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到近代重男轻女有多么严重?

陌生人134697298


“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个是时代的产物,几千年的战争和文化沉淀,没有说是谁对谁错。现在社会更加注重人格独立,我们需要平等,这个正是我们缺失的。

我个人的观点,简单阐述下:

01 时代的产物,物质贫乏,没有人能改变

在蛮荒时期,从我们现在社会的经济学角度来看,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男人可以创造更多的部落社会价值,女子可以随意被欺辱霸凌,沦落为“生育机器”。这时的氏族社会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开始了狩猎时代逐步转为农耕时代,需要开垦荒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输出,男人凸显出来,战争和掠夺是那个时代用不变更的话题。

在封建王朝,战争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争夺资源,繁衍后代。

在国家的统治下,男子出外从军,女人在家精耕细织。

但是,男人和女人的下场却是不同的。

男人:战场上兵戎相见,非死即伤。不管战争结果如何,男人都是可以作为劳动输出。

女人:战争失败了,只有一个下场,作为女奴,沦为别人的玩物,被赏赐给官兵或者士兵。

在古代,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赋税,男丁可减免赋税,所以很多人都愿意生男孩,这就是时代慢慢积累的产物。“重男轻女”逐渐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百姓的一种心态,男尊女卑成为一种常态文化。

在中国古代,纵观各大王朝,哪一个不在温饱的贫困线上挣扎着,直到近几年我国才解决温饱问题,吃穿不愁,虽然很多人生活不是那么富足,但是个人吃穿都是没什么问题。

02女为“千金”,男为“犬子”

千金小姐的传说,与伍子胥有关。

公元前528年左右,楚平王听信谗言,处决了大将伍奢和伍尚,伍员(伍子胥)幸免于难。伍子胥逃入吴国地界,被追兵追到了溧水河边,饥肠辘辘的伍子胥看见一女子在河边浆纱,便上前讨饭。浣纱女看出此求食男子, 虽一脸疲惫,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英气,知他不是一般人,便将剩饭及浆纱米汤为其充饥,并为伍子胥指明通往吴国的道路。

伍子胥行走片刻回头一望,见浣纱女立在原地,心中起疑,便又折回身来。浣纱女知其心意,便说:“我是一个未婚女子,跟陌生男子说话,又给你饭食,已经是不合礼仪了,我本没脸活在世上,死后,你的行踪也不会被泄露。”说完,就跳到溧水里。

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一石头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因此就有了千金小姐之说。

而“犬子”一词则与司马相如有关,因为这两个字便是他的小名。而司马相如的父母之所以为他取了这样的小名,是由于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小名就要取得贱一点,孩子好养活。因此,虽然“犬子”二字不好听,但是却蕴含着父母对子女满满的爱意。

虽然称呼不同,我们无从考究,但是却也反映了一种病态文化!

03精英文化造就的产物,从思想开始毒害

古代社会,很多妇女可以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受封建文化思想的迫害,很多所谓的文化代表提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现在很多女人都理解错误。

在《易经》里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坤”就代表女性,把女性比喻成大地。女人就像大地一样,无欲无求,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滋养着自然万物,这是怎样的一种厚德呀?

其实,另外这句话还有上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和“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形影不离的,古代思想从来都是尊重的,但是会被我们曲解,底层百姓是为了谋生,已经过了野蛮时代的我们,互相尊重才是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核心思想。

不管重男轻女如何,我们都应该互相理解,尊重文化,尊重彼此!


七叔说历史那些事


我有个同学,她爸爸妈妈为了生儿子,就一直往下生。我这同学是家里四姑娘,她出生时父母一看又是丫头,觉得空欢喜一场,失落感达到了极点。

于是她父母把她送人了。她的养父母没生孩子,就视她为己出。别人都说她是有福之人。

可是我这同学,自从知道了父母不是亲生的以后,就开始有一种感挥之不去的被抛弃感。

自卑、孤独感时刻包围着自己。她说想不通为什么生身父母不要自己了?是由于自己不好,还是不配得到他们的爱?

她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到了对工作和生活中。致使她一直生活在压抑和自卑中。

我认为我同学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竟她遇到了那么好的养父母,让她生活无忧。但是她还是没有避免来自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这件事,让我们看到重男轻女观念的危害性。它给人身体上、心理上的伤害都是不可预估的。


心理学工作者张淑娟


古往今来重男轻女,是属于封建思想造成的,其中大部份是由贫穷造成的,如果生在富贵人家,或官宦之家的女孩,还是受父母疼爱,出嫁有丰厚的嫁妆。穷人的女儿,由于贫穷没吃没衣穿,只好把女儿卖给别人,或者丢弃。又怕女孩长大了,还要办嫁妆,又叫赔钱货。另外还有个封建思想,传种接代,有钱人家希望儿子多,后继有人,钱财有人继承,儿子多兴旺发达,儿子又可护大产业,女儿嫁人是别人家的人。

我曾经听我母亲讲老辈人的故事,我有个姨外祖母,她年轻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希望多生儿子,可是偏偏生了女孩,她生下女孩就放在脚盆里淹死了,一连淹死两个女儿,最后就没生了,还是一个儿子。她家不是很穷,但为什么这么狠心,将自己的女儿淹死。太封建,太愚昧了。

现在不会这样,女孩子是爸妈的小棉袄。当下很多女孩在抗疫情中,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女科学家,女院士,专家,女医生等。所以啊!不能轻视女孩子!


冬去春来tew


现在说到“重男轻女”,大家都会马上联想起很多关键词——扶弟魔、彩礼、超生游击队……那么在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由来已久的重男轻女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劳作方式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一个家庭的支柱多为男性,务农、经商、入仕等主要创收方式,都是男性才能胜任的,再扩展到保家卫国,由于体力上的优胜,也基本是男人在主导,女性往往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同时男人又被赋予于延续血统(传递香火)意义,更是得到了重视。

而女性除了在生产力上处于劣势之外,在婚姻形式里还被认为是“出”,女儿一旦“出嫁”,就不能再为父母的家庭做贡献了,这与男人的“娶妻”为家族添丁进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女儿的孩子还因为继承了外族的姓氏,被视为外人(外孙),因此,很多父母便认为养女儿是个亏本生意,于是就有了这“重男轻女”。


普通家庭,性别往往是“天壤之别”

由于普通的平民家庭资源匮乏,“重男轻女”的现象更为严重。
在很多地方,男孩出生,会被放在床上,女孩出生,只能放在地下,以示尊卑有别。

如果女孩生在穷人家,还可能被直接扔水里淹死,这是为了节约一点口粮把男孩养大,有的地方直接在野地里建起一座高塔,好让村民把女婴扔在一起集中处理,这就是一直延续的晚清的“弃婴塔”。


普通家庭的男孩子生下来之后,家里会尽其所能的让他吃好穿好,年纪稍大就会被送进学堂,以求将来有个光明的前程。

而女孩生下来后,往往只能在兄弟们饱暖之后才能获得基本的生活物资,年纪稍大一些,便会被父母卖给别人做童养媳或奴仆,一方面能省粮食,另一方面还能向买家索取一点生活补助。


穷人家的女孩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能根据姓氏被唤作“张丫头”之类,出嫁之后就直接跟丈夫姓了,变成了“王张氏”之类。而男孩却乳名、学名、表字、雅号一大堆。


富裕家庭,差距也不小

即便是生在富裕家庭,女孩最多是锦衣玉食,权利和地位完全无法同家中的男孩相比。
首先她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无才便是德,富人家的小姐也文盲一堆,就算是“知书达理”,也往往是学一些“三从四德”的“女诫”,跟男性治国安邦的培养方向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其次是她完全没有继承权,就算她是没有兄弟的独生女,继承权往往还小于堂兄弟,本着财不旁落的考量,古代没有男孩的家庭往往会采用领养、过继、入赘等方式来引入男性继承人保护自已的财产。


男女有别,社会的集体双标

在婚姻方面,古代是只有“休妻”,而没有“离婚”,也就是说,婚姻存续的自主权完全在男性手里,女性只能是“弃妇”或是“私奔”。
如果丧偶,男性再娶叫“续弦”,女性再嫁就是“失节”,富裕家庭的男性还可以“纳妾”,女性连想也不要想。

古代女孩们的“思想品德”读本都是教导女人如何的“卑弱”、“顺服”,也就是面对男人,你要“卑服的”,否则就不是个好女人。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男性依靠更强的生产能力,制定出利己社会规则,女性也无奈的接受了。现今社会,体力劳动不再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也可以与男性创造同等的价值、胜任相同的职业,完全可以不再依附于男性,加之社会体系的完善,男女具备了同等竞争的环境,因此“重男轻女”这一社会现象正在渐行渐远。

学霸历史了解一下


当今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女性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在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深入人心,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女人命运十分悲惨!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男子身强力壮,在体力和生理方面都优于女性,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劳动,是家庭生产力中的主导,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粮食与利益。男子作为家庭传宗接代的工具,承担着延续家庭香火的作用,因此,男子的地位自然而然比女子高。 民以食为天,土地对百姓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隋朝,政府采用"按丁分田"制度,只有男人才能被称作丁,可以分到田土。

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女性只要在家里整理好内务,做手工活,不能随便去外面抛头露面,在寻常百姓家,很多女孩子小小年纪会被卖到有钱人家里去当丫鬟,失去自由的同时,她们也失去了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权利。 古代女子必须要三从四德,他们一旦结婚,事事都要听从夫家的,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休妻,而女子却不能休夫。 在古代,因为生活条件太困难,很多女婴生下来就会被父母偷偷捂死或者溺死,晚清时,还修建了弃婴塔,里面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女婴,任其在塔里自生自灭。

由此可见,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太严重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女子就只是生育工具,没有任何人权和地位可言!

直至今日中国男女失衡还是那么严重,据数据显示中国还是会有2400万男性娶不到老婆,重男轻女是因为什么?传宗接代?香火延续?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干嘛要显得高人一等,最搞笑的是生孩子的不是女人吗?为什么自己生出来的孩子是女的,自己还扔掉掐死?最近安家这部电视剧也是很火,不正是讲重男轻女的事情吗?不讲了,越讲越生气,不管儿子女儿都是宝,赶紧纠正自己思想,做个人行吗。



细看古今


在家庭内部:处于被领导地位,不参与家庭管理,儿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开,如自主权等几乎很小或者缺,可以抵债、被出卖等等;套在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直至近代发展到最高峰。在家庭之外,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基本的从业权、经济权,没有社会管理权。


野径峡


女人要裹小脚,不许随便出门。在家从父母,父母过世要从兄长,结婚从夫,夫死从儿,总而言之,女人永远没有地位。

婚后的女人要负责家务,还要养蚕织布,负责男方全家的吃吃喝喝,还不许上桌子与人们一起用餐。不许随便回娘家,娘家有急事需要回去也要婆婆批准。结婚的女人就是娘家泼出去的水,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

结婚的女人没有权利提离婚,只能被男人休。

如果讲传统,以上就是。


孤独D时代


重男轻女是社会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

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出现。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影响父母对生男生女的意愿,例如:中国上古的卜辞里就视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

一些语言也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在中文里“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轻视女性才智的意思。


Y伶俜


中国古代到近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相当严重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国家的上层建筑来看,执掌权柄的帝王将相基本都是男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就出了个女皇武则天,这种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对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风尚是起着引领性作用的,上层建筑都是男强女弱,男尊女卑,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形成这样的风气。

第二,从社会家庭看,家里当家做主的基本都是男人,男人可以抛头露面而女人不能。家里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男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所以,在广大老百姓心里,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附属品,这就决定了女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肯定被轻视。

第三,从个人命运看,女人比男人苦难得多。例子很多,就不列举了。主要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关。当时科技不发达,社会生产力低下,男人凭着体型较大,骨胳粗壮,力量较强等生理优势,在适应和改造社会生产力方面占了优势,因此占了社会主导地位。现在社会生产力进步了,在科技面前,生理优势几乎荡然无存,所以男女就平等了。


春哥随便聊


中国古代非常的重男轻女,因为男性一般代表为体力强,远远超过女性。所以,在古代社会,男性可以从事更多的体力劳动,在这一点上,女性永远不能超过。

男人又被定义为能够传递香火的性别。所以,男性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都以生男孩为最终目标。

封建礼教的束缚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地位。长期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卑贱的社会地位和愚昧的思想束缚使她们任何地位。

古代对女人提到“贞洁“,贞节牌坊既是为封建社会宣扬传统自认为社会美德树碑立传,要求女性从一而终。

在妇女中出现了缠足陋习,这是导致出行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