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說3:這是一場細緻入微的一場謀殺

《屍變》重製版

話說這個事情發生在許多年前的陽信縣,有一老翁,家住陽信蔡店,平日裡和兒子一家在此開一小店,專供走客行商歇腳住宿。有幾個車伕,經常來此販賣貨物,也就成了店裡的常客。一日,天色已晚,四人來店要求住宿,恰逢客滿。然而四人堅持要求住下,老翁想了一下,要住也只有剛過世的兒媳婦的停屍小屋有地方,四人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老翁無奈只得帶四人穿過街堂,來到小屋。

四人隨老翁進屋,有一桌子上有一盞油燈,桌子後面有頂帳子,裡面死者身上蓋著白色的紙被。再看他們的住處,在裡屋的一個大通鋪。他們四人一路奔波疲勞,很是睏乏,頭剛剛放在枕頭上,就睡著了。其中唯有一人還朦朦朧朧地沒有睡熟,忽聽見靈床上嚓嚓有聲響,趕快睜眼一看,見靈前燈火明亮,看的東西清清楚楚。就見女屍掀開被子起來,接著下床慢慢地進了他們的住室。女屍面呈淡金色,額上扎著生絲綢子,走到鋪前,俯身對著每人吹了三口氣。


聊齋說3:這是一場細緻入微的一場謀殺

這客人嚇得不得了,唯恐吹到自已,就偷偷將被子矇住頭,連氣也不敢喘,靜靜聽著。不多時,女屍果然過來,像吹別人一樣也吹了他三口。他覺得女屍已走出房門,又聽到紙被聲響,才伸出頭來偷看,見女屍如原樣躺在那裡。這個客人害怕極了,不敢作聲,偷偷用腳蹬其他三人,那三人卻一動不動。他無計可施,心想不如穿上衣服逃跑了吧!剛起來拿衣服,嚓嚓聲又響了。這個客人趕快把頭縮回被子裡,覺得女屍又過來,連續吹了他好幾口氣才走。少待一會,聽見靈床又響,知道女屍又躺下了。他就慢慢地在被子裡摸到衣服穿好,猛地起來,光著腳就向外跑。這時女屍也起來了,像是要追他。等她離開帳子時,客人已開門跑出來,隨後女屍也跟了出來。

客人邊跑邊喊,但村裡人沒有一人聽見。想去敲店主的門,又怕來不及被女屍追上,所以就順著通向縣城的路盡力快跑。到了東郊,看見一座寺廟,聽見有敲木魚的聲音,客人就急急敲打廟門。可道士在驚訝之中,認為情況異常,不肯及時開門讓他進去。他回過身來,女屍已追到了,還只距離一尺遠。客人怕得更厲害了。廟門外有一棵大白楊樹,樹圍有四五尺,他就用樹擋著身子。女屍從右來他就往左躲,從左來就往右躲,女屍越怒。這時雙方都汗流浹背,非常疲倦了。女屍頓時站住,客人也氣喘不止,避在樹後。忽然,女屍暴起,伸開兩臂隔著樹捉那客商。客人當即被嚇倒了。女屍沒能捉住人,抱著樹僵立在那裡。


聊齋說3:這是一場細緻入微的一場謀殺

道士聽了很長時間,聽廟外沒了動靜,才慢慢走出廟門。見客人躺在地上,拿燈一照,已經死了。但摸摸心,仍有一點搏動,就背到廟裡,整整一夜,客人才醒過來。餵了一些湯水,問是怎麼回事。客人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這時寺廟晨鐘已敲過,天已矇矇亮了。道士出門再看樹旁,果然見一女屍僵立在那裡。道士大驚失色,馬上報告了縣官。縣官親自來驗屍,叫人拔女屍的兩手,插得牢牢的拔不出來。仔細一看,女屍左右兩手的四個指頭都像鋼鉤一樣深深地抓入樹裡,連指甲都插進去了。又叫幾個人使勁拔,才拔了出來,只見她指甲插的痕跡像鑿的孔一樣。縣官命衙役去老翁店裡打聽,才知道女屍沒有了,住宿的其他三個客人已死了,人們正議論紛紛。衙役向老翁說了緣故,老翁便跟隨衙役來到廟前,把女屍抬回。


客人哭著對縣官說:“我們四個人一起出來的,現在我一人回去,怎麼能讓鄉親們相信我呢?”縣官便給他寫了一封證明信,並給了他些銀子送他回去了。

故事雖完,疑點重重

  1. 子婦新死,生意不斷。
  2. 靈堂簡陋,和外面紅火生意的鮮明對比。
  3. 邊跑邊喊無人應答,和尚廟裡道人敲木魚圍觀。

A面老翁

  • 帶著那四個客商去你睡覺的地方,還不是為了多掙些錢,你沒發現咱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麼?
  • 我和你丈夫殺了那個人是無心的,你為什麼要去報官?(臆測)
  • 我們只是不想你去報官,投井自殺那是你自願的。(臆測)
  • 真無語,事情多的人就是麻煩,沒想到她死了居然還惹出這麼多事情。

B面客商

  • 我們來此處只為求財,沒想到只活了我一個人。
  • 這次事情,所有掙的錢都歸我了(既得利益者的微笑)。
  • 想起來真是後怕,昨夜狂奔,滿村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我。
  • 各家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C面女屍

  • 我只知道我很冤,非常冤,喉頭怨氣難解。
  • 陽氣入口非我所願。
  • 我只想弄死我眼前的所有人。


聊齋說3:這是一場細緻入微的一場謀殺


吢不語的主觀臆測:

蒲松齡先生諷刺的文章埋得相當之深。兒媳婦對於老翁,如同敝履,死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從文中可以看出,簡陋的靈棚,昏暗的小屋,穿過街堂另一邊則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滿清的劫略早已麻木不仁。兒媳婦是因為四個人的進屋,因充足陽氣起屍,對她來說這四個人都是侵略者,她不死不休。加之蒲松齡先生於康熙五十六年去世,滿清在他在世的時間正好是第四任,前三任都死了,如此隱喻,蒲松齡巧妙地通過女屍屍變復仇的故事,把自己對侵犯者的怨恨和憤怒,發洩得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