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导语:齐国本是实力强盛的东方大国,在姜姓的带领下,开渔盐山川之利,但是齐国发展到后期,同样也出现了危机,田姓代齐,就使齐国发生了偷梁换柱,那么这个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孔子对齐国混乱的建议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像)

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鲁国内乱,孔子本着"危帮不居"的原则,所以逃往了齐国,此时齐国国君是齐景公,太卿为晏婴。

齐景公知道孔子是一位大儒,所以不但恭敬的接待了孔子,而且还请教了他一些关于治国理政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里有一条主要内容就是"尊卑有序"。

所以,他也首次在齐景公面前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点,因为他肯定了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齐景公和晏婴)

所以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并且他还准备将尼谿之田封给孔子,使孔子在齐国取得贵族身份,然后有足够的地位在齐国做官。

但是当时的太卿晏婴却并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他劝诫齐景公说:"儒者一般都奸诈狡猾,能说会道,不可相信,而且他们大多任性妄为,自以为是,若是以后重用,将来该如何来管理。"

所以齐景公的想法发生了动摇,后来又出现大夫杀孔子的事,最后迫使孔子离开了齐国,但是齐国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危机,晏婴死后没过多久,田氏就取代了姜姓,成为了齐国真正的主人。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晏婴雕像)

当时已经回到了鲁国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去请命鲁国国君,让他帮助齐国渡过危机,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件事本身与孔子并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干预,除了对齐王的同情之外,这一切都还要从孔子的思想说起:

孔子的出生与家庭背景

孔子,据有关记载,是商汤的后代,武王伐纣成功后,就将商汤的后代——微子封到了商丘,建立起宋国,而这个人就是孔子的祖先。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微子)

但到了其曾祖父的时候,孔氏家族因为在宋国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失败了,所以只好逃离宋国,以免遭来杀身之祸,后来他的曾祖父逃到了鲁国,并在这里长期定居了下来。

另外,说到孔子的出生,还有一件完全不符合伦理的事,孔子父亲的正妻和小妾都未为生下男孩,所以当时已经七十九岁的叔梁纥感到了危机,他害怕自己死后家产无人继承,于是就找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后来这位女子生下了孔子。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影视形象)

说来也奇怪,我们一般人的头都是向外凸的,而孔子的头是往里面凹进去的,他的父母害怕他长大后是个畸形,所以给他取名为丘。

可最后孔子非但不是畸形,而且身高体壮,当时一般的男子的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六到一米七之间,而他却长到了一米九,故又被大家称为长子。

不过不幸却又万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就离世了,而他的母亲失去了庇护,也很快被赶出了门,就这样母子俩开始了食不饱腹的清贫生活。

孔子心中的完美礼制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像)

不幸当然是因为年幼丧父,而万幸的又是因为有了年少的经历,他才会有以后如此大的成就,很多年后孔子回忆起童年的过往,他也是感激当年那么丰富的经历,才会让他有了自己心中的礼制。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礼制,但并不了解这个词,其实从标准的定义上来看,礼制是原始社会的风俗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通过专家整合和夏商周的制度化、规范化而逐步形成的一套仪式,并完成这套仪式的程序。

光是读到这些我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繁文缛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民国时很多人抨击礼制的原因所在,但是细读《论语》就会发现,礼制并不全是旧的封闭思想,它也承载着当时道德的底线和人生的规范。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与学生论礼制)

众所周知,孔子礼制的核心是"仁",因为在他看来,仁者可以得天下,而且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能够以普通百姓的角度,站在大局上审时度势,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因为孔子虽为贵族,但早就落魄了,所谓意识决定形态,就导致了他很多礼的观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说到这,也许很多人还不懂这与孔子相助齐国有何关联。

而且当年齐国太卿晏婴和那些大夫们还极力反对过自己,甚至有过想要杀了自己的想法,于情于理都应该直接不理会就好了。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像)

可孔子不是普通人,他这么做,一方面,可以看出来他以德报怨的伟大品格,也算是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名声。

而另一方面,其实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为了君王治国,田氏的偷梁换柱明显违背了他"君为臣纲"的原则,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会出手阻止,但是这一切却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孔子的伟大与无奈

虽然他的"仁"很有道理,虽然他的治国思想很有深度,但就是碰不到一位了解、愿意重用他的明君,我们都知道孔子被逼无奈周游列国,却鲜有接受他观点的人,最后还发出想要出走国外的感叹。

孔夫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本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影视形象)

而这次也是如此,孔子向鲁国国君说明自己的看法,并希望鲁国派出军队相救,可是鲁国国君只觉得孔子荒谬可笑,别的国家内乱或者易主,不正好利于鲁国的发展吗,况且齐国还是邻国,为何还要去救?

所以,就这样孔子虽有帮助之心,却也无奈夭折了,从某些方面来讲,孔子和晏婴都是可怜人,他们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也有信心可以改变国家的局势,却又都是凭己之力,无以回天,这也许就是时代的悲哀。

结束语:从春秋到战国,国际局势俨然已经发生了改变,孔子对齐国的担忧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但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是仅凭晏婴,或者是孔子,都没有办法改变时代的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