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2006年8月,隨著詩人趙麗華特立獨行的文字被翻出,一場席捲網絡的全民詩歌模仿大潮隨即展開。《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首當其衝,被無數網友嘲笑、模仿、炮轟。

趙麗華的詩偏重口語化,語言簡練,風格獨特,形式另類,因而引發了讀者的廣泛爭議和集體惡搞,並最終演化成為“趙麗華詩歌事件”。此事件被媒體稱為自1916年以胡適、郭沫若為首發起的新詩運動以來最大的詩歌事件和文化事件。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有人取其名字諧音,成立“梨花教”,尊趙麗華為教主,並將其詩體裁稱為“梨花體”。梨花體爆火之後,趙麗華迅速擁有了大量反對者、擁戴者和模仿者,仿作更是不乏其數。

“趙麗華詩歌事件”波及範圍廣,影響程度大,持續時間長,不僅引發普通民眾的效仿,更挑起了不少作家名人的文化爭論,作家韓寒就曾因此炮轟過現代詩壇。

《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

一隻螞蟻,另一隻螞蟻,一群螞蟻

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因為遭受了網絡輿論的巨大壓力,詩人趙麗華不堪其擾,於2012年選擇改行畫畫,不再寫詩。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一片“梨花”被無限放大後,迅速演變成為探討中國詩歌價值的導火索,從網絡空間到現實世界,這場關於詩歌靈魂的大討論持續至今。為此,網友極盡嘲諷之能事,編出了號稱三天就會寫詩的模板。

以下是網友提供的寫出“梨花體”的四種寫作方法。

第一,隨便找來一篇文章,抽取一句話,將其拆開,分成幾行;第二,記下兒童語錄,按照兒童的斷句進行分行;第三,漢語說得不流利的外國人,按照他的停頓方式進行分行;第四,一個有口吃的人,他說的話就是一首絕佳的梨花詩。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我愛你的寂寞如同你愛我的孤獨》

趙又霖和劉又源

一個是我侄子

七歲半

一個是我外甥

五歲

現在他們兩個出去玩了

這首詩彷彿就是用最後一種“口吃法”寫出來的。不過顯然而見,以上四種方式都有故意貶低的嫌疑,詩歌不僅需要形式,更需要靈魂。那麼,趙麗華的詩真的是那麼爛嗎?

事實上,趙麗華可以稱作當下最具方向性和探索精神的詩人,看似隨意的寫作姿態卻對生活的真實有著超乎尋常的感性和知性,沒有矯情,沒有造作,完全是自然流出的東西,淡定從容而又大膽前傾。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可以肯定的說,趙麗華的詩歌看似簡單,看似人人會寫、張口即來,實際卻蘊含廣闊的深度。 我們可以發現,她的詩雖然易懂,但無一例外都含有一些哲學層面的思考和表達,在讀過之後並非得過且過,而是會使人停滯一會兒,讓人去思考它所承載的意義。

而被網友嚴重炮擊的那幾首詩,幾乎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是從趙麗華詩意海洋之中打撈起的數量不多的羞澀。比如下面這首《我堅決不能容忍》。

《我堅決不能容忍》


我堅決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場所


的衛生間


大便後


不沖刷


便池


的人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這是一句口語大白話,嚴格意義上講當然是不能稱之為詩的,甚至還有落入低俗的風險。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說現代詩歌已經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困境。就像興起於本世紀初期的“下半身寫作主義”,有可抨擊之處,但也不能全盤否定。

趙麗華詩歌現象的背後,其實是當今時代的文化浮躁,是我們集體無意識的盲目外顯,所以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趙麗華和當代詩歌。

《我愛你愛到一半》

其實,樹葉的翻動

只需很小的力

你非要看看白楊葉子的背面

不錯

它是銀色的

2006年火遍網絡的“梨花體”詩,引發全民模仿,為何卻被炮轟至今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實際上是趙麗華致敬耶魯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森的《田納西的罈子》,同時也是對自身廚藝的自信之言,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出色展示。這首被廣泛詬病的詩,小解卻認為是相當不錯的小調。最後再來欣賞趙麗華的另一首梨花詩,愛情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嗎?你看懂了嗎?

《愛情》

當我不寫愛情詩的時候

我的愛情已經熟透了

當我不再矯情、抱怨或假裝清高地炫耀拒絕

當我從來不提"愛情"這兩個字,只當它根本不存在

實際上它已經像度過漫長雨季的葡萄

躲在不為人知的綠蔭中,脫卻了酸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