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達300斤的福王朱常洵,其真實結局是怎樣的?

俊俊談服飾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也稱福恭王,俗稱老福王,生於萬曆十四年正月初五,是大明弘光帝朱由崧的父親。他的母親是萬曆皇帝的鄭貴妃,萬曆皇帝對鄭貴妃非常寵愛,因此曾一度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當年朱元璋立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併封”的規律,所以大臣們非常反對,因為萬曆皇帝還有一個不受寵的長子。

萬曆的皇后姓王,沒有生育一男半女,因此沒有嫡子。一次萬曆一時興起,寵幸了一個宮女,這個宮女後來懷孕生了長子朱常洛,但是萬曆不喜歡這個長子,再加上他的母親是個宮女,出身低微,所以不想立朱常洛為太子,他一心想立寵愛的鄭貴婦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這件事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萬曆想廢長立幼,遭到了眾大臣和孝定李太后極力反對,儘管萬曆曾“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駭嘆”,但是反對者絡繹不絕,圍繞這個事情,萬曆和反對者們爭鬥了15年,史稱“國本之爭”, 。


這是萬曆時期最激烈的政治事件,萬曆曾逼退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三百多位,有的官員還被罷官、解職、發配,鬥爭非常激烈,神宗還曾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議。

但是他最終沒有敵過各方面的反對,只能立朱常洛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

萬曆皇帝覺得對不起朱常洵,便立他為福王,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和封地,讓他可以永享榮華富貴, 福王至此做起了富貴王爺,但是他因為從小嬌生慣養,只知享福不懂治理之道,整日鶯歌豔舞,沉溺於酒色,當時外面已經亂的一塌糊塗,他卻如無事人一般,福王宮的財產比皇宮還要多。

當時的明朝已是末日之象,長江以北起義不斷,河南也遭大旱、蝗災,人們互相殘食。守城的士兵都怨言不斷,認為福王只知自己享樂,卻讓他們餓肚子,心中非常不滿,可是福王對這些完全不放心上,結果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當時李自成已經接連攻陷永寧、宜陽,1641年,李軍到了城門之下開始攻城,這時朱常洵才知道情勢已嚴重到危及自己生命,趕緊拿出重金招募勇士來抗擊李軍,可是王紹禹勾結李軍,夜半時分殺死防守城牆的士兵,燒燬城樓,打開北門引賊入城,朱常洵從城牆上用繩子逃出,藏於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李軍在迎恩寺捉住了朱常洵。



福王被捉住後,關於他的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一說法比較慘烈。

據說李自成捉住福王后,看他肥頭胖耳,宮中珍寶無數,認為他就是一個搜刮民脂民膏的廢物,因此氣憤地當眾斥責福王朱常洵:“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

先打了他四十大板,再殺了他的頭,然後像對待牲畜一樣把他剝皮剔毛,剁成肉塊,又殺了兩頭鹿,和福王的肉燉在一起,做成了福祿宴。 但是這種說法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李自成也太殘忍了,那些人又是怎麼吃得下的?這似乎很說不通。

那麼朱常洵的結局到底怎樣呢?1986年孟津縣出土的福王朱常洵壙志,應該對他的死起到一個真實的驗證作用。

這個壙志收藏於孟津縣龍馬負圖寺,四邊線刻著飛龍紋,是朱常洵之子朱由松所寫,篆書“大明福忠王壙志”。

上面記錄著福王朱常洵死亡的經過,:“大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賊數萬攻陷府城……王獨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

“剛腸浩氣,雖死猶生”這些文字應該是有美化福王之嫌,因為福王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就不會有兵臨城下依然毫不知情的局面。

《明史》中也曾記載,“常洵縋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賊跡而執之,遂遇害。兩承奉伏屍哭,賊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願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無所恨。’賊義而許之。桐棺一寸,載以斷車,兩人即其旁自縊死。王妃鄒氏及世子由崧走懷慶。賊火王宮,三日不絕。事聞,帝震悼,輟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殯”。


通過《明史》和《壙志》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朱常洵福王被義軍殺害後,還是有屍體的,“福祿酒會”應該只是杜撰的故事。

福王就算再蠢笨,必竟也是皇家所生,天皇貴胄,就算他再怎麼沉溺於玩樂,對時局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要說福王最後被李自成煮了吃掉,這種說法實在有點荒謬。

況且當時李自成志在天下,他肯定要為自己的形像著想,如果做出這等野蠻之事,一定會怕天下的老百姓說他太過兇殘,不會信服於他。所以他為了未來著想,無論如何也不會做出吃人肉的這種事情。

崇禎十七年,朱由崧即位後於追封父朱常洵為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立廟於南京,墓園稱熙陵,實際上當時大明已無力建造皇陵,這也只是一個說法而已,並沒有真實的皇陵存在,堂堂皇子最後竟連一個安身之所都沒有,死後也不能入皇家陵墓,最後連屍骨埋在哪裡都不知道,確實是很悲哀的。


明朝的一切在歷史的滄海桑田中早已遠去,它承載了當時民族的盛衰興亡,有人說“歷史可以很長很長,生命的旅途有多麼漫長它就有多麼漫長;歷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麼遼闊它就有多麼遼闊”,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數不清的人和事飄然而去。福王朱常洵也只是這長河中的一粒石子而已,他的一生雖無政績,卻享盡了父母的疼愛和一生的榮寵。

他的結局雖然悲慘,但和當時的百姓相比他的悲慘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因他是皇家後代,所以他的死因顯得尤為突出。只是身為帝王之後,生不能為百姓解憂,死不能葬於皇陵,這一生實在是碌碌無為,沒有什麼可炫耀之處,總結起來,終究愧對祖先,愧對了孫後代。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雨霽視角


朱常洵,萬曆皇帝最喜歡的三兒子,鄭貴妃所生,當年萬曆要立朱常洵為太子,滿朝大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以朱元璋祖訓嫡長子為由,堅決反對,這就是“國本之爭”,後來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封為福王,封是在洛陽,萬曆也沒虧待他,修建富麗堂皇的王宮,賜下大量金銀珠寶,要啥給啥,朱常洵雖然不能當皇帝,但在洛陽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享盡天下榮華富貴。

1640年朱常洵的福王府被燒燬,圖為福王府內宮的彩色石獅,現藏於洛陽民俗博物館。

但養尊處優的生活讓朱常洵驕奢淫逸,根本不管民間疾苦,被民間稱為“肥王”,到了崇禎時期,陝西爆發旱災、蝗災,李自成起義了,前往鎮壓的明軍從洛陽經過時都餓著肚子,福王府依然歌舞昇平,當時天災也蔓延到了河南,朱常洵不管不問,縱使府裡有金錢百萬也不願拿出來賑災或支援明軍作戰,剛好在洛陽省親的兵部尚書呂維祺勸福王開倉派糧、賑濟災民,但朱常洵如秋風之過耳。

圖為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當年勸說朱常洵賑災、勞軍均不聽,自己傾其所有家財賑災,城破後自盡。

1641年開春,李自成就打到了河南,朱常洵這才醒悟過來,忙拿出金銀招募兵勇,但為時已晚,城內義軍和李自成軍隊合攻破了洛陽城,不得民心的朱常洵被農民軍抓獲後當場殺害,只有小兒子朱由崧逃出,這是《明史》裡面的記載,1924年在孟津縣曾出土了朱常洵的墓誌,現保存於孟津縣龍馬負圖寺,墓誌上的內容與《明史》記載基本相符。

圖為1924年出土於河南孟津的《明福王朱常洵壙志》,現收藏於龍馬負圖寺。

但對於朱常洵的死,民間還流傳著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以《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描寫的,朱常洵被李自成抓住後,看著這位50多歲仍細皮嫩肉的大胖子,令下屬扒光衣服洗乾淨了放在大鍋裡和一頭鹿活燉了,朱常洵在鍋裡趴在鹿背上形象極了,遂取名“福祿宴”,之後被幾千義軍,一人一碗分食了,現從各種史料查證,此為稗官野史,民間百姓對福王朱常洵的厭惡而杜撰的,但這個“福祿宴”總得有點根據吧,不然從哪傳來的?

洛陽青年宮廣場的這對漢白玉石獅子也是福王府之物。

還有個版本是《流寇志》記載,朱常洵被抓後苦苦哀求,再沒有往日福王的威風,義軍痛恨這位平時魚肉百姓的朱常洵,於是割下他一塊肉與菜拌在一起,讓朱常洵也體驗一下人肉百姓的滋味,最後朱常洵被殺死由太監安葬。這個版本有點意思,折中於明史和野史,好像更能還原真相,朱常洵並沒有被燉了,可能只是割了片肉或者受了傷害,被百姓們看到後添油加醋的流傳,越描越黑變成了福祿宴,所以明史和墓誌省略了福王被抓後傷害一事,而民間流傳的福祿宴是訛傳,義軍給他留全屍了,《流寇志》記載最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