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中后期的蒙古部落,不再像明朝一样南下掠夺?

军史墨客


清朝皇帝在关内是皇帝,在关外是大汗,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那么蒙古部落怎么敢入关抢劫?而且,清朝与察哈尔科尔沁等蒙古还都有婚姻关系。

最重要的是清朝武力远远超过蒙古,准噶尔蒙古那么大势力都被清军灭了,其他蒙古部落哪里还敢入关抢掠?虽然,清军不在长城部署重兵,比如,明朝一样在长城部署70万军队。

清朝在北京,张家口,宁夏,右卫,西安,保定、顺义、三河、东安、良乡、冷口、罗文峪、霸州、玉田、宝坻、雄县、山海关、永平、千家店、密云都有八旗军驻防。而且,在关外的呼伦贝尔,乌里雅苏台,巴里坤,吐鲁番,塔尔巴哈台,伊犁,察哈尔,宁古塔,拉林,珲春,布特哈,墨尔根,齐齐哈尔,呼兰,察哈尔,黑龙江….所有关外要塞都有八旗驻防。

而且在内外蒙古,有几十个清朝分封的亲王郡王分区守卫。那些,蒙古零星部落还怎么能入关抢掠?

实际上,八旗军最大的优点,就是驻防边境艰险地方200多年,而且,他们驻防边关,因为人数少,就不需要大量征发民夫,也不用修建大量城墙要塞。北方边境从此平静200多年,再也没有了胡马南下抢掠。

这就是八旗军的最大历史贡献,几乎是独自,保卫边境200多年,没有一匹胡马南下,再也不用修长城,再也不用每年征发百万人向边关运输粮饷服徭役。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深度军事


因为清朝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能够很好的管理蒙古各部落。而且清朝皇帝大多数的妃子都是蒙古人出身,蒙古很多人在清朝是可以封王的皇亲贵族。这样蒙古人就认为清朝皇帝是蒙古大汗,是对元朝的一种延续再加上蒙古贵族在清朝依然享受着贵族待遇,自然蒙古地区在清朝手中无比的牢固,自然不会再去做出伤害自家人的行为。

反观明朝的统治重心在中原,因此对于明朝而言,不论是用战争方式还是用和平方式,只要能够把蒙古拒于长城以外,就万事大吉。再者明朝统治者认为蒙古是敌人,元朝的余阴使蒙古不可能轻易臣服在中原皇帝之下。然而蒙古资源匮乏,只能通过与明朝贸易来交换所需资源,但明朝认为互市会加强蒙古的实力,反过来攻打自己。事实上蒙古人几次南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扩大贸易范围和规模,南下出征只是为了抢夺一些必要的资源,如果可以和平等价的交换,没有人想要拼命。

但是清朝不同,清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而统治重心在中原,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不但龙兴之地随时会受到威胁,连接中原与东北的辽西走廊也随时会被切断。所以,清朝一直坚持必须控制蒙古这一基本国策。所以在清朝后期也就没在出现蒙古南下掠夺这些事件。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奇文笑谭


第一,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蒙古部落,击败葛尔丹,笼络了漠北,解决了延续千年的蒙古问题。而且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军事力量的增强,让蒙古部落十分忌惮。

第二,和亲制度的实行,清朝与蒙古部落的和亲很频繁,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是蒙古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住了蒙古南下。

第三,蒙古民族属于骑射民族,而清朝的一系列火炮,都让这个擅长冷兵器,近距离搏杀的民族无从下手,处处被动。

第四,黄教在蒙古部落的传播,蒙古部落原来信奉萨满教,而清朝推行的黄教(藏传佛教)在蒙古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牧民,都成了虔诚信徒。而为了能及时接受到宗教的洗礼,他们一改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在寺庙附近定居了下来,为了生存,他们开始频繁内斗,逐渐行成内耗,削弱了自身战斗力。

第五 限制蒙古部落的行动,尤其是来到中原,他们只能从几个关隘进入,并受到了严格控制。


春天的小小菠菜


清朝中后期蒙古族不在南侵,大部分都认为是因为清朝皇帝多么英明,多么厉害。

大错特错,清朝是中国朝代更迭中对中华文明伤害最大的朝代,这个后续再说。

我先反驳大多数人说的藏传佛教和盟旗制度。

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降低了蒙古各部的战斗力,但他具体体现在,对于僧人的供养。各蒙古部落因为对僧人的供养,变得推崇佛教,从而降低战斗力,但这不足以摧毁一个民族,相反,信仰更能凝聚人心。

盟旗制度使得各部落划分,分割了各强大势力,但这不是因而是果。因为科技的原因,一大部分游牧家庭,开始了农耕生活,形成了类似于地主形式的小农经济。由分散到集中,由游牧到定居。

而让蒙古族停止南下侵略的主要原因则是以下三点:

第一大原因:沙皇俄国的扩张

西伯利亚属于苦寒之地,不能发展农业,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没有现实意义,因此俄国的窃据显得无关痛痒,但是对于蒙古等游牧民族而言却是致命打击。

俄国对蒙古北部土地的蚕食极大地压缩了喀尔喀蒙古等部的活动空间。

第二大原因:火器

游牧民族最大的战争优势是骑兵,然而明朝末年,西方先进的火药火器技术,大大提高了满清战斗力,清王朝曾用火器平定过多起叛乱。

第三大原因:蒙古草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为明朝工农业的发展,培育出了能在草原种植的小麦,荞麦等,游牧变成了农耕。

所以说,游牧民族是输给了时代,而不是输给了满清八旗!




影像声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我们要了解明朝中后期蒙古为什么南下掠夺:

1、在明太祖时,太祖曾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羁縻”政策,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明朝把茶叶当成制衡少数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数民族食物里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腻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叶能解油腻,对少数民族来说获取中原王朝的茶叶显得至关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给明朝廷的《答谢表》 中的感叹:“臣等胜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

如果明朝禁关就会使蒙古陷入“衣无帛,无茶则病”的困境,可见明朝的断绝互市,给蒙古造成了无法承受的苦难。

2、明朝后期对于蒙古的禁运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对蒙古实施禁运,钢铁、粮食、茶叶、药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违令者死。结果,草原出现了巨大的饥荒,饥荒又引发瘟疫,死者无数,人口大减。没了药材、茶叶,蒙古人只吃肉,时间长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滞,腹胀如鼓,苦不堪言。没了钢铁,蒙古人男无刀枪,女无针剪,又没有铁锅,连煮肉都成了问题,只好生吃。没了女人,蒙古人光棍众多,本族女人稀少,远远不够分配,没办法,只好几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户,重新回到原始社会。明朝的禁运,让蒙古人瞬间回到了石器时代。

3、蒙古只能南下抢掠,手里又没有家伙,根本攻不破长城和关内的众多城池。而且,明军拥有足够多的骑兵,可以快速到达被突破的地区,而且拥有火器优势,石器时代的蒙古人根本没法抵挡。南下抢掠不成,蒙古人纷纷东迁,进入辽西、科尔沁和察哈尔,抢掠女真部族来维持生计。因此,明朝后期,与蒙古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辽西,就是这个原因。

二、清朝中后期蒙古为什么不南下掠夺。

1、清朝重视征服蒙古,满清帝王心里深刻的意识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须安定蒙古,所以满清对蒙古态度非常重视。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在到皇太极建国(清),在伐明战争中朝鲜和蒙古一直给满清捣乱,如果不把蒙古彻底征服,那么满清后院就不安全,所以必须征服蒙古。

2、满清有能力征服蒙古。清取代明后成了华夏主人,清朝军队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个强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再出现一位成吉思汗这样人物,也对抗不了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也注定了蒙古从此无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败是被历史所淘汰,因为蒙古发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的车轮。

3、清朝为何能够最终牢牢控制蒙古呢,有一个大背景,就是沙俄东扩,挤压了蒙古人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迫使蒙古活动范围南移,这下子,战略纵深的优势逐渐削弱,跑跑跑那招不好使了。背后有沙俄,前方有清朝,所谓腹背受敌,能不老实吗。以前的朝代都无法彻底根除游牧势力,从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等,都是不断兴亡,草原上,没有真正的权力真空。南北方由于生产方式和地理位置差异,物质财富差异,就决定游牧民族对生存空间和物质分配的渴求,这是大环境。

再说了,蒙古人闹事的早就被清朝揍得鼻青脸肿了,真是被打怕了,就比如后来的准格尔部。清朝在军事上除了打,还大量调出蒙古强军及家眷,分散到远离蒙古的新疆以及全国各地驻扎,使之与蒙古完全失去联系,削弱了蒙古武力。

4、除了军事打压,清朝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大搞联姻和分封。联姻客观上加强了满蒙的血缘联系,以皇太极为例,四个福晋全是蒙古女子,终大清一朝,先后出嫁公主郡主达600多,可见恐怖。

分封上,手段高明,大量授予蒙古贵族亲王、郡王、贝勒、特勤……各种独立的爵位那是多如牛毛,大多爵位之间还没有隶属关系,真鸡贼,活活把蒙古拆得七零八落。

另外,对蒙古进行文化和交流隔绝,限制蒙汉交流,禁止蒙汉通婚,禁止蒙古人学习汉文取汉名等,并且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关口,仅有山海关、喜峰口这几个地方可以通行。这些措施,有利得保证了清朝对蒙古的文明碾压。

5、最厉害的是,清朝在蒙古大力推崇喇嘛教,还有规定,谁家有五个儿子,那必须要送两到三个去寺庙里当和尚,这就狠了,因为僧侣不能结婚生子,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蒙古的人口,你看外蒙偌大国土,今天都还只是这点人口,足见清朝政策影响之深。

综上所述,这些措施,就是清朝中后期为何能牢牢控制蒙古不出现南下掠夺的原因了。











风雅国学



酉阳749


蒙古曾经的辉煌,是清朝祖先女真人的噩梦。在明朝后期,蒙古已经分裂数个部落,其中较大的准噶尔,和硕特,喀尔喀,科尔沁部,都在明末的后金与明朝之间左右摇摆。后金为了避免同时对明朝及蒙古两线作战,对蒙古诸部采取了怀柔政策。后金与蒙古内喀尔喀部会盟,共谋联合。此时,蒙古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亦有零散投金的蒙古人,壮大了后金的势力。

皇太极率军平定察哈尔,而蒙古的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死于逃亡青海的途中。面对声势浩大的八旗铁骑,林丹汗之子额哲无力抵挡,不得不献上元代传国玉玺向皇太极投降。后金获得成吉思汗的玉玺,这意味着女真人接过了成吉思汗统治的正统,具有了统治蒙古的法理依据。次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统率女真和蒙古各部,继续征伐明朝的战争。

除了军事上对蒙古的压制,清廷对蒙古高层采取的笼络政策,让蒙古各部王公,都乐于臣服满清,每年各部王公朝见清朝皇帝,甚至联姻,都不断加强了蒙古与满清的关系。

军事镇压控制,政治笼络贵族,那么对于底层人民,则采取了宗教策略。蒙古本来信奉的是萨满教,但是清廷却大大提升将西藏喇嘛佛教在蒙古的地位,用各种手段,使得大量蒙古民众信奉黄教,而喇嘛活佛的寺庙系统受朝廷庇护,喇嘛免役免税,还享有各种特权,导致蒙古大量青壮年为了躲避赋役,出家当喇嘛。由于出家的喇嘛数量越来越多,蒙古各部传统的畜牧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普通牧民的税收承担越来越重,而喇嘛寺庙对属地牧民的盘剥越加厉害。这便是唐朝后段寺庙众多,佛寺的收入比皇帝还多的状况,唐朝的衰落与这些佛寺的兴起不无关系。

这也就如同将蒙古部阉割一样,没有了精壮劳动力,生产力严重不足,经济无法发展,这样的蒙古丧失了成吉思汗时代的霸气和冲劲,又如何去与清朝争夺权力。还算比较有骨气的准噶尔汗国从康熙打到乾隆,但是屡败屡战,最终还是被乾隆纳入版图,从此满蒙一家亲。


铁乌龙


以前蒙古人总是南下掠夺。草原就是他们的家,每次掠夺完都可以撤回草原去,但是满清的时候,情况变了,从西伯利亚不断掠夺的哥萨克骑兵是一群比蒙古人还心狠的存在,蒙古人南下,掠夺金银,粮食和女人,杀掉男人和孩子,他们也要繁殖。但是俄罗斯人只要土地,至于土地上的一切,他们都可以不要,这也是俄罗斯可以侵占那么多土地但是都可以守得住的原因,俄罗斯只要土地,把原住民要么杀光,要么赶走,要么拉回西伯利亚当奴隶直到死,再迁过俄罗斯人来重新建设,生活,库页岛就是个例子。总说库页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上边有多少俄罗斯人,又有几个中国人么?收回来?可能吗。随着俄罗斯人的不断入侵,蒙古人被不断蚕食,家都没了,只能彻底依附满清,哪怕南下劫掠,劫掠完又能去哪呢?回草原?草原上的俄罗斯人可是比蒙古人更狠的存在。[捂脸][捂脸]几千年历史也证明了好几件事,一个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汉,到唐,再到宋,明,周边异族永远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只有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他们才会当孙子,当中原王朝一势弱的时候。曾经受尽中原王朝恩惠的异族就会来反噬。造反,劫掠。一个就是好的怕恶的,恶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汉唐面对异族的做法都是先打,打服了就诏安,有用吗?强大的时候确实有用。但是一旦衰弱了,曾经乖的跟孙子一样的异族就会起兵造反,劫掠,五胡乱华时候的两脚羊。等等。从春秋战国,再到明,多少年了。和草原上总是要么打,要么开互市,几千年的时间,好好的对他们有用吗?没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南北朝。胡人的势的时候是汉人的末日,至于蒙古人南下,满清入关,那更是汉人的噩梦,各种屠城,屠杀。杀人放火。结果呢,从明朝到清末,俄罗斯人用不到三百年解决了中原王朝几千年都解决不掉的蒙古。啥方法呢,很简单啊,杀,跟狼有啥好谈的,你见过被驯服的狼吗?没有,那就杀掉啊,总会杀尽的,留着干嘛,留着给他机会咬死你?


NichtWiedu


清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唯一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边患问题的朝代,是前代政治体制的集大成者,蒙古不再南侵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二元帝国,军事优势

后金政权本是草原游牧民族,入关后成为农耕、草原二元帝国,即保持了草原民族的战斗力和思维方式,又拥有了山海关内农耕地区的财富,集合了辽、金、元三个二元帝国的制度经验,对付北方游牧民族还是有一套的。

皇太极战胜了最后一位蒙古大汗林丹汗。

三番之乱期间,林丹汗的孙子察哈尔王随同叛乱,被平定后拥有蒙古大汗继承权的黄金家族察哈尔部绝嗣。

康熙战胜了蒙古各部中实力最强的准格尔部。

经过这几场战役,蒙古各部各自为政,已经很难集中力量南侵。

政治联姻取得法统

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都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皇太极的其中一个妻子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孝庄太后,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博尔基吉特,具有蒙古黄金家族血统。

1632年皇太极战胜了蒙古最后的大汗林丹汗,曾称霸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正式灭亡。1636漠南蒙古16部在后金都城盛京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通过联姻,皇太极以黄金家族女婿的身份获得了蒙古大汗的身份,成为继曾俘虏过明英宗的瓦剌部首领也先之后第二位非黄金家族血统的蒙古大汗,从此成为蒙古各部共主。

宗教政策

清朝皇室学习元朝的宗教政策,顺治册封五世达赖,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第一大派,康熙册封五世班禅,青藏高原从此稳固,藏传佛教也被传到蒙古各部,康熙四十二年,章嘉活佛奉诏常住蒙古多伦汇宗寺。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蒙古各部从法统、宗教、文化上已经与满清融为一体,清朝虽解决了困扰封建王朝两千年之久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问题,但世界已经变得不同。


怀念夏天


世界各个游牧帝国中,崛起于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曾是令欧亚各国闻风丧胆的存在,巅峰时期的蒙古帝国,在“长子西征”中,一直打到了欧洲地区的多瑙河一带,以至于蒙古人被西方人称作为“上帝之鞭”,是全世界公认的“征服者”。



考察蒙古族的来源,最早的时候,要追溯到东胡这一支古老的游牧部族身上。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东胡的记载。《逸周书·王会篇》载:“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辞海》中对于东胡的解释更为详细:“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在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也曾强盛一时,不过到了汉朝,随着匈奴的崛起,东胡逐渐衰落,其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了后世的蒙古族。

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诸部落之间内讧不休,如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各个部落,彼此内斗不休。在南宋初年,还曾遭受金国的统治。不过等到成吉思汗横空出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骑兵凭借着弯弓劲马,开始了征服半个世界的历程,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元帝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北元的残余势力虽然遭受了重大打击,但他们很快分化形成的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依然是明王朝的劲敌。其中的瓦剌,曾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让大明王朝几乎动摇了根本。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等到清朝定鼎中原后,蒙古人的战斗力好像突然下降了,再也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外在威胁,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蒙古之所以对大清不构成威胁,主要是双方形成了和亲制度,蒙古王公的女子,大多嫁给清王室的皇帝们,联姻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以至于一直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

还有观点认为,在清朝中后期出现的火器,使得冷兵器时代威震天下的蒙古骑兵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战斗力大打折扣。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最影响蒙古战斗力的因素,其实是清朝所推行的“黄教”制度。黄教也即藏传佛教,归属格鲁教派,因僧人佩戴黄色帽子而闻名。在清朝之前,蒙古信奉的是萨满教,而到了清朝,在清廷的大力推动下,黄教成为了蒙古各个部落主要信奉的宗教。

当蒙古族皈依黄教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牧民,每年都会向寺庙布施大量钱财。同时为了方便定时礼拜黄教僧人,曾经四处游牧的牧民们,选择在寺庙周围定居,这样就造成了激烈的人地矛盾,草场过度放牧的后果,使得蒙古各个部落为了争夺草场而内斗不止,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清廷正是看到了这一适合他们控制的局面,才有了“兴黄教以安蒙古”的策略,或许这才是最令人信服的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