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哭到吐血?

史学达人


在晚清时期,当时李鸿章作为臣子一直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虽然李鸿章并不是一个完人,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他的存在确实对延后晚清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晚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一直是背锅侠,虽然这些条约的签订不是他的主观决定,但是他却背负了骂名,愿意做慈禧太后的替死鬼,他还十分提倡洋务运动,提出了很多对于当时晚清政府有益的政治举措,这些都是李鸿章的功绩,在他离世后,当时慈禧太后老泪纵横,一度崩溃。

慈禧太后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伤心欲绝,是因为李鸿章是一个对晚清政府有着突出贡献的忠臣,这样为晚清卖命的人物不仅慈禧太后心知肚明,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们也都心中有数。如果在李鸿章离世后,慈禧太后表现得云淡风轻,那一定会让众人心寒,哪位臣子还愿意给清政府卖命呢。所以慈禧太后表现得越伤心,对于慈禧太后的掌权更加有利,这样在场的大臣们都会认为慈禧太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统治者,自己的付出也可以得到她的认可,所以慈禧太后的伤心欲绝有这个层面的含义在其中。

当然慈禧太后也不是冷血动物,虽然她是一个自私的统治者,也不顾晚清千疮百孔的现状一直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但是对于一直陪伴着自己走在政治生涯的战友慈禧太后还是难掩悲伤情绪的。从李鸿章得到重用开始,他已经和慈禧太后共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而且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都有李鸿章的陪伴,虽然在朝堂上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在慈禧太后的心中,想必早就将李鸿章看做是朋友了,一个在政治领域中一直无怨无悔协助自己的朋友过世了,慈禧太后怎么能不伤心难过呢。

李鸿章对于晚清政府的付出慈禧太后是非常清楚的,在李鸿章和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损失,为大清减轻负担,与此同时还要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替慈禧太后周全,这样尽心尽力的大臣今后不会再有了,慈禧太后当时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李鸿章的死十分难过,虽然其中不乏表演成分,但是也一定是有真情实感的。


历史课课代表


先还原一下标题的这个场景是出自于某瓣评分相当高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戏份,走向共和这个剧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一场大戏,当时还原的场景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时局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跑路了,留下了处理后事帮慈禧擦屁股的李鸿章,在万难的环境下,李中堂与庆亲王代表清廷签了《辛丑条约》,这才把战事稳定了下来,而慈禧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当慈禧带着小傀儡光绪做火车到达直隶的保定府站时候,慈禧还饶有兴致的下车检阅新军将领袁世凯的新式西洋乐队,正在这载歌载舞之时,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着一份万急的电报,当慈禧拿着电报在车厢内看完的时候,脸色大变,精神恍惚,腿脚不稳,只见两行热泪从双目喷涌而出,这个时候李莲英带袁世凯进来觐见,慈禧已然失神,过了好一阵才和袁世凯一字一顿的说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热泪演绎,正史上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几点原因与各位聊聊

这第一点,于人情,一个身边的老朋友,经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死了,你再也见不到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心静如水,难免会唏嘘,这第二点,李中堂号称是大清的裱糊匠,于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几十年,可以说清末的这些国际大事,李中堂都参与其中,兴洋务,办实业,办海军,兴新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慈禧分忧了极大部分,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撑,大清早挂了,这样尽心尽力的辅佐,可以说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经是友情大于君臣之情了,这样的中兴之臣,亲密战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伤。

这第三点,慈禧毕竟是一个女人,心里有最柔软的那部分,一个能为她背锅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实属罕见,那些皇族王爷们更是欺上瞒下,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庭做着打算,能贪一两是一两,而李鸿章则忠心耿耿的背锅挡箭,来了洋人,我谈,合约我签,就算是谈判也是李鸿章一人顶上,能做到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数。

慈禧心中认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难找一个这样的人为她支撑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伤心备至。所以慈禧的崩溃是内心的真实反映也不足为奇了。


老猪的碎碎念


公元1901年11月,晚清重臣李鸿章因病去世,他的去世在京师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甚至于哭到吐血当场,历来慈禧太后都是属于那种心狠手辣之人,无论是除掉顾命大臣,还是废掉慈安太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对于李鸿章的去世,她却是痛彻心肺。

为什么李鸿章在慈禧眼里会如此重要?我们翻一翻李鸿章的历史和生平,就能得知一二。李鸿章是晚清能臣,也是慈禧太后最器重之人,在慈禧眼里,李鸿章是不可替代的。既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愿人前显贵,多年来兢兢业业,连慈禧自己都算不清,李鸿章到底替自己背了多少黑锅。

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水师几近全军覆没,世人皆骂李鸿章,说他负责建设的北洋水师是怎么打仗的,数十年来没有添过一艘铁甲舰。可世人哪里知道,北洋军费全部被挪到慈禧那里去修颐和园了。

李鸿章默默承受了下来,主子的错,他来承担,这样的臣子,慈禧怎么能不喜欢呢?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拼了老命和日本人谈判,甚至在挨了一枪后还包着头巾上谈判桌,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的争,最后连日方谈判代表伊藤博文都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减少部分赔款。

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赔偿三亿两白银和赔偿二亿两白银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当李鸿章回国时,没有鲜花,没有欢呼,只是咒骂。尽管如此,这位老中堂也默默承受。一个国家的衰败硬是要一个人来负责,战场上打不赢,却还指望能够在谈判桌上赢下来,这不是笑话吗?

可是当时国内就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把失败全部归咎于李鸿章本人,却忘记了高高在上的慈禧实际上应该是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又是一次李鸿章替代慈禧受过,世上哪里有这么忠直的大臣,一心一意代主受过,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慈禧之哭,在于李鸿章去世后,她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可以替代的大臣了,李鸿章善于和洋人打交道,办起洋务来得心应手。多次挽救清朝于危局之中,慈禧甚至给李鸿章起了一个名字,说他是“玄黄再造”之人。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几乎把李鸿章抬到了和自己平起平座的地位。

对于清政府而言,和外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是最头痛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出头。所以清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的,这也是他被后人咒骂的主要原因。李鸿章一生和外国签订了约三十个条约。

从最早《中日台事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到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步步被逼进死胡同,全靠李鸿章一个人在四处周旋,他的难处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除了慈禧太后。所以才会出现慈禧太后一听到李鸿章死的消息,悲伤的吐血。因为从李鸿章去世的那一刻起,慈禧就清楚的知道,大清已经完了。


小小嬴政


李鸿章是慈禧的老情人,老情人去世当然是要伤心的。

话说1898年9月,《纽约时报》消息:9月22日上午,中国的慈禧太后与一位最有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他们将乘火车到天津,然后坐船到旅顺度蜜月。



在国内,慈禧与李鸿章有染的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咸丰驾崩时,慈禧才二十六岁,年轻守寡,耐不住寂寞,李鸿章便成了她的情人。

这是真的吗?不清楚。不过既然传得有鼻子有眼,或许是真的吧。慈禧是太后,大清的实际掌权人,破坏她名声的话不能随便说,被查出来是要杀头的。国内不敢说到国外说呗,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条消息。

无风不起浪,社会上怎么就没有传出慈禧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有染,如果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关系不好,不可能有这样的消息。



看看李鸿章和慈禧好到什么程度:

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曾国藩的湘军裁撤了,李鸿章的淮军不但没裁还增强了,部分被裁的湘军进了李鸿章的淮军。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她想回鸾得有人和外国人谈判,卖国也得有人商量好再卖,不然外国人不买,非要严惩主犯怎么办?慈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鸿章。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李鸿章是反对的,他带头弄了个东南互保。而且谈判,签订卖国条约,那是要挨骂的,她怎么能保证李鸿章一定能帮她摆平外国人?两人关系好嘛!

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坚决不同意与日本开战的。仗打败了,慈禧又派李鸿章去谈判,去签卖国条约,去挨骂,去替慈禧背黑锅。以李鸿章的聪明怎么可能让自己留下历史的骂名,不就是和慈禧关系好嘛!



一路分析下来,似乎李鸿章和慈禧真有点不正常男女关系。捕风作影,八卦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慈禧和李鸿章一个在深宫,一个在外朝,根本不太可能有男女关系。不过李鸿章和慈禧情感上靠得近这是不可否认的。

他们是狼和狈的关系,在卖国这件事上,他们狼狈为奸,李鸿章替慈禧背黑锅,并不白背,换取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保住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保住了慈禧的荣华富贵。

李鸿章有能力背黑锅,而且心甘情愿替慈禧背黑锅,这样的人满大清朝除了李鸿章找不到第二个人。李鸿章死了,以后再需要卖国的时候,她去找谁啊?再遇到这样的坎自己能过得去吗?想想对自己帮助极大的李鸿章,再想想未卜的前程,她怎能不崩溃!

我是豫有得,喜欢就加个关注吧!


有得观史


都别抢,我来答。

李鸿章去世后,慈禧倒不至于崩溃,毕竟慈禧也不是什么弱女子,能够操纵大清帝国47年之久,其玩弄权力的手段早已炉火纯青,辛酉政变和戊戌政变都显示出慈禧那高超和强势的政治手段。

但李鸿章这个尽职尽责的管家去世足以让慈禧感到震惊,毕竟大清朝那一系列的外交纠纷和事件都是在李鸿章的处理下才摆平的,失去了这么一个能力过硬,又忠心耿耿的大臣,换做是谁都会感到震惊,至于说崩溃那倒不至于。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清史稿》

毕竟李鸿章1901年去世后,人家慈禧还是好端端的继续执掌了7年的权力,直到1908年去世,短短四年以后,大清朝就灭亡了。

我们几乎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慈禧能够多活几年,估计大清朝还得续上几年命,毕竟这个精明和权力欲望极度膨胀的女人可不像隆裕太后那么好骗。

袁世凯想要从慈禧那里捞到好处估计没那么容易,李鸿章大家都知道替爱新觉罗家族办了很多事情,也给彼时的大清朝处理了很多烂摊子。

李鸿章对自己的身份和作用也很清楚,他曾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就是他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裱糊匠”的来历,李鸿章认为自己只是大清朝这间破屋子的一个裱糊匠而已,哪里需要修补他就修补,但是这间房子的倒塌和他并没有关系。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关于《马关条约》时被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刺杀,不过子弹当时从李鸿章左脸颊上擦过,但大量的鲜血还是染红了他内衬里的那件黄马褂。

后来李鸿章吩咐人把那件黄马褂保存起来,并说:

此血可以报国矣

这也算是李鸿章对于大清国问心无愧的表现了,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领导洋务运动这些都是他替大清朝办事的证明,又被迫背负历史骂名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条约。

李鸿章可以说是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所以当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时,当场流泪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慈禧这话说的很真诚,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像李鸿章这样忠心替她办事和处理烂摊子的能臣了。

另外说一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嫁给了张佩纶,也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奶奶。


围炉谈史


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之所以吐出血来,那是因为大清失去顶梁柱。他在时,清廷尚有威望,毕竟真正像他那样有灵魂、有担当的人,在中国已经不多了。

当时的中国饥寒交迫,思想相当落后。真正有灵魂、有担当的人除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冯子才、左宝贵、邓世昌外,再没有其他人。尽管当时的清政府相当腐败没落无能,在捍卫国家权益时,立场坚定、强硬。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中,李鸿章代表中国以最大限度减少领土损失,只割一点土地其余赔款,在他的硬撑下极大的保全了疆土。

甲午战争中,日本提出无理要求被李鸿章严厉提出抗议,并呵斥伊藤博文的行为。尽管最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方也不敢越界做出格的事,以免点燃火药桶。

尽管当时的大清国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般的强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当时的意大利也是西方列强中的强国,傲慢无礼,被慈禧呵斥,最后乖乖的道歉。

虽然大清国内动荡不安,李鸿章凭自己的智慧平息了太平天国、捻军叛乱,巩固了国家安全。外交上与列强针锋相对,被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他眼光明锐,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开展洋务运动。并总结经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尽管最后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泡汤了。李鸿章作为一名外交家,丝毫没有妥协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让步,最后遭到国内民众的谩骂。1901年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走完他的传奇一生,享年79岁!

李鸿章走后,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在国家危难当头,真正能站出来谴责西方殖民的外交家,除李鸿章外没有其他人。

这正如日本人所说: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白貓視天下


于公,国家失去了肱骨之城,于私,慈禧失去了最信赖的人,两人主臣40年,慈禧无论于公于私,失声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于公

李鸿章被西方成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是德国的宰相,首席外交大臣,李鸿章巅峰时期也差不多,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常委),直隶总督(相当于京津冀三省市的军政最高长官),北洋通商大臣(相当于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集合),又手握国家最精锐,装备最精良的海陆军,地位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高于军机处首席大臣。

后来甲午战败,虽然被罢黜不少官职,但是依然保留着文华殿大学士的职务,后来依然是封疆大吏两广总督。最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廷恢复了李鸿章一切官职。

虽然李鸿章对外一直主张妥协政策让人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对清王朝作用很大,慈禧虽然权谋手段比较高明,但是对政治、经济、洋务、军事是一窍不通,全靠李鸿章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人为慈禧保驾护航。

李鸿章去世了,相当于断了慈禧双臂,慈禧对于未来估计是一抹黑,能不哭吗?

于私

李鸿章是慈禧专权的坚决拥护者,清末实力派大臣众多,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沈葆桢等等等,但是慈禧唯独最信任李鸿章,因为慈禧的心意,李鸿章没有不懂的,举个例子,左宗棠是清末不逊于李鸿章的人物,但是地位一直没有李鸿章高,就是因为左宗棠办事过于强硬,与慈禧的心意不太符合。

而李鸿章就不同了,对慈禧的主张不仅坚决支持,还帮助慈禧对抗反对派,后来与八国联军谈判,八国联军坚持一定要惩治以慈禧为首的百余名满贵汉臣,李鸿章据理力争,最终保下了慈禧太后,这份忠心,慈禧能不懂吗?

李鸿章去世了,慈禧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吗?没有了,慈禧能不哭吗?


曹老师xixi


李鸿章在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他想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臣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懈怠。马上要离开了,但国家内忧外患,真是让我死不瞑目!为我们国家几百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缓慢发展而伤感!

为了我们国家广阔土地上的老百姓们受尽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大厦将倾之际,身居庙堂之高,国之重臣的自己,却独木难支,受尽屈辱,老泪纵横。

西下的落日静静的洒落在昔日出征的旌旗和大将坛上,国家和民族何时可以重整旗鼓,收复这风雨飘摇的万里河山!海外列强们对我国的欺凌和侵略还在继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莫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一定要以振兴国家,驱除鞑虏为己任!

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慈禧看后不禁涕泪横流,唏嘘不已。合肥李相临死前还在担忧积贫积弱的大清,希望帝、后能举行新政,富民强国,再度中兴,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慈禧太后应该是想到了李鸿章以前为国家做出的努力,是个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好,慈禧想到以后没有这样一个全心全力尽心尽责的人为自己为皇帝分担国家的困难而担忧。



不著名理论家


慈禧太后在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几乎当场崩溃,在她看来清朝失去了一个最有力的臂膀,大清王朝即将走向末路,她为清朝的命运担忧。


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她曾评价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而李鸿章也确实值得这样的称赞。

李鸿章曾一手主持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外交活动几乎都是由李鸿章主导,他的能力也被多国领袖所认可。

李鸿章一生周旋于世界列强之间,可惜他代表的只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朝,他只能代替清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还在与十一国政府代表进行《辛丑条约》的谈判,这是他一生中代表清朝签订的最后一项条约,在他签完条约之后,他也很快因病去世。

在得知李鸿章的死讯后,慈禧太后当场崩溃,她甚至说到: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慈禧太后之所以会当场崩溃,虽然也说明了她对李鸿章十分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她认为清朝少了一个能够为她承担的责任的人,毕竟像李鸿章这种精通洋务的人才并不多。


抛开其他因素,慈禧太后是一个手段强硬的政治家,她对清朝的现状十分清楚,清朝的国运已经到头了,大清王朝随时有着灭亡的可能,但她并不希望清朝在她执政期间灭亡,因为她放不下手上的荣华富贵。

为了不让这个到处都漏水的破船再坚持一段时间,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李鸿章。

慈禧太后虽然重用李鸿章,但她却并不怎么信任李鸿章,要不然李鸿章也不会遭到多次贬谪。

在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她之所以会当场崩溃,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现状担忧。

毕竟此时的清朝刚刚被八国联军入侵,朝廷上下动荡不安,各国列强对清朝虎视眈眈,国内更是危机重重,而且李鸿章又去世了,慈禧太后一时半会之间,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代替李鸿章的职位。


总得来说,慈禧太后虽然表现出对李鸿章去世的悲痛之情,但她此时心中更多的是对清朝未来命运的恐惧和无奈,她不知道谁还能替她和西方列强交涉,谁又能替她处理这些烂摊子。


东方大史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李鸿章在清王朝统治后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慈禧太后在位时期是清王朝统治最受挑战的时候,不仅有内忧,而且还有外患,西方列强不断损害中国利息,挑战中国,导致中国割让领土,放弃统治权。西方列强都想在中国有所收获。此时中国只有军机大臣李鸿章,以及极少数人能够跟西方列强交涉。

此时的李鸿章可以说是清朝政府的代理人。在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起着沟通,调节的作用。李鸿章不遗余力的维护清朝政府统治,所以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他,正是因为有了他,所以慈禧太后的统治才能不断的延续。

这样的人去世了,对于慈禧来说是致命的,没有了代理人如何沟通自己都不知道。又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能够取代李鸿章的。想到这里慈禧皇太后越发难受,

所以说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时候,非常伤心,因为这个更意味着她的统治也在一步步瓦解,没有了超级代理人未来的路,太后看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来,哭的吐血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