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为什么要传位给义子,而不传给亲生儿子?

经线纬度


我们知道,血缘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一般都不会把皇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哪怕是养子,如果本身有亲儿子,传位给养子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刘备因为刘封不救关羽,杀掉他。但是后世普遍认为,刘备杀刘封,其实是给亲儿子刘禅扫清障碍,避免刘备去世后,刘封对刘禅构成威胁。不管当初刘备是不是这样想的,但这至少说明,人们是这样理解有血缘关系的亲儿子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之间的区别的。

(朱温剧照)

但是,历史上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却非常奇怪,决定把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要知道,朱温当时还有6个亲儿子。朱温为什么不传位亲儿子呢?

朱温决定把皇位传养子而不是传给亲儿子,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当时,朱温病重的时候,把传国玉玺拿给养子朱友文的老婆王氏,让她交给在东都开封镇守的朱友文,让朱友文到西都洛阳来继承太子之位。不过,这件事被朱温二儿子朱友珪的老婆张氏知道了。张氏赶紧说给了朱友珪听。

朱友珪知道,如果朱友文回来,被立为太子,就没有自己的戏了。当时,朱友珪是控鹤都指挥使,是负责皇宫防卫的。于是他把军队组织起来,包围了皇宫,并杀掉朱温,同时伪造朱温的诏书,赐死朱友文。

这件事引发了朝中大臣的不满,同时也引发了朱温另一个亲儿子朱友贞的不满。于是朱友贞在大家的拥戴下,率军讨伐朱友珪。

虽然最终朱友贞杀掉了朱友珪,自己当了皇帝。但是后梁政权也因为朱温父子互相残杀而大伤元气,最终被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打败,后唐代替后梁,后梁成了昙花一现的政权。

(朱友文剧照)

那么,明明立养子为太子,会让亲儿子们如此不高兴,朱温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资治通鉴》上说,朱温的长子早夭了,朱温非常喜欢他的养子朱友文,把他当长子看待。他觉得他的儿子中,只有这个养子还比较成器,于是才决定传位给他。

但是,朱温想传位给养子朱友文,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理由。

正是因为朱温没有长子,因此,朱温的太子才悬而不决,朱温也没有及早确定太子之位。他让养子朱友文镇守东都,似乎有传位之意,但却又并不传位。他让次子朱友珪掌管控鹤军,负责皇宫的保护,对他似乎也是极为重视的。不过也并没有说要立他为太子。

正是因为他的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决,因此,无论是朱友文,还是朱友珪,都极力讨好他。

古代的皇子讨好皇帝老爹,都会表现出很孝顺的样子。比如说不断是请安,早请示,晚汇报。当皇帝父亲生病的时候,就做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样子。如果皇帝父亲让他出去就藩,他就会说,不愿意离去,因为那样一来,就无法孝敬皇帝父亲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咸丰皇帝。当年道光重病的时候,让他到病床前,讲治国方略,以便确定究竟是让他,还是让奕䜣继承皇位。可咸丰一味地哭,不讲话。理由就是,心里悲伤,讲不出话来。这样一下就打动了道光,最后道光把他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朱友珪剧照)

不过,朱温的儿子们对皇帝父亲的孝敬非常特别。他们知道皇帝父亲好色,竟然把自己的老婆都送去孝敬皇帝父亲。朱友文送出了妻子王氏,朱友珪送出了妻子张氏。虽然这两个儿媳妇都把朱温伺候得很周到,但是,王氏显然更讨朱温欢心一些。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朱温病重,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才决定确立皇位继承人。王氏把他服侍得更周到,因此他决定立朱友文为太子。他把传国玉玺交给王氏,让王氏交给朱友文。但同时也因为朱温与另一个儿媳张氏也有染,因此张氏才发现了朱温拿传国玉玺给王氏的秘密。因此,也就发生了前面咱们说过的那个悲剧。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温立太子这件事,其实是相当荒唐的。而他之所以最终被杀,可以说,也是他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1隋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收义子蔚然成风,如果你是贵族身份,而且家财宽裕,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招收养子;一来壮大家族势力,二来储备一批冲锋陷阵的土匪流氓、地痞无赖,可以让他们为自己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2.当时,义子和亲子在地位上无丝毫差别,享有同等待遇与权益,在社会上不受歧视,因找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好爸爸而享受荣华富贵的义子比比皆是;如励精图治,恢复中原经济的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义子,而后唐开国皇帝李昪,曾经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

3.具体说到后梁太祖朱温,传位给义子真不应该,因为,他亲生儿子一大把,其中不乏文韬武略,忠厚孝顺的后生;而老朱偏不培养亲子继位,却独辟蹊径,选义子拥立,最后被亲子拭杀,令人唏嘘不已!



4.朱温的原配殡天后,他落寞而空虚,精神与肉体都发焉,众儿子都知道老爸的寡人之疾,为抚慰朱温,众儿子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老婆精心修饰一番,无限忠诚地送进后宫,去伺候朱温。


5.朱温逐一享受温存后,失了原则,心中萌发私念,暗暗发誓,哪个儿媳伺候自己最为周到,最会讨自己欢心,将来就把篡唐得来的皇位传给其丈夫。


6.环肥燕瘦,姹紫嫣红的众佳丽早看透了公爹的心思,深知自己的表现牵涉老公的未来,而自己也有可能平步青云,成为光彩照人的皇后;便使尽解数,尽最大努力,来伺候朱;最终义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力拨头筹、脱颖而出,成为老爷子朱温最得意的女人。


结果,聪明一辈子的朱温,就把得之不易的皇位传给了王氏的丈夫,即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自己被亲儿子屠戳埋下了伏笔。可叹!


希望星晨58298869


天底下坑爹的儿子不少,坑儿子的父亲就少了很多,而像朱温这样坑自己儿子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朱温是唐宋之间五代(梁唐晋汉周)时期后梁的开国君主,也算是戎马一生打下了江山,可到头来,却不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反而要传给义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朱温并不是没有亲儿子,他一共有七个亲儿子:

1、郴王朱友裕

2、郢王朱友珪

3、福王朱友璋

4、贺王朱友雍

5、建王朱友徽

6、康王朱友孜

7、均王朱友贞

除了朱友裕死得早,其他六个儿子都还健在,但是朱温却偏偏要把皇位传给养子博王朱友文。

按照朱温的说法是,他觉得他这六个儿子都不成器,没有一个人是李存勖(后来代梁建唐的开国君主)的对手,反而养子朱友文,多才多艺、好学、善言谈,看起来还能成点气候,所以朱温在最后病重之时就想把皇位传给朱友文。


坑儿子的朱温

实际上,朱温有一个非常变态的嗜好。

朱温原本有个元配张氏,朱温对他还是有几分畏惧的,做事也比较收敛。可当张氏死了以后,朱温的本性便暴露无疑,不但纵情声色,而且在自己的儿子们去外地打仗的时候,还要征召他们的妻子入宫陪侍,干儿媳、亲儿媳她倒是不挑。

在这些儿媳妇当中,朱温最喜欢的就是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可能是因为爱屋及乌的关系,朱温看朱友文也是越看越顺眼,甚至于想要把皇位传给朱友文。当时朱友文驻扎在外地,朱温就让王氏拿着传国玉玺去召朱友文回京,可当时一同陪王伴驾的还有朱温另一个儿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

张氏连忙通知朱友珪,毕竟一旦朱友文当上了皇帝,朱友珪六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就很可能没活路了。得知消息后的朱友珪最终做出决定,铤而走险,刺杀朱温。随后,朱友珪成为了后梁的第二位皇帝,坑儿子的朱温最终还是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不过,朱友珪也没坚持几年,就被他的亲弟弟朱友贞所取代。不过,有一点,朱温倒是没说错,他的这几个儿子确实都不争气,朱友贞最终还是败在了李存勖的手中,后梁也在他的手上灭亡了。


水一白聊历史


朱温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他一共有七个儿子。

长子朱有裕为人谦厚有礼,善待士兵,精通骑射和兵法,深受朱温的喜爱和部下的拥戴。遗憾的是在一次行军途中突然病故。

此外朱温还有朱有珪、朱有贞和义子朱有文等儿子。

朱温在夫人张氏病故后,变得荒淫无度,纵情声色。甚至招几个儿子的夫人进宫侍寝。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得储君的位置,都对此睁一眼闭一眼。

在这些儿媳妇中,养子朱友文的老婆王夫人和朱友珪的老婆张夫人最得朱温的宠爱。她们也经常对朱温吹枕边风,让朱温立她们的丈夫为储君。

公元912年五月,朱温病重,他感到自己可能快不行了,就吩咐王夫人去招朱有文回来继位,正巧张夫人也在旁边,她马上出宫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有珪。

朱有珪感到事态紧急,马上联络禁军统领韩勍,韩勍派五百禁军跟随朱友珪进宫,杀死了朱温,朱友珪假传朱温旨意杀死了朱友文,自己随后登基当了皇帝。但是因为朱友珪残暴贪淫,第二年就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并被贬为平民。那么朱温为什么不传位给亲生儿子而要传位义子呢?原因有三:

一:义子朱有文的老婆容貌秀丽仪态万方,朱温非常宠爱她,对她的话言听计从,爱屋及乌。

二:亲生儿子中朱友珪残暴不仁,朱友贞野心勃勃,都不受朱温喜欢,其他儿子年龄又还小。

三:义子朱友文不但风度翩翩博学多才,而且能力出众,朱温征战打天下时,军中所需的军资基本都是由朱友文筹措,朱友文才堪大任。


未鸣读史


912年闰五月二十五日,朱温身在洛阳且病危,会见探病的朝臣时,大发一顿脾气,“吾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期间,因过度伤心兼身患重病,说这番话的时候,数度昏迷。

抛开史书对其的评价,荒淫残暴。朱温当时给人的感觉是,这不是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而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这也让围在身边的朝臣生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对朱温直到此时为何还不开口立下太子的态度产生了疑问。

依照史书的记载的话,朱温是极度荒淫残暴的,那么他不顾亲子之情,决意将皇位传给义子朱友文似乎也顺理成章。这也说通了朱友文将妻子王氏奉献了上去,讨得了朱温的欢心。

帝疾甚,命王氏召友文于东都,欲与之诀,且付以后事。友珪妇张氏亦朝夕侍帝侧,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以传国宝付王氏,怀往东都,吾属死无日矣!”夫妇相泣。左右或说之曰:“事急计生,何不改图?时不可失!”

看起来是王氏怀揣传国宝直奔开封,欢天喜地的去迎接朱友文去了。

然而,事实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是朱友珪最后弑君父而成功继位,最终又反杀了朱友文?

早在潞州的夹寨之战失败后也就是908年,朱温曾经感叹到。

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这也就是朱温至死都未指定太子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一个儿子能让他满意。他这犹豫的态度,使得儿孙们包括养子是无所适从,进而是恶向胆边生。

然而,其中有几个问题,王氏有没有获得玉玺,她到底是什么时候出发前往开封的或者是她接到玉玺就立刻出发了吗?

最为重要的是朱友文在开封经营多年又怀揣玉玺为什么不在东都开封直接起兵?

从上述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一句话。

事实上,朱温并未将皇位特意指定为谁,而是将众子集合到洛阳,嘱咐后事,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并未得到传国宝。

在旧五代史《太祖本纪七》记载了朱温最后时刻。

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县,号宣陵。

仅此一句,就结束了朱温的一生。可是,在这之前,朱温曾经发出了一道诏书,诏书按照规矩是要用玉玺加盖的,所以王氏怀揣玉玺的可能很小。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中,朱温的最后时刻记录的比较详细。

五月二十五日,朱温在朝臣面前大发雷霆之后,命王氏怀揣玉玺去东都(开封)召朱友文。(没有标注出王氏的接到玉玺的准确的时间)

直接调到六月初一,也就是命王氏去东都的五天之后,开始描述朱友珪的行踪。先是受旨出任莱州刺史,但并未立刻上任,而是在六月初二一大早,来到了负责护卫朱温的其中一支禁军左龙虎军。

朱友珪见了统军韩勍,一番威逼利诱之后,韩勍同意支持朱友珪谋反。与夜间韩勍率500名士兵进入宫禁,而后朱友珪和仆人冯廷谔,一同进入寝殿,与朱温一番对话后,由冯廷谔出手杀了朱温。

随后,两人将朱温用地毯裹巴裹巴,直接埋在了寝殿之中。紧接着,朱友珪矫诏,继位。后命弟弟朱友贞杀了朱友文。之后,再未提及有关传国玉玺及王氏的事情。

期间,也根本没有涉及立谁为帝的事情。但可以推测出,朱友珪应该最迟是六月初一晚上接到张氏的密告。

而中间的六天时间,王氏无论坐轿或者派人都能从洛阳走到开封,毕竟是有关皇位和各自性命攸关的大事,王氏不可能一再拖延。

然而,《通鉴》上记录的却是,(朱友珪)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诣东都,命均王友贞杀友文。

当时的朱友贞在哪里,在《旧五代史▪末帝纪上》记载,开平四年夏,(朱友贞)进位检校司空,依前天兴军使,充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化二年六月二日,庶人友珪弑逆,矫太祖诏,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至东京,密令帝害博王友文。

从上面两条记载看出,朱友珪后发先至杀了朱友文,期间朱友文和朱友贞一点反应都没有,也没有对王氏和传国宝有过记载,可以说两人都对玉玺这件事是一无所知,没有质疑朱友珪继位的合法性。

如果非强调立朱友文为帝的话,仅有一句话记载在《资治通鉴》中。

次假子友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帝虽未以友文为太子,意常属之。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朱温立朱友文,只是一种臆测,猜想。

其实,在《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三》的记载是完全将通鉴的记录一举推翻,展现出朱友珪杀朱友文的最终目的。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太祖遇弑,友珪自立,杀博王友文,以弑帝之罪归之。

也就是说,朱友珪杀朱友文的主要目的是将弑君的罪名推给朱友文。

当然,这就会引出一个问题,作为亲子朱友珪为什么不等朱温下诏传位给他,而要赶在远在开封的朱友文到来之前直接下手抢夺?

这就需要上溯到朱温被弑之前。

而引发这场宫廷政变的根源。究其结果,还是因为朱温的荒淫及朱友文和朱友珪两位的妻子之间的竞争。

很大的可能是,朱温对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极为的宠幸,而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无法与之竞争。病重的朱温想将众子召到身前嘱咐后事,而因朱友文和朱友贞所在的开封离洛阳最远,朱温特命王氏先行召唤两人前来,而张氏误认为朱温将朱友文定为继承人,她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及讨回过往不堪的付出,遂用言语暗示朱友珪他继位无望,使得作为亲子的朱友珪一怒之下,痛下杀手,弑父篡位。

至于玉玺,最后露面于十九年后,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的现场。十九年间,玉玺根本没有离开过皇位继承人的身边。而更为重要的是,玉玺是由担任符玺郎这一职位的官员看管,即便皇帝下令交出玉玺,据历史上的记载,符玺郎鉴于职责的限定,一般是坚决不交的。只有皇帝在发布诏书时,才会拿出,盖印之后,立刻收藏起来。


唐代丹药


说起朱温,这哥们可是一个色魔,连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

朱温篡位

当初朱温参加了黄巢起义,与唐朝军队作战屡屡战败,于是投降了朝廷。后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起义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最后被进封为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发展壮大了自己势力。直至最终取代唐朝政权,建立后梁。

朱温好淫

这时的朱温暴露出极具有悖人性的一面,荒淫乱伦,他的儿子们在外带兵打仗,他却将儿媳妇儿们招入宫里,与之私通。

朱温这一癖好不仅没有得到儿子们的声讨,反而是这些儿子们利用自己妻妾去争得朱温宠爱,以便谋取储位,简直无耻到极点。


有一次朱温兵败途中得病回洛阳,在手下将领张全义家避暑逗留,期间将张全义妻女轮流奸淫。

朱温之死

朱温最宠爱的一位儿媳是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貌美的王氏经常怂恿朱温立朱友文为太子,于是朱温传国玉玺交给王氏。让其召朱友文回宫。事情被郢王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探知,告诉了朱友珪,朱友珪这时是控鹤都指挥使,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朱友珪知道这是将要传位给朱友文,并害怕有杀身之祸,于是联合自己的老部下韩勍进宫杀了朱温。并且下伪诏赐死朱友文,朱友珪登位。



大鱼记


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为什么要传位给义子,而不传给亲生儿子?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说的是,后梁朱温传位的不是义子,而是养子。

朱温是灭了大唐朝,建立了后梁的第一个皇帝。

公元875年,朱温最初参加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因和唐兵开仗,得不到支援,索性投了唐朝廷“王重荣”部。之后和“李克用”联合镇压“黄巢军”有功,唐僖宗赐名“朱全忠”。

在“朱温”和“李克用”会师后,朱温想弄死“李克用”被“李克用”成功逃脱,此后,朱李就成了敌对势力。

之后“朱温”镇压农民军,平叛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取唐而代之。

朱温是公元907年四月称的帝,公元912年病危时被亲儿子“朱友珪”杀死。其原因就是“朱温”要让自己的养子“朱友文”继承皇位,让亲儿子“朱友珪”知道了,带人进宫把朱温给杀了。

那“朱友珪”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了。原来后梁朱温是个大淫棍,他让他的儿子们在外打仗,他把儿媳妇们都扒灰了,朱温平时就喜欢他的养子“朱友文”而朱友文的妻子也很漂亮,所以朱温病危就让朱友文回京继位,正好让病床前伺候的“朱友珪”的老婆张氏知道到了,就告诉了“朱友珪”,于是就有了“朱温”被亲儿子杀的一幕。

其实“朱友珪”之所以那么大胆,成功杀了其父亲朱温,这和“朱温”自己种下的恶果有关。朱温不单是个大色魔,而且对臣下及其的不信任,有些大臣往往因为小过被朱温诛杀,所以朝臣们对朱温是非常的害怕。

朱温病危,让养子回京,让“朱友珪”离京做莱州刺史,朱友珪易服微行,秘密见了“龙虎军”的统军“韩珪”与其合谋,带禁军入寝室杀了朱温。


夏有凉风61


后梁太祖朱温在晚年将死之际,决定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朱友文,因此也就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灭绝人伦的惨剧。

那么很多人就会疑问,按照古代家天下的思想,为什么朱温不把皇位传位自己的亲生儿子,反而要传给自己的养子呢?

其实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件事情。

那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收义子的习惯成风,基本上有点身份的权贵诸侯,都会收很多有能力有天分的义子。

说句难听点的话。

其实就是通过父爱的手段,招募一些有能力打手。

但相对应的,在给你卖命的同时,你也需要给予义子好处。

这就是继承权。

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义子和亲生儿子是享有同等地位的,都是有资格做继承人的。

很多这个时期知名的君主,都是义子出身。

比如柴荣,就是郭威的义子。

再比如后唐开国皇帝李昪,就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温会选择把皇位传给义子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朱温的儿子们这么多,为什么朱温最终要选择朱友文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极为荒唐的故事了。

朱温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比较空虚寂寞。他这些儿子非常明白朱温的心思,就纷纷把自己的老婆,也就是朱温的儿媳妇们送进宫里伺候朱温。

而朱温选择继承人的方法也非常别致。

哪个儿媳妇最得自己欢心,最受自己宠爱,自己就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媳妇的丈夫。

于是在各位儿媳妇的轮番努力下,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朱温面前最得宠的女人。

于是乎,朱温就打算把皇位传给王氏的丈夫,也就是自己的养子朱友文。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通常朋友们都会把朱温准备传位义子朱友文和朱温的淫荡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朱友文的老婆长得漂亮,朱温和她有不正常关系。其实,能够灭唐建梁的朱温如果只是这样考虑问题,恐怕他就成不了五代十国的第一位霸主了。

一、此处先不讨论朱温的道德问题,先说说败在朱温手下的唐末枭雄们

1、黄巢。朱温年轻时投奔黄巢,依靠其战功(注意是战功)被提拔为黄巢的高级将领,黄巢称帝后,朱温奉命出征获胜而归,大齐皇帝黄巢乃至于亲自出城迎接。后来,朱温投降唐朝,成为黄巢最凶恶的敌人,当然黄巢不是直接死在朱温之手的,但黄巢大军的失败,朱温要负很大责任。有朋友说,朱温是靠不正常手段当上黄巢大将的,嗯,像黄巢这种五六十岁才起兵,一心想要当皇帝的人,朱温从可小兵起家,若是打仗不行,怎么可能混得上去?史书记载,朱温走及奔马,这家伙,轻功还很了得呢,且不说他的谋略,光单兵作战就很强,至少有打不赢就跑的本事(这可是现实版的小宝,只是全没有小宝的义气)。

2、秦宗权。蔡州军首领,号称吃人魔王,最后彻底败在朱温手下。蔡州军是个什么概念?嗯,它的一个分支就是后来建立楚国(十国之一)的马殷的原始力量,另一个分支被杨行密(吴国,十国之一)收编,成为人人闻风丧胆的黑云都。

3、时溥。徐州军的首领。时溥也彻底败在朱温手下。徐州是个什么概念?围困住黄巢,最后黄巢的头颅落到时溥手中,其余部向徐州军投降。

4、朱瑄、朱瑾兄弟。两人分别任一个镇的节度使,说起来和朱温说不定还有些远房亲戚关系。这两个人的战斗力绝不比时溥差,朱瑾后来单身逃到淮南杨行密手下,还能掀起很大波澜。但彻底败在朱温手下。

5、王师范。平卢节度使,山东一带的霸主,手下有当时最狡猾的名将刘鄩,彻底败在朱温手下。

6、还有李克用。李克用不用多提了吧,是唐末最能骁勇的沙陀部首领,其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他两次被朱温军队围困,差点灭国。

其实还没有列完,譬如唐朝皇帝唐昭宗、唐朝的宰相、岐王李茂贞、魏博、成德二镇、韩建等等,都是朱温的手下败将。打赢一个人或许有侥幸,能战胜这么多同时代的枭雄,各式各样的人,对朱温难道仅仅以一个淫荡来总结?

又有人说,因为朱温无耻,因此那些无耻的能人都被朱温所吸引,因此成就了他的大业。这可能吗?朱温手下的确有一些无耻的人,那王铁枪王彦章无耻吗?为朱梁灭亡而殉死的敬翔无耻吗?

二、再说说朱温的无耻

大概有以下几点

1、忘恩负义。黄巢、朱瑄、朱瑾以及李克用,乃至于唐朝皇室,说起来都算是朱温的恩人,有的人对他还有救命之恩。可朱温一概不管,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他口中肉。

2、毫无情意。其实朱温这个姓朱的,和后来朱元璋这个姓朱的有点类同处,就是他们的老兄弟里都出了当世名将,考虑到他们出身,这算是奇迹了。他们对兄弟的态度也差不多,开始兄弟好,后来就杀功臣。只是朱元璋是在统一后,朱温没统一也开始杀。

3、极度荒淫。大概就是朱温晚年召他那些儿媳们侍寝了,还传言他住在大将张全义家中,结果,张全义全家女眷,唔,不说了。

好了,要知道朱温和李克用可是一生的仇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朱温死后灭了朱友贞的后梁,建立后唐,朱温家族几乎没有留下来的。那关于后梁的历史记载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要知道,李存勖干脆把朱温起家的宣武节度使都给改了名字,叫归德节度使了。

即便朱温的无耻全是真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朱温掌权的后梁疆域内,国家比后来的后唐要更安定,粮食更充足,赋税也比后唐要轻。后来,李存勖不过当了四、五年皇帝,就饥荒遍野,国家乱了。

三、最后说说朱温为什么有意传位给义子朱友文吧

1、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天下很不太平,随时要征战,所谓的国赖长君。朱友文在朱温当时还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而且长期经过战争的锻炼。

看看朱友文的经历就知道,朱友文不但多才多艺,而且长期担任转运使的重要官职(负责给朱温筹措军饷),后来还担任汴京留守(要知道,当这个职位的,基本就相当于储君了)。朱温晚年,面临着李存勖越来越强大势力,他不得不考虑其后梁的未来,那时候的朱友文,无疑是最适合的人。

2、朱温的家事颇多隐秘,其实也难以说清朱友文到底是个什么来历。历史记载,朱友文原名康勤,应该是确定康勤和朱温没有血缘关系了。然而,确定和朱温有血缘关系的朱友珪(后来弑父那个),说是朱温和个官妓所生,可奇怪的是,另一个义子朱友谦却说,朱友珪也是朱温的假子。再说梁末帝朱友贞吧,是朱温第四儿子,说是朱温最宠爱的张惠所生。史书把张惠记载得极为贤能,又和朱温最恩爱。可是呢,朱温没想到去立朱友贞,这就有点奇怪了。更奇怪的是,朱温当皇帝后,并没有追封张惠为皇后,只是追封为妃,是朱友贞当了皇帝后,才追封他娘为皇后。

以此来看,朱温的家事虽然有明确记载,其实却疑问重重。朱友文到底和朱温有没有血缘关系,那也是不一定的。当然,如果朱温长子朱友裕不死,或许皇位就该是朱友裕的,朱温的长子和两个亲侄子都很厉害,但却没活到朱温开国后。


星火辰


朱温有七个亲生儿子,长子朱友裕早亡,(许多人怀疑朱友裕也是养子,因为推算他的年龄感觉很奇怪,不像是朱温亲生儿子)。还剩下六个亲生儿子,朱友珪、朱友贞、朱友孜等六人是朱温亲生儿子无疑。

朱温在临终前却打算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因为朱温一直喜爱养子朱友文,并且又贪恋朱友文妻子王氏的美色,所以才做出这个混蛋透顶的决定。

要知道当时的皇位争夺异常血腥残酷,假如朱温真的把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那么对他的六个亲生儿子来说,失去的绝不仅仅是皇位继承权这么简单,一定会性命难保的。

朱友文一旦当上皇帝,他一定会把朱温的六个儿子全部斩尽杀绝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威胁坐稳皇位,留着这六个亲生儿子朱友文这个皇帝根本就没法当,必须全部铲除才行。

所以说朱温传皇位给养子朱友文是要害死六个亲生儿子呀!这个决定确实混蛋透顶了,从这个角度讲朱友珪及时发动政变,先杀朱温再杀朱友文就做的非常正确了,如果朱友珪不提前动手,朱温的六个亲生儿子一定会被当上皇帝的朱友文斩尽杀绝的,明白了这一点就理解了朱友珪的苦衷,朱友珪弑父篡位的行动并非大逆不道,而是杀得好杀得对杀得应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