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圓夢在今朝——白河縣發揚“三苦”精神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2月27日,在白河值得載入史冊: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白河縣等29個貧困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白河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白河的發展史是一部脫貧攻堅的戰鬥史。讓白河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實現整縣脫貧,是我們這一班人的使命和擔當。”作為全縣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白河縣委書記陳暉的話語擲地有聲,截止2019年底,全縣6.6萬貧困戶脫貧,7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累累碩果印證求索之路。五年來,白河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立下“軍令狀”,啃下“硬骨頭”,兌現莊嚴承諾,圓百姓一個脫貧致富夢。

全力以赴決勝脫貧摘帽

談起新生活,白河縣卡子鎮陳莊社區村民汪亞琴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幸福源於奮鬥,實幹創造未來。白河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向決勝脫貧攻堅發起全面總攻,32名縣級領導、104個駐村幫扶單位、76名第一書記、2822名結對幫扶幹部和愛心人士進村入戶,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全縣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用“三苦”精神譜寫了一曲曲脫貧攻堅的壯歌。全年減貧10143戶23124人,73個貧困村達標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4%,超額完成年度減貧任務。

脫貧路上產業興。白河縣全面推行“支部+社區工廠+貧困戶”模式,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招商辦工廠、農民變工人”的思路,以建設一個搬遷安置社區、配套一個農業園區、興辦一個社區廠、組織一批勞務輸出、培育一批職業農民的“五個一”為載體,以毛絨玩具、服裝服飾、電子配件、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業,支持工商企業下鄉創業。目前,全縣共培育各類市場經營主體500多個,建立4個省級園區、93個縣級農業園區,帶動發展14萬畝木瓜產業、8萬畝核桃、8萬畝茶園、3萬畝油用牡丹、3萬畝魔芋,搬遷群眾的收入明顯增加。同時,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作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的重點工作。目前發展毛絨玩具、服裝服飾、電子配件等新社區工廠57家,實現了100戶以上安置點均有1至2家新社區工廠的目標,實現“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真正把貧困群眾嵌在產業鏈和創業鏈上。

要想富先修路。想拔掉窮根的白河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74個貧困村和39個非貧困村新修或改建通組路、產業路達到389條1154公里。修通的是道路,盤活的是鄉村。近年來,累計完成投資10.45億元,升等改造縣鄉公路131.7公里,新建進村入戶路361條1105.9公里,新修便民橋、通車橋52座1485延米,通村、通組道路實現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轉變,築起百姓脫貧的連心路、搬遷路、產業路。

辦好教育既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興縣富民的治本之策。白河堅持窮縣敢辦大教育,將教育各項經費和配套資金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並設立教育發展專項資金。2019年,投資1.9億元實施34個教育建設項目,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81.3%,高考成績全市領先,白河高級中學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免費舉辦新型農民培訓、“兩後生”職業技能培訓、外出務工人員創業培訓,推動全縣6萬之眾的務工經濟轉型求變,每年創收10億多元。探索形成的“就業+創業+產業”融合培訓模式在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優秀項目獎。

如今的白河,一座座簇新靚麗的城鎮新村崛地而起,一一棟棟安置房嶄新整潔,一個個社區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條條產業路通村通組,一個個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迎來了幸福的新生活。

奮力拼搏實現追趕超越

在陝綿延千里的漢江,於“秦頭楚尾”白河拐彎入鄂,匯入丹江口水庫,繼而北上,直抵京津。水質如何?牽動人心。白河縣將生態環保作為追趕超越的有力抓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綠化造林11.9萬畝,修建防洪工程1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7平方公里,天寶園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強力推進環保問題綜合治理,全面完成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和“大棚房”清理整治任務,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9天,境內漢江和主要河流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藍天、碧水、青山、淨土常刷白河人民“朋友圈”。

“用白河干部長期錘鍊形成的韌勁、毅力和擔當,在抓項目擴投資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上拿出更加有力的措施和辦法,真正形成人人有壓力、個個都盡力、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項目建設推進會上,縣長李全成說道。2019年,實施5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59個,建成竣工35個;河街棚戶區綜合改造徵遷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期回遷安置全面啟動,二期安置房建設實現預期,綜合管廊完成主體施工;漢江白河電站主體工程進展順利,基本完成庫區移民安置和專業遷(復)建項目;構坪、宋歌、裴元、茅南等地方道路改造項目完工;白鄖漢江大橋、月鎮路堤結合工程等項目快速推進,紅石河隧道、標準化政府服務中心、疾控中心業務用房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竣工投用;永宏生物公司整體搬遷技改完成廠房主體建設,雙豐產業園、華地礦業技改、萬重山智能停車設備生產線等產業項目建設進展迅速,進一步增強了發展的支撐和後勁。

新型工業穩定增長。完成“兩河”工業集中區規劃修編,新建標準化廠房2.3萬平方米,新增入園企業4戶、規上工業企業5戶,預計完成工業投資22.1。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新增限上批零住餐業企業9戶、規上服務企業1戶,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三產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0%;加快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新發展電商企業9家、農村電商網點70個,實現電商交易額2.5億元。

走進白河,歷史悠久的橋兒溝古街沿漢江之畔拾級而上,神秘的蔓營古寨掩映在群山中,雄偉的坎子瀑布群垂流山間,道教文化盛地廟山寨遊人如織,群力桃花盛會鳥語花香,波瀾壯闊的天寶石坎梯田吸引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生態旅遊業實現新突破,梯彩天寶農園創建為國家AAAA級景區,正陽大酒店評定為四星級旅遊飯店,以東坡、蔓營、群力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成功舉辦“秦楚邊城、水色白河”旅遊文化節及系列文化旅遊推介活動10餘場次,構扒鎮東坡村入選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成功創建3個省級、11個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倉上鎮天寶村喜獲“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廣大鄉村舊貌換新顏。

“咱們的白河越來越好了,吃水、用電、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了,現在白河不僅有項目建設,還有生態旅遊,城鎮新村越來越美麗了,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看著白河日新月異的變化,白河群眾感慨萬千。

“三苦”精神激發內生動力

白河縣茅坪鎮紅徵村村民聶太喜人生最幸運的事,是縣委書記陳暉結下了“親戚”。聶太喜曾住在一處偏僻的山坡上,房屋破爛。靠種植玉米、紅薯為生,一年到頭不僅沒有積蓄,還欠了外債。縣委書記陳暉得知聶太喜的境況後,多次來到聶太喜家,與他交流談心,幫他出主意、發展產業。如今,聶太喜搬進了新家,種了10多畝油葵和甘蔗,成了村裡的“產業大戶”,光景越來越好了。

2019年冬,白河構朳鎮黑龍村的木瓜鮮果再次銷往溧陽,贏得好評如潮,這與縣長李全成密不可分。為了村子產業發展,李全成經常進村入戶開院落會、小組會,指導村上成立木瓜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種植,請來專家講授技術,又與江蘇溧陽對接簽訂產銷合同。不到一年時間,黑龍村的木瓜產業就逐漸成了氣候,規模、質量、管理都走在全縣前列,成色好的木瓜5元一個。

麻虎鎮十里社區的花甲老人何忠順,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為人生增添色彩。“你是老黨員,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何忠順是麻虎鎮黨委書記胡才偉的幫扶戶,胡才偉在思想上動員,在行動上助力。2018年,何忠順帶頭流轉閒置土地發展紅薯5畝。當年秋季,何忠順以畝產紅薯5000餘斤,淨增收1.3萬元的好收成,成為當地群眾勤勞增收的典型榜樣,並被評選為“紅薯產量大王”和第四屆“最美麻虎人”。

以“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群眾苦幹”為核心的“三苦”精神在白河歷久彌新,千千萬萬個奮鬥者,用“三苦”精神激勵自己,用勤勞雙手脫貧致富。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白河縣堅持扶貧先扶志和智,以弘揚“三苦”精神為動力,以新民風建設為主要載體和抓手,緊緊圍繞“一年初見效,兩年大變樣,三年成新風”目標,厚植沃土育文明新風,全面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通過在全縣108個村、13個社區開展道德評議、制定村規民約,為村民自治劃上了“硬槓槓”,積極推進“三治融合”,狠抓“一約四會”建設,以村風民風引領新風尚,以道德力量培育新風尚,在全縣各鎮各村形成知榮辱、樹新風的良好環境;壯大“水色白河”理論宣講團力量,利用“理論宣講+文藝演出+百姓故事+現場互動”的模式,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黨的政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以移風易俗、社會核心價值觀等為主要元素,精心組織編排了《新民風助力脫貧》《扶貧趣事》《扶貧路上有紅薯》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受到了群眾的交口稱讚,與日俱新的城鄉風貌見證著文明的力量。

“摘帽”只是新起點,“趕考”永遠在路上。“我們出臺了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十條措施,將進一步加大扶貧工作力度,確保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縣長李全成說。

汪銀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