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形态

大农业产业细分的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每一个产业都可以与旅游休闲进行结合,形成不同的乡村旅游形态。总的说来,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别:乡村田园休闲、森林休闲、草原休闲、渔猎及渔家休闲。

1、乡村田园休闲旅游

乡村田园休闲旅游,是涉农旅游的主体,因为中国80%以上的农村,是以农耕文化及农耕生活方式为主。我们把农耕区的旅游开发,称为乡村田园休闲旅游,按照乡村生活方式的构成结构,又可以划分为六模式九经典。

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的六种模式:田园风光观光休闲旅游,经济与观赏农林牧作物的观光采摘旅游,鲜食餐饮休闲,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农村民俗活动观光休闲,农家餐饮住宿体验休闲。

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的九种经典类型:果林观光与瓜果采摘、大棚观光采摘与冬季生态餐饮、花卉园艺观光与销售、禽畜鱼猎获与鲜食餐饮、宠物观赏与领养、家庭农副产品加工参与体验、农业劳作体验、农家牧家渔家生活体验、乡村民俗体验。

2、森林休闲旅游

森林休闲旅游,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包括观景游览、宗教文化观光、康体健身、生态养生、山野运动、其他配套休闲度假。观景游览:包括森林植被、山岳风光、地质地貌、溪涧瀑布、天象景观等等的观赏,可以步行登山,可以乘坐缆车、索道、船舶、竹筏、汽车等等。

宗教文化观光:是重要主题之一,大多数森林山岳,是因宗教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和典故而成为旅游景区的,因此,宗教建筑与场所活动、文物古迹、历史传说、村寨民俗等等,都是森林旅游的灵魂和吸引核。

康体健身:包括常规登山、穿越、山野运动、拓展训练等等,都是时尚旅游的发展方向。

生态养生:是森林负氧离子的重要功效,结合中草药、膳食养生、康体疗养等等,可以形成森林养生旅游。

山野运动: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进行徒步穿越、攀登、户外运动等项目,是发展最快的旅游活动,并且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最小。

山林的利用:是远离城市区域的乡村旅游开放最大一块。因为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依托于山地森林而保留下来。山、岩、洞、林、溪、瀑、沟、涧等等自然环境与森林生态,构成景观与运动的基础。

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已经纳入国有管理的旅游资源,农民集体拥有的山地森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地。其中,以山岳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溪瀑景观、森林景观四类为主体,依托资源,可以广泛地进行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中远离客源地的山林旅游开发,关键取决于资源品级和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因此,以上述两类为主,可以进行深度系统开发。

对于乡村山林旅游资源,应该由县级旅游局进行统一普查,评级,实行旅游经营权的统一管理,协助村民实现对资源整体综合利用的规划控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山林旅游条件,应该形成移民下山、集中居住、形成现代山村、发展民俗接待的模式。北京民俗旅游村建设的经验,对于全国的山地乡村旅游,具有特别大的借鉴意义。成都地区农家乐模式的发展,是农耕型田园旅游最好的经验。


3、草原休闲旅游

草原旅游是一大类别,但是游憩方式基本雷同,都是骑马、住蒙古包藏包、参加篝火晚会烤全羊、喝奶茶吃牛羊肉等等。

草原休闲旅游对于牧民具有较大的增收效应,但是,必须打破现有的简单模式,形成更多的参与性、游乐性、休闲性项目。

比如:

游牧体验旅游:随牧民游牧的放牧游;

草原运动旅游:以草原上的康体运动为主体,开展旅游休闲度假活动;

草原庄园度假:以私家庄园模式为依托,开展中高端的休闲度假;

草原民俗风情游: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展开民族风情游乐活动。

发展草原旅游小村镇,形成定居与旅游接待的整合,应该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4、渔猎渔家旅游

以江河湖海鱼池水塘为基础,都可以开展渔猎活动,包括垂钓、捕鱼等等;以渔家生活、渔船生活为依托,可以开展渔家乐旅游。渔猎与渔家乐,是相互补充和互为依赖的两个方面。

与此有关,还可以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的旅游活动,比如珍珠养殖、观赏鱼养殖、桑基鱼塘等等。

渔业与水生植物观赏结合,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包括莲花鱼塘,湿地观鸟游乐与吃鱼等等,都是较好的综合旅游结构。

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五类:捕鱼体验游、垂钓、鱼宴、观荷塘观鸟、水上游乐。

实际上,渔业旅游与水无法分开,滨海、滨湖、滨河、水乡等等环境,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非常多。

其中,城市近郊以较小的水面为基础,鱼塘荷塘为特色,是乡村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水库、大湖、大海等等环境,是渔猎和渔家乐开展的前提。带着游客去捕鱼,将会成为最时尚的旅游项目;渔家船屋食鲜,将会持续发展,成为滨水旅游的大宗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