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多年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短短15000字,卻將朱先生的父親形象刻畫的鮮活而真實併入木三分。

1.從北大到清華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朱自清(原名自華,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號秋實,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文字和書籍。日常生活中,他善於利用所有的時間去讀書。每天晨洗的時候,都是一面刷牙洗臉,一面默誦一兩首詩篇。正如我們熟悉的《匆匆》中寫的: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的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這段文字正是他把握點滴時間讀書學習的真實寫照。朱自清讀書特別重視做筆記,並用摘抄卡片的方法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正是有了這些量的積累,他的散文才日漸功底深厚,意境優美。他寫的《語言志辯》等著作,不僅見解精闢透徹,而且論據也豐富得十分驚人。有一次,他在書店買了部《佛學易解》,愛不釋手,自此對哲學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1916年,18歲的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隨後就讀了哲學系。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朱自清和北京的緣分在1925年重新連了線。那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進行改革,增設大學部,朱自清被聘為教授。朱自清的五十載短暫人生中,近一半的時光是在清華度過的。他曾經居住過的清華園西院,與校園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記載了他作為學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寫照。

就在入校那一年,朱自清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新的發展,他與傳統典型的賢妻良母型女性武仲謙結了婚。1927 年初,朱自清將妻兒接到清華園,在書齋中,將生命完完全全投入到文化傳承之中。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不幸的是,1929年,武仲謙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12年的婚姻到此終結。

對於第一任妻子,朱自清一直充溢著對她真摯的情愛,他所寫的《給亡婦》一文,就是一曲他們愛情的頌歌。


2.朱自清與荷塘月色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朱自清來到清華大學任教。當時,他就住在原為皇家園子的近春園。

某個夏日的傍晚,因飯後無事,思緒紛亂,他來到了這片荷塘。

當時,清華大學設在北京西北部的清華園,環境幽靜,風景優美,原是端王載漪的王府。

其間,朱自清一家住進西院45號的中式住宅,緊鄰荷花池與近春園遺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觸發文學家敏銳的思緒,有感於軍閥征戰的國內時局,寫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離開北京整整五年,重回京城的朱自清舉目無親,住進了清華園古月堂,臨近近春園和荷花池。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清華園很美,綿密的綠樹,蜿蜒的溪流,寬敞的教室,巍峨的禮堂,小小的荷池似乎迎風起舞,夏日裡散發著陣陣幽香。

與近春園遺址的荷花池相比,工字廳後的荷花池水面要小一些。但有那塊“水木清華”的匾額就足以說明此處是清華園的神秀所集了。

北西東三面是樹木,春綠秋黃夏密冬疏,四時景色裝點著的荷花池,其美可知。

南面的工字廳的清代庭院式建築,又把人文景觀融入其中。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在清華求學八年的梁實秋先生曾有回憶:“尤其是工字廳後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入木陰’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鍾為報時之池畔松柏參天,廳後巨匾上的‘水木清華’四字確實當之無愧,又有長聯一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

那雖是八十年前的景緻,但與今日差別不大。

塘坳的亭子,今名“自清亭”,以紀念朱自清教授,表達人們對他的完美人格的敬仰,不屈精神的頌揚,淵博學識的欽佩。

那副長聯仍在,我想,今天到此的人們,或小憩林間,或垂釣池畔,體會迴歸自然的感受;或聚會亭中,或佇立階前,思考人文精神的價值。


早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對此處的破壞也波及到了鄰近的這片輔屬園,夜色中,望著池邊樹、水中荷,朱自清見景生情,深感痛惜,他文思泉湧,回去之後奮筆疾書,成就了這篇日後廣為人知的《荷塘月色》。

3.朱自清的寫作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作者善於融情入景即景抒情,《荷塘月色》中,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他要無牽無掛獨自享用無邊荷塘月色,就是要擺脫“心裡頗小寧靜”,而追求剎那間安寧的心境的反映。

由這種情緒所決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從而產生了“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所謂“恰是到了好處”的意境。

追求剎那間安寧,為的是暫時忘卻,這裡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小滿。

但作者畢竟小是真正超然,一聽到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一股愁思猛地襲上心頭,小禁發出慨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他卻又釋然。

接著他又想起採蓮的事,但他卻又感到“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鄉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樂得暫時忘記”而又不能“忘記”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流連在無邊荷塘月色裡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脈脈情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朱自清愛用疊詞,造成他散文的節奏感與韻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個疊詞,如“田田”、“層層”寫荷葉的多、密、重疊相連,“曲曲折折’寫荷塘的輪廓、形態“淡淡”、“薄薄”寫雲霧的輕靈、縹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寫荷塘四面樹叢的茂密,“翁翁鬱郁”寫樹色的濃重,這些疊字疊詞小僅增強了物態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富於音樂美。

他的學風和人格,楊振聲描摹得最恰如其分:“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對人對事對文章,他一切處理得那麼公允,妥當,恰到好處。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

  1. 朱自清和《背影》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背影》是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

“你站在原地不動, 我去給你買個橘子”當看到朱自清《背影》裡著這句話的時候,滿滿的感動和父子情深。殊不知,這背後卻藏著矛盾重重。

這得1915年時說起,朱自清父親朱鴻鈞在徐州做到“菸酒公賣局長”,這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差。

當時她在老家已娶了妾,偷摸著徐州又續娶了一房姨太太,幹起了“金屋藏嬌”的事兒來。後到徐州上任又娶幾房妾室,可關鍵是,朱鴻鈞幹這事之前,並未知會揚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潘姓姨太太趕到單位,鬧得不可開交,還上了《醒徐日報》的頭版頭條。一時間,滿城風雨。

於是父親被革職了,又不得不找錢遣散各位姨太太,父親偷偷把朱自清祖母祖上留下的首飾變賣才平息此事。

朱自清祖母知道後,因不堪承受家庭變故,本身就疾病纏身,竟被活活氣死了。

朱自清與祖母的關係極好,對於父親的所作所為氣憤不已,再加上奶奶的去世,此時心裡可想而知。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1925年,朱鴻鈞給在北大教書的兒子朱自清寫了一封家書。在信裡,他寫到: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特別是那一句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那種父子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讓他不禁悲從中來,回想著八年前自己離開南京到北京讀書,父親送他去浦口火車站,與其離別的情景,他提筆一鼓作氣寫下了那篇不朽的佳作《背影》。

最後一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情感之悵惘讓人唏噓。

時間又過去了三年,朱自清以《背影》為題的散文集出版,書被寄到朱自清老家時,拿到書的朱鴻鈞迫不及待地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讀著兒子的文章。

朱自清三弟朱國華在回憶父親看到《背影》散文集的情景時說:

“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那一刻,這對積怨多年的父子,終於盡釋前嫌。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5


1948年6月18日,吳晗來到朱自清家,帶來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

。這個時候,朱自清因為嚴重的胃病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但是依然在《宣言》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朱自清在這天的日記上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餘仍決定簽名,因餘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

感動千萬人的《背影》,卻不知背景是朱自清差點斷絕的父子關係

兩個月後的8月12日,朱自清的胃潰瘍惡化導致了胃穿孔,朱自清因此病逝,當時他只有50歲。

彌留之際的朱自清對妻子斷斷續續地說:

“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麵粉……”

這竟成了他的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