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因其於十八世紀始產於清朝督陶宮郎廷極所

督燒的郎窯,故稱“郎窯紅”美人醉釉。又稱粉紅釉、孩兒臉釉、 豇豆紅釉、桃花片釉等,初創於明代,清代有很大發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制瓷工藝達到我國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由於有一個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為“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1]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製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頸者為硬棒棰,撇口圓肩者為軟棒棰)、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有通體呈菊瓣形的。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徵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但數量不多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豔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豔,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豔,彷彿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郎窯紅器裡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

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

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由於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豔,形成了""垂釉""。但因為製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鑑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耿寶昌先生的調查統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後世窯變釉的斬足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別。

郎窯紅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徵。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園式、滾園式或為裡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福""、""壽""、""大清年制""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製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於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並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燒製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呈氧化氣氛,則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傳世的郎窯器有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裡釉為紅色而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鑑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量極其稀少。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瓷器釉色名。亦稱“美人醉釉”。清朝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燒製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顏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乳鼠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臉釉”等。

屬高溫釉。受燒成氣氛的影響,呈色變化很大:或粉紅色中有深紅,或深紅色逐漸暈散為淺紅色,或局部泛淺黃淺綠色,或深綠中泛紅。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紅袍”或“正紅”,通體一包,鮮豔明快,沒有瑕疵;略次為釉色如豇豆,有深淺不等的斑點及綠苔,稱“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較淺為“娃娃面”或“桃花片”;

再次者色調更淺,或晦暗渾濁,為“乳鼠皮”或“榆樹皮”;更次者則釉色呈灰黑不勻的“驢旰”、“馬肺”色;釉為黑焦泡的一類,則屬最次品。豇豆紅器無大件,多為文房用具如水盂、太白尊、印盒、洗或陳設類瓶等,小件如柵葉瓶、菊瓣瓶以及更為少見的盤等。清康熙朝燒造成功。豇豆紅器均為官窯產品,民間時有仿。

豇豆紅釉,基本所有瓷器的圈足裡都呈現銅鏽色斑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大的有青釉、白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黑釉。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製,也有采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乾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調;三是胎質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

單色釉瓷器往往以釉的顏色分類,顧名思義為胎外施一種色彩的器物。大的有青釉、白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黑釉。小的分得更細一點,青釉中有粉青、天青、豆青;白釉中有甜白、青白;紅釉中有霽紅、牛血紅、豇豆紅等。

我們知道不同色澤的釉是分別以不同的金屬元素中含量多少來作為呈色劑,諸如鐵、銅、鈷、錳、銻等。因此,它們在窯內不同的燒成氣氛下就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根據出窯後瓷器的釉色色階的變化,色彩濃淡不一,可能有數種,數十種或不下百餘種的變化後的稱呼。譬如最流行的紅色,稱呼就有祭紅、霽紅、積紅、牛血紅、醉紅、雞紅、寶石紅、硃紅、大紅、鮮紅、抹紅、珊瑚紅、胭脂水、胭脂紅、粉紅、美人祭、豇豆紅、桃花浪、桃片紅、海棠紅、娃娃臉、美人臉、楊妃色、淡茄、雲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紅、棗紅、翻紅、肉紅、羊肝、豬肝、蘋果綠、蘋果青等等。所有這些細緻微妙的色彩變化,自古到今勾起多少文人雅士去苦思冥想,拍案叫絕。

歷史上古玩一直被譽為“成人的玩具”,它包含著大量的信息、知識、文化和美感,同時也向人們敘述著昨日先人們發生的故事,其中奧妙讓人們深入其中流連往返:同時也無不向人們提出難以窮盡的挑戰,好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性明瞭它的全部內涵。因此,其迷人的魅力也就歷經不衰。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熱的痴迷者,對唐宋名貴瓷器大肆收羅,再陳設於宮廷,日夜相伴賞鑑。對郎紅器也情有獨鍾,曾賦詩讚美:“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帶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

郎窯紅釉釉泡較大而閃閃發亮,且不稠密,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現象。郎窯紅一般外壁施紅釉,內壁施白釉、米黃色或微泛青色的白釉。底足釉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少數有本色紅釉底。紅釉層是生坯掛釉,多次施釉,高溫一次燒成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製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如果燒成良好的還原氣氛,就呈紅色,如不是還原焰而是氧化焰,燒成瓷器的釉就是綠色。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於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並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燒製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呈氧化氣氛,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就出現了傳世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裡釉為紅色而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鑑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量極其稀少。

郎窯紅釉器,其時代特徵。

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比較敦實,手感極好,大件作品相當厚重,精巧玲瓏的薄胎作品較少,釉面玻璃光澤強烈,清澈透明;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

二:口沿有人為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以此來仿造“燈草口”口沿多有破泡;

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圓式、滾圓式或為裡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端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盤、水盂、渣鬥等圓器,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琢器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寫款、福、壽、大清年制。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四: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青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徵,底足有深褐色的積釉,稱”垂釉”,但流釉一般不過足,稱“脫口垂足郎不流”。

五:郎紅的釉層內都開大紋片,有流淌形成的牛毛紋

六:郎紅的釉色鮮紅豔麗,由於銅紅釉流動性大,上下左右釉色變化活潑,靈動,釉色濃處好像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再薄一點的呈蘋果淡紅色或灰褐色。

郎窯紅,祭紅,鈞紅呈色機理基本相同,可是它們的外觀狀態及工藝燒成條件都所不同。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徵及燒成條件的要求看,鈞紅與郎窯紅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可是它們兩者的釉料組成及工藝製備情況卻相距很遠,與此相反,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徵及燒成溫度等均有顯著的不同,可是它們的釉料配合及工藝情況都比較相近。

由於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珍貴,物罕而價昂,因此後世仿造者比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幾乎可以亂真。但仿品是無法擺脫它的時代特徵的,與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製,也有采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乾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調;三是胎質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只要細心觀察對照,仿品和真品還是可以區分的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

郎窯紅釉瓶郎窯紅為康熙晚期郎窯名品,其仿宣德寶石紅釉而成,而燒成極為不易,故釉色變化萬千。區別於正燒郎窯紅釉的厚潤醇穆,此器之釉色則別有一番景緻,其頸部及近足聚釉處釉層肥厚,而其餘部位則相對稀薄,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層次的變化,特別是瓶腹的白色斑點十分引人注目

郎窯紅,即郎窯燒製的銅紅釉瓷器。

郎窯的產品除郎窯紅外,還有郎窯綠,郎窯蘭釉及描金、郎窯青花、五彩等。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

以銅原料作為著色劑,早在漢代的鉛綠釉陶器上就使用過,鉛綠釉就是銅在低溫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製出高溫銅紅釉瓷器

據餘所知郎紅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燈草芯

2)釉色上淡下濃

3)淌釉不過足,在近圈足處聚為整齊的黑紅色釉

4)內外開片

5)底為米湯底,或蘋果青底

6)玻璃光澤很強

7)釉濃處如初凝牛血

9)無款

郎紅的底還有兩大特徵:

1、紅釉和胎的交際處有一條青白帶綠色的釉線,不管是過去還是現代都是沒辦法仿的。

2、真品底部一般多有紅斑。

郎紅還有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口沿有氣泡而且有氣泡破裂的現象。反而在器身幾乎找不到釉泡!

清中晚已降釉泡漸多 到民國仿品就完全走樣了。

郎紅的仿品主要是在民國時期,也有用雍正時期的仿哥器加綠釉或者乾脆加彩仿各色郎窯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下半部釉色反差大,不協調,三是胎松,四是口和足的工藝不一樣。是可以區別的。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豔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豔,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豔,彷彿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郎窯紅器裡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

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

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由於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豔,形成了“垂釉”。但因為製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鑑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耿寶昌先生的調查統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後世窯變釉的斬足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別。

郎窯紅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徵。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圓式、滾圓式或為裡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福”、“壽”、“大清年制”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製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於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並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燒製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呈氧化氣氛,則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傳世的郎窯器有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裡釉為紅色而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鑑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量極其稀少。

由於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珍貴,物罕而價昂,因此後世仿造者比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幾乎可以亂真。但仿品是無法擺脫它的時代特徵的,與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製,也有采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乾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調;三是胎質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只要細心觀察對照,仿品和真品還是可以區分的。

而宣德年間的“祭紅”比永樂時的紅釉更在成色上勝一籌。宣德以後,紅釉則很少燒製,康熙以後,經過多年努力才得以重新燒製成功。被稱為“郎窯紅”,是因為康熙年間江西巡撫兼御窯廠督理, 郎廷極的姓名而得名。這件器物由成色上看,無疑是“郎窯紅”中的精品。

紅色的寶石

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郎窯紅”的燒製實在太困難了。興許幾番燒雜詡無從燒成一件,靠它掙錢養家是不能指望了。紅釉是用氧化銅為著色劑的。從宋代開始燒造,但其時“鈞紅”的釉色遠不如永樂時的純正。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的制器匠, 已經精熟地掌握了紅釉的呈色技術,燒造出來的瓷器的釉色純正、均勻。

實踐經驗表明,極大多數玻璃釉容易出現開片。所謂“玻璃釉”就是玻化比較完全、具有較強玻璃質感的釉。郎窯紅就是一種玻璃釉,且釉層較厚,故易出現開片。祭紅釉的玻化程度較差,釉層中存在大量氣泡、析晶及殘留石英等,它們能夠阻止裂紋的延伸。除此以外,祭紅釉的胎釉配方合理,不會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匹配而產生開裂。由於採取了合理的工藝措施,所以祭紅釉不容易出現開片。

郎窯紅釉器,康熙朝的時代特徵。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圓式、滾圓式或為裡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青白帶綠的色線。

康熙圈足

1)平足,沙底無釉偶有淺顯或深重的螺旋紋

2)寬厚圈足,見於早期器物,斜削呈裡低外高狀,也有平切硬折角的,同時還有較寬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3)雙圈底足外牆著地,裡牆懸空。

4)二層臺底 多見於琢器

5)拱壁底多見於筆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