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諸呂亂政是指西漢開國之初,漢高祖死後,以太后呂雉為主的呂氏外戚勢力迅速做大並最終掌控漢朝大權的政治事件。

諸呂亂政是漢朝歷史上的第一次外戚干政,其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社會方面都給當時的漢朝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其行為也激勵了後世的外戚,導致有漢一代,外戚干政不斷,甚至發生了王莽篡漢這種惡性事件。

不過,與諸呂亂政的歷史地位相比,它的落幕反而更有研究價值。因為諸呂亂政的落幕根本不僅僅是劉氏與呂氏之間的鬥爭,也是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隱形交鋒。

一、漢惠帝即位後由於其性格庸弱,一度導致中央權威下降,是呂雉以鐵腕手段連殺三位諸侯王才確立了中央的權威,但此舉也把仇恨引向了呂氏一族

有很多人都認為漢朝中央與地方的對立主要是在文景時期,但是事實上,這種對立早在漢惠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漢惠帝

我們都知道,相比劉邦,漢惠帝的性格相對比較軟弱。如果是一個普通人,這樣的性格到也沒什麼,但問題是漢惠帝是當時整個漢朝的最高統治者,一個執掌生殺大權,決定整個帝國未來走向的怎麼能是軟弱之人呢?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整個大漢王朝的不負責。

鑑於此,在他即位之後,其母呂雉就開始有意地通過自己獨特的身份地位接手了一部分來自漢惠帝的權力。而朝中大臣為了保持漢王朝的穩固和發展,也都默認了呂后的這一行為。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呂后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還是很可取的。呂后掌權之初就強勢殺掉了劉邦最喜歡的趙王劉如意,雖然在後人看來,此舉是私怨居多,但不可否認,劉如意的死在某種程度上除去了一箇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

劉如意幼時頗受劉邦寵愛,一度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所以在劉如意的潛意識裡,他恐怕早已確立了自己才是太子的觀念。

而且此後其母戚夫人又因私怨而被呂后折磨至死,這就更加劇了他對中央政府仇恨。只不過他當時年紀小,這一切都沒有顯露出來而已。但一旦任其成長,前文所述的任何一個原因都足以讓他舉起反抗中央的大旗。

此後,呂后又通過政治手段對劉肥、劉恢、劉友等劉邦直系子嗣進行迫害,直接導致了劉恢、劉友慘死,劉肥不得已獻上大部分領土並積極交好呂后愛女魯元公主才倖免一難。此間種種,雖然很不人道,但卻在實際上加強了中央的力量,確立了中央的威信。

如果局勢一直如此,中央的權威便能得到徹底的鞏固,漢初的諸侯王問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但天不遂人願,在呂后打壓諸侯王正火熱的時候,一個巨大的變故誕生了,漢惠帝劉盈駕崩了。

這對於意氣風發的呂后而言完全就是晴天霹靂,不僅僅因為漢惠帝劉盈是他的親生兒子,更因為漢惠帝劉盈的身份太重要了。

漢惠帝劉盈雖然沒有什麼厲害的政治手段,在位期間也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功績,但是有一點是所有人都無法忽視的。他是宗法禮教認可的嫡長子,是群臣擁護的正統大義,是整個大漢王朝公認的皇帝。

呂后之前不斷興風作浪卻一直順風順水全部都是因為有劉盈這個天下公認的皇帝在為她做保,否則哪怕她是太后也不敢連殺三位諸侯王,還都是劉邦親子。

有劉盈在,這一切就可以解釋成皇室內鬥,大臣和百姓最多唏噓兩句,絕對沒有摻和進來的想法。但劉盈一死,呂后要是再敢這樣,那事情的性質就完全變了,不再是皇室內鬥而是後宮干政。

只是很可惜,呂后雖然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完全沒有要收斂的意思。品嚐過權力的甘醇後,她已經徹底醉倒在了政治的漩渦之中,現在的她,根本無法再抽身而出了。

於是,已然淪為政治賭徒的她用王侯之位綁架了整個呂氏一族,瘋狂地向著大漢權力的巔峰衝刺。而她的所作所為也完全暴露在天下人的眼中,雖然迫於形式無人敢去充當出頭鳥,但對呂后以及呂氏一族的仇恨已經在累積了!

二、呂雉死後,失去壓制的呂氏一族和朝中大臣的矛盾日益加劇,開國元勳為了抵消呂氏一族掌握軍權的優勢,選擇了引入地方諸侯王勢力

呂雉的死無疑是諸呂亂政的一個轉折點,雖然在漢惠帝死後的幾年時間裡,呂雉的所作所為一直讓人不敢恭維,但她的威勢和手段卻也讓人不敢造次。所以哪怕整個大漢王朝再怎麼暗流湧動,至少在她在世的時候,沒人敢興風作浪。

因為雖然彼時的漢王朝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但嚴格講起來也不過只有三方陣營,以陳平、周勃等人為首的朝中大臣陣營,以呂后為首的呂氏一族陣營和以齊王劉襄為首的地方諸侯陣營。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陳平

只要呂后還在,憑藉她豐沛舊人,開國皇后的身份,很輕易就能爭取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而只要呂后爭取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剩下的地方諸侯也不敢再造次。所以呂后在世,整個天下的大勢就是穩定,任何違反這個大勢的人都會被三方勢力無情鎮壓。

但是,隨著她的死亡,整個大漢的勢力平衡完全被打破了。

首先就是朝中大臣和呂氏一族不可能再密切合作了,一方面是因為呂后在世時,對呂氏一族封賞不斷,算上已故的呂父和呂澤,呂氏一族竟然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一門九王。

但朝中大臣們當年都和劉邦發過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呂家的現狀完全就是在狠狠地打他們的臉。以前是有呂后在上面壓著,他們不得不服軟,但現在呂后已經死了,他們要是還無所作為,那就完全說不過去了。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劉邦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行政權的爭奪。對於朝中大臣而言,行政權就是他們存在的意義。雖然呂后在世時,迫於形勢不得不讓呂氏一族染指行政權,但如今呂后都已經死了,呂氏一族竟然還想獨霸行政權,這就觸犯朝中大臣的底線了。

不過,朝中大臣也不是莽撞之輩,雖然他們已經決定要和呂氏一族決裂,但呂氏一族畢竟掌握著軍權,公開決裂無疑是在找死。於是,在陳平、周勃等人的努力下,朝中大臣成功和各地諸侯結成政治聯盟並最終打敗了呂氏一族。可憐盛極一時,一門九王的呂氏一族,最後竟落得人死族滅、雞犬不留的慘痛下場。

三、從諸呂亂政中暴露出的中央的弱勢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漢王朝各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基礎,直到漢武帝以強硬手段推進了中央集權,這個局面才被打破

呂氏一族雖滅,但大漢朝的亂局卻並沒有得到根本的平息。只不過呂氏一族被滅後,亂局的焦點就集合在朝中大臣和地方諸侯之間了,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齊王劉襄是否應該被立為皇帝。

齊王劉襄是劉邦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子,諸呂亂政時,是他首起義軍,振臂一呼才讓其他諸侯王聯合起來反對諸呂。開戰以後,也是他的軍隊衝在第一線,死死抵住了諸呂大軍的威懾。所以如果純粹看功績,這個人確實有資格被尊為皇帝。

但問題是,正是因為他的功績太大,朝中大臣才不願意他來當皇帝。功績大就意味著威望大,更何況此人還驍勇善戰,勢力龐大。一旦讓他當上皇帝,朝中大臣的日子怕是不好過了。所以,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朝中大臣放棄了齊王劉襄,轉而擁立在他們看來“忠厚老實”的代王劉恆。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代王劉恆

且不論朝中大臣的這番如意算盤最後有沒有成功,但是立下赫赫戰功的齊王劉襄最終竟然輸給寸功未立的代王劉恆,他的鬱悶可想而知。所以,可以想見,雖然劉襄最後罷兵回了封地,但仇恨的種子早已種下。

而且通過諸呂亂政,各地的諸侯王也看到了漢朝中央的虛弱。在之後的數十年裡,即便執掌天下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這樣的蓋世明君,但各地的諸侯王叛亂依舊屢禁不止。文帝時有齊王劉襄之弟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作亂,景帝時期更是有震動天下的七國之亂。

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才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真正鞏固了中央的權威,使得漢朝的地方諸侯王問題得到解決。

呂氏一族覆滅的真正原因,身為外戚卻捲入中央與諸侯之間的鬥爭

漢武帝

所以說,漢初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朝廷中央與地方諸侯之間的鬥爭史。在這場漫長的鬥爭之中,無數的人和勢力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其中。劉邦因此盡滅異姓諸侯王,呂氏一族因此舉族覆滅,七國之亂更是因此點燃烽火。然而這種鬥爭卻依舊不斷地在後世的歷史中上演,像一個絞肉機一樣,無情地吞噬著封建制度下的芸芸眾生。

參考文獻:《漢書》

《後漢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