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黃河,從青海出發,蜿蜒五千多公里,流經九省,最終匯入渤海。而甘肅蘭州是黃河唯一流經的省會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蘭州與黃河之間,必然會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情。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了,這就是一百年前的1908年,一批勇於實踐"洋務運動"的甘肅地方官員和德國、美國的橋樑公司,共同合作在蘭州城北的黃河上,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鐵橋。由於她的歷史地位,這座鐵橋被人們稱之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一百年的風風雨雨,鐵橋經受住了一次次考驗,依然安臥于波濤洶湧的黃河之上,並且已成為蘭州對外開放的標誌性建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駐足觀光。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黃河鐵橋的前身——鎮遠橋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

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接,船下以石鱉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並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

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但是鎮遠浮橋並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稜,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

修建黃河鐵橋提到議事日程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早在光緒初年,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就有過修建鐵橋之議,但因為洋人出價太高而作罷。進入20世紀,走向末路的清廷開始實行新政,鼓勵洋務。升允到任後不久,即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立了甘肅洋務總局,由蘭州道兼洋務總局總辦。正是洋務的興起,為建設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來洋行經理喀佑斯正好遊歷至甘肅,雙方一經接觸,立即達成了合作的意向,橋價十六萬五千兩,不足左宗棠時的三分之一。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註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

1906年5月初,甘肅洋務總局彭英甲等與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就包修蘭州黃河鐵橋一事擬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蘭州府傅秉鑑隨即給升允上了一道條陳,請求對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進行"考究"。升允看了條陳後,為表示慎重,同意與洋商就有關問題繼續進行磋商,但同時他也強調,"不宜偏執己見,故破成議。"為了解除傅秉鑑等人和中方的疑慮,喀佑斯決定請工程師進行實際勘測,合同因此暫緩訂立。很快,工程師的勘測結果出來了,德方認為"黃河水性,雖雲湍急,若如所議章程架修鐵橋,甘願保固八十年"。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正式簽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黃河鐵橋的各項建設籌備工作全面展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來自朝廷的硃批傳達到了甘肅:"該部知道。欽此。"至此,黃河鐵橋的建設工程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中方的運輸車隊感天動地

按照合同規定,德方購買的橋料海運抵天津口岸後,餘下的橋料運輸全由中方負責。

於是,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形成了。從春天走到冬天,一路翻山躍嶺,風餐露宿,歷時近兩年,終於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至蘭州。這場千里大運輸,真是蔚為壯觀,感天動地。

鐵橋橋料全部由德國海運至天津,再由天津經北京、鄭州、西安轉運至蘭州,以鄭州為界,前一段有火車,後一段不通火車,所有橋料必須由畜力大車拉運。洋務總局事先在天津、鄭州、西安設立了三個橋料轉運點,同時選派幹吏和護勇前往轉運點接收運送橋料。橋料運輸次序事先都做了精心而周密的安排,要求按照施工的先後順序依次運送,這樣,橋料源源而至,鐵橋次第施工,保證了工程進度。

從鄭州始,最艱難的轉運歷程開始了。

1907年8月初,橋料在鄭州裝車,車上插著黃旗,由護勇開始押解向西安行進。前兩個月還算順利,但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光緒三十三(1907年)十一月初二,鄭州轉料委員致稟彭英甲,稱"連陰雨久,道路泥濘,不堪聞問。洛陽之西,新安、澠池、陝州,道經谷水鎮、張茅、硤石、觀音堂,數處崎嶇,素號羊腸,遇茲雨雪,艱逾蜀道。所發之車,前後幾近兩月之久,目下到陝者僅有十分之五。"車家怨聲四起,橋料運送十分遲緩。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10月初,雨雪漸霽,道路相繼開通,所有車輛又復逶迤西進。但是十月中下旬,連降三天雨雪,洛陽一帶路面變成泥塘,重車寸步難行,車家叫苦不迭。中間還發生了車毀人亡的事故。

自天津運抵鄭州的第三批橋料,大都是些笨重超長之物,馬車根本無法裝運。接料委員與泰來洋行磋商,擬將一些大件拆開搬運。泰來洋行以拆卸會影響施工質量,"不能擔保固80年之責任"要挾,拆卸之議只得作罷。最後鄭州委員多方尋找大車,才陸續將這批橋料啟運。誰知,此時正逢盛夏酷暑,有許多運送橋料的騾馬都熱死累斃在路上了......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一,委辦平涼統捐田必嘉致稟彭英甲,稱自西安到蘭州的"兩批車輛,均另搭有客人、貨物。"同時由於"車輛一批分作數起,或前或後,入甘後營縣會同護送,兵役往返維艱。"甘肅洋務總局隨即致札西安橋料轉運委員,要求以後發運料件,不準車伕私搭客貨;每批車輛,務須聯絡而進,不準或前或後,對違規車伕將"從嚴懲辦,絕不寬貸。"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初十,甘肅藩、臬二司和洋務總局聯合向蘭州以東各州縣發出傳牌,再次嚴令各州縣,"遇有料車擅自分批,首尾紊亂者,由該地方官提案訊責,未始非懲一儆百之道。"經過艱苦努力,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十六,泰來洋行駐蘭經理開列一個收條,"所運橋料均已收齊,第一批至第三十六批。"至此黃河鐵橋歷時近兩年的長途運輸終告結束。

僅運費就耗銀12萬4千多兩。

尊重合同權威,維護自身權益

1907年10月15日,一批超大超重橋料運抵鄭州,包括大天汽帽六件,大鐵機器櫃兩件,其中有些橋料必須特製超大四輪車才可搬運。鄭州橋料轉運點不得不請木匠臨時造車。但是,鐵橋包修合同中曾明確規定,自天津轉運的橋料"每車不準超過1200斤","如有重大料件,難於運動,歸泰來洋行自運,甘肅不管"。彭英甲得悉情況後,立即電告鄭州橋料轉運委員,言明超重料件由泰來洋行自運,不用再造車輛。同時,他又電催泰來洋行:"不能起運者有鍋爐六件,每件重二千一百斤(附清單),""故請貴行照合同辦理,勿誤要工。"泰來洋行卻謊稱得到張鍾駿委員的允准代為運輸,彭英甲在查實並無官員允諾代為轉運的情況後,立即照會德國領事館:"自轉運橋料以來,彼此事事皆照合同辦理,本局尚不敢稍有違約。望貴館即速告知泰來行,照合同自運是為主要。"在交涉過程中,部分超重橋料已運抵陝西,彭英甲權衡利弊,決定已運抵陝西的橋料,繼續由中方運輸,但他對各轉運點強調說:"嗣後,遇有1200斤以外之料,必須守定合同,問明泰來行辦理,勿稍違越原議。"德商後無計可施,只得按合同自運剩餘的笨重器件。

第一批500噸洋灰運往鄭州後,張鍾駿發現按當時的貨運章程,貨物裝載量達500噸以上的按專車對待,半價收費,顯然北京鐵路總局多收了一半的運費。張鍾駿即"馳赴北京鐵路總局,面謁法國總辦",經過多次交涉,才追回退價銀2520兩(摺合道勝銀票3000元)。

在整個橋料運輸過程中,泰來洋行始終尋找種種藉口,試圖推卸責任,但都遭到中方的嚴正駁斥。

通力合作,造就經典

1908年初春,鐵橋動工。白塔下黃河兩岸,搬運橋料的號子聲、鑿挖地基的鐵錘聲、翻砂拉石騰起的風塵以及蒸汽機和攪拌機等大型機械的轟鳴驚醒了蘭州的那個春天。

由德商招僱來蘭的洋工華匠共69人,這其中包括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和華工劉永起等人,他們是鐵橋建設中的骨幹力量。黃河岸邊第一次矗立起了鍋爐房等龐然大物,鎮遠浮橋為工程運料和施工提供了方便。浮橋兩側河水中,樹立起兩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的頂端一條鋼絲繩穿越南北兩岸,牽引著河面上的工程船往來穿梭。

澆鑄橋墩時,先將開口式箱子沉到河底,再豎上鐵管、鋼筋,由起重機吊運水泥砂漿進行澆鑄。四個橋墩,按照先南後北再中間的順序依次澆鑄。橋上為五孔穿式鋼桁架構,由南向北架裝。橋面上鋪設木板,木板上再鋪水泥、石子,後為保護鐵橋,遂剷掉水泥、石子,加鋪了一層木板。

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正在緊張施工的鐵橋工地上鉚釘告罄,蘭州市面上洋鋼尺寸不夠,從天津再運,最快也得1個多月,泰來洋行德羅為避免耽誤工期,只好向甘肅省城軍械局求援,軍械局當即決定"暫勻二寸元四尺長洋鋼二三十斤,以敷要工。"宣統元年六月,施工中所用的爐齒、鐵輪等一些部件損壞,影響鍋爐的正常運轉。泰來洋行請求甘肅官鐵廠予以幫助,官鐵廠及時澆鑄了重達235斤的爐齒10件,鐵圈2個,使鍋爐及時恢復使用。

經過華洋工匠共同努力,鐵橋於宣統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陝甘總督升允為黃河鐵橋建成撰寫的碑和碑文,現立於北橋頭

鐵橋施工進入尾聲時,護督毛慶蕃決定,在鐵橋南北兩端各添建一座中華傳統式古建築——牌廈。後來,牌廈有礙於交通坼除了,恢復了大橋原貌。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陝甘總督長庚就鐵橋工程用款上奏宣統皇帝稱,包括包修價、運輸價及各項支出費用,鐵橋"實用庫平銀三十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八釐四毫九絲八忽。

1911年夏初,陝甘總督傳札甘肅洋務局、農工商礦局等,聲稱經朝廷各部核查,甘肅創建蘭州黃河鐵橋所用橋價及各項盤費銀兩與原立合同數目相符,並無貪賄之虞。

1942年,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第一橋"改名中山橋。

黃河鐵橋已成為蘭州的歷史名片

長達百年的相依相伴,黃河鐵橋已經深烙在蘭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記憶底片,成了蘭州的歷史名片。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蘭州戰役中,鐵橋橋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縱梁被槍彈打得通紅,但橋身安穩如常。解放軍以奪得黃河鐵橋作為解放蘭州的標誌。隨後,蘭州軍管會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兵星夜搶修,於9月6日修竣通車。t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甘肅省博物館佈景:解放軍攻佔黃河鐵橋

1954年,國家撥款60萬元對鐵橋進行全面維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鋼樑,使鐵橋更加美觀堅固。

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部分構件老化。蘭州市政工程管理處正擬對鐵橋進行全面大修時,8月9日,一艘自重260噸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橋墩上,鐵橋遭受重創,蘭州市當即組織技術力量進行搶修,使鐵橋轉危為安。同時,加寬了人行道,裝飾了橋身,鐵橋煥然一新。這一年,黃河鐵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後德國有關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期間,蘭州市政府在橋頭豎碑,第一次將鐵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

如今的黃河鐵橋身畔已崛起了銀灘大橋、雁灘黃河大橋、小西湖黃河大橋等近10座橋樑,在不遠的將來,還將規劃建設雁青黃河大橋、金安黃河大橋、世紀黃河大橋和桃園黃河大橋等橋樑。屆時,黃河之上將呈現出"巨虹"如帶、天塹頓成通途的壯觀景象。但無論何時,作為黃河上源"第一橋"的黃河鐵橋將作為蘭州近百年的歷史背景和記憶底片,永遠烙在蘭州人的心上。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範——蘭州黃河鐵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