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企業掙的多,其實都是假利潤

關於經營,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但幾乎所有的企業家都一致認為,現金流是一家企業賴以生存的命脈。

中國目前有將近7000萬家中小微企業,但都逃脫不了“721”的宿命:70%的虧損,20%在收支持平,只有10%稍有盈利。

今天我們來聊聊和企業命脈息息相關的話題——利潤。


— 1 —

什麼是“自由現金流”


股神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對於什麼是好生意作過一段精彩闡述:


世界上有兩種生意,第一種每年可以賺12%的利潤,年底時你可以拿走所有利潤;第二種生意也可以賺12%,但是需要把賺的錢重新投資,然後你指著所有的廠房設備對股東們說,這就是你們的利潤。我恨第二種生意。

我們先來了解財報中的“自由現金流”概念。

所謂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產生的、在扣除了公司經營與發展需要之後剩餘可供分配的現金,這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可支配收入。

假設一個白領每個月到手工資2萬元,扣去房租3000元,吃飯、交通等費用4000元,再將5000元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剩下的8000元才是可以隨意支配的錢。


企業也是如此,一年辛苦經營掙的錢,在保留一定比例的錢用於維持企業正常運轉後,剩下的錢,才是它們的“可支配收入”。

它的值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自由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投資性現金流量淨額。

— 2 —

賣醬油的市值超過做地產的

8月29日,今年以來一路上漲的海天味業市值達到2938億元,超過萬科當天的收盤市值2910.96億元。

雖然最近萬科很爭氣,市值又重新超越了海天味業,但既然海天味業曾經追上過萬科的市值,以後同樣還有機會。

我們知道,市值往往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如果單純從收入和利潤來看,海天味業和萬科好像不屬於同一個量級。

那麼,比起萬科,投資者對海天味業的信心來自於哪兒?我們看看它們各自的自由現金流。

從2014年到2018年,萬科的淨利潤自157.45億元增長至337.73億元,增長了1.14倍;海天味業的淨利潤從20.90億元增長至43.65億元,增長了1.09倍。

粗略來看,5年時間裡,兩家公司的利潤都增長了一倍,但在現金流上,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萬科近5年合計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為264.77億元,海天味業近5年的自由現金流總和為127.54億,雖然萬科的自由現金流還是比海天味業高,但差距並沒有利潤那麼大:海天味業近5年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達到了萬科的48%。

根據兩家公司歷年財報數據整理,仔細分析,你還可以發現,海天味業每年的自由現金流皆為正數,而萬科的自由現金流在5年裡卻有3年為負。


其實這也符合我們的常識:醬油作為日常消費品,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黃豆、鹽、糖等原材料也不稀缺。賣醬油這門生意的資本支出並不大,只要抓住消費者的胃,利潤便滾滾而來。

但在房地產業,獲取土地要經過激烈的競爭,甚至出現“麵粉價格貴過麵包”,即拍下的土地價格比當下房價還高的情況。因此,地產業對資金非常飢渴,以至於入不敷出。

所以,雖然在自由現金流上,海天味業與萬科還有差距,但相對於不穩定的萬科,投資者覺得海天味業更令他們有安全感,而海天味業的市值一度超過萬科也就沒什麼好稀奇的了。

— 3 —

什麼是真正的利潤呢?


什麼叫做利潤?一般人都會算,這簡單啊,收入減掉成本,剩下來的,不就是利潤嘛。


別看企業掙的多,其實都是假利潤

接下來我們拿一個身邊隨時都在發生的案例做說明。


假如一件商品,把它生產出來需要花5塊錢,現在把它40塊錢賣出去。40-5=35,這35元,就是你的利潤。

可是,請你仔細想一想,這35元,真的是你的利潤嗎?


有人說,除了商品的製造成本,還有營銷成本、渠道成本、折舊損耗成本、公司的運營成本(比如員工工資、辦公室開銷、管理成本)等等,把所有的成本都扣除,剩下來的,才是利潤。


沒錯!那假如這5塊錢,已經涵蓋了你所說的所有成本,我現在再問,這35元,到底是不是你的利潤?其實,這35元,並不是你真正的利潤,為什麼?


假如你剛進入一個新市場,一件商品,生產成本是5塊錢,你能把它賣到40塊。賣出一件,就能賺35塊,你覺得世界特別美好。

可是,這樣的狀態能穩定下去嗎?這個時代藏不住秘密,任何行業都幾乎是透明的,當有人發現,5塊錢生產的東西,居然可以賺35元!


付出同樣的努力,在這個新市場居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那就一定會有新人殺進市場。新人殺進市場,同樣也是5塊錢的成本,他發現你已經把市場佔領了,怎麼辦?


他是不是隻要比你賣得便宜一點,就有優勢?於是,他賣35塊,這就打響了價格戰的第1槍。

別人賣35塊,你賣40塊,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也只能跟著降價,降得比他更低,你才能賣出更多的商品。於是,你開始賣30……


一旦降到30,對手發現生意都跑到你碗裡去了,他會怎麼辦?他會接著降價,反正還能掙到錢,於是,他開始賣20塊。賣20塊,還能賺到15塊,雖然比剛開始的35塊要少很多,但這15塊,只要超過了社會的平均利潤,這個生意就一定會有人繼續做。

這個時候,對手賣20塊了,你怎麼辦呢?那就繼續降價吧,10塊......


慢慢地,你的心裡開始害怕了,這個行業的利潤被迅速拉平。當降到5塊5的時候,你一算,我就剩10%可賺了,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就要虧本了。你的對手也說,不能再降了,再降我就不幹了。

於是,你們的價格最終穩定在了5塊5。


這個時候,你們都只能賺5毛錢,那這5毛錢,是你的利潤嗎?其實不是,這5毛錢,其實只是社會付給你的辛苦費,我們把它叫做社會工資。


— 4 —

信息差的趨勢紅利已經結束


別看企業掙的多,其實都是假利潤


什麼叫做社會工資?如果你賺的錢比5毛還低,你就不幹了,你的公司就要解散。可是,社會是需要你的商品的,於是,社會告訴你,別解散,別解散,我給你出5毛錢,你要繼續幹下去呀。

這5毛錢,是社會付給你的辛苦費。


你想賺得更多,也賺不到了。這是社會發給你的工資。並不是你真正的利潤。而你一開始進入市場,把5塊錢賣到40塊,40塊和最終的穩定價格5塊5,這中間的差價34.5塊,其實是市場給你的趨勢紅利。


拿到趨勢紅利,是你的運氣,你應該心存感激。因為總有一天,當市場趨於飽和,紅利就會被別人拿走。剛開始進入行業,賺到的錢,其實是市場紅利,並不是你的利潤。


競爭幾年之後,收入只能勉強覆蓋成本,這是因為他掙的是社會工資,是社會給他的辛苦費,也不是真正的利潤。

只有通過創新,在整個行業成本都是5塊的時候,能夠把成本做到3塊,做到2塊,而別人學不會,也做不來。這個時候,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護城河,才會擁有真正的利潤。


利潤,來自於沒有競爭。任何一個行業,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會被競爭拉平,最後大家都只能賺社會工資,這個時候,只能通過創新,來創造利潤空間。否則,說句扎心的話,你以為你在創業,其實你只是在為社會打工。


老闆靠開店賣貨賺差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你今天賴以盈利的產品,明天就變成別人免費用來引流的產品;你今天絞盡腦汁研發的爆品,明天就在網上鋪天蓋地低價出售。


所以,問問你自己,你今天所賺到的錢,是趨勢紅利,是社會工資,還是創新利潤呢?

別看企業掙的多,其實都是假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