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承德露露


说起三国时期的著名美人,大家会想起谁?

想必有很多人会提到貂蝉、二乔。

的确,这三位美人堪称倾国倾城,在历史上十分有名。

其中,貂蝉更是被评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以闭月之姿,成为古代美女的代名词。

但是,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并没有这么出名的美人,有着不输于貂蝉和二乔的美貌,她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甄宓。


(甄宓)

准确来说,甄宓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只是有传说称其名为宓,但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

这也使这位美人显得更加地神秘。围绕在她身边的故事,一点都不比其他美人少。

俗话说的好,红颜多祸水。那么,这位乱世之中的绝世美人,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 甄宓出生于中山国的豪门望族,从小便显出早慧的迹象。

相士刘良为她看相,也不由得感叹:“此女将来贵不可言。”

而且,甄宓心地善良,遇到灾荒年间,她劝说家人开仓赈济灾民,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不仅如此,甄宓还以美貌而远近闻名。

当时有一句话:“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

据说,曹植的《洛神赋》便是以她为原型写出的。

其中,对甄氏的美貌,是这样形容的:“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甄宓的倾城之貌,可见一斑。 聪慧、美丽、善良的甄宓,后来被袁绍看中,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

但是,乱世中的美人,总是身不由己的。建安九年,邺城被曹操攻破。

曹操之子曹丕带兵先进了袁府,看到了披头散发的甄宓。

曹丕替她挽起头发,发现她姿容绝伦,一下子惊为天人,便把她纳为妻子。


(曹丕)

刚进曹府的甄宓,独得曹丕的宠爱。而且她开明大度,常常劝说曹丕多纳温婉贤良的女子为妃,深得曹丕的嘉许。

不仅如此,甄宓和婆婆卞夫人的关系也很好。曹操西征时,卞夫人身体抱恙,甄氏不能及时照顾问候,急得寝食难安,时常偷偷哭泣,令卞夫人感动不已。

那么,颇受宠爱的大美人甄宓,是怎么落得个“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而死的结局的呢?

原来,曹丕继位后,退位的汉献帝刘协把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除此之外,宫中还有郭贵嫔和李贵人、阴贵人正得宠。


(郭贵嫔)

此时,甄宓已经年近四十,年老色衰,美貌不再。帝王多情,有了新人,哪里还能记得旧人?

失意的甄宓,只能靠写诗来派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创作了诗歌《塘上行》。

但正是这首诗,葬送了甄宓的性命。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郭贵嫔最为得宠,她常常在曹丕耳边构陷甄宓,曹丕渐渐对甄宓产生了不满。

因此,在《塘上行》中,有这样的句子:“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甄宓直接地表达了因丈夫听信谗言,冷落自己的不满和怨恨。

这首诗,使曹丕震怒,他当即派人赐死甄宓。一代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甄宓被赐死)

其实,杀死甄宓的不是她对曹丕有怨言,而是她不再得到曹丕的宠爱了。

作为皇帝的曹丕,哪能独宠一人?

何况曹丕本就无情,连骨肉相连的亲兄弟都能痛下杀手,更不要说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了。

天真的甄宓,还以为写诗能挽回曹丕,重获宠爱,反倒误了自己的性命!

那么,赐死之后,为什么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呢?

在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对于冤死之人,以发覆面,她便无颜见人,以糠塞口,她就无法开口说话。

这样,到了阴曹地府便不会向阎王告状,害死她的人也就能免遭报复了。

看来,曹丕也知道甄宓是蒙冤而死,才想办法让她无处申冤。

对陪伴自己数十年的枕边人,都能下此狠手,帝王之心,真的是冷血动物!

姿容绝色的甄宓,到头来落得个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甄宓,就是三国类游戏里面的甄姬了,她在三国时期被号称“河北第一美人”,她的美貌可以说不输给貂蝉,他还是曹丕的第一个妻子,曹丕娶甄宓之前还跟他父亲曹操请求了半天呢,曹操看到甄姬之后还挺高兴,答应曹丕了。


可见曹丕最开始是很喜欢她的,那最后甄姬为何被曹丕赐死,还口含米糠,以发覆面,一副不得好死的样子呢?

曹丕是怎么把甄姬“娶”回家的?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大军险些被曹操团灭,袁绍气的当场自闭,没几天就直接去世了。他一去世不要紧,他那几个不省心的儿子们,为了夺到河北最大的统治权,没等他们的爹尸骨凉透呢,就互相掐起来了,曹操手下的人精郭嘉正是料到了他们互相掐的局面,就告诉曹操,咱们先假装挂机,让他们内耗着,等啥时候他们耗得差不多了,咱给他来个一窝端。


果不其然,公元204年,曹操看到袁家实力已经耗尽了,果断决定攻打大本营邺城。 攻下邺城之后,曹丕的部队比曹操快了一步,直接冲进袁府,此时袁府的老少爷们都让曹军杀光了,只剩下一群媳妇婆婆耷拉着脑袋在那杵着。

曹丕发现了袁绍的而二儿子袁熙的媳妇甄宓。曹丕让她抬头,甄姬的美貌都把曹丕给看蒙圈了,当时曹丕17岁,甄宓21岁。曹丕在对待小姐姐的审美上跟曹操是一样的,都是人妻御姐控。当时曹丕那个血气方刚的年纪,突然看见一个美丽又不青涩,成熟又不做作的小姐姐,曹丕当时不流鼻血都不错了。


有不少说法都讲道,甄姬在成为曹丕的媳妇之前,曹操先以保护家眷的理由先把甄姬“扣”到了曹操身边,过了一段时间才同意曹丕娶甄姬,这段时间曹操先“享用”了甄姬。

个人并不是很赞同,刚才都说了,曹操也喜欢成熟的御姐那样的,甄姬虽然也是人妻,可毕竟才21岁呀,当时曹操都快50岁了,甄姬在曹操眼里不过是个漂亮的小女孩而已,曹丕那么对甄姬着迷是因为曹丕在当时青春期可能没过去,曹操对甄姬着迷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件事解释完之后咱接着往下讲,等曹操到袁府的时候,曹丕当时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里,去求他父亲把甄姬赐给他,他倒是不担心曹操会把甄姬霸占,他最担心的是曹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他,毕竟曹丕还是个处男,甄姬可不是黄花大闺女啊。

没想到当时曹操看到甄姬特别高兴,不但丝毫不计较甄姬属于二婚,还说:“就你这颜值,你这气质,你当我儿媳妇正合适,跟我家子桓可真配!你俩挑个日子办婚礼吧。”曹丕听到这个,嘴都快乐歪了,差点送曹操一个么么哒,曹丕觉得他平时严厉的父亲今天终于可爱了一回。


就这样,曹丕把甄姬“娶”回家了。 然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后曹丕和甄宓由于外因和内因而导致的感情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

是婆媳关系不好吗?还真不是,甄宓和曹丕的母亲真的处得跟亲母女似的,甄宓情商高首先功不可没,其次曹丕得母亲卞氏出身也不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曹操有一回在红灯区玩耍,看上了一家会所的头牌女模,然后砸了一堆钱把她给赎出来了,这个女子就是曹丕的母亲。

所以说她也不可能嫌弃当过人妻的甄宓,都是女人,女人何必难为女人对不对。既然不是婆媳关系不和,那显然就是他俩自己的问题了。大家都把锅甩到郭女王的头上,这未免有些片面,郭女王只是这件事情的导火索,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曹丕和甄姬之间要是本来就没有隔阂,郭女王也没有机会。

曹丕和甄姬刚结完婚没多久的时候,他俩别提多快乐了,天天逛街吃饭看电影,没事还solosolo琴技和写诗,当然晚上滚床单也是少不了的。甄姬其实最开始也挺喜欢曹丕的,毕竟儿子的颜值大概率随母亲,曹子建都那么帅了,曹丕想必颜值也不会差哪去,甚至还会比曹植更man更稳重一些。


然而自从曹睿出生了之后,情感的裂缝就渐渐产生了并越来越大。 曹睿出生的那一年,跟他和父亲一起打进邺城是同一年,曹丕生性也像曹操一样多疑,心眼还比他爸爸小的多得多,他有时候都在怀疑这到底是谁的孩子,是他曹丕的还是那个已经死了的袁家二少爷的?

娶个二婚的可能没什么,孩子要不是自己的其实别的方面来讲问题也不大,顶多就多花点养孩子的钱呗,反正曹家有的是钱,曹操还收养过并且还厚待了不少寡妇自己带来的孩子呢,比如秦朗,何晏什么的。


但是要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自己的爵位休想继承。这也就是为什么曹丕一直不待见曹睿,曹睿差点还当不上皇帝的原因,要不是曹丕别的儿子能力实在是太垃圾了,曹睿没准就真的不是魏明帝了。

曹丕每每想到这里,总觉得是在帮别人家养孩子,渐渐的这个不良情绪也就转移到了甄姬身上。从甄宓本人的角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应该知道曹丕和曹植的夺世子位之战愈演愈烈,甄姬第一个老公就是一直在和他的袁家兄弟们你争我夺,甄姬本来对此就表示很反感,没想到曹家的公子们也这个样子。


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甄姬对曹丕的了解,越发觉得曹丕已经被权利争夺这场战役给腐蚀掉了自己的灵魂,还腐蚀掉了心里对甄姬的爱,满足不了甄姬内心对情感的渴望和身体上的欲望。曹丕变得忙碌,冷酷而无情,尤其是他和曹植的对决中,曹丕前期处于下风的时候,小心眼的曹丕一定会把气头撒在甄姬身上,甄宓当然就很难过。

如果上述的内因是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的外因就是导火索。

当曹丕和甄宓的感情逐渐疏远的时候,曹植出现在了甄姬的视野里,跟曹丕比,曹植外貌气质清秀,天性浪漫单纯,诗词歌赋的水平远在曹丕之上,如果说曹丕是实力派的话,曹植就是偶像派了,甄姬仅仅就是喜欢曹植的诗词歌赋而已,对曹植的态度最多也就是当今女孩子看到韩国欧巴一样的态度,那人家男朋友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女朋友喜欢韩国欧巴,就跟她分手啊,

甄姬也知道,曹植只是用来看看的。跟自己过日子的,还得是曹丕。可曹丕忍不了这些,有一次在甄姬的床头柜上发现了曹植的诗,当场就对甄姬大发雷霆。


甄姬有时候自己也在找事儿,有一次曹植喝醉酒误闯当时天子才能过的司马门后,曹操当时就气炸了,当时媒体都说曹家这是要篡汉,曹操马上就派人把曹植抓了起来,关了好多天的禁闭。

当时甄姬也不管曹丕会不会误会,劝曹丕估计兄弟之情,跟曹操求情,宽恕曹植。曹丕当时就炸了,更相信甄姬跟曹植有一腿了,再加上当时有搞事情的人疯狂谣传,曹睿是甄姬和曹植的孩子。

所以说那个时候曹丕就有点想杀了她的意思了,只是当时他自己大局未定,还不能拿甄宓开刀。 最后说说郭照郭女王的出现,郭照之所以取字女王,最多的说法就是因为她有女王的气质,或者说霸气御姐的气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曹丕才喜欢的她,而且是曹丕和甄姬感情出现破裂的时候,认识了郭女王,很多史书上写,曹丕宠爱郭皇后而冷淡了甄姬,再加上郭皇后诽谤甄姬说甄夫人对此有怨言,曹丕听信了谗言,就以这个为理由赐死了甄宓,还让她死也不得好死。

且不说这个原因是真是假,就算没有郭照这个人,郭女王没有这些骚操作,曹丕也会找别的理由让甄姬死的,因为刚才咱已经分析了,甄姬和曹丕的感情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由内而外的问题。


甄宓对曹丕也是伤透了心,《军师联盟》当中,甄姬喝曹丕所赐的毒酒之前,无可奈何地对曹丕说:“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到你。” 最后,可怜的甄宓,被曹丕赐死之后,还为了让她死后难看,不得好死,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纵然倾国倾城,最终仍死于一段凉凉的感情。


策神历史


建安才子曹植的《洛神赋》,让大家都知道了三国还有一位美若天仙的绝世佳人,她就是甄宓。她贵为魏明帝曹叡的母亲,而且美而有德,却是一位悲剧性人物,得不到丈夫曹丕的欢心,死后还被以发遮面,用糠塞口,使她在阴曹地府也不能开口说话。


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的发妻?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甄宓与曹丕的性格不合,做事的方法不一样。

甄宓自小出生世家,早年有相士给她相面,觉得她未来贵不可言,家人高看她,在她面前从不敢放肆,养成了她善良大气的个性。

而曹丕,取得曹操世子的地位颇不容易。小时候,有长子曹昂压着他。曹昂死了之后,曹丕变成曹操的长子,可曹值、曹冲又起来了,曹丕虽能文能武,但都不怎么出色。他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性格非常压抑,为人奸诈、毒辣。

当曹丕见父亲流露出想立曹植为世子时,非常惊慌,同甄宓商量对付的办法,甄宓不但没有出谋划策,反力劝他忍让,以谦怀下士,建立德望来巩固世子地位。这同曹丕为人风格完全不一样,曹丕对甄宓很是反感。


二、曹丕继承魏王之位,甄宓没有建功,被曹丕的另外一位宠妃郭女王比下去。

曹丕还有一位宠妃,名郭女王,聪明伶俐,且工于心计。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地位时,郭女王投其所好,为曹丕出了不少主意,被曹丕引为心腹,甚为倚重。

甄宓的不作为与郭女王的投其所好对比,曹丕的心开始动摇,他对甄宓的宠爱越来越少,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


三、甄宓对曹植怀有极大的好感,曹丕怀疑两人有私情。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曹植写的洛神赋,描写了梦寐追求的一位美女,后世很多人认为他描写的就是他的嫂子——曹丕的妻子甄宓。

甄宓对这位小叔也怀有很大的好感,她欣赏曹植秉性自然,为人不虚伪,诗词文章格调高雅,美不胜收。曹植也极其仰慕甄宓的美色和优雅的品性。

曹植和甄宓的关系特别好,那些曹丕都看在眼里。曹丕记恨曹植,每次向甄宓说曹植的坏话,甄宓总是为曹植辩护。时间久了,曹丕就怀疑他们之间有私情,对甄宓也就越发冷淡。


四、甄宓后宫争斗失败,被郭女王陷害,说她对曹丕心怀怨恨,引起曹丕震怒。

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并没有马上册立皇后。按理说甄宓是原配正妻,又生长子曹叡,理所当然是皇后。

这时的曹丕已经对甄宓变心,他想立郭女王为皇后,只是因为很多大臣反对,才没有办法。但郭女王很不简单,她想成为皇后,就在曹丕面前拼命攻击甄宓。

曹丕率军南征孙权,把甄宓丢在邺城,让郭女王随侍左右。郭女王趁机大进谗言,说甄宓因曹丕冷淡了她而心生不满,常有怨言。把曹丕气的立马派人持诏书到邺城,逼甄宓立马自裁。

软弱无能的甄宓无力反抗,只能饮恨服毒,临死前把儿子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位姬妾李夫人。甄宓死后,曹丕还不解气,命令手下在装殄时,以发遮面,用糠塞口,免得她到阴曹地府再说怨言。

夫妻做到如此,也再无情义可言。


昊阳闲看历史


一代大美女甄宓为何会被曾经无比宠爱她的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呢?如此操作在古代墓葬史册中倒是不常见,具体缘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建安九年(204),曹操大军攻下邺城。袁绍之子袁熙此前正定居于此。建安四年(199),袁熙奉命前去幽州担任幽州刺史,他的母亲刘夫人和妻子甄宓都留在邺城。邺城被曹军攻下后,曹丕首先前往袁熙的府邸。

对于曹丕和甄宓的初见,现在有两种说法。但无一不是说曹丕被甄宓的美貌折服,对甄宓一见钟情。曹操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喜欢甄宓,便大手一挥,让曹丕迎娶甄宓为妻。

甄宓在改嫁曹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受尽宠爱。但甄宓至少在早年,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女子。相传甄宓早慧,年幼时就被擅长看面相的刘良认为是将来贵不可言的人。甄宓九岁时,就已经能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在获得曹丕的宠爱后,甄宓并没有恃宠而骄。相反,她的所作所为绝对算得上是当时的模范妻子。甄宓不但不抵制曹丕纳妾,还举出黄帝子孙繁盛正是因为他广纳妾的例子,鼓励曹丕纳喜欢的女子为妾。甄宓对曹丕的众多妾室也非常友好。她一面劝得宠的妾室不要恃宠而骄,要力求上进;一面鼓励不受宠的妾室,经常亲自去开导他们。

甄宓对待自己的婆婆,也是非常孝顺。有次曹操出征,其夫人卞氏因病留在孟津。得知卞夫人身体抱恙,甄宓急得寝食难安,常常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落泪。身边仆从告诉甄宓卞夫人已经痊愈,甄宓还以为是仆从为了让自己放宽心而撒的谎。直到卞夫人亲自写信给甄宓,甄宓才相信其身体已痊愈。

就是这么一个贤良淑德样样都有的好妻子,在后来却慢慢变得心胸狭隘。曹丕后来宠爱郭氏等人,冷落了甄宓。甄宓心生不满,甚至口出怨言。有人说是曹丕不满甄宓的妒妇模样,有人说是郭氏陷害,最终曹丕下令,处死了甄宓。

《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都记载,甄宓死后用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么做是为了让甄宓在去到阴间以后无法伸冤。不过笔者联系到另一件事,倒觉得甄宓这幅样子下葬,也可能是因为她入殓时表情实在不好看。

1988年5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的城子村发现的一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一具衣着华丽,以黄绢包面的女尸。经过对女尸的全面清理,人们推断该女子以黄绢包面的原因,正是她作为陪葬者,面部表情太狰狞,不适合直愣愣的出现在棺椁中。这名女子在死前被逼服毒,且头部受到致命打击。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面部表情一定非常不美好。但她作为一个陪葬者,要和墓主人贴身躺在同一副棺椁,那么就需要人们去做点什么,修饰一下这名女子。所以黄绢出现了。

类似的,甄宓被心爱的丈夫赐死,甚至可能是被妾室陷害致死,她的表情也不会很好看。毕竟是作为曹丕的妻子,也可能是郭氏的“死敌”,人们在甄宓的尸体上做点什么,也是说得通的。如果真的是因为郭氏而死,郭氏派人堵住甄宓的嘴,避免甄宓在阴间伸冤,也说得过去。

作为曾经的一代绝色,甄宓的结局无疑带着悲戚的色彩。从一颦一笑醉了世人,到死后披头散发,口塞米糠。甄宓生前死后的巨大反差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看历史,我们发现的,也不过是古代女子活得有多悲哀罢了。


邓海春


“披发覆面,用糠塞口”是三国美人甄宓死时的惨状。这操作出自曹丕另一宠妃--郭氏之手!


一、后宫争宠

甄姬的美世人皆知。曹丕得甄氏为妻,遂心所愿。甄氏的美貌招得曹丕昼不移目,夜不离身。单是她那万缕青丝,尤其地美,再挽成云髻,号“灵蛇髻”,光泽可见,动人心扉。谁知,曹丕后来又看中了安平人郭永之女--郭氏。郭氏不仅年轻,还貌美,更会献媚,曹丕一得手,魂都跑郭氏那去了,喜新厌旧,把甄氏晾在一边。曹丕废汉自立后,本想立郭氏为后,可由于甄氏在前,迟迟不决。这郭氏也是心狠手辣之人,为夺后位,多次在曹丕面前诽谤甄氏,终于惹得曹丕把甄氏赐死。一代美人香消玉殒,郭氏还命人把甄氏“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不得入殓,然后封锁消息,不为人知。


二、追查生母

甄氏有一子--曹叡,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登基后,追谥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尊卞氏太皇太后,郭氏为太后。公元230年,太皇太后过世,曹植前来奔丧,将其生母甄氏被害之事全盘告之。曹叡半信半疑,决心查个水落石出。有一天,他把当初负责暗中保护他的李贵人召来询问。在曹叡苦苦哀求下,李贵人终于松口,把郭氏如何加害甄氏,以及甄氏死时的惨状一一告之。明帝听罢,泪流满面,极为悲愤。

三、报应降临

明帝知道了生母被害之事,跑去质问郭后,郭后听了十分惊怒,忿然道:“你生母乃先帝赐死,与我何干?何况你现在已继位当了皇帝,难道想为生母的事向先帝和太后寻仇吗?”,问得明帝极为恼怒。事后,明帝对郭太后的饮食、日用品,有意减少,平时很少去问安,气得郭后有口难言,忧忿交加,不久便死去。郭太后死后,明帝暗中嘱咐内侍,按生母死时状况入殓,外表则按太后礼仪治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手制造“甄氏惨案”的郭氏,最终还是不得善终!



游史无终


甄宓是三国时期的绝色美人。她聪明贤慧,孝顺公婆,善解人意,团结曹丕的后妃。然而,最终她却被曹丕赐死。下葬时,还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那么,她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甄宓剧照)

甄宓不光容姿娇美,出身还非常高贵。

她是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祖上又是世族大家。

甄宓还是个很神奇的女子。据说她还在襁褓中时,家人便发现每到夜间,便有人将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因此非常奇怪。

后来,有个叫刘良的相士给甄宓看相后,预言甄宓日后贵不可言。家人认为甄宓以后是要做皇后的,所以从此后对她非常看重,就连玩笑话都不敢对她说。

也许正是由于听了相士的话,甄宓从年少起便对自己严格约束。比如府外有玩杂耍的,她的姐妹们争着到阁楼上去看热闹,唯有她坐着不动。有人问她要不要同去?她却说,这难道是女人该看的吗?

不光在行为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甄宓还要求读书写字。她的哥哥们笑话她不安分守己学女红,她却严肃地说,据说古代贤惠的女子,都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不读书,如何才能借鉴别人的经验呢?

甄宓还是个很善良的人。当时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一时粮价飞涨,一些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拿家里值钱的东西来换购粮食,甄宓家趁机大发难民财。甄宓认为乱世求宝必有祸,于是在她的建议下,家人开仓赈粮,博得了贤德的名声。

此外,甄宓对家人也非常友爱。由于知道她日后会贵不可言,因此她的母亲对她很宠爱 ,但却对媳妇相当苛刻责难。当时,她二哥病逝,只留下年轻的二嫂和年幼的侄儿。虽说二嫂勤劳本分,却常被甄宓的母亲刁难。甄宓数次规劝母亲,要像对亲生女儿那些善待二嫂。后来母亲果然改变了对二嫂的态度。

甄宓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为乡里人所知,因此人人都对她多有夸赞。

冀州牧袁绍听说后,便重金礼聘,为次子袁熙迎娶了甄宓。

然而,毕竟是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此起彼伏。没过几年,强势的曹操便打败了袁绍,占据了袁绍的根据地——邺城。随着城破,留守在家照顾婆婆的甄宓,也随之成了曹军的战利品。

(甄宓与曹丕)

甄宓因为生得颇有姿容,被曹丕相中,于是纳为妾室。

甄宓先后生下一子一女,由此在府中巩固了地位。

甄宓常常劝说那些得到曹丕宠爱的姐妹,鼓励她们一定要努力上进,以得到曹丕更多的宠爱。对于那些不得宠爱的,她亦温言相劝,鼓励她们不要灰心丧气。

除此外,甄宓还多次建议曹丕,应该多迎娶一些出身高贵,才德出众的女子,这样才能让子嗣兴旺。

甄宓这话,让曹丕心花怒放。一方面,甄宓把他比作黄帝,正暗合了他想称帝的野心。另一方面,甄宓大度,她不光和其他妻妾相处融洽,帮助他管理大家,还大度到要他多纳妾室。

这样行事的风格和宽广的胸怀,如何不受曹丕喜爱呢。

当时曹丕的正妻是任氏。据曹丕所言,任性性暴躁,对他多有怨恨。所以曹丕很厌恶她,决定把她休掉,把甄宓扶上正位。

不过,甄宓却抱着曹丕的腿,哀求哭泣不止。并称,如果休掉任氏,别人一定会认为是她得到专宠的缘故,会指责她自私。

甄宓的眼泪,没能阻止曹丕的决定。任氏最终被休,甄宓得以上位,成了夫人。

除了妻妾和睦,甄宓还非常孝顺。

(卞夫人剧照)

公元211年,随军的卞夫人在行军途中生了病。

和曹丕留守邺城的甄宓听说后,日夜哭泣。并常常对人说,不能亲侍婆婆左右,是她不孝顺。以至下人只得对她说,卞夫人已无大碍,大可不必如此伤心。但甄宓却依旧啼哭,说她们一定是为了安慰她才那样说的。

公元212年,曹操和卞夫人班师回邺城。

甄宓随曹丕去城郊迎接。当她看到卞夫人后,竟悲喜交加,跪在地上向卞夫人请罪,声称没能随侍左右。一时让周围人都感动不已。卞夫人把她扶起来,感叹说,这实在是孝顺的媳妇啊!

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赶往洛阳继位称王。随后,在他的暗示下,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他。曹丕登禅台称帝,建立曹魏政权。

按说,既然称帝,那就该立中宫皇后了。

可是,曹丕却迟迟没有把甄宓接到洛阳,难道是曹丕另结新欢了吗?

还真是。

当时退位后的汉献帝,为了祝贺曹丕称帝,也为了保全自己,一下把两个女儿都献给了他。此外,在曹丕的身边,还有李贵人和阴贵人很得宠爱。不过,在曹丕心里,最有分量的却是郭女王。

(得宠的郭女王)

说起来,郭女王还真是有些手段。她出身贫寒,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在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时,郭女王被铜鞮侯家献给曹丕。

由于郭女王很有计谋,在曹丕夺嫡的过程中,她出了不少力献了不少策,因此,很得曹丕宠爱。

曹丕很宠爱郭女王,称帝后便将她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至于皇后之位嘛,一直悬而未绝,谁也猜不透他的想法。

被雪藏在邺城的甄宓,沉不住气了。她感念当初曹丕对她的宠爱,再到如今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悲凉。为了能挽回曹丕的心,她便将情感都写在了一首《塘上行》的诗中,并寄给了曹丕。

这个浪漫的举动,这些情意深重的诗句,本该最能唤起男人的旧情才是。当年卓文君就是因为有这样一首诗,唤回了司马相如的心。可甄宓万万没想到,她等来的,竟然是一道赐死的口谕。

那么,曹丕为何会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和当初曹丕扶她上位时很有关系。当时的甄宓,处处显露出宽阔的胸怀,因此才让本就不满意夫人任氏的曹丕,决定扶正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甄宓年老色衰,然而她却在曹丕有了新欢后,暴露出了她其实也有争宠的心。

一向多疑的曹丕看来,甄宓的举动,无疑颠覆了他内心熟悉的形象。所以,他认为甄宓是欺骗了他,干脆赐死了甄宓。毕竟此时的甄宓,已经非他所宠。

甄宓的死讯报到宫中后,曹丕做了一个奇异的梦。于是。他让术士解梦,经过占卜后,术士称天下将有贵族女子冤死。

曹丕认为不吉,便按术士的方法,在甄宓下葬时,让她“以发覆面,以糠塞口”,这样甄宓到了阴间,自然面不能示人,口不能言,也就无处伸冤了。

唉,曹丕这人,实在是凉薄阴毒啊!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毒不丈夫”吗?

(参考史料:《魏略》《三国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关于甄宓的死,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主流的观点是因为曹丕称帝后宠爱郭夫人,而甄夫人受到冷落而多有抱怨之言,加之郭夫人的枕边风唆使,曹丕便下令处死了甄宓,并且死状比较惨,“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为了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而这个冤到底从何而来呢?其实历史上关于甄宓的死亡记载多有矛盾之初,因此也成为后世留下的一个谜题。曹丕赐死甄宓的原因也有好多种说法,从中也能分析出为何甄宓死状凄惨。


甄宓入曹

甄宓原本是袁熙的小妾,在袁家服侍袁绍的刘夫人时被曹军所抓获,因其容貌甚好,被曹丕纳为妻子。这里一切都很正常,根据史书所载的内容看,这位少妇受到曹丕喜爱并没什么疑问,纳为夫人也很正常,毕竟他有个喜欢少妇的爹,曹丕称帝后还曾三封甄宓为皇后,但甄宓都很识大体的拒绝了,这样看二人也非常恩爱,曹丕善待甄宓,甄宓也是个不错的贤内助,至少卞夫人生病时,最关切卞夫人病情的也是甄宓。


甄宓之死

但《三国志·甄皇后传》中记载曹丕对甄宓“遣使赐死“时用了“卒”一字,而非用“崩”来描写,这就说明了事情的发展并非那么美好,这一点上的疑惑从正史中确实找不到理由,如《资治通鉴》中所说“后失意,有怨言”就被赐死,还死的那么难看,有点说不过去。而《汉晋春秋》所说的“郭贵嫔进谮于曹丕”就会让甄宓死的这么难看也不太合理。而且陈寿在《三国志》中强调了曹睿继位后问及生母甄宓的死因后迁怒于郭夫人,然后将郭夫人以同样的惨状赐死,似乎可以为郭夫人陷害甄宓自圆其说,但这里的疑点又在于甄宓是黄初二年被赐死的,此时的曹叡都十七岁了,生母之死还用问别人吗?前后逻辑上存在很大漏洞。



甄宓之谜

那么排除甄宓变成怨妇或者郭夫人陷害的主导因素以外,还能有什么原因致使曹丕痛下杀手呢?

“今年破贼正为奴”——曹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曹操打邺城前所说的一段话,意思就是攻打邺城就是为了甄宓所来,虽然此话是否为真不可定论,但如果确实如此的话,甄宓之美还真的名扬天下。书中还说曹操在攻下邺城之后,本打算召见甄宓,但被曹丕抢先一步看到,曹操作为老爹,当然不好跟儿子抢女人,因此只能做出退让,但曹操有怨恨在心,因此曹操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一直拖延,这也应证了《三国志.郭后传》所说的“文帝定为嗣,后有谋”。这应该就是郭夫人在曹丕面前挑事的把柄,曹丕久不被立因此心中埋怨,迁怒甄宓也是有可能的,郭夫人的这一煽风点火致使甄宓被赐死,还落得个惨状。




“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裴松之

还有一点就是曹睿的身世之谜,这并非空穴来风。《三国志·明帝纪》记载的曹睿去世时间是景初三年春正月,并记载到“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那么倒推三十六年,曹睿就是建安九年出身的,而曹丕纳甄宓为妻是在建安九年八月,怀胎都得十月,甄宓是怎么为曹丕生下的曹睿呢?那么这个事情很有可能就是曹丕纳甄宓时,甄宓已经怀孕,曹睿为袁熙的血脉。这个问题上卢弼在作《三国志解集》时就很清楚的写到了,陈寿故意留下口实来供后人知晓曹睿之身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丕久久不立曹睿为储君也证明自己知道这个事实,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但心中的愤怒还是有的,赐死甄宓,并“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法申冤。



总之,鄙人才疏学浅,甄宓之真实死因目前不敢定论,但曹魏集团已经废汉称帝,却容不下一个妇人,这其中必定有不为人知的因素,也欢迎朋友们给予指点一二。


棍哥观史


凡间一名女子,被神话为洛水之神,并让“才高八斗”的曹植倾情暗恋,念念不忘,甄宓究竟有多美,大家可以想象了吧?在他面前,即便大小乔都要自惭形秽。

甄宓,东汉末年人,她有着倾国倾城的姿色,也有着令人艳羡的前半生。她在十五岁嫁入豪门,嫁给了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绍次子袁熙,做了豪门媳妇。

好日子过了没两年,甄宓却遭遇突变,曹操打败袁绍,攻下了邺城。

曹操对人妻有着独特爱好,不过这回曹操被儿子曹丕抢了先,曹丕闯入袁府,发现了姿容绝色、倾国倾城的甄宓,于是抢先一步向父亲请求把甄宓赐给自己。

曹操虽然好人妻,但总不能公然跟儿子抢女人,便答应了。

曹丕得了绝世美人,对甄宓万般宠爱,甄宓不仅姿容绝世,而且相夫教子,温柔善良,给曹丕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她恪守孝道,特别是对曹丕的母亲卞夫人那叫一个孝敬,让卞夫人十分满意,公开对别人说:“甄宓对我太孝敬了,真是打着灯笼找不到的好媳妇!“

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好媳妇,居然被曹丕赐死,死后还被以发遮面、用糠塞口。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想跳起来掐死曹丕:你个混蛋!这么好的媳妇,你不要给我啊!

喜欢甄宓的不止我一个,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深深爱恋自己的嫂子,而且据说甄宓对“才高八斗”的小叔子也是心有所属,只是两人迫于伦理道德,不能走在一起。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赐死这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媳妇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曹丕这个男人太花心,不专一。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当了皇帝自然要三宫六院,曹丕也不能免俗,他先后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又宠幸郭贵妃和李、阴两个贵人,就开始有些冷落自己的“糟糠之妻”甄宓了。

论容貌气质,我相信什么美女都比不过甄宓,可男人骨子里就是喜新厌旧,曹丕表现地更加明显,他特别是宠爱这几位年轻的嫔妃,反而把最美的甄宓晾在一边。

据说甄宓对自己的冷落有些不满,曾有过一些怨恨的话语,这些话被郭贵妃听到耳朵里,为了争夺皇后之位,打倒甄宓, 郭贵妃添油加醋,不停地在曹丕面前说甄宓的坏话。

枕边风的威力真是巨大,曹丕听了郭贵妃的谗言,竟然把甄宓赐死了!而且,曹丕还按照郭贵妃的要求,在甄宓下葬时“以发遮面、以糠塞口”。

这种奇怪的丧葬方式即便在古代也并不多见,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死者面容丑恶,亲人为了帮其掩饰才这样操作。如果真是这样的的话,以甄宓的身份,至少也要用玉器塞口,用丝绸遮面,用不着“以发遮面、以糠塞口”这么低端的方式吧?

应该说,曹丕和郭贵妃这么做的真实意图是:遮住甄宓的脸,堵上甄宓的嘴,让甄宓在黄泉路上无脸见人、有口难言,即便到九泉之下,也无法诉苦申冤,不能告他们的状。

甄宓死后没多久,郭贵妃果然被曹丕册为皇后,是为文德郭皇后。

但人算不如天算,郭贵妃虽然当上了皇后,却一直没有给曹丕生儿子,结果曹丕遗嘱让甄宓的儿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曹叡继位后,尊郭皇后为皇太后,并追谥自己的生母甄宓为文昭皇后,他一直对父皇赐死母亲一事耿耿于怀,也听说跟郭太后有关,便多次向郭太后询问母亲死状,搞得郭太后心惊肉跳,以为皇帝要给生母报仇,干掉自己。

就在曹叡继位九年后,郭太后去世了,据说是“忧惧暴崩”,而且郭太后下葬时,曹叡也是让她“以发遮面、以糠塞口”,这是不是说明曹叡在为生母报仇呢?

关于甄宓和郭皇后之死,正史和野史记载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即便是在正史记载上,大多数人也都认为两人死的都不明不白,而郭皇后死后的待遇和甄宓一样“以发遮面、以糠塞口”,如果属实的话也是报应不爽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甄宓有沉鱼落雁之容,闲花羞月之貌,而且能歌善舞,通晓经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嫁给了袁熙,袁熙是袁绍的儿子,时人誉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可见当时袁氏家族的地位多么显赫!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攻破邺城,立即到袁府去抢甄氏,不料大儿子曹丕见了甄宓就欲纳为己有,事已致此,曹操扔下一句“此女真乃吾儿之妇也”,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曹、甄婚后十分恩爱,而甄宓与后宫妻妾尊卑有序,能和睦共处,且孝敬公婆,还站在曹丕的立场上,劝他纳妾,以使曹府人丁兴旺,开枝散叶,后来甄宓为曹丕生下儿子曹叡与女儿东乡公主。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在洛阳当上了皇帝,曹丕娶了已是“山羊公”的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又宠幸郭贵妃和李、阴两个贵人。


曹丕很宠溺郭女王,称帝后便将她封为夫人,但皇后的位置悬而未决,远在邺城的甄宓,虑及睿儿前程,又感念当初曹丕对她的宠爱,也为了挽回曹丕的心,便写了一首叫《塘上行》的诗寄给了曹丕。

没想到,曹丕接信后勃然大怒,因为,当初的甄宓,处处彰显温良恭俭让的情怀,曹丕才有废掉任氏,扶正她的意图;但 随着时间的流逝,甄宓年老色衰,已是昨日黄花,尤其是曹丕有了新欢后,甄宓有了危机感,这首诗暴露出了她有一颗隐藏的很深的争宠之心。曹丕是多疑的人,甄宓的举动,让他有了受了欺骗的感觉,所以,下口谕赐死了甄宓。



甄宓的死讯传到洛阳,曹丕做了一个不祥的梦,他请术士破解,术士占卜后,认为:“有一贵族女子冤死,将会到阴间伸冤”,又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曹丕便按术士的指点,在甄宓下葬时,让她“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他的意思是甄宓到了阴间地府,无面见人,又口不能言,自然无法伸冤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甄宓,有殊色,美名动天下。先为袁熙妻,后乱三曹心。

彼时曹丕眼疾手快,将其纳入后宅。让曹操挽惜,曹植扼腕。

初时夫妻恩爱,蜜里调油。谁知红颜易老恩先绝,曹丕的目光不再专注洛神,而移爱新欢,以郭女王为首的其他女人夺走了甄宓的专宠。

巨大的落差让甄宓心生不满,爱情得不到回报也让她伤心哀怨。种种情绪夹杂下,她手书《塘上行》以抒其状: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读到这篇诗后,并不像司马相如一样忆旧情,慰旧人,反而怒发冲冠,立时要赐死这位旧爱。


新欢郭女王得令后立马颠颠地去执行。一杯毒酒送情敌上天,为侮辱甄宓,特令以发覆其面,谓之让她“无脸见人”,又令以糠塞其口,免得她死后去找阎王申冤。

甄宓子曹叡上位后,查明真相,以相同手段弄死了郭女王。

郭女王死前申辩:你父下的令,我不过执行而已啊。

曹叡不可能找亡父算帐,负心无情男人的罪责只好又推到女人头上,郭女王算是顶了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