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迴應,決定他的情商

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回應,決定他的情商

特別是看到我有時候叫出聲的時候,他會趕緊停住問是不是自己捶太重了。

“爸爸,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問你嗎?因為你有你的感覺,我有我的感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覺,才要問你呢。”

老婆也在一旁插了一句嘴說,“是個小小哲學家,懂得‘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了啊。”

這聽上去是一個簡單的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真的能顧及他人感受的人還真不多。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决定他的情商

有一次,在公園玩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傢伙在媽媽的懷裡嚎啕大哭。

媽媽一直說“沒事,沒事,哥哥只是摸了你一下。不要哭了,就摸了一下。”

而實際上孩子是被打了,被一個比自己大的哥哥打了,心裡很委屈。

可是媽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了這件事本身,這讓孩子很憤怒。

這個媽媽還笑著說“你看,你們一個幼兒園的哥哥,哥哥喜歡你才摸你的。”

一直用手捂住自己媽媽的嘴巴,不想聽到媽媽指責,更沒有道歉的意思。

他也會不小心撞到其他小朋友,剛開始也不道歉,但是我會蹲下來跟他說“假如是你被撞了,心情會不會好呢?你肯定不舒服,但是有人跟你說聲對不起,就會舒服很多。”

我顧及他犯錯了不敢認錯的小心思,但一定要告訴他應該做的事,犯錯了就道歉,說一句對不起,沒什麼大不了的。

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能因為顧及大人間的面子,而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可以鼓勵另外一個小傢伙道歉,“你是不是應該跟弟弟說一聲對不起呀?下次可要小心一點,要照顧弟弟呦!”

這樣的話,對兩個孩子都沒有傷害,為什麼要說孩子被打了只是被“摸”了一下呢?

有時,孩子在乎的是父母是不是關注了自己被打的事實及感受,是不是真的關心自己有沒有受傷,因為孩子無法去判斷自己是不是受傷了。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决定他的情商

他們覺得小孩子甚至都不能稱之為一個獨立的、有著自己想法的個體。

所以我們才會聽到一些發怒的父母說,“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比如“只要你願意,我會全力支持你。當然,你也可以不去學,我尊重你的選擇。”

還有一種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控制孩子,看上去是尊重,其實早就讓孩子無路可選,說這句話也只粉飾一下自己那控制孩子的本相。

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中,給所有父母闡明瞭孩子來到世間的意義。

而發展這種獨立的思想,得有一個願意傾聽孩子、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决定他的情商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先別急著發脾氣,孩子的哭泣肯定是有緣由的。

大一點的孩童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情緒,成長中的不知措施,心情時好時壞。

當孩子發脾氣或者哭泣時,不管什麼緣故,我覺得平和的態度總比打罵有用。

讓孩子單獨冷靜下,也讓自己調整一下心情,防止怒火控制了自己。

可是隻要看看那些情商高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情商往往也是非常高的。

因為情商教育的關鍵還是在於日常生活的薰陶,而絕不是靠考試或者練習來獲取的。

那些真正愛孩子,能跟孩子共情的父母,往往能讓孩子感受到共情的力量。

真正能溫和對待孩子的父母,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溫和的力量,而不是靠怒吼和暴力來獲得力量。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