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分成东魏与西魏,都是魏国,那他们互相怎么称呼?

澹奕


哪有什么称呼,彼此都看不顺眼,互相倾扎说对方是逆贼罢了。东魏和西魏都是后人为了区分这两者,而把他们一个叫做东魏和西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吧:

【北魏】



北魏由鲜卑拓跋族建立,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前期如所有的朝代一样,帝王有为,推行强力改革,国力发展,不断强盛。魏孝文帝变法以后,遭到群臣阻碍,地主官僚阶级腐败严重,宫廷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外有柔然入侵,北魏逐渐衰落。

后来孝明帝被自己的母亲灵太后毒死,另立元钊为帝。但是大柱国将军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领大军南下,试图拿下洛阳,篡权夺位。在对峙期间,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击败了灵太后的军队,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召集群臣,在路途中派遣士兵屠杀,多达2000人的队伍被屠戮殆尽。尔朱荣本以为最终可以实现自己称帝的幻想,但因为杀人过多,不得已离开洛阳。尔朱荣最终被孝庄帝杀掉。而孝庄帝也被尔朱荣的部下杀掉报仇。



公元531年,高欢作为晋州刺史趁洛阳大乱,占据洛阳,将尔朱荣的残余势力一网打尽。高欢也在532年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西魏】



孝武帝元修在洛阳和高欢一起待了几年之后,不满高欢的控制,试图逃出京城洛阳。恰巧此时在长安的宇文泰向元修表示善意,元修以为和宇文泰混日子会舒服一点,于是在公元534年,以南征为名,暗地里筹备人马,前往长安。

孝武帝元修在534年抵达长安之后,他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服,依旧处处受到宇文泰泰的控制。而且一年之后还被毒死了。宇文泰在公元535年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宇文泰担任丞相。

【东魏】



孝武帝元修逃离洛阳之后,高欢与群臣建议元修赶紧回来,但是元修不听,高欢先是立元亶为帝,接着又立他的儿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东魏成立。

公元550年在高欢儿子高洋的胁迫下,孝静帝禅位,东魏灭亡,北齐建立。

【结语】

东魏和西魏只是后人为了区分二者而加以的称呼,实际上在他们那个时代,彼此之间是称为反贼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北魏大分裂事件”是指拓跋鲜卑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北魏王朝分裂成东魏、西魏两个割据政权的事。

其实,所谓的东、西两个字只是后人为了区分所加上去的前缀,实际上这两个割据政权都自称为“魏”朝,并用“逆贼”来称呼对方。


而且,东魏、西魏都是傀儡政权,真正的权利掌握在皇帝下面的权臣手中,所以这两个王朝的寿命都非常地短。

其中,东魏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只存在了16年;西魏稍微命长一点,存在了21年。东魏与西魏相互攻击,各自都以正统的魏朝自居。虽然这两个王朝都是从北魏之中分裂出来的,但相互往来的国书都称对方是逆贼。

当时,东魏与西魏称南方的汉人政权南梁为“岛夷”、“南蛮”;而南梁则称东魏、西魏这两个位于北方的政权为“北虏”和“索虏”。至于东魏和西魏之间,则相互用“逆贼”、“东贼”、“西逆”来打口水战,用以证明自己才是魏朝正统。



对于北魏王朝的分裂事件,《三字经》里也有相关描述。《三字经.历史篇》称之为“元北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我解释一下,这个北魏皇室原本是拓跋鲜卑人,复姓为“拓跋”,后来经过汉化改姓为“元”姓。

北魏末年时,爆发了边境的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壮大的军阀尔朱荣进京弑杀君主,祸乱北魏朝廷。尔朱荣死后,其军队主要被另一位军阀高欢吞并。

高欢拥立北魏王室元善见(东魏孝静帝)为帝,以邺城为中心建立了东魏王朝;控制关中地区的军阀宇文泰则拥立北魏王室元宝炬(西魏文帝)为帝,以长安为中心建立了西魏王朝。



不过,东、西魏都是傀儡政权,实际行政权利分别掌握在以高欢为首的晋阳高氏家族(汉族)和以宇文泰为首的长安宇文氏家族(鲜卑族)手中。权臣高欢、宇文泰二人为了争夺中原的土地,常常借着东魏、西魏的名义发动军队交战,并相互指责对方是逆贼。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两代帝王的祖先都是西魏权臣宇文泰麾下的将领,属于鲜卑化的汉人。


世界人文通史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天下只有一个大魏,只能有一个大魏皇帝,高欢和宇文泰都以自己拥立的皇帝为大魏正统,当然是不会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了。

公元532年,高欢搞定各地异己势力后,控制朝政,立平阳王元修为傀儡皇帝,是为北魏孝武帝。

孝武帝登基后,高欢担心待在洛阳会跟尔朱荣一样的下场,便北返太原老巢,只是留了几个心腹控制洛阳朝政。

起初,孝武帝手上无权,连后宫的事情都说了不算,因为他的皇后是高欢的女儿,他的一举一动都受高欢监视。不过,在亲信斛斯椿、王思政等人的辅助下,孝武帝后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增扩禁军、将高欢系势力排挤出朝廷、派遣自己亲信出镇方镇等手段,也掌握了一部分地盘和权力。并且他还联合了在关陇拥兵自立的贺拔岳集团,使自己初步具备了跟高欢打擂台的资本。

公元534年,高欢发现情况不对劲,孝武帝这个傀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性,于是他就先派人刺杀了关陇扛把子贺拔岳,随后从晋阳带兵南下,准备趁孝武帝羽翼未满时,先一巴掌拍死他。



同年六月,孝武帝与斛斯椿商量后认为,打是打不赢的,高欢兵强马壮,而自己的嫡系兵马才刚刚组建,硬碰硬,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砸石头。于是孝武帝最终决定——放弃都城洛阳,以南征萧梁为名,离开洛阳,旋即再逃往关中,投奔他妹夫宇文泰。

当时,宇文泰的情况也不好。原老大贺拔岳遇刺后,关陇军阀群龙无首,宇文泰为了不被高欢吞并,便一面整合关陇各派系,一面并派人觐见孝武帝,表明自己的忠诚,寻求孝武帝对他的承认。

孝武帝当时自身难保,所以很快就承认了宇文泰的地位,任命他为关西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总管关陇一切事物。

到了七月,高欢大军直抵黄河北岸,洛阳朝不保夕,于是孝武帝正式开始跑路,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带着御林军和一班王室贵胄逃入了潼关。


值得一提的是,清河王元亶跑到一半时,离开了队伍,回到洛阳,投奔了高欢。因为他觉得皇帝跑了,所有元氏王爷跑了,他此时回去找高欢,必然会被高欢拥立为新皇帝。

孝武帝跑路,元亶又跑回来,高欢简直气不打一出来。他觉得自己太失败了,想想当年汉献帝刘协,魏帝曹奂,晋恭帝,哪个不是老老实实的当傀儡。到他这里倒好,傀儡居然还能扩充兵马跟自己斗,斗输了居然还能出逃。而且逃跑了也就罢了,关键是逃到一半时,某个王爷还跑回来找自己,跟自己讨封皇帝之位。这算哪门子事嘛?世上哪有如此窝囊的权臣?

于是在公元534年10月,高欢派人给孝武帝送了一份最后通牒,请他回洛阳,遭到孝武帝的拒绝后,便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另立了元亶的儿子元善见为新皇帝。(元亶跟高欢讨皇帝之位,高欢就是不给)

同时,他还以孝武帝背弃祖宗社稷为由,一不做二不休,否定了孝武帝身为皇帝的合法性。

高欢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孝武帝的皇帝身份被全盘否定,他不再是皇帝,而是投奔关陇军阀的国贼。至于关陇军阀,那就更是不服中央的贼寇了。在高欢政权眼里,其政治地位与土匪、流寇无异。



当时的宇文泰白捡了一个合法皇帝,明明很高兴,可不久之后却又莫名其妙的被高欢扣了一顶贼寇的帽子,被高欢以流寇羞辱。于是宇文泰就怒了,大骂高欢是国贼,逼先帝出逃,毫无人臣之议。说孝武帝巡幸关中只是大魏迁都了而已,不是改朝换代。而高欢逼走皇帝之后又另立新傀儡,这简直是贼胆包天之举。所以他坚决不承认元善见的合法性,只认孝武帝是大魏正牌皇帝。

由于宇文泰和高欢都是各执一词,所以当时的骂战非常有意思。


高欢一方骂宇文泰是“秦贼”、“黑泰”,自己则自称为“魏”。(黑泰是宇文泰的字)

秦贼蚁集洛阳,黑泰游魂河渚。——《魏故侍中司徒尚书左仆射封公墓志铭》

宇文泰一方骂高欢是“大寇”、“贺六浑”,自己也自称是“魏”。(贺六浑是高欢的字)

太祖(宇文泰)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魏帝报曰:"公膺期作宰,义高匡合,仗钺专征,举无遗算。朕所以垂拱九载,实资元辅之力。俾九服宁谧,诚赖翊赞之功。今大寇未殄,而以诸将失律,便欲自贬,深亏体国之诚。宜抑此谦光,恤予一人。"——《周书·文帝纪下》

总而言之,就是绝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

当然,宇文泰还是更有优势一点,因为北魏正牌皇帝在他手上。


不过,孝武帝也是作死作惯了,刚跑到长安就跟宇文泰争权,宇文泰一气之下,让人送毒酒把孝武帝给做掉了,重新拥立了太宰南阳王宝炬为帝,是为魏文昭帝。于是这样一来,宇文泰跟高欢就没两样了,大家五十步笑百步,都是逼君、弑君的逆贼。

公元535年,高欢、宇文泰各自看对方不顺眼,于是东西魏第一次大战开始。

在他们各自的宣战诏书中,宇文泰骂高欢是“凶丑”,高欢骂宇文泰是是“逆徒”。这两个羞辱性称呼,一直到他们各自的后人篡魏自立都没有结束。

比如在《周书·武帝本纪》中,就多次记载了北周羞辱北齐为“寇”,以及不承认北齐,称其为“伪齐”的记载。

比以寇难犹梗,九州未一……今巨寇未平, 军戎费广,百姓空虚,与谁为足……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是以亲总六师, 问罪汾、晋。

总体而言,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事实上是两个并列政权。但双方在法理上不承认对方,只承认一个魏国。


Mer86


东西魏时期,彼此称为贼,或称姓名小字。

高欢说:“今诸将家眷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相招诱。” 就用宇文黑獭这个鲜卑小名来直呼宇文泰。

北魏孝武帝西奔后,宇文泰发布的檄文里骂高欢说:“贼臣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就骂他为贼。

而两魏五战中,西魏贺拔胜单枪匹马追击高欢时,则在身后破口骂道:“贺六浑,贺拔破胡必杀汝也!”也是直呼高欢的鲜卑小名“贺六浑”。

但等到北齐和北周相继篡弑自立,彼此说话的语气就好多了。只是一开始互不承认正同性与合法性。

北周武帝宇文邕说:“高氏因时放命,据有汾、漳,擅假名器,历年永久。”

而越到后面,反而说话越客气。

首先是宇文护掌权的时候,得知生母一直都流落在北齐。老太太在北齐的控制下写了一封信给宇文护。宇文护为了保护母亲,回信的时候首次态度放软,他说:

“ 太祖(宇文泰)乘时,齐朝(北齐)抚运,两河三辅, 各值神机。原其事迹,非相负背。”

直接称对方为“齐朝”,还说两国之间“非相负背”,这几乎是以北周最高掌权者的身份,承认了北齐和北周具有相同的合法性。

而北齐武成帝驾崩,北周武帝宇文邕还为他辍朝举哀。并遵守“兵不伐丧”的古训,暂停北周对北齐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到了宇文邕灭北齐的时候,俘虏了以北齐皇帝身份作最后抵抗的高延宗(后主高纬弃军而走,群臣临时推举高延宗为帝)。史书是这么说的:

周武帝自投下马,执其(高延宗)手。延宗辞曰:“死人手何敢迫至尊。”(周武)帝曰:“两国天子,有何怨恶,直为百姓来耳。勿怖,终不相害。”便复衣帽,礼之。

你称我为“至尊”,我称你为天子。


喷子都是玻璃心


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的正式国号正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前面是不加方位词的。之所以加方位词,是因为后来的史学家为了精确定位和区分相同国号而加的前缀。今天福垊就讲讲东魏西魏怎么称呼对方吧。



话说北魏权臣高欢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北魏皇帝元修。可人元修不甘心、不认命,坚决不向汉献帝学习,凭什么要我做汉献帝啊?但为君子能屈能伸,更何况是皇帝。在洛阳的元修就一直假装是汉献帝,而高欢也很满意很欢乐。元修趁高欢欢乐疏于防备之际。以伐梁朝的名义,三十六计,就走为上了。一路向西,喊着泰泰救朕一路狂奔,就到了长安。



皇帝跑了,高欢哭笑不得,就定他个“叛国罪”,然后昭告天下废除元修,重立新君——还是傀儡。后来这个傀儡还想学元修逃跑,被高欢的儿子高澄发现了。就问皇帝你为什么早饭,傀儡当时就激动地说:“从来都是权臣早饭,哪有皇帝早饭?”高澄当时就哭了,不是怕是很尴尬,才假装是怕。高欢立的皇帝我们称之为东魏。



这个泰泰不是太太的通假字,而是一世英雄宇文泰。就是那个建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的哪位。元修以为解放了,谁知道却是逃了狼窝又入虎穴。原来高欢是董卓,宇文泰是曹操。本来正统皇帝在手,他完全可以这个理由打高欢,但他弄死了元修。因为愤怒的元修不做汉献帝,也就落了个曹魏高贵乡公的下场。宇文泰就立了个听话的新君,他也要好好过过曹操的瘾。这个政权就是我们所说的西魏。

上段说了,宇文泰不以正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讨伐高欢是有原因的。第一、皇帝得不到臣民的拥护了。第二、他宇文泰也打不过高欢啊!何必找打!高欢的地盘是当时三国(西魏、东魏、梁)中最小的,但是却是三国中,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实力最强。于是高欢就搞起来你不打我,我也打你,我要统一魏国。这样两方都以魏国的名义开始拉锯战了。



元修刚到宇文泰那里,就大骂高欢(东魏)是凶丑,还要跟他的丞相泰哥(tiger,宇文泰)灭了他。高欢回骂宇文泰(西魏)是逆徒。他们都以魏国正统自居,高欢实力强就打宇文泰,结局竟然是宇文泰胜多败少。有一次宇文泰差点被高欢大将彭乐活捉,宇文泰说:我活着你才能活得更好。我死了,你就是韩信的下场。彭乐也就拿了宇文泰的钱,听了他的话,放了他的人。究其原因高欢太骄傲、太大意,关键是彭乐太容易被忽悠了。550年高欢的次子高洋逼皇帝禅让,建立齐国,史称北齐。七年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支持下逼皇帝禅让,建立周国,史称北周。北周后来灭北齐,从而统一北方。而后北周被隋朝取代,灭了陈朝,于是天下重归一统。


福垊


东魏和西魏都是“后人”的说法,站在东魏和西魏两家自己的立场上,题目的问题是当时他们互相怎么称呼对方,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魏国,没有什么东魏或西魏!”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控制朝政,末代皇帝孝武帝不甘心受制于权臣,想要摆脱高欢的控制,当时占领关中的军阀宇文泰对孝武帝表现得很忠心,孝武帝于是天真地以为跟着宇文泰会比跟着高欢的日子要好过。

当时高欢的大本营在晋阳,而魏国的首都在洛阳,534年夏,魏孝武帝趁高欢不在洛阳,自己导演了一场跑路的大戏,他先是下诏南征,声称要去讨伐梁朝,暗地里准备人马,实际上趁机带着亲信从洛阳西逃去长安。孝武帝跑路后,高欢曾派人去劝孝武帝回洛阳,孝武帝当然不理他。

534年10月,高欢派人给孝武帝送去最后通牒,说只要陛下回来,一切如旧,你还当你的皇帝,如果不肯回来,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就只有另立新皇帝了。于是高欢召集群臣,拥立清河王世子为新皇帝,是为孝静帝。

高欢拥立孝静帝,造成北魏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北魏变成东魏和西魏,可是站在东魏高欢一派的立场,孝武帝的跑路,是抛弃自己的群臣投靠割据关中的军阀,高欢拥立孝静帝登基,意味着孝武帝依靠宇文泰建立的西魏是地方割据政权,孝武帝的皇位已经被孝静帝取代,西魏不过是北魏的军阀拥立孝武帝非法割据一方罢了。


孝武帝死后,高欢跟大臣们商议要不要为孝武帝服丧,大家都说皇上都不要我们了,我们还跟他服什么丧啊,现在全国跟孝武帝有关系的,就是前皇后高氏(高欢的女儿,孝武帝曾娶高欢的女儿为皇帝,孝武帝跑了以后,高欢的女儿没有跑)跟他有关系,让前皇后高氏为孝武帝服丧就行了。最后东魏也没给孝武帝举行国丧,只让高欢的女儿以前皇后的身份给孝武帝服了丧而已 。可见,站在东魏立场上,已经不承认孝武帝是合法的皇帝了。

但站在西魏宇文泰一方的立场,孝武帝是你高欢自己拥立的北魏的惟一合法的皇帝,现在孝武帝跑到我这里来了,意味着北魏的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这只是迁都,不是改朝换代,孝武帝到长安得到宇文泰的拥戴重建朝廷,可是,皇帝还是以前的皇帝,朝廷还是以前的朝廷,反倒是高欢,是逼迫孝武帝这个惟一合法的皇帝逃亡的逆贼啊!高欢拥立孝静帝,就是谋反篡位,孝武帝和宇文泰一方自然不承认孝静帝是合法的皇帝。


本来从合法性上讲,宇文泰有了孝武帝,比高欢是更占理的,可是孝武帝到了长安,跟宇文泰也搞不好,宇文泰一气之下,让人送毒酒,居然把孝武帝给做掉了,重新拥立了新皇帝,这样宇文泰跟高欢就没什么两样了,你俩大哥莫说二哥,都是逆贼了!

有意思的是,孝武帝死后的第二年东、魏双方开战,在宣战诏书中,西魏说打东魏是要“扫除凶丑”,东魏说打西魏是要“讨伐逆徒”,所以东魏是不会叫西魏为西魏的,只会叫逆徒,西魏也不会叫东魏为东魏,只能叫凶丑,也就是双方都不承认对方就是了。北魏实质上是分裂了,但在法理上并没有分裂,因为双方互相视对方为谋反,并不承认北魏已经是两个国家。


只爱潘多拉


南北朝是各割据政权间称呼最有趣的时代。

对立政权彼此关系好时,会用“敌国礼”(国与国间平等交往的礼节)相互打招呼,并尽可能占点便宜。比如东魏和梁,互相曾经互通使节,东魏致梁的国书,开头为“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梁武帝回信时只少写一个“彼”字。后来以文才著称的东魏名臣魏收改为“想境内清晏,今万里安和”,梁武帝认为非常得体,回信时原文照抄。

很显然,在南北朝时,对立政权如果有进行“外事交往”的需要,一般自称“此”,而称呼对方“彼”,这是两个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和褒贬含义的中性词,因此互相都可以接受。《隋书》记载,隋文帝曾经和陈后主通好,陈后主回信时说“想彼统内如宜,今此宇宙清泰”,触发隋文帝怒火,他的大臣甚至因为“主辱臣死”的理由请罪,这并非“彼、此”二字有什么不妥,而是陈后主自称陈是“宇宙”,而称呼隋为“统内”,这不啻在国书中自称“本大爷”,称呼对方“小孙孙”了。

东魏和西魏的分裂,肇于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高欢专权,率领部分皇族、大臣和禁军偷偷西逃,投奔当时割据关中的军阀宇文泰。尽管元修西逃后不到一年,就因触怒宇文泰被毒死,皇帝换成了堂兄、西魏文帝元宝炬,但从“义理”上讲,原本是朝中首席大臣的高欢有“逐君之丑“,而原本只是个边将的宇文泰反倒有了”迎驾之功“,因此西魏为了自抬身价(毕竟原先宇文泰的地位比高欢低得多),就刻意夸大这点,而”自病逐君之丑“的高欢则有些心虚,往往含糊其辞。

表现在互相称呼上,就是西魏自称“大魏”、“朝廷”,称呼对方为“反贼”或“奸伪”,公元546年玉璧之战,西魏宣称射死高欢,让军中到处呼喊“劲弩一发,凶身自陨”,是称呼高欢为“凶”或“大凶”的;而自知理亏的东魏也自称“朝廷”、“大魏”,却不太好意思称对方为“反贼”(毕竟正牌皇帝自己跑人家那头去了),而是含糊称呼“西兵”,对西魏实际上的领导人宇文泰,则称呼其小名“黑獭”。不过东西魏时代这对仇敌彼此不同使节,也没有那么多外交礼仪要讲。

等到宇文氏和高氏分别建立北周、北齐,不再顶着“大魏”的空壳,彼此间开始有了一些外交往来,相互称呼和自称,也就随之改为了那个时代流行的“彼”和“此”了。


李厚何


北魏王朝在经历了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迁都来到河洛之地的鲜卑贵族迅速的腐化了。

北魏朝廷与北方的汉族大姓们相互政治合作,汉族的大户们也加入了北魏的上层政治中去,从而形成了以鲜卑族皇族为主、汉族等共同参与的政权。这个政权由于有了大量汉人的参与,民族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然而由于改制用力过猛,在鲜卑内部出现了裂痕,乃至于分裂 !鲜卑贵族中的保守派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们拒绝汉化。此时北魏朝廷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已经转化为阶级矛盾,此时种姓不再是主要的矛盾,政治地位才是斗争的根源。在强势皇帝孝文帝在位时,反汉化势力就蛊惑太子发动北逃时间,孝文帝只好以斩杀太子来震慑各方!由此可见,鲜卑贵族的内部冲突程度。

孝文帝死后的二十多年里,这种矛盾进一步的发展、酝酿。终于在孝明帝正光六年,在北魏的后方,阴山草原一线发生了改写历史走向的六镇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引发了关陇与河北的大起义!这三股势力,共同向洛阳朝廷发难,北魏朝廷用尽了全部国力,勉强与各方打成平手,相互僵持在一起。就在六镇起义的同时,坐镇晋阳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广纳英才,将六镇的中下级政治势力全部纳入麾下。尔朱荣带领着这些英才以及契胡族部曲起兵,直插洛阳朝廷,一举攻克了北魏政权,诛杀胡太后和小皇帝,并且发动了“河阴之变”,将洛阳朝廷的高层官员和洛阳显贵全部诛杀,死者两千余人!

尔朱荣取代了洛阳朝廷,然后再立北魏宗室为傀儡皇帝。自己带领着亲兵将河北的葛荣起义剿灭,派遣族侄尔朱天光和贺拔岳、侯莫陈悦、宇文泰等降平定了关陇起义。尔朱荣的权威达到了顶峰,他把尔朱家族的重要成员全部安排在朝廷要职和地方要害。尔朱家族从朝廷到地方彻底控制了北魏的天下!

然而,随着尔朱荣的跋扈擅权,傀儡的魏帝越发不能容忍,利用尔朱荣朝见的机会,猛下杀手,一举将尔朱荣诛杀!此举虽然干净利落,然而却真正将北魏朝廷推向了万劫不复!尔朱家族的势力不能善罢甘休,立即组成联军向洛阳朝廷发难,踏平了朝廷,诛杀了魏帝。但是由于尔朱家族人多势杂,内部斗争倾轧不断,又没有主心骨笼络各方人才。因此,当年追随尔朱荣的人就纷纷自谋出路。

首先是高欢以出镇河北为由,打算慢慢脱离尔朱氏。随后,一大批人才由聚集在高欢手下,最后,高欢彻底与尔朱氏决裂,并联合各方剿灭了尔朱氏,取得了北魏的实际控制权。就在同时,关陇尔朱天光集团中,由于尔朱天光本人东归后,参与尔朱氏之争,脱离了关陇集团。而关陇势力就由贺拔岳接管,不久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宇文泰又全盘接收了关陇势力。

从而,形成了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势力与高欢为首的山东势力的对立态势!北魏朝廷从六镇起义开始,到此时的宇文泰与高欢的对立,形势才基本固定下来。

高欢取代了尔朱荣,把持着北魏朝廷,立元修为皇帝,是为北魏孝武帝(宇文泰集团称孝武帝,高欢集团称出帝)。孝武帝不满高欢的专政,公开与高欢决裂,高欢当机立断,从晋阳打到洛阳,孝武帝只好带着众人逃到关中,去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也接收了孝武帝,不久就鸩杀了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这个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西魏。

孝武帝的出逃,高欢另立了新的北魏皇帝,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东魏。

从此,北魏彻底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但是掌权的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鲜卑皇族彻底丧失了实际统治权。

对东魏而言,认为元修抛弃了朝廷、抛弃了百姓,根据儒家的理论“为百姓而设天子,非为天子而设百姓”,高欢的东魏集团认为自己是北魏的真正继承者,而贬称西魏为‘’僭伪‘’。

对西魏而言,自己的法理来源于北魏最后一个皇帝孝武帝元修,故而关陇集团是北魏的继承者,宇文泰集团贬称东魏为‘’僭伪‘’。

但是由于《北齐书》、《周书》、《北史》都是唐朝人编纂的,而隋唐的政权来源于宇文泰集团,因而,这些史书称西魏为“魏”,而称东魏为“东魏”,以示区别。虽然没有对东魏以‘’僭伪‘’相称呼,但明显的认为西魏是北魏的继承者。


浐灞书房


东魏、西魏都是从北魏里分出来的,他们都认为自已才是正统,都称对方为"伪朝″认为对方大逆不到,是逆贼。
而北魏会分裂,其定和孝文帝也有关系。因为他改革没有做彻底就死了,让一些贵族放弃改革反抗朝廷,从此北魏陷入了皇权内斗。后面的六镇起义,更是让北魏统治者彻底崩溃。


想不到好名字了


东西魏都是北魏分裂而来。 首先,他们都自称魏,并且认为都是大魏的正统继承者,在称呼对方时肯定说他是伪政权,逆贼,等等侮辱性的名字。虽然都顶着一个魏字,但实际掌权者却不是拓拔皇室,东魏为高氏,西魏为宇文氏,短短十几年他们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周,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