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琳:與新冠病毒面對面較量的“幕後英雄”

肖小琳:與新冠病毒面對面較量的“幕後英雄”

益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支部書記、臨檢中心副主任肖小琳在進行新冠確診病人血清標本離心和生化檢測工作。

一直以來,檢驗師都被稱為“幕後英雄”,在一般人看不見的戰線上忙碌。益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支部書記、臨檢中心副主任肖小琳便是這樣一個“無名英雄”。

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肖小琳臨危受命,擔任醫院檢查組組長。疫情就是命令,檢測就是責任。臨床檢驗中心迅速成立應急小組,對實驗室人員調整、疫情上報、生物安全防控、試劑調配、醫廢消毒管理等工作做出安排。

“和病人的樣本直面接觸,內心一點不害怕那是假的,但走進實驗室,我們必須確保每一份檢驗樣品的檢測結果都是準確的。”肖小琳說。

“白+黑”工作模式 她在刀尖上起舞

為了讓臨床早確診、早治療,肖小琳從除夕開始,便開始組織臨檢中心組員克服重重困難,以最快的速度開闢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在他們的努力下,益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成為全省第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符合率100%,獲確診和網絡直報權的九家醫院之一。

由於核酸檢測感染風險大,技術含量高,每名檢驗師都需做好三級防護。肖小琳沒有半點退縮,帶領組員一直戰鬥在前。從標本的正確採集、接收到及時檢測,她和組員們都認真對待,一絲不苟。為了提供給臨床一個精準及時的檢驗結果,她經常帶領組員們一起進行結果分析、比對、探討,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參與檢測的同時,肖小琳每天還要負責與臨床各科室之間的協調、溝通和疫情的上報工作。與公衛部聯絡負責疫情的上報和三區和市直醫療機構新冠核酸樣本的接收和檢測;與院感科討論院感防控措施;與信息科討論新項目的添加和系統維護;與科教科聯絡負責文件資料的整理收集;與護士長們討論採樣、送樣的規範和要求......作為支部書記,她還要組織活動,完成支部黨務工作,還有醫院會診、流程培訓、科室用餐、物資領用、體溫監測等一系列工作。

工作室機器嗡嗡作響,身著三級生物安全防護,戴著雙層口罩,她不得不盡最大聲音說話。一天下來要接上百個電話,又喝不了水,嗓子都啞了,而疫情上報常常一忙就到凌晨。流程方案設計、科室應急預案、工作方案,這些都是萬籟俱靜的午夜完成的。

是同事 也是戰友 更是兄弟姐妹

由於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和試劑都是陌生的,影響因素也未知,肖小琳查閱大量資料、文獻,瞭解最優化的方法,和臨床醫生一起交流、探討,只為給臨床提供更合理的檢查方法。

生物安全、院感防控是她心裡最牽掛的,在疫情最開始,她就連夜制定科室院感防控手冊,科室裡年輕的同事多,生物安全防控的習慣在疫情的開始還未養成,她時刻不忘記提醒監督,苦口婆心。因為擔心同事不熟悉因疫情而做了調整的檢驗程序,有時候凌晨驚醒都不忘再交代和確認。

因為大家既是同事,也是戰友,更是兄弟姐妹。肖小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寧願自己感染,也不願自己的組員有任何閃失。每個環節她不敢有絲毫懈怠。每天接觸的是血、痰、尿、糞,防護物資緊缺,肖小琳總是把最好的防護服先給年輕的同事穿上,把風險留給自己。

幾個小時不間斷的“交戰”,汗水溼透了衣服,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壓痕,站起來時雙腿麻木沒法行走。此刻的實驗室,因新冠病毒而充滿了危險,但他們明白自己的專業在防控疫情中所承擔的責任。

“作為檢驗人,我們不像一線醫生護士那樣頻繁接觸發熱病患、不知曉每一份檢測標本背後的故事,但是我們冒著風險努力架起醫生與病原學證據之間、患者與病原學報告之間的橋樑,繼而幫助搭建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心橋。為此,我們一直在堅守。”

變身戰疫“偵察尖兵” 於親情而難顧

“做好防護,務必保護好自己。”這是家人及同事經常對肖小琳說的一句話。因為只有全副武裝,才能與病毒“面對面”較量。

由於實驗室是密閉空間,再加上穿著防護服,肖小琳常常悶熱難耐,裡面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除此之外,由於實驗室經常要消毒,即使是戴著口罩,也能聞著嗆鼻的消毒水味,在房間待久了會出現頭暈、噁心惡吐等不適。

從除夕到現在,肖小琳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見到女兒了,女兒從初中就一直在外地讀書,本想著春節回來能陪女兒幾天,可疫情讓她們不得不分離。婆婆年邁身體不好,高血壓、心臟病,這些都讓她感到憂心和牽掛。

疫情緊張的時候,經常是到晚上快午夜了,她都還沒時間與家人視頻,忙到晚上十點還沒吃晚飯也是經常的事。等所有樣本處理完,脫下防護服的她只覺得天旋地轉,這時才看到手機上有婆婆打來的若干個微信語音電話。

可是她說,疫情不退不回家!她的口頭禪就是“我是組長要對組員負責,我是支部書記要對黨員負責。”作為內科支部書記,在新冠疫情防控戰鬥中,她同支部黨員一直衝鋒在前,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

自益陽市最後一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院以來,肖小琳心中緊繃著的那根弦終於鬆了鬆。這幾天,為了便於工作,她沒有在酒店隔離,而是將家人轉移到婆婆家,自己單獨居住。

肖小琳期待著,在疫情全面結束後,能夠和家人好好吃一頓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