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遵义美术馆“闭馆不闭展”。继2月1日推出《红色美术作品展》网上展厅后,2月15日起又推出“红色印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线上展”。此展将通过“万水千山”“红色曙光”“花繁叶茂”三个篇章对展出作品进行分期展示,让广大观众足不出户感受优秀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体验。

展览名称:红色印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文体旅游局、贵州省美术家协会

执行单位:遵义市美术馆

前 言

展览共分“万水千山”“红色曙光”“花繁叶茂”三个部分,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其特邀作品5件、遵义美术馆馆藏作品40件,面向全国征集40件。这85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在追寻红色记忆的同时,彰显了遵义会议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内核。

本次展览在注重史实再现的基础上,突出视觉呈现和互动体验,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和展示视角,生动记录了中华民族战胜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广大艺术家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是全国文艺工作者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提示:关注遵义美术馆公众号通过虚拟展厅观看展览)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作 品 赏 析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张炳林《尧龙山梯田》油画150X70cm

张炳林,1986年生于陕西宁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油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青年油画俱乐部理事。2017年进修于北京画院白羽平风景研修班,先后师从张延昭、白羽平老师。现就职于北京市百画苑·油画院。

创作简述

作者以风景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绘画语言,描绘了尧龙山梯田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带有中国精神审美的绘画样式,极富抒情意味。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李平 《道路的拐弯处·历史的转折5》 版画 180X150cm

李平,1994年出生于甘肃省陇南,2015考入遵义师范学院,2017进入版画工作室。

创作简述

作品采用了黑白木刻的方式进行表现,内容以“遵义会址”为主要内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肖家墨 《黎明的前夜》 油画130X180cm

肖家墨,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获“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长沙市“文艺新人”提名奖获得者,结业于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创作人才班,现为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会员。

创作简述

作品结合贵州的大山特点,整体呈现出一种幽静的审美感受。以俯视大地的角度对风景进行了刻画,一抹黎明前的光既神秘又预示着胜利的希望。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杨启平 《天渠》 水彩 53X76cm

杨启平,39岁,本科学历,2003年毕业于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2013年在河北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期间在全国著名水彩画家郝华教授的指导下研习色彩。现为遵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书画院会员,播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教育厅主办刊物《初中生辅导》特约封面供稿人。

创作简述

《天渠》以"时代楷模"黄大发的贡献为创作背景,黄大发带领乡亲们历经36年,用最原始的工具(钢钎、铁锤等)一米一米的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达9000多米长的“生命渠”,彻底终结了该地百姓祖祖辈辈吃水“靠天”的命运,他被社会誉为“当代愚公”,他用朴实坚定的信念及勤劳踏实的实际行动改变了整个村庄及沿途村庄的命运,这种实干、实事求是的精神,朴实坚定改变命运的信念,正是我们当代人在日趋浮躁的环境下所严重欠缺的。仅以此画献给像黄大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及智慧去改变命运的人们。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之红色曙光(六)

杜政民《长征途中-黎平会址》 国画 220x158cm

杜政民(又名杜正民),1958年生,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

创作简述

国画《长征途中黎平会址》采取俯视和平远的视觉,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会址翘街古镇的全貌,街道两旁明清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古民居,古巷道,店铺相连,一度商贸繁华,蕴藏深厚的文化韵味。“黎平会议会址”牌匾依稀可见,街道石板用浓墨皴擦凹凸,渲染了历史痕迹。街道主体由大红颜色罩染,其中建筑线条、块面交相呼应,再由大小不同的黑色块面分割突出主题。作者突破传统的中国画构图程式,竭尽发挥中国画笔墨关系,将观者带入85年前的历史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