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福建土樓,是大地上的建築符號和文化符號。閩南一帶土樓眾多,分佈廣泛。突出居住與防禦兩重性能的鄉土建築。其造型有圓型的、方型的、馬蹄形的,不規則形的。牆體所用建築材料主要為生土夯築而成。雲霄縣莆頂村莆陽樓、南陽樓、仁裡樓等三座土樓,建築年代久遠,文化底蘊豐厚,富有內涵又十分低調地聳立在雲霄"六甲門"盆地,默默地為李氏先民遮風擋雨幾百年,使二十幾代人得以休養生息,繁衍發展。


故鄉土樓雖歷經百年滄桑,卻風韻猶存。讓我們一起走進莆頂村,去領略土樓的奇特外形和構造,精巧的組合以及深層的文化內涵,感受土樓人家的神秘色彩和真實生活。家鄉土樓如詩如畫,很值得人們細細欣賞,慢慢品讀......


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莆陽樓


位於雲霄縣和平鄉莆頂村的莆陽樓,建於明代中葉,現狀保持始建時期原貌。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馬蹄形,狀如圈椅,有內外兩環,外環為後期加建,內環保存完整。樓內環東西向總面闊51.7米,南北向通進深59米,總佔地面積約為3217平方米,體量十分龐大;單元式結構,每單元均為面闊一間、進深兩間,共計42個單元;樓高二至三層不等,每單元內部自備樓梯上下;臺基卵石壘砌,外牆及各單元隔牆均為生土夯築;全樓僅在南側設一個大門,花崗岩條石密縫擺砌,圓拱形券頂,門楣鐫刻“莆陽”石匾;兩側嵌字聯:“陽天世澤開漳戌閩表義民,莆人衍派舉帝成王聞中國”。天院用鵝卵石鋪墁而成,有古井一口供全樓飲用;從高處看村貌,好似一條鯉魚,惟妙惟肖,俗稱:“鯉魚吐珠”之地。樓內中部建李氏家廟旌義堂,為單體建築前帶門樓形制,主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樑架抬梁穿鬥混合式,懸山頂屋面,建築面積235平方米;祠內保存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緒十九年碑記(1893年)七方,附屬文物眾多。


樓前立明弘治四年(1491年)《旌表義民李靖碑》一通。李靖系明代雲霄著名海商,慷慨樂施,義薄雲天,在弘治年間南方各省飽受災害餓殍遍野時,毅然捐谷8000石以備賑災,義舉數全朝之冠,事蹟感動孝宗皇帝,故特旨旌表為義民,並立碑永志。石碑類型特殊,體量巨大,在閩南地區殊為少見。


莆陽樓為莆頂李氏人歷代聚居之所,明清時期其第六世至十五世族人入臺,在旌義堂前鋪設的桃子石和牛舌石成為莆頂李氏族人與海內外鄉親聯宗謁祖的特殊傳世物,同時具有十分直接和深厚的涉臺涉僑淵源關係。


2015年10月,莆陽樓公佈為雲霄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莆頂村為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原雲霄縣委書記李文慶(93歲)蒞臨莆頂村參觀訪問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明代石刻聖旨碑記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遊客李氏家廟前合影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原雲霄縣委書記李文慶與女兒李曉梅參觀李氏家廟旌義堂時留影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李氏家廟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李氏家廟內牌匾


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南陽樓


位於和平鄉莆頂村溪坪自然村,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坐東南朝西北,平面呈馬蹄形,狀如圈椅,有內外兩環,整體佈局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地理形狀酷似“黃蜂出岫”,預示著土樓人家子子孫孫人才輩出,長大後都能展翅高飛。隔溪與莆陽樓遙相呼應,互為依攜,相得益彰。由於南陽樓形狀與莆陽樓相同,故有“母子樓”之美譽。

南陽樓佔地面積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單元式結構,每單元均為面闊1間、進深2間,共計34個單元。樓高兩三層不等,每單元內部自建樓梯上下。步入屋內,給人以明亮寬敞、樸實舒適的感覺。臺基卵石壘砌,外牆及各單元隔牆均為生土夯築。樓內鑿1口水井,可供全樓住民飲用。北側設一個大門,供住民出入。樓內豎立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恩科貢元陳經旗杆石夾,係為雲陵鎮新衙內陳氏迪光堂宗祖、漳州府學教諭山長陳經所立。據《雲霄新衙內陳氏迪光堂家譜》記載:七世祖陳應選,娶妻李玉娘,諡元惠為莆頂村人,生四男二女。第四子陳經,清光緒庚寅年考中恩貢元功名後,正好莆頂母舅家鄉南陽樓竣成,故外甥陳經豎立旗杆石於南陽樓以光耀門楣,彰顯身份,昭示世人;現旗杆石保存完好。此外,該樓至今還保留著清代土樓建築設計圖紙,並用“甘蔗碼”標註各單元實際尺寸,實屬罕見,為研究土樓古建築提供實物佐證。

2012年5月,被雲霄縣人民政府列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清光緒庚寅(科)恩貢元陳經立旗杆石遺存構件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南陽樓古代規劃設計圖紙。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古井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元宵節


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仁裡樓


位於和平鄉莆頂村北柘自然村,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坐北向南,樓平面呈圓形,穴名“浮水蓮花”。樓外圈直徑40.2米,周長126.2米,佔地面積1084平方米,建築面積1580平方米;樓高2層,每開間即一獨立單元,每層共26間,樓內鑿一口水井,水質清澈,歷經110餘年至今仍在飲用。樓門額匾書“仁裡樓”3字,據考證系族人李正所書墨寶。樓門上方有孫中山時代的紅、黃、藍、白、黑五色國旗二面浮雕,樓裡存有石碑一通,碑記:“光緒三十二年四月蒙,廳主李斷令,路下歸李家掌管,路上歸吳掌管。”據查閱史料,廳主李即雲霄撫民廳同知李鎮藩。據瞭解,原來土樓選址時計劃建4層,由於土樓後有一座吳姓祖墳,吳姓以土樓建得太高會擋住墳墓風水為由訴至雲霄撫民廳,後由時任同知李鎮藩調解並立此碑為記。仁裡樓雖然是一座袖珍圓土樓,但是一眼看見它,就會使人由衷地喜歡。它小巧玲瓏,像一朵“浮水蓮花”,亭亭玉立,質樸無華,令人一見難忘。走近土樓人家,它卻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歲月在它的臉上刻下深深的痕跡,向人們訴說它那不平凡的身世和動人的故事。2012年5月,被雲霄縣人民政府列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上圖: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考察仁裡樓時與筆者留影


  春天來了,當我走進故鄉莆頂村時,可以再次感受到土樓人家,古樸的民俗風情,厚重的文化底蘊;這一切,融合成一幅絢麗的動人畫卷,使人如醉如痴,心曠神怡,那份鄉情已經化作深深的眷戀。如今,隨著土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奇獨的建築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故鄉的土樓也將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


走進故鄉土樓


走進故鄉土樓


李聯明,男,1961年2月出生,童年在雲霄鄉下,青年當過兵,退伍後任過村官,現供職於雲霄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業餘時間愛好鄉土文化,在報刊、雜誌上發表多篇具有鄉村氣息的文字作品。主編《雲霄李氏文化》等文集,其中巜莆頂李氏族譜》在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民間譜諜展覽中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