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黄河,从青海出发,蜿蜒五千多公里,流经九省,最终汇入渤海。而甘肃兰州是黄河唯一流经的省会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与黄河之间,必然会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情。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了,这就是一百年前的1908年,一批勇于实践"洋务运动"的甘肃地方官员和德国、美国的桥梁公司,共同合作在兰州城北的黄河上,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铁桥。由于她的历史地位,这座铁桥被人们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一百年的风风雨雨,铁桥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依然安卧于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并且已成为兰州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观光。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的前身——镇远桥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

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桥。据明人徐兰的《河桥记》记载,杨廉在黄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备用,将25艘用绳锁连接,船下以石鳖固定,船上加盖木板、栏杆,并在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和六根木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

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

修建黄河铁桥提到议事日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20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兼洋务总局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不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

1906年5月初,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兰州府傅秉鉴随即给升允上了一道条陈,请求对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考究"。升允看了条陈后,为表示慎重,同意与洋商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磋商,但同时他也强调,"不宜偏执己见,故破成议。"为了解除傅秉鉴等人和中方的疑虑,喀佑斯决定请工程师进行实际勘测,合同因此暂缓订立。很快,工程师的勘测结果出来了,德方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来自朝廷的朱批传达到了甘肃:"该部知道。钦此。"至此,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中方的运输车队感天动地

按照合同规定,德方购买的桥料海运抵天津口岸后,余下的桥料运输全由中方负责。

于是,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形成了。从春天走到冬天,一路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这场千里大运输,真是蔚为壮观,感天动地。

铁桥桥料全部由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天津经北京、郑州、西安转运至兰州,以郑州为界,前一段有火车,后一段不通火车,所有桥料必须由畜力大车拉运。洋务总局事先在天津、郑州、西安设立了三个桥料转运点,同时选派干吏和护勇前往转运点接收运送桥料。桥料运输次序事先都做了精心而周密的安排,要求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依次运送,这样,桥料源源而至,铁桥次第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

从郑州始,最艰难的转运历程开始了。

1907年8月初,桥料在郑州装车,车上插着黄旗,由护勇开始押解向西安行进。前两个月还算顺利,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光绪三十三(1907年)十一月初二,郑州转料委员致禀彭英甲,称"连阴雨久,道路泥泞,不堪闻问。洛阳之西,新安、渑池、陕州,道经谷水镇、张茅、硖石、观音堂,数处崎岖,素号羊肠,遇兹雨雪,艰逾蜀道。所发之车,前后几近两月之久,目下到陕者仅有十分之五。"车家怨声四起,桥料运送十分迟缓。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10月初,雨雪渐霁,道路相继开通,所有车辆又复逶迤西进。但是十月中下旬,连降三天雨雪,洛阳一带路面变成泥塘,重车寸步难行,车家叫苦不迭。中间还发生了车毁人亡的事故。

自天津运抵郑州的第三批桥料,大都是些笨重超长之物,马车根本无法装运。接料委员与泰来洋行磋商,拟将一些大件拆开搬运。泰来洋行以拆卸会影响施工质量,"不能担保固80年之责任"要挟,拆卸之议只得作罢。最后郑州委员多方寻找大车,才陆续将这批桥料启运。谁知,此时正逢盛夏酷暑,有许多运送桥料的骡马都热死累毙在路上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一,委办平凉统捐田必嘉致禀彭英甲,称自西安到兰州的"两批车辆,均另搭有客人、货物。"同时由于"车辆一批分作数起,或前或后,入甘后营县会同护送,兵役往返维艰。"甘肃洋务总局随即致札西安桥料转运委员,要求以后发运料件,不准车夫私搭客货;每批车辆,务须联络而进,不准或前或后,对违规车夫将"从严惩办,绝不宽贷。"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初十,甘肃藩、臬二司和洋务总局联合向兰州以东各州县发出传牌,再次严令各州县,"遇有料车擅自分批,首尾紊乱者,由该地方官提案讯责,未始非惩一儆百之道。"经过艰苦努力,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十六,泰来洋行驻兰经理开列一个收条,"所运桥料均已收齐,第一批至第三十六批。"至此黄河铁桥历时近两年的长途运输终告结束。

仅运费就耗银12万4千多两。

尊重合同权威,维护自身权益

1907年10月15日,一批超大超重桥料运抵郑州,包括大天汽帽六件,大铁机器柜两件,其中有些桥料必须特制超大四轮车才可搬运。郑州桥料转运点不得不请木匠临时造车。但是,铁桥包修合同中曾明确规定,自天津转运的桥料"每车不准超过1200斤","如有重大料件,难于运动,归泰来洋行自运,甘肃不管"。彭英甲得悉情况后,立即电告郑州桥料转运委员,言明超重料件由泰来洋行自运,不用再造车辆。同时,他又电催泰来洋行:"不能起运者有锅炉六件,每件重二千一百斤(附清单),""故请贵行照合同办理,勿误要工。"泰来洋行却谎称得到张钟骏委员的允准代为运输,彭英甲在查实并无官员允诺代为转运的情况后,立即照会德国领事馆:"自转运桥料以来,彼此事事皆照合同办理,本局尚不敢稍有违约。望贵馆即速告知泰来行,照合同自运是为主要。"在交涉过程中,部分超重桥料已运抵陕西,彭英甲权衡利弊,决定已运抵陕西的桥料,继续由中方运输,但他对各转运点强调说:"嗣后,遇有1200斤以外之料,必须守定合同,问明泰来行办理,勿稍违越原议。"德商后无计可施,只得按合同自运剩余的笨重器件。

第一批500吨洋灰运往郑州后,张钟骏发现按当时的货运章程,货物装载量达500吨以上的按专车对待,半价收费,显然北京铁路总局多收了一半的运费。张钟骏即"驰赴北京铁路总局,面谒法国总办",经过多次交涉,才追回退价银2520两(折合道胜银票3000元)。

在整个桥料运输过程中,泰来洋行始终寻找种种借口,试图推卸责任,但都遭到中方的严正驳斥。

通力合作,造就经典

1908年初春,铁桥动工。白塔下黄河两岸,搬运桥料的号子声、凿挖地基的铁锤声、翻砂拉石腾起的风尘以及蒸汽机和搅拌机等大型机械的轰鸣惊醒了兰州的那个春天。

由德商招雇来兰的洋工华匠共69人,这其中包括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人,他们是铁桥建设中的骨干力量。黄河岸边第一次矗立起了锅炉房等庞然大物,镇远浮桥为工程运料和施工提供了方便。浮桥两侧河水中,树立起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的顶端一条钢丝绳穿越南北两岸,牵引着河面上的工程船往来穿梭。

浇铸桥墩时,先将开口式箱子沉到河底,再竖上铁管、钢筋,由起重机吊运水泥砂浆进行浇铸。四个桥墩,按照先南后北再中间的顺序依次浇铸。桥上为五孔穿式钢桁架构,由南向北架装。桥面上铺设木板,木板上再铺水泥、石子,后为保护铁桥,遂铲掉水泥、石子,加铺了一层木板。

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正在紧张施工的铁桥工地上铆钉告罄,兰州市面上洋钢尺寸不够,从天津再运,最快也得1个多月,泰来洋行德罗为避免耽误工期,只好向甘肃省城军械局求援,军械局当即决定"暂匀二寸元四尺长洋钢二三十斤,以敷要工。"宣统元年六月,施工中所用的炉齿、铁轮等一些部件损坏,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转。泰来洋行请求甘肃官铁厂予以帮助,官铁厂及时浇铸了重达235斤的炉齿10件,铁圈2个,使锅炉及时恢复使用。

经过华洋工匠共同努力,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陕甘总督升允为黄河铁桥建成撰写的碑和碑文,现立于北桥头

铁桥施工进入尾声时,护督毛庆蕃决定,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后来,牌厦有碍于交通坼除了,恢复了大桥原貌。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1911年夏初,陕甘总督传札甘肃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等,声称经朝廷各部核查,甘肃创建兰州黄河铁桥所用桥价及各项盘费银两与原立合同数目相符,并无贪贿之虞。

1942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第一桥"改名中山桥。

黄河铁桥已成为兰州的历史名片

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黄河铁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成了兰州的历史名片。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t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甘肃省博物馆布景:解放军攻占黄河铁桥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这一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如今的黄河铁桥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近10座桥梁,在不远的将来,还将规划建设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大桥、世纪黄河大桥和桃园黄河大桥等桥梁。届时,黄河之上将呈现出"巨虹"如带、天堑顿成通途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作为黄河上源"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将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永远烙在兰州人的心上。

一百年前的中西合作典范——兰州黄河铁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