原文能讓我們感受到冰燈玉露樣子的,只有一個比喻——"小燈籠"。所以,像餘老詩這樣孤陋寡聞的人,也許腦海裡只能想象柿子、小番茄的樣子了。

那這樣的冰燈玉露樣子逼真嗎?

很顯然,有距離。

我去看了百度圖片,個人感覺像是晶瑩剔透的大水滴,或者說紡錘。我的形容不一定準確,但意思是說小作者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描寫。

除了視覺角度,還可以增加觸覺角度,摸一摸,是什麼感覺?是冰涼?是富有彈性?還是......

這也是三下第一單元作文的要求,要調動"五感"去寫,把它寫得儘量逼真一些。

也就是說,結合上文我們對《核舟記》狀物方法的總結,可以知道,對冰燈玉露的整體形象和細節描寫都可進一步展開。

這樣,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完整且清晰的印象。

孩子寫植物的作文如何更生動?這段寫蘇軾的佳作給你3個重要方法


3.中間部分的"轉折"可以寫得更巧妙一些

啥意思?

小作者不是說"小多肉,大能量"嗎?好,既然自己一時大意,外出之前忘了把冰燈玉露搬回家,曬在陽臺上了。那可以怎麼寫呢?

從自己的心裡想法去寫,比如,"我突然想起,冰燈玉露還暴曬在陽臺上,會不會一命嗚呼呀。"回到家,見到它耷拉著腦袋,蔫了的樣子,心想:"這下完蛋了!死馬當活馬醫吧。"

於是搬回室內,澆水,聽天由命。沒想到,一個晚上過去,冰燈玉露又重現生機,綠色的光芒像是像我們炫耀它的強大。

你看,這樣一來,是不是寫出了"小多肉,大能量"呢?而且文章也有一定的變化。

怎麼樣,閱文至此,對如何引導孩子寫好狀物類的文章,是不是更有把握了呢?


往期精選: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