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的大臣普遍能文武兩用?

冰劍夜琴


我回答的是赤壁大戰和蜀吳聯盟的問題

聯吳抗魏,對於蜀漢來說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對於吳國來說也是如此。這一方針雖然因在爭奪荊卅問題上雙方失策並導致夷陵大戰,但後來有所修復。



曹宗國


春秋戰國時期,王朝勢微,諸侯爭霸,群雄並起,諸子百家爭鳴,無論道家,儒家,陰陽家,法家,都推崇陰陽有道,文武相濟,文能安國,武能定國,在此歷史大背景下,人才的搶奪和考究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湧現出文武雙全的人物,如果是大一統時代就沒那麼明顯。術有專攻,各盡其責就更加重要。時代背景,主觀因素,客觀條件造就的吧!


西域關山侯


因為東西兩週的教育一直文武兼濟,六藝不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那個時候不分文職武職,這起碼是戰國中後期的事情。其實以後也有這種現象,比如唐代在玄宗前不就是出將入相嘛。



古今那點事


春秋戰國時,文武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顯,有很多人物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戰場,秦漢時期這個傳統也得以保留,漢朝初年甚至有無軍功不得作丞相的潛規則,到了後來文武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唐朝時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好歹也是跟著李世民上過戰場的。可是到了宋朝,文臣武將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路線矛盾,武將勢力在朝政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少。這裡面原因有兩點:

其一: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一個人,手中權力掌握的越多,對於皇權,就越是威脅。比如漢代的霍光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人物,文能安邦,武能定邊(霍去病的弟弟)。

其二:和平時期的需要。各個朝代的和平時期,社會需要發展農商,那麼就需要更專業的人才來做這件事情,政策上務必需要專業細分。軍事上有專門的人才,政務上也有專業的人員處理。這樣,社會的運行會更科學,發展會更好。

而春秋戰國時代,也並不是沒有劃分的,比如商鞅,他就是用法律來讓國家強大起來,約束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張儀蘇秦,外交工作做的非常不錯。孫武廉頗,一輩子打仗,並撰寫軍事書籍。

所以說,春秋時大臣文武兩用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嚴謹的。謝謝!!!


襄陽聽我說


你好,時代背景不一樣,戰國時期要講究君子六藝,六藝不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那時候不分文官武官.什麼官都是貴族擔任的,所以貴族們學的就是六藝,內容有文有武,只是各有精通罷了。而自東西兩週的以來的教育一直文武兼濟,武職,其實以後也有這種現象,比如唐代在玄宗前不就是出將入相嘛。

所以春秋戰國時,文武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顯,有很多人物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戰場,秦漢時期這個傳統也得以保留,漢朝初年甚至有無軍功不得作丞相的潛規則。到了後來文武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唐朝時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好歹也是跟著李世民上過戰場的。可是到了宋朝,文臣武將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路線矛盾,武將勢力在朝政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我認為是文武分治導致的,文官憑口才就能做上丞相,而武將戰爭廝殺數十年有的還拜不了將,武將地位低武人的地位越來越低,導致牛人都不習武,也不看重軍功了,所以文武雙全的人才自然越來越少了。


民間小俗事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各諸侯國生存發展的需求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大亂世,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最多時達到幾百上千個,各國之間經常相互攻伐,戰爭是這個時期的特色。武將是各國生死存亡的決定因素,各國也基本上全民皆兵,習武基本是每個國民成長的並經之路,所以文臣基本都有武略基礎。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人口本就不是很多,在加上戰亂,各國對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且長期處於缺額狀態,這個時候各國對大臣的使用不可能做到各司其職,因此大臣們身兼數職,文武並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民風導致

中華民族自從誕生的一天就一直面臨著兇險惡劣的生存環境,如野獸毒蟲、天災水禍以及遊牧民族侵擾等。所以在秦漢之前中國從上到下一直都十分尚武,文人墨客即使出仕也是為了建功立業,殺敵報國。各國能臣最能展現才略的最好方式就是領土擴張,帶兵打仗自然必不可免,而武將們封侯拜將後也自然也會學習治理國家。

總的來說,春秋戰國就是一個兼併統一的過程。各國都是把領土擴張作為國策,這個時代的能臣必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國,達不到要求的一般也不會上位。


足下三尺


要討論春秋大臣的才能,得先看看他們出自哪些階層。這個結果就好說了。


名氣大就能做官

有人會想,擱現在是不是明星都能當大官了?實則不然,在古代名氣近似等於才能。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名氣,但有名氣的一定有才能。所以你該理解,為什麼姜太公拿直鉤釣魚了吧。還有墨守成規的墨子、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

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有才能的人當官。春秋戰國自然也不例外。那時候他們選拔官員主要靠的是名氣,越廣為人知越容易做官。而擁有名氣的前提就是要有學識的士。那麼這些學識主要來自哪裡呢?


儒、墨、道、法四大家


在當時是百家爭鳴。湧現了許多士,例如謀士、文士、勇士、劍士等等。但當時,影響最大、出人才最多的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那麼這幾家都有什麼特點呢?

儒家講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簡直是全能,所以儒家的人能文能武沒問題,實際上孔子不僅是博學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武術高手。

墨家,有很多專業人才如諸多能工巧匠並且他們都會一些武藝,出了許多的俠客。而墨家的首領叫做“鉅子”更是武藝高強,所以後來的江湖和幫派都是受墨家所影響的。

道家,主要產出謀士和治國人才。

法家:多出變法家,如商鞅、吳起、李悝等


春秋戰國的大臣

在春秋戰國時,大多數人才出自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能當上大臣的都不能是僅僅懂得治國或兵法的士了,都是精通多種知識的人才,所以你看好多文官是佩劍,一般的平民是打不過他們的。皇帝制定國策也要徵求武官的意見。

尤其是當世的大才必定要求是文武雙全的,能治國還要懂得兵法,所以吳起、白起、王翦、信陵君、蘇秦、張儀等都是精通文韜武略的。

當然這裡的武主要還是指兵法與戰策,不是指武藝。畢竟兵法好不一定武藝高強。


口嗨歷史


誰能想象出白起治國時的樣子,誰能想象出李斯帶兵打仗時的風采?

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全是文武兼用,那些文武兼用的人,大多數出自山東六國。

從周朝伊始,就是採取了分封的方式。由此產生的諸侯和士大夫,在管理自己的封地的時候,由於封地都不是很大,所以都是軍事和治國一起抓。

說白了就像自己擺地攤一樣,進貨賣貨都是一人就幹了。等到生意逐漸做大,於是再有人管理下財務,把進貨和賣貨分一下工。如果有時忙不過來,也可以叫財務再去幫幫忙。這時候也不需要把職務分得那麼細緻!

最初分封的那些國家,土地和人口都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士大夫就是什麼也得管,沒有什麼文武之分。需要管理種地就去管管種地,需要打仗就領兵去打仗。

由於領地是由自己的兒子世襲,所以他們繼任之後也需要什麼都會。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能夠更好地進行管理,由此就誕生出了貴族的精英教育。

貴族的精英教育主要就是“六藝”。

為了顯示出他們貴族的身份,當然就需要在朋友圈顯擺一下。在朋友圈顯擺,當然不是把馬車開到王宮裡去,當然還是要展示一下他們的禮儀。所以他們首先就要學習“禮”。

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就需要按照等級搞點相應的樂舞。順便自己也學點兒,偶爾嚎兩嗓子也可以解解悶。所以他們就要繼續學習“樂”。

真到了領兵去打仗的時候,總不能空著手上前硬掐吧,怎麼也得配上把狙吧。所以他們還要學習下“射”。

怎麼說好歹也是貴族的身份,出門、打仗怎麼也得配輛車。宋國的主帥華元在和鄭國打仗時,司機直接就把戰車開進了敵營。這可比把車開進了王宮裡危險得多了!有鑑於此,所以他們更需要學習一下“御”。

學習這麼多的東西,光憑腦子記恐怕也不行,怎麼學的時候也得記個課堂筆記吧。需要管的事兒太多,怎麼也得有個工作記錄吧。所以他們還要繼續學習“書”。

打仗贏了要論功行賞吧,要收的租子都交了多少啦,這一切是不是都要算一下?自己分封出去的地還剩下多少啦,是不是需要去丈量一下?所以他們還要再學習“數”。

等到他們這一套都學完了,他們說自己不是文武全才,你信嗎?

秦國的情況則與他們不同。從商鞅變法之後,權力就集中到了秦王手中。君主手下的大臣們,最好權力越分散越好。尤其是軍事和治國的權力不能集中到一個人的手裡。

白起是從軍隊底層做起的,那些治國方面的事物有其他文臣來做,所以白起只能乖乖地去領兵打仗。當他拒絕領兵出征的時候,也就他到了終點的時候。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文武分家的具體時期應該是隋唐,準確應該是唐高宗以後,之前的官,基本都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只不過有的人擅長打仗,有的人擅長治國罷了。比如漢景帝朝的周亞夫,打仗有一手,當了宰相就悲劇了。因為那個時候當官的都是貴族,貴族的教育是不會偏門的,提別是習武。習武其實是一件很花錢的勾當,因為你練武營養必須跟得上,吃得好那是基本要求,還得請專門的老師,教習箭術等等,以戰國時期來說給君主駕車的人都必須是貴族出身。一般老百姓人家能吃飽就不錯了。後來從隋朝開始,皇帝試圖壓制門閥勢力,但是結果就是隋朝滅了。唐朝皇帝接著幹這件事,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和他老婆時期才初步做成了,因為他們抬高了寒門子弟,讓這些人湧入朝堂,作為對付門閥的工具人。這些人基本是沒有戰爭素養的,他們就是文官的最初形態。


小小年紀純純的心


這是時代背景所決定的。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競爭激烈,而一個優秀的人才搭配上一個不算昏庸的國君往往可以使一國的國力迅速提升。所以君主對優秀人才的定義為文武雙全,而當時的士人為了真正站在廟堂中心,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典型的例子,有秦之商鞅,他不僅變法強秦奠定統一基石,還親自指揮軍隊收復河西。又如魏之龐涓,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出將入相,但是惠王自始至終沒有給他權兼將相。然而他的這種追求,的確反應了當時士人的普遍目標,側面反映了君主的選材標準。再如齊國的田忌,典型的通武不懂文,所以齊王對他的倚重遠不如秦孝公對商鞅的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