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有得观史


开玩笑,一个从小接受封建君主思想的人是不可能接受这种体制的,实行君主立宪一是为了保住大清,是大清国祚绵长。第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满清贵族的特权。第三就是为了和慈禧政权。所以在维新变法是并没有开设议会,所谓的变法也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一次维新而已


奔跑在路上100


从光绪皇帝在主政期间的种种行为来看,光绪皇帝应该是真心要进行国家改革的,但是从戊戌变法的内容里来看,戊戌变法中并没有提及君主立宪的改革,因此光绪皇帝可能对于君主立宪的实行是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完败,丧权辱国,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决心求变图强。紧接着光绪皇帝开始重用维新派党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从实录记载中可看到当时的光绪皇帝工作是日夜不息,政令不止,因此大致可以看出光绪皇帝革旧图新的真心和决心。

当时仔细研究戊戌变法中内容开看,涉及到的有文教、经济、军事、社会、政治多多方面,但在政治中只有四大类,分别是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和开“懋勤殿”四项,却不见重要的君主立宪改革。

光绪当时是如何想的,我们如今不得而知,当时根据当时情况来分析,光绪不会不知道日本之强大,根本在于制度的强大,立宪国强于专制国就是在当时也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有学者分析,戊戌变法中没有提及君主立宪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光绪对保守派的妥协,而不是真心不愿制度改革,从结局来看,光绪皇帝就是没有提及制度改革,光是其他的改革项目就很难推行,导致后期变法的完全失败。


我个人分析,光绪对于君主立宪制度也是犹豫,我个人很难相信,作为一个皇帝,能一点私心都没有吗?清朝皇帝普遍受到的教育首先是要对祖宗社稷负责,长期在封建制度的教育下,就是光绪对于权力下放到内阁恐怕不仅仅是担心慈禧保守派的对抗,估计他自己多少也有对抗,也正是如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宣传变法时,为了争取光绪的支持,最终也并未提及到实行君主立宪的实施。


曹老师xixi


光绪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主立宪制”,不过清朝末年的改革要一步一步来,首先是要集中权力,铲除守旧势力,然后再进行君主立宪改革。戊戌变法的手段比较激进,严重损害了守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这才招致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也开启了所谓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目的就是对清王朝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目的也是君主立宪制,这是光绪皇帝和变法大臣们策划的大清国蓝图,基本都被慈禧太后照搬过来进行改革了,只不过改革的实施者变了。

为何说光绪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在大部分人眼中认为,君主只不过是国家的代表形象,权力被限制了。其实君主立宪制有两种形式:

一、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

现在的存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日本、英国、泰国、柬埔寨、荷兰、西班牙、挪威、丹麦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在议会手中。(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布图)

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是“虚位君主”,没有多少实权。光绪皇帝变法不可能将自己变成什么权力都没有的皇上。

二、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在君主立宪的前提下,君主的权力最大,有权签署各项政策法令,任命首相、议会议员,各部主要领导人员等,集中了军权、政权于一身。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天皇就具有这样的权力,光绪皇帝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就是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基本被保留,而且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典范。此外当时的欧洲德国、意大利也是采取这样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不过这种君主立宪君主的权利和议会的权力分的不太清楚,常常引起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发生改变,日本天皇成为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实际权力非常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有实权)

这种类型的君主立宪制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的巴列维王朝就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表。现在的欧洲列支敦士登、中东的阿联酋、卡塔尔仍然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光绪皇帝及其维新团队的目的就是效仿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挽救垂危的清王朝。

戊戌变法没有实施的那些政治蓝图。

戊戌变法只有103天,从发布的政策来看已经影响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肯定了解,如果进一步办法,估计比已经发布还要猛,不能让变法派继续下去,变法随之失败。(康有为像)

康有为曾经描述过尚未有实施的一些变法政策。由于变法时间太短,有些政令尚未有实施,如下:

1.尊孔圣为国教;

2.立教部及教会;

3.以孔子纪年;

4.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

5.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

6.改年号为维新;

7.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

诸如此类的政策还有不少,目的效仿成功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权基本没有被削弱。此外,戊戌变法的大臣认为,当时中国的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卖与列强,筹措变法的费用,这是效仿当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纳卖给美国的做法。

由于光绪所依赖的改革派太弱小,而且做法太激进,当然会被守旧派轻易击败了。


穿越再现彼岸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光绪皇帝支持并且倡导“戊戌变法”其目的是为了变法改革,实现强国强军。并不是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帝王实行君主立宪制无异于自废武功。古今中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朝的任何一个君王有这种气魄。权利是一颗美丽的毒药。光绪皇帝想要改变腐朽的清朝。但他不准备削弱皇权。想要改革都是千难万难了。再破天荒的自废皇权对皇权进行约束。那就更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了。况且从“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倡导“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其核心内容没有一丝一毫限制皇权的倾向。


光绪皇帝说起来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同治皇帝死后,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光绪”。由于光绪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事,所以光绪皇帝继位之初国家大事都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所掌控。清朝晚期垂帘听政时期开始。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病逝。慈禧太后独掌大权。晚清大权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在慈禧掌权期间,清朝权势地位日益降低。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成年开始亲政。虽然名义上慈禧很大方的放权把权利都还给了光绪。但私底下慈禧是不愿意放权的。所以慈禧授意大臣们上书表示光绪皇帝刚刚亲政,很多方面都没什么经验。所以提出要慈禧太后“训政”。之后虽然名义上大清朝的权利回归了光绪手中。但实际上权利还依旧掌握在慈禧手中。史书记载“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慈禧还权之后和还权之前地位并无差异。

光绪皇帝实际上是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但可惜生不逢时。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大臣之中多数人主和希望委曲求全避免战争。但光绪皇帝坚决要求主战,反对妥协。并且光绪表示“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在光绪皇帝的积极备战下清朝对日宣战。实际上光绪的战略部署和策略都是好的。如果真按照光绪的不是去做。甲午战争胜负犹未可知。但李鸿章对光绪的战略部署视而不见。而慈禧又挪用海军的军费供自己享乐修建园林。导致清朝军队都没有足够的军费开战。最终因为朝廷腐败,等多方面原因掣肘导致战败。


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决定支持维新派变法图强。而康有为也建议光绪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强壮国家。但光绪皇帝的改革并不顺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坚决抵制改革。这就导致光绪的改革寸步难行。后来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让光绪皇帝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在之后出卖了他。而慈禧也宣布重新掌管国家政权。囚禁了光绪皇帝。之后慈禧开始大肆追捕屠杀维新派人士。后来慈禧还想废掉光绪皇帝,以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来取代载湉,这件事史称己亥建储。但最终因为各方的反对无疾而终。但由此之后光绪彻底的成为了慈禧的“囚徒”。晚清一位极有可能中兴清朝的皇帝就这样湮灭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君主立宪制是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确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在事务中共和主义的理想。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始于英国。

光绪帝实行君主立宪制:

(一)开放开放自由言论:光绪皇帝发布诏书,允许报纸"指出陈的正反两面"。"国内外时事都可以根据事实说话,没有必要禁忌。"还发布了一项法令,凡院、部司人员想要表达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向都察院呈递文书;

(二)细化机制:废除詹事府(负责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负责内外各章)等六所政府机关,各省也要做相应的精减;

(三)唯才是用(新人):改革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任命为"军机衙门"等重要职位,参加新政。

(四)仿照康熙、乾隆的旧制度,在紫禁城开了"懋勤殿",实际上成了皇帝和改革派讨论改革制度的机构(没有实施)。

这是1898年改革运动的四大内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对皇权没有任何限制。许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慈禧老派封锁了新法的实行,但皇权的限制与大臣,甚至与慈禧关系不大,因为这是皇帝的权力,以慈禧为首的旧派不支持新法的改革。多一个还是少一个有什么关系?这说明光绪皇帝从心底是不情愿的。那么,其他的事情,比如言论自由,任命新人,都在训练光绪自己的势力。言论自由,就不用经过朝堂了,慈禧垂帘听政或者说训政也就无从谈起。慈溪既不会听政治,也不会说政治训练,任命新人就是为了启用听自己话的人与不听自己话的大臣们对抗。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年初,光绪皇帝掌管政府,这与其说是光绪皇帝亲政府的开始,倒不如说是慈禧太后控制光绪长期统治皇帝的方式。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政权,慈禧太后把叶赫那拉氏送给了载湉做皇后。

也就是说,虽然光绪皇帝在1887年开始掌管政府,但政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仍然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在光绪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以谋复权"的思想逐渐萌芽并迅速增长。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朝令,改革正式开始。也就是说,1898年改革运动开始的时候,光绪执掌了十一年,这十一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光绪却没有重新掌权的机会。

然而,康有为和梁启超给了光绪一次机会,那就是他们敦促进行改革,这使皇帝认为这是唯一的夺取权力的机会。为什么只有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也在等待慈禧太后死去,或者老年死亡或被杀,无论如何,其他的机会基本上不太可能获胜。

总结:在改革过程中,他与改革派讨论软禁慈禧太后,但由于没有军事力量,最终失败了,这也说明光绪皇帝也想利用1898年的改革运动重新掌权。如果1898年的改革运动成功,慈禧被软禁,光绪皇帝会执行君主制的宪法吗?这很难说。


公元前


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又称虚君政治,什么意思?曰本那样,英国那样的,皇帝是吉祥物。

你认为,光绪想要这个吗?这不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那他戊戌变法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还是为了民族大义?还是为了国家?

光绪变法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夺权,从慈禧手里夺权,他不想做傀儡了,

如果变法是为了君主立宪制,那他变法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光绪就是为了夺权而政变,政变即使成功了,随后反手也是灭了康梁的,这样他才能掌权,不然,康梁成功,他还是傀儡。


南朝居士


清德宗光绪帝在戊戌年间搞出了一个维新变法,最终因为侵害了保守势力的切身利益、加之康有为等人企图以武力向慈禧太后夺权,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拿下并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所谓“百日维新”也随之不了了之……那么,光绪帝搞维新变法真的是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吗?个人认为,恐怕未必!



戊戌变法都变了些什么?

戊戌变法在很多人眼中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将真正进入宪政时代!可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呢?恐怕诸君要失望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几条:一、裁减绿营编制,二、废除科举制度,三、开办新式学堂,四、提倡商办工业。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内容,但主要是这么几点。



整个戊戌变法期间,涉及的只是军队编制、人事考试制度、教育制度和工商业领域。没有任何一条圣旨或者政策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哪怕是形式上的!换言之,别说是君主立宪了,连原本的君主制是否已经不合时宜都没有涉及,更别说是改变了。说白了,所谓戊戌变法与恭亲王、李鸿章等人搞出来的所谓“洋务运动”并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裱糊”而已,根本没有涉及到根本。



光绪帝主张维新变法的目的何在?

光绪帝主张维新变法是为了实行君主立宪吗?从前面所提到的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来看,彼时的光绪帝还没有往这个层面想。又或者说,彼时的主客观环境还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条件。那么,光绪帝目的何在呢?



首先是不得不改!自道光年间起,西方列强利用手中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为了避免像印度一样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清政府搞出了“洋务运动”,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甲午一战北洋水师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洋务运动”期间树立的军事旗帜轰然倒塌……“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连一直被“天朝上国”看不起的“倭奴”都骑到了清王朝脖子上拉屎!清王朝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光绪帝这个傀儡皇帝还能不能继续当下去都是个未知之数,更别说是掌握实权了。



更重要的是,光绪帝之所以搞出戊戌变法,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借此培植自身势力、扩大权力范围和影响力,并企图以此作为将来向慈禧太后夺权的跳板!光绪帝的这一目的在人事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借助变法需要专业人才的理由,光绪帝不断向中枢部门安插自己的所谓“亲信”。虽然初期只是军机章京之类的“中层干部”,可一旦戊戌变法搞出了名堂,光绪帝便可以制造机会让这些人高升,从而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



这种低级别的“掺沙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慈禧太后放松警惕:“反正只是几个中低级职务,翻不起什么大浪!”但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之后,这些“沙子”就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届时,他们将成为光绪帝向慈禧太后夺权的资本与依靠!只可惜,这些“沙子”太过急功近利,政治上也太过幼稚,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还葬送了光绪帝的夺权大计!



如果光绪帝夺权成功,会否实行君宪制?

前面说了,光绪帝之所以搞戊戌变法的两个原因。其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借此培植自身势力、向慈禧太后夺权。既然夺权才是目的,光绪帝一旦夺权成功、大权在握,他还愿意放弃到手的无上权力吗?不要忘了,皇权自古都是极端排他的!因此,如果光绪帝夺权成功,恐怕不太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走向欧式君宪之路。别说是光绪帝了,直到现代尼泊尔前国王贾南德拉都舍不得放弃“皇权”、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君宪制,更何况是人心尚未开化的清王朝……



但是,前面也说到了,光绪帝之所以搞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得不改了。从彼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实行宪政是大势所趋。因此,如果光绪帝掌握实权,他应该还是会在改革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开历史倒车的可能性存在,但并不大。那么,光绪帝将何去何从呢?



个人认为,近代日式君宪很可能成为光绪帝的首选!近代日式君宪是比所谓“二元君宪”还要更加偏向皇室的一种君宪体制,君主几乎凌驾于国家与宪法之上。如此一来,既可以实行所谓宪政,走上“正常化”国家的道路,又可以最大限度维护光绪帝手中的权力,选择近代日式君宪几乎没有疑问。后来清政府搞出的所谓《钦定宪法大纲》基本上就是遵循了这一逻辑,大体参照了近代日式君宪模式。



综上所述,光绪帝搞戊戌变法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实行君主立宪制”,无非是为了借此培植自身势力并以此向慈禧太后夺权!至于清王朝会不会实行君宪,会!这是大势所趋,实际上清末已经在搞这个东西了。只可惜,历史没有给清王朝机会……如果没有辛亥年的那档子事情,个人认为清政府早晚还是会实行君宪制的,但很可能是近代日式那种君主凌驾于国家、宪法之上的君宪制,实行欧式虚君君宪制的可能性非常小!当然,不排除清政府迫于国内、国际压力作出一定妥协让步的可能性,但应该不会走得太远……


农民工歪说历史


戊戌变法的最终理想的确是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这种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建立在幻想里的泡影,光绪帝最终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制吗?他确定以及肯定要实行民主共和的君主立宪制了吗?且听笔者为您娓娓道来。

傀儡皇帝注定一生的悲剧

光绪帝本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他四岁登基,早早就意识到自己与常人不同背负着巨大的命运枷锁。与他的前任同治皇帝不同,光绪帝勤勉好学,很能想正事。

慈禧作为一个母亲是很失败的,她是一个霸道独裁的封建家长。慈禧对待光绪帝的教育,虽然吸取了自己与同治帝之间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碰撞。但她始终以封建家长自居:让光绪从小就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

慈禧企图用封建孝道对光绪帝进行控制和摆布。与同治帝相比,光绪帝似乎并不没有那么叛逆和倔强,他听从慈禧的一切安排,也接受了慈禧为自己挑选的皇后。十几年如一日对光绪的控制,让慈禧放松了自己对朝政的把持,光绪终于得以亲政。

血气方刚终亲政,踌躇满志救中国

尽管亲政后的光绪每天还要向慈禧汇报朝政,但他已经能将自己所学运用到朝政之中。面对满面疮痍的清王朝,少年天子想要励精图治做出一番事业来。

光绪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面对西方列强对旧中国的欺凌,他坚决主战。可是腐朽的清王朝怎敌那船坚炮利,面对《马关条约》光绪拒不签字,可中国依然沦落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想要生存必然要突破!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让光绪意识到想要延续清朝的封建统治自己的皇帝宝座,必须要摆脱慈禧的控制,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君主立宪制:轻民权重王权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让西方的文化喷涌进入中国,此时的中国仿佛沉睡的东方雄狮,终于开眼看世界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多次向光绪帝上书,呼吁变法,光绪帝最终同意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是多次向光绪帝上书才得到光绪帝的认同。

那么这几次上书的什么转变让光绪帝得以支持变法呢?这就要回到题目里的“君主立宪制”了。

君主立宪制是啥呢?简单说就是保留一个家族、王朝对国家的统治并世袭,建立议会从而立法将权利归于人民。在这里我们发现民权是重于王权的。这也是康有为前面几次上书提出的。后来康有为发现,戊戌变法困难重重。他改变策略提出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保障了王权仍为主宰,这样并不动摇光绪帝的统治地位,因此他选择支持康有为。

从几次上书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光绪帝在锐意进取的光环之下仍然隐藏着和慈禧的政治角逐。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光绪帝并不是真心要实现君主立宪制,不仅因为他对皇权的绝对把握,更因为戊戌变法涉及的东西很多,百日维新确实过于急功近利,即使没有慈禧的阻挠也会有其他方面的反对势力,就算是千古一帝的康熙重生也未必把这一手烂牌打的出彩!


一寸山河


光绪帝是不是真心不重要,毕竟作为大清皇帝的他也没有决定权。那么决定权在谁的手上呢?当然是慈禧手上了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有些复杂,从血缘上来说,光绪是咸丰帝奕譞的儿子,却也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光绪对于慈禧既是外甥,也是侄子,后来还是义子。此外,慈禧在光绪成年后架空了其作为皇帝的权力,还对其爱妃下死受,所以二者虽然算是最亲的人,却也是最恨对方的人

言归正传,不考虑慈禧的态度,光绪皇帝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答案应该是的,因为和慈禧不同意,光绪皇帝年轻而思想开放,对新事物有很大的接受力,再说在当时的那个时候,变法对于国家来说是唯一的强大可能性,对于光绪帝本人来说,变法更是他重慈禧手里夺取权力的唯一可能性,所以不管对公还是对私,光绪一定会支持变法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康有为压根就没提过君主立宪。而且大嘴炮满天飞,说什么听他那套三年超日,十年超英。他最热衷给光绪皇帝举的两个例子。彼得变政,和明治维新。沙饿到灭亡都没有实现君主立宪。表面上还能欺负远东落后民族,但基本上是在吃老本。西方受气东方拿。当时康光看俄吃肉,没看见俄挨打。这能理解。后来俄东方也补不回来了。清廷保守派都认识到立宪必胜专制。所谓保守派和顽固派之争。无非是保守派主张缓立宪,最大程度保留君主制度的立宪。而立宪派主张急立宪,主张实现英国那样的虚君共和。而康有为的主张最奇葩,他觉得光绪是圣君,圣君开明专制好过虚假的君主立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