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提示: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西方近现代崛起之前,中国文化对东南亚文化是一种宗主与附属之间的关系,即中国文化是主流文化,而东南亚文化是支流文化。“昆仑奴”之所以能够为贵族豪门忠诚做事,当然有着他们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把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转化为对中国人的向往和热爱的成分,因此,他们在中国能有很好表现甚至受到贵族豪门的喜欢也就不能理解了。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网络,就会看到不少中国女性被黑男欺骗了的消息。

最有代表性的一则新闻是《清华非洲留学生骗中国女友600万》:通过网络与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喀麦隆人卫力相恋后,在北京创业的胡女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支付男友日常的学费、生活费甚至昂贵的牙齿治疗费,还在男友的说服下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出资在喀麦隆和法国巴黎投资买房。直到发现被骗时,胡女士已经向男友账户转账了750余万元,其中部分钱款还被卫力转入其喀麦隆怀孕女友的账户。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2015年12月,卫力告诉胡女士,自己去巴黎参加联合国全球气候大会,以此获得胡女士20余万元的生活费资助。此后,卫力表示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和法国石油的老板想推荐他去哈佛读博士后,并承诺毕业后能为他提供工作,要求在巴黎买房。在得到卫力打算与自己结婚的承诺后,胡女士向对方转账277万元作为在巴黎买房的首付。后来经查实,卫力没有参加过法国巴黎的气候大会,也没有与其导师谈论过去哈佛读博士后的事情。同时,卫力在北京与自己的喀麦隆女友同居,其女友在案发时已经怀孕,胡女士转账给卫力的钱款,部分被卫力转入其怀孕女友的账户里。

这就是说,胡女士一次次地被骗,但在当时她并不知道。当然,卫力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则新闻最早来自于新京报,后来被大量转载,传播范围很广。结合其它案件,心理学家们分析,当下的一些中国女性之所以被黑人欺骗,主要是因为她们喜欢与黑人接触,而喜欢接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觉得找个肤色不同的男性是一种时尚,能满足作为女性的某种虚荣心;二是黑男体格强健,能满足她们在某些方面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人们在为被骗女性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历史上来中国的黑人是什么样的?

唐朝是一个开放和大气的朝代,那时候,长安与洛阳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人们见怪不怪,还流传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昆仑奴则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这就是说,唐朝的贵族豪门把拥有“昆仑奴”或“新罗婢”,当成了一种流行时尚,使“昆仑奴”走进了当时的壁画,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能看到。

为什么会“抢着要”,为什么能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在上面的文字里已经透露了,即昆仑奴则性情温良、踏实耿直,但这不应该是全部,还应该有安全和实惠的因素在里面。一方面是,“昆仑奴”身体强壮、力气很大,适应做一些繁重体力活,而得到的报酬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昆仑奴”非常听话,对主人十分忠心,更重要的是不惹乱子、不制造麻烦,让主人感到实惠的同时很省心,不需要多少管理的成本,不用操不少心。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在唐代的史书里,虽然有过684年,来中国的黑人杀死广州都督路元睿,驾一艘小船逃得无影无踪,但这个路都督自己本身有问题,是个大贪官,为了敛财,要加征来中国的黑人的税,人家被逼得不行了,才动了武的。这是个意外,也是个例外。今天的人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当时来中国的黑人都杀人放火、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那么“昆仑奴”是很难流行起来的。

《昆仑奴传》是唐代裴铏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收录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四。该小说写昆仑奴磨勒有异术,见崔生与大官僚家妓红绡深情相爱,便背负崔生,飞越高墙深院,让其与红绡相会,后又不避强暴,将红绡救出牢笼,与崔生结为夫妇。此作反映了当时下层女子追求爱情幸福、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歌颂了昆仑奴果敢无畏、仗义任侠的品质。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甚至,“昆仑奴”还出现在了唐朝的诗词歌赋中,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说明他们在当时,生活条件还不错。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家住海州中,蛮客将来汉地游……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这是没有任何敌意的,尤其是“金环欲落曾穿耳”一句背后似有“昆仑奴”披金戴银的富足。甚至,“昆仑奴”还被唐朝人带进了坟墓,出土于唐代裴氏小娘子墓中的一个黑人陶俑,全身皮肤墨黑,头发卷曲成螺旋状,被专家们命名为“昆仑奴陶俑”,从中,多少能看出唐人对于“昆仑奴”的欢迎和喜爱。

比唐朝人更早的是,在中国东晋的历史上还出过一个“昆仑奴”的皇太后——李陵容。李陵容出身低微卑贱,晋简文帝司马昱为会稽王时,她是会稽王宫中的宫女。司马昱当时生有五子,四子夭折,一子遭废,诸姬绝孕将近十年。为了能有个儿子,司马昱召李陵容侍寝,结果,李陵容先后生下晋孝武帝司马曜、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和鄱阳长公主。司马昱去世后,司马曜即位,尊李陵容为淑妃。后来,李陵容又晋升贵人、夫人、皇太妃、皇太后。

关于李陵容的相貌,《晋书》的说法是“形长而色黑”,《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黑而长”,均说明李陵容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根据这两大特点以及李陵容的出身,今天的一些学者分析,李陵容不是中原女子,而是来自今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当年,宫里的女性都明里暗地都称李陵容“昆仑”,但她并不生气。一个“昆仑奴”能成皇太后,分明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背后是李陵容的好脾气、好性格。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这时候,人们一定会发现当下来中国的黑人与历史上的确有某种不同,甚至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什么?

首先是时间与地域的问题。

时间很简单,一千多年了,很多事情不可能还一成不变地出现在那里,就连我们本身都变了,还有什么不能变的呢?地域问题是人们都知道的,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林邑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之古国名。又作临邑国。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但 “昆仑奴”的来源并不限于中南半岛。

“昆仑奴”称谓中的“昆仑”是中国古代泛指的南洋地区,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大多数来自东南亚。另外,有极少一部分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但这种“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

这些人被称为“昆仑奴”与地名有关,今越南的胡志明市在历史上被称为西贡,是在

1975年才被改名的。西贡也被称为柴棍,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东南亚的人口被贩卖到中国,古人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其次是来源和人种问题。

西北大学的葛承雍教授曾在《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文章中指出,唐代“昆仑奴”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即又称为小黑人的尼格里托人。厦门大学的韩振华教授进一步指出,“昆仑奴”指印度支那半岛的小黑人,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中国记载上都称他们为“昆仑之类”。虽然唐代记载上屡有提到的“昆仑奴”是指整个半岛上的小黑人而言,但应包括老挝的小黑人的卡族在内,当无异议。

据徐松石考证,南洋原住人为小黑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东南亚大陆的移民进入南洋群岛,与小黑人通婚而形成玻利尼西亚族。约公元前3—2世纪,另一批移民从中国东南部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将大部分的玻利尼西亚人赶走,又与留下的玻人通婚形成印尼人、马来人和菲律宾人,即人种学所称的棕色人种。

这就是说,历史上来中国“昆仑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从非洲而来的是有质的区别的,他们是棕色人种而不是黑色人种。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最后是文化和背景问题。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奉行的文化,家、国和天下关系的文化,也能找到数千年来,中国人为什么能把家庭看得非常重要的原因——它是一种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先家后国后天下——格物而后知至的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中国历史上的黑人与现在的有何不同?曾经,中国出过一位黑人皇后

相对而言,当下来中国的黑人大多来自非洲,在历史上,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也就不会有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也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家看得那么重,所以,也就有了一些女性因为与他们恋爱组合成家庭,并在最终上当受骗的事情。一句话:文化和背景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与处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