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陵墓葬有多少妃子和皇后?如何评价?

好好8997


唐朝除了唐武宗有过两个才人殉葬,就没有殉葬的记录。如果李世民有殉葬的要求的话,武则天早死了,还哪能当上皇帝。

武则天殉葬传闻

网上流传说唐太宗临死前,有人告诉他武氏将代李氏,所以他曾要求武则天殉葬。他问武则天:“我快要死了,你还年轻,你打算怎么办?”武则天明白这是要求她自己殉葬,于是她灵机一动说要出家为大唐子民诵经祈福,武则天因此逃过一劫。但是这纯属无稽之谈。


因为唐朝规定,先皇过世之后,会选一些没有子嗣的妃子出家,这是惯例。这件事在《唐会要》中有记载

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

武则天出家这只不过因循旧例而已,根本不存在为难武则天的问题。唐太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是徐贤妃,可能他对武则天连印象都没有,就连徐贤妃都没有殉葬,何况武则天呢?更不会说还会故意为难她了?

唐太宗对殉葬的态度

实际上李世民不但没有要求殉葬,而且他还拒绝了主动请求殉葬的人。在唐太宗临死的时候,唐朝名将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都请求殉葬,为太宗侍卫寝陵。因为按照突厥的传统,为主殉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李世民下旨不许。在《旧唐书 阿史那社尔传》传中记载


属太宗崩,请以身殉葬,高宗遣使喻以先旨,不许。

阿史那社尔是处罗可汗的儿子,随侯君集平定高昌,随太宗远征高句丽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他还率领军队灭掉了龟兹,李靖都非常赞赏他的才能。李靖认为薛万彻都不如阿史那社尔

万彻不如阿史那社尔及执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

唐太宗对他也非常信任,还把衡阳公主嫁给了他。要说李世民这御下手段,真没得说,薛延托部谋反,想劝降契苾何力,但是契苾何力却说道:“身为大唐勇士,怎么能受辱与番庭。我的忠心,天地日月可鉴”。然后割掉自己的左耳,表示自己绝不会背叛大唐。


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又割左耳以明志不夺也。

即便真的有武氏将要取代李氏的谶语,你觉得像李世民这样皇帝,真的会在意吗?据说,开皇年间就有流传李氏将要取代杨氏,但是杨坚根本不放在心上。

所以楼主问的问题根本就不成立,只有长孙皇后与李世民合葬于昭陵。其他人都是死后,陪葬于昭陵。陪葬是一种荣誉,这是惯例,没啥好评价的。


渔耕樵读


据史书《唐会要·陪陵名位》记载,前后陪葬昭陵的人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计155人。

现代通过考古学家的实地勘察,已确认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一部分是合葬墓。

我们今天来说说李世民陪葬的两位女子

第一位 韦皇后 韦珪

韦珪的第一任丈夫并不是李世民,而是隋朝民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还为李珉生育了一个女儿。后来才嫁给李世民的。与李世民育有一儿一女。 不过这并不虐心,韦珪陪同高宗到泰山封禅,在途中病倒,后来陪葬昭陵的。

陪葬中最让人虐心的就是殉葬了,我觉得这个封建社会中最为残忍的,把所谓的人活活杀死陪葬于富贵的人或者皇帝的墓中。可以说这个制度非常的残忍,被选中的人还不能拒绝。

第二位 徐才人 徐慧

大家都明白皇帝有很多的妃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陪葬的命运,而享受这个待遇的人一般是皇后或者妃子。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徐才人,在李世民晚年的时候非常宠爱的就是徐才人,这个女子的家庭背景也非常的好,世代为官。她两次获得了李世民的晋级。由此看来李世民非常喜欢她。李世民去死的时候徐慧才22岁,李世民死后徐慧非常想念李世民,之后茶饭不思,变得骨瘦如柴,生病了不肯吃药,她说皇上待她很好,所以她想陪葬。后来唐高宗也答应了她的要求陪葬李世民。


小龙谈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盛行厚葬,特别是皇家的葬礼,人们认为墓室是墓主的另一个世界住所,也是对墓主的身份的象征。所以皇室的墓葬的规模都是很大的,之后就造就了盗墓者的猖獗。说到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园规模要当属昭陵园,也是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园,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的合葬陵墓,还有近200座的陪葬墓,占地200平方公里。唐太宗修修建昭陵,根据换算达到近千亿元。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而且一定要丰厚。但是手里下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认为这样不但劳费了民力,而且还会使盗墓贼心生惦记。

于是手下人建议,要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银珠宝,并且立碑说明。(这不是此地无银三面两吗?),谁知唐太宗竟然采用他这条建议。636年皇后病逝后,按照皇后的遗言要薄葬,便把她临时安放在了一个石窟里,陵名就叫做昭陵。唐太宗死后要和皇后合葬在一起。

于是唐太宗便下旨,开始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到649年唐太宗去逝,营建工程才基本的结束,唐太宗对外宣要薄葬,关于唐太宗薄葬的传言,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所有盗墓贼们,也一直没怎么太感兴趣。近百年来是相安无事,到后来五代十国的时候,百姓生活窘迫,一些盗墓者开始打唐太宗墓地的主意,结果却令人咂舌,如果这还是薄葬,那厚葬的话要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唐太宗怕被打扰对外宣传的薄葬,为了掩人耳目。也可能是他的儿子们考虑到皇室的体面,在唐太宗去世后要厚葬。

唐陵也是沿袭汉代的模式,皇陵边剩下的余地,赐给一些亲属,或者有功劳的大臣,号召文武大臣及皇亲国戚死后陪葬于昭陵。像程咬金、魏征、秦琼、李靖、尉迟敬德、等等都为其陪葬。一些妃子、王爷、公主、宰相、大将军等等前后差不多有快近200人,死后为他陪葬。这是死后也要继续做皇帝呀


九五人生


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死后自然要风光大葬。按照他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帮的长陵,务从丰厚。大学问家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秦汉墓葬劳民伤财,又容易被盗墓贼抛尸露骨;他建议象尧帝那样因山而陵,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故,将其临时安厝在新凿的石室内,正式开始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唐太宗下旨,死后要与长孙皇后合葬,把昭陵定为自已最后的归宿。从贞观十年起到贞观二十三年埋葬唐太宗止,陵墓历经13年才算基本完成。昭陵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海拨1188米,比那掘地为穴的覆斗形秦陵汉墓不知要气派多少倍。

首葬文德皇后长孙氏第二年二月,唐太宗制《九嵕山卜陵昭》,号召文武大臣及皇亲国戚死后陪葬昭陵。不久又下发新诏书,允许子孙从父祖而葬昭陵,“其父祖陪葬,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允。”。

由于堪舆师都说九嵕山风水绝佳,加上世人皆以陪葬唐太宗为荣,致使陵区规模空前广大。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到开元29年(公元743年),陵区建设历经107年,围墙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是历代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天下第一陵。

经过考古学家勘探,陪葬墓有193座,并且多为夫妻合葬墓,人数近300人。唐太宗生前后宫佳丽众多,其宗旨要求“务从丰厚”,到底有没有活人殉葬了?答案是否定的,昭陵葬有皇后一人,妃嫔7人,都是自然死亡后下葬的。这一点说明他是一个开明的仁君。不过,他不要求活人殉葬,倒是有两个人志愿为他殉葬。一个是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愿过去为他当侍卫;还有一个是徐婕妤徐惠。徐婕妤进宫时和武则天一样是五品才人,她聪明好学,经常为李世民提一些好的建议:如对内不大修宫殿,戒绝奢侈;对外不穷兵黩武,伤害民力。因此深受太宗喜爱,很快由才人升为二品充容。唐太宗驾崩后,徐婕妤感念李世民抬爱,愿随他而去。史书记载:“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寑,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永徽元年卒,年24,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死后,唐高宗将这位庶母另辟石室安葬,加封贤妃名号。

陪葬的七位妃嫔中有一位燕德妃,燕德妃血统高贵。她的爷爷名燕荣,曾任大隋十二卫大将军,权倾朝野;父亲也是官位显赫;外公乃是大隋威填一方的观王杨雄,母亲--王爷之女,何等尊崇;燕德妃13岁进宫,生有李贞和李嚣两个儿子。李贞封越王,李嚣封江王,李嚣不幸早夭。李世民驾崩后,燕德妃随李贞去了封地越国。燕德妃一生最大的荣耀,是主持泰山封禅终献仪式。当然这里面离不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抬举。

玄宗皇帝有个杨贵妃,是天下人尽皆知的美女杨玉环。太宗皇帝也有个贵妃姓杨,人称赵太妃杨氏,是隋朝皇室成员,唐太宗生前就以结姻弘农杨氏为荣。赵太妃生赵王李福,李福曾过继给伯父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皇帝对李福在食邑和钱财方面格外照顾。太宗过世后,赵太妃杨氏去了儿子的封地赵国,杨贵妃善终后陪葬昭陵。

在太宗皇帝的妃嫔中,韦贵妃是二婚。她的原配是李珉,李珉被隋炀帝杀死后,带着女儿于8年后被李世民收入宫中。太宗皇帝爱屋及乌,封韦贵妃女儿为定襄县主。韦贵妃生前不是贵妃等级,贵妃称号为葬昭陵之前加封。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韦贵妃墓的发掘,发现一个惊人问题。通过对其骸骨的测量,竟有180多厘米,那么韦贵妃年青时当有190厘米。难怪唐太宗对二婚的大美女情有独钟。

陪葬昭陵的另外三位妃嫔,贤妃郑氏、昭容韦尼子(韦贵妃堂妹)、郑国夫人,在此就不一一细表。从昭陵陪葬墓离主墓的远近,可以看出跟唐太宗的亲疏关系,七位妃嫔无一例外都出自士家大族,或者书香门第。她们的墓地离主墓元宫最近,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御下绝技,生前让这些皇后妃嫔的家族为他卖命,死了也要让这些门阀大户效忠李唐王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