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疫情心理疏導:通知老人出院遭拒,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一個多月後,以精神科專科醫生為主要成員的心理醫療隊,由國家衛健委統一組織,從全國各地趕赴武漢。上海、湖南、四川等派出8支心理醫療隊,共300人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服務。


據《新民週刊》報道,上海援鄂心理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王振接受介紹,患病老人以及患病兒童和疫情中失去親人的兒童,是這次疫情中讓他非常擔心的群體,未來需要對這些群體進行重點的干預和長期的跟蹤。


專家談疫情心理疏導:通知老人出院遭拒,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老人沒有治癒吵著出院,通知出院又堅決拒絕 : 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武漢金銀潭醫院一位老年患者已經出現抑鬱症狀,而且初步判斷達到了中度抑鬱。這位老人住進金銀潭醫院後,經過治療恢復得挺快,但心理狀態一直不太好。沒有治癒時,他常常吵著要出院,其實這是一種焦慮恐懼的表現。現在他治癒可以出院了,他又堅決不肯出院。臨床醫生說,通知他出院,他堅決拒絕,不跟醫生說話,非常煩躁,甚至有輕生厭世的想法。


"我們和他交流,他起初也不肯講話,後來他終於說出來,他最擔心的是孩子不歡迎他回家。老人內心是非常渴望回家的,但孩子可能跟他說,怕他回去生活不方便,大家都在隔離,家裡沒有能力照顧他。"


因為這種擔心,他就不想出院。再加上醫院裡醫護人員對他照顧得很好,這一對比,心裡就會很難過,感覺自己有家不能回,慢慢地產生一些消極的想法。


知道他的想法,心理醫生告訴他出院後隔離期間社區都有相應的生活安排,然後針對他的擔憂,引導他理解子女的本意不是嫌棄他,教會他如何與子女溝通,同時引導他疏洩自己的悲傷情緒。

專家談疫情心理疏導:通知老人出院遭拒,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經過近半小時的心理疏導,老人的情緒有所平復,但由於其抑鬱症狀仍然較明顯,心理醫生將給他開相關藥物。


針對這種現象,王振解釋道:"病情重的時候,來不及顧及心理上的感受,那時候救命要緊,等到患者身體上的疾病緩解了,心理症狀就表現出來了。"


老年痴呆患者無法配合治療,需要心理治療


養老院的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或者是阿爾茨海默症早期。這些患者中有部分無法不配合治療,會成倍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可能醫護人員照顧這一個病人,其他七八個病人就應付不過來。


上海心理醫療隊接到會診要求後,通過藥物治療和部分的支持性情緒疏導,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比如對那些睡眠顛倒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夜間出現的行為紊亂,可以給一些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既改善了行為,又改善了睡眠。


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特別重視,但目前還無法顧及


最近也看到很多讓人痛心的新聞事件,老人廁所猝死,獨留6歲孫子在家,告訴他有病毒不能出門,於是孩子吃餅乾充飢,和爺爺的屍體在家待了好幾天,直到社區人員上門排查。還有一個女孩,追著靈車喊媽媽。這些孩子的心理創傷將會很大,需要心理醫生的強制干預。

專家談疫情心理疏導:通知老人出院遭拒,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孩子是我認為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王振說,上海心理醫療隊有一組同事在武漢市兒童醫院,那裡收治了一些兒童患者。"我最擔心的是他們的未來"。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是一家人感染的,這些孩子裡可能有部分孩子的父母因為這個病去世了,他們的心理的問題,需要心理醫生的關注。


目前心理醫療隊還在做篩查,目前他們的工作還侷限在醫療機構,無法顧及武漢社區中因疫情受到直接心理傷害的孩子,看看每個孩子大概是什麼情況。這個篩查做起來不容易,因為有的孩子可能並不知道家裡人的情況,大人和孩子在不同的地方治療。


相較於2008年汶川地震,心理治療已有很大進步,但形勢更加嚴峻


2008年汶川地震後,很多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人員以志願者的身份前往災區。但因為災區的心理干預工作組織比較混亂,有的人反而給受災人民帶去二次創傷。


經過汶川地震等災害後,心理干預領域總結經驗教訓,現在各方面對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組織能力和專業性都比當年進步很多了。


專家談疫情心理疏導:通知老人出院遭拒,最擔心孩子不歡迎他回家


但是,傳染病疫情和地震不一樣,地震、火災都是一次性就過去了,傳染病持續的時間長,很多人會因為持續存在的慢性應激而產生心理問題。


另外一方面,地震和火災,它是侷限在特定區域內的。就像汶川地震,雖然震級很大,但僅僅在四川省內,其他地方不太會受到影響。而傳染病不一樣,尤其像新冠肺炎,它擴散得非常快,即使你周圍還沒出現感染者,你也處於恐慌之中,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


這種情況就使得面臨心理問題的人口基數擴大,形勢更加嚴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