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毫無爭議,紅色是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從鮮豔的五星紅旗,到紫禁城的宮牆;從關公的忠義臉譜,到新娘的蓋頭,紅色被國人賦予的精神內涵數不勝數:威嚴、正義、生命、熱情、赤誠、吉慶、奮進、勇敢、忠誠、改革……這些正面積極的詞彙,凝聚成整個民族的審美底色和價值取向,沉澱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血液中。

但是,中國作為瓷器之國,紅釉的發展卻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其在每個時代所延伸的審美意象也不盡相同。從原始社會的鮮血崇拜,到當今昂揚向上的中國紅,中間跨越的茫茫萬年時空,既是攻苦食淡的紅釉技術沿革史,也映照了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歷程。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一、原始陶器

紅色在西方代表血液,並延伸出暴力、殺戮等負面意象。其實,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眼中,紅色同樣是鮮血的象徵,卻由此演變為昂揚生命力的表達。東西方文明差異,讓人嘖嘖稱奇。《周禮·大宗伯》載: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這種崇尚血液的觀念,其本質是對生命構成機制的崇拜。在祭祀現場,汩汩鮮血滲入泥土,寓意著為土地賦予了生命力,所求不過一個五穀豐登。這似乎回答了東西方紅色寓意不同的原因,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底色差異,造成了對紅色的區別待遇。

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飾物中已經有了許多紅色的元素,其中既有對生命的崇拜,又萌芽了原始的審美追求。

8000年前,甘肅天水大地灣出土了第一批彩陶,打破了“彩陶源於西方說”。它們以紅色裝飾口沿,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再往後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形式逐漸豐富,引用黑白兩色,開始出現各種幾何紋、人物紋、動物紋,但紅色依然是絕對的主角。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馬家窯文化 紅陶

我們很難說清陶器的誕生過程,也許是一場大火燒燬了營地,卻意外發現被燒過的泥碗堅硬無比。總之,陶器伴隨先民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熟食與開水強健了他們的體格,他們也以代表生命的紅色賦予陶器美的靈魂。就這樣,紅色一點一滴的融入了中華祖先的血液。

二、秦漢紅陶

《禮記·檀弓》記載:

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

周朝以火德立國,尚紅色。關於其興起,還有赤雀丹書的故事。《呂氏春秋》: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盛”。火氣盛,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可見紅色在周代的地位。但當時冶金技術突飛猛進,青銅迅速崛起,陶器也多仿青銅製式,於顏色並無太多追求,紅陶仿青銅禮器只是偶見。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戰國紅陶

關於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有很多傳說。《史記·高祖本紀》:

劉媼 夢赤鳥如龍,戲己,生執嘉

後劉邦自封赤帝,《漢書·郊祀志》:

漢興,高祖初起,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殺者赤帝子

這就是著名的赤帝斬白蛇,所以漢初以火德立國。但到了武帝初年,又改成土德。原因繁瑣,不再細表。

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經濟發展,人口驟增,昂貴的青銅不再具有普適性,陶器逐漸增多,主要分為日用和明器。日用以灰白陶為主,樸素之極。一是彩陶對於平民而言造價頗高;二是紅色在漢朝還屬於禁忌之色。《漢書》:

青綠民所常服,且勿止…然則禁紅紫之屬

另一方面,漢代厚葬成風,陪葬的明器形制多樣,禮器、陶倉、陶囤、陶俑無所不有,其中多有紅色的表達,而且紅的熱烈、奔放,似乎要將人間的紅火帶到另一個世界。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西漢彩繪紅陶明器

東漢,隨著青瓷的崛起,紅陶也伴隨著陶器退出了歷史舞臺。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一、唐朝:紅釉瓷器的發端

東漢至唐中期的五六百年,紅色似乎在陶瓷上消失了。原因很簡單,瓷器擠壓了陶器的生存空間,但在瓷器上表現紅色又非常困難。

1300度以上的高溫,只有銅元素能夠呈現紅色,容錯率卻非常小,溫度稍高就會變成無色(行內稱為“燒飛”),溫度稍低又會變成黑色,相差不過幾十度。

我曾經受邀親赴景德鎮的柴窯燒製現場,眼睜睜的看著一爐青花釉裡紅燒成了“青花釉裡白”。要知道在現在的景德鎮,因為環保等方面的要求,開柴窯可是一件大事,能分得一爐的,都是行業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這種結果讓人哭笑不得。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當場燒飛的“青花釉裡紅”

現在匠人做不到的,卻在千年前的大唐長沙窯得以實現。1999年,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長沙窯遺址出土了一把銅紅釉執壺,這在唐朝可是絕對的高科技產品,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紅釉瓷器。

關於長沙窯,要多說幾句。在邢窯、越窯南北對峙的夾縫中,長沙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窯口,成長為第一代外銷瓷器生產基地,靠的是敏銳的商業頭腦和戮力前行的技術創新。它首創釉下彩繪、發明模印貼花技術、將文字引入瓷器裝飾。強大的技術攻關能力,解釋了中國第一件銅紅釉瓷器為何能於此誕生。從這個角度上說,長沙窯比聲名赫赫的“南青北白”,更加耀眼奪目。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長沙窯銅紅釉執壺

但是,當時的銅紅釉並不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只算驚鴻一瞥。熱情奔放的唐人便將對紅色的熱愛傾注在飄飄紅衣之上劉希夷《相和歌辭》:

春洲驚翡翠,朱服弄芳菲

一派女子紅衣出遊的春光旖旎。

二、宋代鈞紅

鈞紅帶個紅字,其實卻屬於青瓷譜系。河南禹州神垕鎮的陶瓷匠人,偶然將當地富含銅的“孔雀石”摻入青釉料,卻意外收穫了一抹更加迷人的色彩。這種青紅相間的呈色,像極了傍晚天邊晚霞的斑斕,不愧“夕陽紫翠忽成嵐”之譽。

鈞窯是否於北宋誕生,至今仍有爭論。近年來各種研究與實物出土,越來越傾向於元明。事實上,鈞窯直到明代才有書面記載,清中期後開始風行。所謂“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都是當時流傳開來。小鎮神垕也在明清成長為繁華之所,有民謠贊之:

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宋鈞窯玫瑰紫花盆

我們在此不做學術討論,依然沿襲北宋舊說,鈞紅確實可算作銅紅釉的首次大規模應用。這一方面代表著高溫釉下紅技術的成熟,一方面則表達了明確的紅色審美追求,為其後紅釉的真正盛世奠定了基礎。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一、元朝:紅釉繁盛的開始

紅色作為漢民族的圖騰色,紅釉的繁盛卻於元朝發軔,似乎是一個有趣的陰差陽錯。其實,北方遊牧民族在漫長冬夜所受的苦楚,讓他們對太陽與火充滿敬意,紅色也因此成為元朝僅次於藍白的第三國色。《蒙韃備錄》記載:

成吉思汗之儀衛…幃傘亦用紅黃為主

在當今蒙古同胞的生活裡,服飾、馬鞍、寺廟中的立柱、佛桌…紅色元素也是隨處可見。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蒙古紅色服飾

此外,景德鎮御窯的建立,為紅釉大規模生產提供了的重要技術條件。

遊牧民族素來重視商貿,手工業則是商貿的基礎。所以蒙古鐵蹄每到一地,必擄工匠。《靜修先生文集》記載:

保州屠城,惟匠者免。予冒入匠中,如予者亦甚眾。或欲精擇能否,其一人默語之曰:能夾鋸即匠也…而凡冒入匠中者皆賴以生,當時恨不知其人之姓名

通過這種方式,元廷聚集了大量瓷工,其中甚至還有西域的匠人,被稱為“浮匠”。他們被充實到景德鎮的浮樑磁局,終於讓高溫銅紅釉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細細算來,紅釉竟然是中國單色釉瓷器中最晚成熟的品種。

元人善飲,多酒具。下圖的紅釉高足碗,與江西高安出土的那件著名的“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把碗異曲同工,都是上層貴族用來豪飲的器物。火紅配烈酒,當塗一場醉。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元代紅釉高足碗

二、明朝:尚紅之風

“大明”,太陽也;“朱”,紅也;“洪武”,通“紅武”也。明初的尚紅之風,看起來是那麼的理所當然。《明史》記載,洪武三年輿服定製:

服色所尚以紅為宜

但朱元璋搞藝術不在行,燒製了大量釉裡紅,質量卻不敢恭維。

永樂帝似乎對篡位之事,一直心中惴惴。前期酷愛白色,以證其孝,“白釉之王”甜白釉由此而生;後期酷愛紅色,隨其父之好,又成就了“永樂鮮紅”的赫赫聲名。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永樂紅釉僧帽壺

不同於長沙窯的灰紅、鈞窯的紫紅、元代的暗紅,永樂紅釉終於實現了鮮紅如血的效果,將原始社會最初的紅色崇拜基因呈現在了瓷器上。其髮色穩定,釉面光潤,給人以純樸厚重之感。尤其器口等處露出的白胎,形成別具特色的“燈草邊”,非常自然的增加了裝飾效果,賞心悅目。

宣德朝,紅釉進一步發展,紅的更加深沉純粹。如“初凝之牛血”,又稱“寶石紅”、“祭紅”。《景德鎮陶錄》贊之:

宣窯……以甜白、棕眼為常,以鮮紅為寶,器皆膩實,不易矛蔑。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宣德紅釉碗

可惜的是,宣德後,高溫銅紅釉技法失傳,只能改燒以鐵為主要呈色劑的低溫礬紅。《大明會典》記載:

嘉靖二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內鮮紅改為深礬紅。

關於永宣紅釉的成就,馬未都先生有這樣一段評價:

紅釉至永宣,攀上高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樂之紅充分,宣德之紅飽滿;永樂之紅嬌媚,宣德之老辣;永樂之紅陰柔,宣德之紅陽剛;永宣之紅的成就讓後世不可逾越。

三、清朝:紅釉盛景

清朝紅釉品種之繁多,已經到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但均起步於康熙末期的“郎窯紅”。“郎窯之主”郎廷極出身明末官宦世家,後舉家降清,多有出仕。他任江西巡撫時,在景德鎮刻苦攻關,終於恢復了永宣時期的高溫銅紅釉,並以“脫口垂足郎不流”的獨特特徵,成為備受推崇的一代名品。據說乾隆皇帝看見康熙時期的郎窯紅,還以為是宣德窯器,賦詩讚曰:

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祐德尤崇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郎窯紅穿帶瓶

郎廷極於的貢獻還不僅於此。豇豆紅,這個紅釉史上難度最高的品種,也在其手中誕生。豇豆紅分許多種類:紅色較淡為粉紅;色調最豔麗的是美人醉;粉紅中有綠點的叫苔點綠;如果綠點成片就叫蘋果綠;稍有紅塊叫孩兒臉;最精美的通體一色,潔淨無瑕,稱作“大紅袍”。豇豆紅的燒成非常複雜,需要多次上釉,並精細調節銅的還原、氧化過程,

才能得到紅中帶綠的迷人釉色。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豇豆紅玉壺春瓶

除了高溫銅紅釉,有清一代還燒製了低溫鐵紅釉,包括礬紅、抹紅、珊瑚紅;低溫金紅釉“胭脂紅”;另有蓋雪紅、年窯紅、薔薇紅、玫瑰紅等等等等。

紅釉在封建社會的最後時代,終於紅的百花齊放,紅的千嬌百媚,紅的目不暇接。明初只做出一個鮮紅,便等來了動搖國本的“土木堡之變”,國力一衰,紅釉再無根基。清朝這三位盛世皇帝,卻在國力最盛時將漢族文人的擰巴審美學了個通透,

“根正苗紅”已經不能讓其滿足。於是,那些豔麗的、曖昧的、明快的、內斂的紅,就紛紛登上了陶瓷殿堂。例如下面這件雍正粉紅釉蒜頭梅瓶,是不是曖昧的讓你心中瘙癢?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雍正粉紅釉蒜頭梅瓶

其實,各類單色釉基本都在雍正朝露了個臉,過了把癮。胤禛高絕的審美眼光,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是拔尖的,大概也只有北宋的那位藝術家能壓他一頭。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一、紅色的審美功能

中國古代對於紅色功能化的延伸,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官方信仰、民間信仰與審美情趣。

杜甫雲:

服色定尊卑,大哉萬古程

中國古代,色彩是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統治秩序和宗教禮儀的主要工具。歷朝歷代對輿服、宮室、車馬顏色方面的嚴格規定,均將色彩作為等級尊卑的明顯標誌,滲透著濃厚的政治傾向。在這一過程中,官府極大提高了紅色、黃色、紫色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其中,黃色為最高統治者獨佔,民間一般不敢輕易僭用;紫色又不如紅色之熱烈單純,所以,紅色成為最具群眾基礎的“貴色”。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代表皇家威嚴的紫禁城宮牆

其次,民間信仰中的紅色,一方面與官方類似,有著尊貴吉祥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既敬且畏的心理。如《春秋》等典籍都記載了“朱絲救日”、“朱絲止雨”、“朱絲求雨”等祈福活動。其後,紅色的厭勝功能不斷延伸,避災邪、去瘟疫、降惡鬼,必有紅色大顯神通,歷代史書和稗官小說中的這類故事不勝枚舉,在此不再贅述。

最後,紅色有著區別於其他色彩的鮮明審美情趣。著名美學家康定斯基說:

紅色正如我們的想象,是最有特點的暖色,它是通過內在發生作用,這是一種很有活力的、能動的不安寧的色彩,然而它沒有四散流溢的黃色那種輕挑的特點,儘管極富能量和強力,留下的卻是目標幾近明確、無限強盛的確定的印象。

所以,我們很容易從紅色中找到威嚴、正義、熱情、赤誠等情感對照。此外,漢族語境中的紅色還特指女子容顏。 吳偉業 《圓圓曲》: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還有白居易《對酒吟》:

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

韓愈《醉贈張秘書》:

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紅顏、紅袖、紅裙,充滿了對女性美的讚歎與嚮往。以上,似乎可以解釋紅色成為中華民族圖騰的原因,也成為了陶瓷工匠對紅釉孜孜不倦追求的原動力。

二、“紅色”精神的傳承

前文,我們簡單梳理了中國陶瓷的紅釉歷史。可以看出,雖然古人對紅色的崇敬與喜愛一以貫之,但因紅釉燒製技術難度極大,直到元朝才真正走上陶瓷藝術的舞臺,於明清發揚光大。古代景德鎮官窯的紅釉出品率僅在10%左右,其技術難點在於:銅紅釉要求1300度以上窯溫,燒製12—13小時。但銅元素到達800度就容易燒飛,故此時要採用強還原焰。至1200度左右,又需要一點點關鍵的氧化焰,保證銅元素變成紅色膠體分散於釉中。我們在景德鎮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皇帝命窯戶燒紅釉,屢燒屢敗。窯戶女兒以身投火,開窯後紅釉竟成。故事的真假我們不去考究,但女兒投火時帶進去的一點點氧氣,確實悲壯的暗合了紅釉燒成的關鍵所在。

技術的高難度造成了成本的高企。清代景德鎮窯業就流傳著“要想窮,燒郎紅”的俗語,加之皇家對民間使用紅色的限制,使紅釉瓷器只流傳於上層社會,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將時光上溯至遠古,我們的先民發現,血液竟與帶來溫暖的陽光同為紅色。也許從那一刻起,追求生命的原色,就成為深刻在民族骨髓中的審美方向。細想之下,尚紅習俗與我們溫和內斂的民族性格相去甚遠,與士大夫崇尚的簡淡玄靜也迥然而異。拋開統治階層的刻意手段,紅色似乎更代表著平民階層對抗艱難,追求美好的樸素感情。

中華民族多坎坷,百姓求一個紅紅火火,風調雨順,其中洋溢著的堅忍不拔、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與陶瓷匠人千年來對紅釉孜孜不倦、攻苦食啖的追求異曲同工。這種不畏艱難、不懼困苦、執著向前的精神,恰恰彰顯著紅色於當今社會最為珍貴的意義:哪怕所求只是一眼朝陽,也會在崎嶇山嶺上奮勇登攀……

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紅色崇拜與紅色禁忌——中國古代信仰體系中的紅色》

《中國傳統高溫銅紅釉的發展與分類》

《明代“重紅”現象與紅釉瓷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