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GDP增量都超過江蘇了,廣東是不是已轉型成功,又開始第二階段的高速發展?

南朝煙雨


廣東是大陸地區經濟發展轉型較早而且已經出現效果的省份。其發展轉型可以追溯到2008年廣東省推出的“騰籠換鳥”戰略。



本世紀初,廣東地區也和全國一樣,出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兩位數增長率是常態。但快速增長的同時,土地、勞動力、資源巨大需求,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於是廣東面臨著非轉型不可的挑戰,於是在2008年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戰略。


經濟轉型初期的前幾年,廣東的經濟增速確實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原因是大量低端的製造業,如服裝、玩具大量企業外遷。因此我們也看到了,江蘇省的經濟總量逐漸逼近廣東省。2007年兩省有四五千億元的差距,但到了2015年,這個差距縮小到2000億元左右。眼看著廣東的經濟總量就要被江蘇超過了。

終於,廣東騰籠換鳥的戰略開始出現效果了。2016和2017連續兩年,廣東省的經濟增速開始快於江蘇。因此到了2017年,廣東把和江蘇的段位拉開到了3000億元。

現在多個省份,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江蘇、山東等大省看到了廣東經濟發展升級的效果,也開始在全省大力推動產業發展升級。

說實話,廣東的騰籠換鳥戰略是非常成功的。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廣東籍企業做強做大。而且,這些企業並不是像國企那樣依靠行政壟斷做大的。像華偉、騰訊、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美的、格力等企業都是依靠不斷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手段擴大市場,從而做強做大的。


紅谷新視界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如下主要目標。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確立2018年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省GDP年均增長7%;到2020年GDP約11萬億元,人均GDP約10萬元。經濟社會整體轉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軌道,結構性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於7%,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全面完成扶貧開發任務。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基本建立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發揮經濟特區和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示範引領作用,率先在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明顯提高,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和創新發展新模式。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R&D支出佔比高於2.8%,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技術自給率超過75%,高新技術企業爭取達到1.5萬家,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型經濟形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大幅增長,自主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綜合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

基本建立有全球競爭力產業體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和產業中高端發展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成產業新體系。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40∶56,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3%左右,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6%。

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力爭在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單位GDP能耗水耗、單位GDP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汙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處於全國前列,形成環境友好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高標準穩定達標,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全省區域大氣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率先達到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90.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5%,森林蓄積量達6.43億立方米。

展望2030年,經過3個五年規劃的努力和發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將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物質技術基礎更加雄厚,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定型,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水平將在全面小康基礎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1.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018年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

全省GDP年均增長7%

到2020年GDP約11萬億元人均GDP約10萬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於7%翻一番

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

2.廣深兩市人口繼續嚴控

●嚴格控制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人口規模。

●有序放寬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市入戶政策,適度把握珠海市落戶節奏,有序放開其他地級市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到2020年,實現不少於600萬本省和700萬外省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

3.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實現公租房貨幣化。

推動保障性住房覆蓋全部農業轉移人口

●到2020年,全省改造棚戶區25萬戶,人均建築面積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得到保障。

●到2018年,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基本覆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3平方米以下的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4.建設多個城際軌道項目

構建珠三角城市群內部1小時交通圈,啟動粵東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促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

完善大城市公共交通網,加快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地鐵建設,積極推進佛山、東莞、中山等城市有序發展適宜的城市軌道交通。

“十三五”時期重大項目包括

●穗莞深、莞惠、佛莞、廣佛環線、廣清、廣佛江珠、肇順南等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項目

●粵東城際軌道交通工程

●廣州火車站綜合改造、佛山西站擴建、廣州北站擴建

5.市市通高快速鐵路

加快建設以高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重點的快速運輸網,基本建成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輻射粵東西北地區和周邊省(區)的高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實現市市通高快速鐵路。

“十三五”時期重大高快速鐵路項目包括

深茂鐵路、梅州至潮汕鐵路、合浦至湛江鐵路、廣州至汕尾客專、贛州至深圳客專、龍川至龍巖客專、湛江至海安鐵路擴能工程,建設里程約1350公里。

“十三五”時期重大高速公路項目包括

武深高速仁化至博羅段、汕昆高速龍川至懷集段、汕湛高速惠州至湛江段、河惠莞高速、玉林至湛江高速、中山至開平高速、韶關至新豐高速等,建設里程約5100公里。

6.擴建多個機場 拓展國際航線

開展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機場、珠海機場擴建工程,韶關機場改擴建工程,湛江機場、梅縣機場遷建工程。

完善國際航空服務體系,強化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國際樞紐機場功能,提升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等國際化水平,積極拓展國際航線。

7.農民人均收入達2萬元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到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萬元,“三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實施15個地級市所轄的94個縣(市、區)農村地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實現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山區達到85%以上,丘陵區和平原區達到90%以上,加強對農村飲水水質的監測,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到2020年,9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衛生鎮、衛生村普及率分別達到50%、70%。

8.創業企業孵化有保障

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重點依託高新園區、專業鎮、新型研發機構、大型企業,打造完整孵化鏈條:

打造前孵化器— 孵化器— 加速器— 專業園區

到2020年,全省建成孵化器達到800家,在孵企業超過5萬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2.5萬家。

●到2020年,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6.0張。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到2020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達到3人。鼓勵社會辦醫,優化社會辦醫政策環境,到2020年,每千人口社會辦醫床位數達到1.5張。

●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開辦中外合資、合作醫院及獨資醫院及養老機構。探索與香港在養老保障領域對接。

●到2020年,每千人口社會辦醫床位數達到1.5張。


悟飯大隊長


要看廣東與江蘇的競爭,不妨來看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競爭。

上世紀80年代,珠三角因為深圳的對外開放,引發了一場爆發力很強的經濟發展熱潮,大量資本、人才等集聚到了珠三角。因此,珠三角的發展很快。而此時的長三角,還沒有形成,而是各自獨立發展,江蘇依靠鄉鎮工業,浙江依賴個體經濟,上海則仍然依靠國有經濟。雖然兩個區域發展得都不錯,但總體上還是珠三角影響更大,爆發力更強。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珠三角依然按照原有的節奏發展,長三角則換了一個活法,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且為了發展這兩塊經濟,在政策、環境、資源配置等方面步子很大,力度很大,開放度很高。同時,加大了改革力度,國有企業退出步伐加快。因此,無論是私營經濟還是外向型經濟,都發展得相當好。繼而出現了江蘇與廣東的老大之爭,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地位之爭。那時候的珠三角、尤其是廣東省,似乎感受到了壓力,頻繁到江蘇、浙江等地學習,謀求轉型與環境改善。可以這樣說吧,是爭取厚積薄發的機會,是積聚能量、低調轉型。那時江蘇這邊的官員有一種說法,叫做廣東到江蘇來學習如何改革開放了,江蘇人比廣東人思想更解放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一0年代以來,儘管江蘇與廣東的發展依然都很好,且競爭越來越激烈,江蘇大有趕超廣東的希望。但是,有一點忽視了,那就是廣東已經初步轉型成功,而江蘇依然在吃老本。尤其是外向型經濟,在金融危機以後遭遇了很大的影響,經濟增長也出現了瓶頸。特別是蘇州經濟,一旦出現增速放慢,任何地區都帶不動,也無法帶。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江蘇又被廣東距離拉大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江蘇在相當一段時間都是被GDP牽著鼻子走,而沒有勇氣以犧牲經濟增長速度來換經濟轉型、產業轉型、產品轉型,以至於到今天終於嚐到了“甜頭”。


譚浩俊


廣東發展越來越好。

大批國外製造商轉投東南亞、印度等國,看衰廣東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新年伊始亮成績單之時,廣東省傲視群雄,依舊蟬聯GDP總量全國第一。

廣東在上世界70~80年代,低調的廣東還跟在江蘇後頭,而今卻是江蘇一心想趕超廣東,廣東憑什麼在第一的位置上,屹立不倒,發展歷史和數據告訴你答案。

1.廣東省的前世今生

1978年全國GDP排名前四的省市分別是上海、江蘇、遼寧、山東,江蘇GDP增速高達24.6%。當時蘇南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讓其他地方眼紅不已。而彼時千里之外的深圳還只是一個小漁村,日後的世界工廠東莞有八成勞動力在從事農業。

1984年,當深圳國貿大廈創造3天一層樓的奇蹟時,江蘇已經是中國的No.1,山東則超越了遼寧上升到No.2。1988年,穩坐中國經濟龍頭老大六年之久的江蘇,終於跨過了千億GDP的門檻。同時擠進這個千億俱樂部的,而廣東也悄然逼近。

1989年,深圳、珠海最早向勞務市場打開大門,“百萬勞工下廣東”轟動全國,這股孔雀東南飛為廣東帶來大量人才,也助推了廣東GDP首次趕超江蘇。這第一的位置,廣東站上就再也沒有讓過位了。

2.廣東省的轉型之路

2008年廣東率先提出轉型的政策,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粵東西北,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珠三角的門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這是舊經濟向新經濟升級的過程,陣痛不可避免。

碰巧的是,金融風暴席捲之後,國際經濟一片狼藉,港資撤離廣東,對外貿高度依賴的廣東難以扭轉出口頹勢,當時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代表的城市,連續三年沒有完成GDP增長預定目標,增速墊底,當地大批代工企業倒閉。

廣東的轉型發展在經濟數字上著實難看了幾年,換個維度看,卻贏在了環境治理上。

國家打出口號: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應勢而出了新的經濟衡量標準------環境治理

2016年“氧吧城市”排行榜中,廣東省有14個城市強勢入圍50強,成為全國入榜城市最多的省份,其中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9市,就有7市入榜,而江蘇省則全軍覆沒。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高度相關。換句話說,廣東在發展質量上更為領先。

3.廣東省的優勢

廣東模式更多元化的,許多地方都是靠市場力量發展起來。例如深圳模式是依靠科技和金融行業。東莞模式是做世界的加工廠。湛江、茂名等地的央地合作模式,則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

從發展模式的維度來看,多元化的發展才能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事實證明:廣東經歷2011年中國勞動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2012年以來的外資撤離潮等,依然發展穩健。

如果您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個關注哦~


懂財帝


其實,江蘇已經超過廣東很多了,而且未來差距還會越來越大,廣東是把深圳的GDP劃歸一起算才有這個量,不過深圳的財政收入不關廣東事,稅收沒有上繳省府,換言之就是數字而已。而且深圳佔了廣東GDP的四分之一,而且沒有上繳財政收入給省府,對廣東未來發展大打折扣,說白了就是沒錢


小土熊


近年來,有關廣東和江蘇經濟引起了不少討論,主要是廣東和江蘇兩省都是我國的經濟大省,而且兩省GDP差距不大,自2008年以來,江蘇的經濟總量逐漸在縮小與廣東的差距,到了2015年兩省的GDP差距縮小到了2700多億,但是從2016年起,兩省的經濟總量又重新拉開,到了2017年,兩省的經濟總量差距擴大到了近4000億元。2017年廣東經濟總量為89879億元,江蘇經濟總量為85900億元,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二名。

那麼,廣東目前經濟增量已經超過江蘇,廣東是否經濟轉型成功?在筆者看來,說經濟轉型成功還言之過早。廣東經濟總量比江蘇高,江蘇經濟總量想要縮小與廣東的差距,那就要有比廣東更高的經濟增速。江蘇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均GDP已經位居全國各省份第一,想要保持更高的增速本身就比較難。這兩年來,廣東經濟增量超過江蘇,其實兩省的名義增速並沒有拉開很大的差距,以2017年為例,江蘇經濟增速為7.2%,名義增速為11%,而廣東經濟增速則是7.5%,名義增速為11.16%,無論是實際增速還是名義增速,廣東都只略微超過江蘇。廣東經濟增量比江蘇高,很大部分是由它比江蘇高出那點GDP貢獻的。

當然,廣東經濟轉型做得比較早,轉型成效還是有的。早在2008年,廣東就已經提出了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戰略”,即我們熟知的“騰龍換鳥”戰略。這幾年我們會發現,廣東本土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比如我們熟知的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大疆無人機、中國平安、美的、格力等等,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比如深圳,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的四大一線城市之一、科創中心。

當然,兩省的經濟競爭在筆者看來是好事,有競爭才有進步,有競爭才有發展,大家一起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錦繡中源


江蘇做好自己,發展好自身就行了,管他誰排第一呢?眼光要放長遠,何必在乎眼前的三瓜倆棗的!千秋大計,教育為本,經濟發展,最終還是得以科學為生產力!資本?外貿?誰玩的轉誰去玩去!江蘇就立足現有,依靠高校,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來江蘇發展!做大做強現有的高科技產業,行成產業集群效應!利用風投資金髮展前沿、超前科技,轉化成生產力!江蘇要瞄準英國、德國這種等量的經濟體,不要跟新加坡、瑞士學。發展到極致,實體還是根本!玩金融?炒地皮?網絡經濟?還是得依託實體經濟來支撐!還得靠耕地產出!但願江蘇別走歪路,別走錯路!富過三代才算富,暴發戶的財富怎麼來的還得怎麼還回去!忠厚傳家遠,惟有讀書高,同樣適用於國家層面!一個有內涵的民族,再怎麼貧窮,也只是一時的!一個家庭沒有文化底蘊,再有錢,最終也得是紅樓一場夢!走南闖北那麼多地方,到處也都看過經歷過,真覺著你們那裡比江蘇強的,說出理由,我就服你!


踩小板凳揪牛尾巴


廣東其實應該說主要是深圳已經轉型成功了,

這從世界500強企業就知,中國上榜115家,絕大部分是央企,剔除央企,深圳上榜最多有平安集團、華為、正威國際、招商銀行、萬科和騰訊6家,北京上海各4家,浙江杭州3家,江蘇南京蘇州各2家,廣東廣州佛山各2家,福建廈門2家。廣東合計10家,江蘇合計4家,關鍵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才是深圳或廣東強大的地方;

還有就是每年申請pct國際專利數情況,2016年美國56595件,日本45239件,中國43168件但中國增長速度很快每年都是2位數增長,2016年增長率更是驚人的44.7%,不出意外將在2至3年內超過美國躍至世界第一,而中國合計43168件申請數中,廣東23574件,佔全國總量的56%,大大超過半壁江山,而深圳一家城市pct國際專利申請數就超過18000餘件,也幾乎佔我國的半壁江山。

可以例舉的情況還有很多,但只上述世界500強和pct國際專利申請的廣東乃至深圳情況就足夠說明問題了吧,其他地方確實得加油啊。


kuangjw


根據去年全國各省經濟總量排名顯示,廣東省以接近九萬億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一,而江蘇省則是以接近八萬六千億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廣東省。兩省在經濟總量上僅相差四千億,可謂是你追我趕、不亦樂乎。

關於這幾年廣東和江蘇的經濟發展,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實早前幾年江蘇經濟總量曾一度接近於廣東,甚至有超越的跡象。而在當時廣東正處於淘汰低端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社會各界看衰廣東經濟發展的升級不絕於耳。直到第二年初亮出經濟發展成績單之後,廣東經濟依舊領跑全國各省,這種看衰廣東經濟發展的聲音才逐漸消沉直到消失。

其實我個人認為當年廣東經濟放緩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在當時世界大環境下,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廣東的港資、澳資等外企紛紛撤資,這對於高度依賴外貿的廣東經濟無疑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重要挑戰,當然也可以說是歷史性機遇。至於第二點則是廣東被動淘汰低端製造業,當年正是因為廣東不少企業加工廠因無力負擔高昂的成本費用,選擇搬遷到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國,曾給廣東經濟發展帶來困擾。

當然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問題,目前廣東省經濟發展可以說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再次踏上經濟發展快車道。就目前而言廣東除廣州這座“商業貿易中心”之外,還湧現出好比如說深圳這種“智慧創新之都”。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深圳經濟總量成功突破兩萬億,並反超廣州。而在今年上半年僅深圳經濟增速就達到百分之十三,當然其省會廣州的經濟增速也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目前而言廣東省經濟發展已經重新邁入快車道,江蘇省經濟總量想在短時間內反超廣東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此值得一的是,在去年全國前五十強城市當中,廣東珠三角九座城市就有七座上榜,成為全國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而且未來珠三角還將與香港、澳門兩座特區城市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來未來廣東省經濟發展就更加值得期待。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簡而言之,就是蘇州無錫近幾年沒落的太快!原來靠的外資,現在走了許多,城市觀念老套,缺乏創新!又是地級市,級別低,不像南京、杭州、深圳等有政策支持!靠賣地而生,轉型升級陷入瓶頸,下轄縣級市獨立性強,城市整體缺乏一體化整合,即便形勢不利還各自為政!蘇州下轄四個縣級市過幾年如果還不併入蘇州來擴充面積的話,蘇州還將沒落。無錫也是如此,江陰再這樣獨立下去,最終兩敗俱傷。這就是江蘇蘇南不如廣東的現狀!只是很多眼拙的人看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