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实质

1.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联系

(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

(1) 道德认识

1)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

1)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2)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主要内容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f.自尊感

g.羞耻感

4)主要表现形式

a.知觉的道德情感

看到有人跳河自杀,不假思索地去营救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1)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2)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

1)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2)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

1)从众

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服从

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2.认同

1)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

1)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

2)专制性

3)溺爱型

4)忽视型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1)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1)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2)对教师和集体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三)道德认识

1.道德认识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三,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