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的战役?

不才讲史


长沙大火之后,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被撤职,由第9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代理。1939年夏,日军大本营下达了关于进攻长沙的指令。关于长沙是战还是撤,早在南昌会战正在进行时,蒋介石便致电薛岳、陈诚:“如敌进取长沙动态已经暴露,则我军与其在长沙前方作强硬之抵抗,则不如作放弃长沙”。



第9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拒绝执行蒋介石放弃长沙的方案,并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布置防守长沙。蒋介石见薛岳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便让陈诚和白崇禧前去说服他。薛岳是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才是真正的第9战区司令长官,是薛岳的上级,而白崇禧是副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是薛岳直接的顶头上司,两位高级将领的来指挥作战,实际上就是让薛岳执行放弃长沙的作战方案。


陈诚和白崇禧到达薛岳的指挥部后,立即将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告诉了薛岳。薛岳回答:“长沙不守,军人之职责何在?……如此我上无以对中央,下无以对国人,从今不敢再穿军衣了”。最高统帅部命令薛岳退出长沙的电话有9次之多,薛岳仍决心死守长沙。最终陈诚和白崇禧被薛岳说动,陈诚一面与白崇禧协商,命薛岳守卫长沙,另一方面将薛岳的决心及当时的情况报告蒋介石,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薛岳守卫长沙。

正是有了薛岳的坚持,才有了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精锐之第11军始终没有占领长沙。


历史军魂


解放战争初期,主席接受了粟裕的建议,粟总在主席支持下率华中野战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三万多人打败国军十二万,消灭五万三千人,更主要的是为我军找到了在战争初期正确的对国军作战方针、原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初,国共双方的战场放在哪里,是内线还是外线,从领袖到各大军区的首脑都处于摸索阶段。主席在1946年6月22日提出一个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斟酌。主要内容是:山东、晋冀鲁豫、华中三大战略区主力向南外线出击作战。刘邓所部以豫东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军区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野战中大量歼敌并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以期调动徐州之敌野战歼灭之,同时集中主力以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作战,在有利时,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南渡淮南,进军大别山、安庆、浦口一线。其时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关系比较复杂,它们同属我党的七大战略区,但华中军区又脱胎于新四军,张鼎丞、粟裕的华中客观上又要受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新四军军长陈毅领导。

围绕这一作战计划,华东方面陈粟发生了争执。陈老总安全照主席的意图对山野进行了部署。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栗总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苏中,不能立刻西移淮南。27日,粟总给主席、陈老总表明意见。之后,粟总又从前线星夜赶回淮安,同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等商量,他们联名给主席、陈老总发电阐明理由:华中主力移淮南,粮食仍需苏中供给,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方将处于进退两难。陈老总不改初衷。主席对粟总极为重视,第二天复电华中:部队隐蔽待机暂勿动。30日又致电粟总: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7月4日,主席给刘、邓、陈发电,提出了“我(部)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主席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部署苏中战役。

在战役发起的当天,主席给陈去电:鲁南大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陈毅山东)豫北(刘邓部)主力。入战争,最为有利。简言之,主席基本提受了粟总建议,推迟南线外线作战计划。

陈总鉴于国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坚持南线出击计划,7月14日给主席发电,表明此意,并要求粟部主力立刻西移淮南。粟裕在建军节当天发电,坚持己见。8月6日,主席致电陈毅,支持粟裕主张,讲明理由。期间,栗裕的华中野战军(辖第1师、第6师、第7、第10纵队19个团3万余人)与李默庵率领的国军12万人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七次战斗的胜利,到八月二十三日歼敌5万3千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朱老总赞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兵力还多。"

与此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不断受挫,尤其是泗县战役损失巨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谭: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9月19日,华中主力北上苏北与山东主力会合,陈毅在10月1日电告中央自我批评。

粟裕这位军事家、战略家深受主席赏识,10月15日,主席给华野电报明确: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重点内容画圈圈: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一言以蔽之:粟裕军事指挥上负全责!对照其他野战军,军事上最后拍板的依次是:西野彭总、东野林总、晋冀鲁豫刘司令员……

这段争论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主席睿智、从谏如流,粟总登高望远、洞察力惊人、高度的使命感,陈老总知错就改……粟裕同主席及其他军事负责人一起找到了解放初期的我军对国军的正确的作战之路!

粟总因为在解放战争的卓越表现,光荣地和彭总、林总、刘司令员、徐总一起被誉为主席的“五虎上将",粟总当之无愧啊!


苍茫大地顾炜斌


虎将钟伟:靠山屯一战把林彪都指挥了。

1946年冬,东北国民党军在杜聿明指挥下,依仗其军事优势,集中4个军的兵力,向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仅有的临江、靖宇、抚松、长白四县展开大举进攻。

杜聿明这一招,叫做“南攻北守”,林彪早就看出,杜司令苦于兵力不足以维持全面进攻,便企图在东北民主联军实力较弱的南满打开局面,先全部占领南满,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北满。


钟伟将军

为支援南满我军作战,粉碎国民党军“南攻北守”的意图,迫使其继续南北两面作战,东北民主联军从1947年1月5日至3月16日,连续发起3次南渡松花江作战,史称“三下江南”。

1947年3月初,我军第三次渡过松花江,这一次,原来林彪是要打一只大老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3月8日晚,5师师长钟伟接到林彪命令:部队进至中长路,配合1纵聚歼德惠东北之新1军。

靠山屯战役

3月9日,钟伟率5师到达靠山屯西南。突然侦察人员报告,在附近的姜家屯发现敌军,再探,原来是国民党88师262团的两个营。这一下可把天天盼着打大仗的钟伟乐坏了。

怎么能不乐呢?三下江南,5师任务尽是些打下手的活,又是配合别人作战,又是破坏交通线,可把钟伟憋得不行,此时一听说有敌人可打,钟伟非常开心。

然而林彪的命令在先,这一仗打还是不打?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讲政治的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上级的命令是铁的纪律,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

林彪指挥战斗

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

5师怎么不动?3月10日凌晨5点到下午2点,林彪给钟伟发了三个命令他及时东进的电报,钟伟不为所动,他现在忙着呢:5师围住了88师一个团,87师也在增援。钟伟一面组织部队攻击、打援,一面把战场变化情况报告林彪:现在敌人被我吸引过来了,我就在靠山屯这里打,你赶快调动其他部队配合我吧!

好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敏锐观察到战机到来,迅速命令1纵和2纵支援5师,最后,5师全歼了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87师,林彪再率1、2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军87师,共计歼敌1.5万多人,获得大胜。

靠山屯战役把林彪都指挥了,钟伟也因此名声大噪。后来林彪又多次表扬钟伟,1948年初,林彪找钟伟谈话,想让他到12纵当副司令,结果钟伟说:副司令我不干,要当就当正的。林彪当场拍板,于是,钟伟成了东北野战军唯一一个从师长直升纵队司令的指挥员。


每日一段历史


注意两个军史节点,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期间尚只有两个兵团的番号(第12、第13兵团),各兵团也没有完全固定的军级部队编制,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后情况依然如此。而为了牵制武汉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和三野渡江,东野早在2月25日就组建了先遣兵团自北平城郊南下。

(洪学智)

这支部队由萧劲光的第12兵团司令部率领第40军(韩先楚)和第43军(洪学智)组成,下辖八个师和配属部队共12万人马。直到1949年4月28日,四野主力在南下到达河南境内时,才重新调整了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部,同时将各军正式划入所属兵团。

其中第40军仍然隶属于第12兵团,军长韩先楚兼兵团第二副司令员,而第43军却划归了第15兵团序列(洪学智任兵团副司令员,军长易人)。然而此时这两个军作为四野前锋,已经挺进到武汉附近,所以在四野南线大追歼的过程中,尽管第40军和第43军始终并肩战斗,其实却是分属两个兵团。

(韩先楚)

四野在二野陈赓兵团的配合下,于1949年12月初彻底消灭白崇禧和余汉谋集团残部,第15兵团司令邓华率领第40、第43两个军开入雷州半岛,着手进行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准备。此时韩先楚的位置其实非常尴尬,第一,第40军只是临时配属给15兵团,第二他这个副司令员还不是该兵团的首长,第三,他又兼着40军的军长,根据四野前指的明确命令,必须受第15兵团司令部的指挥。

四野的两个军兵力有10万人,海南岛上的我琼崖纵队有1万余人,而薛岳的敌“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指挥的部队也有11万人,敌我双方兵力半斤八两。但问题是我军的海空力量是零,之前第三野战军金门失利的阴影,一定程度上让我军从上到下不得不谨慎起来,我军统帅部为海南战役多次致电林彪,其中12月18日第一电要求:“要一次渡过一个军(四、五万人),不依靠后援,独立进攻”。

(邓华)

这可就难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船只不足,薛岳绝非善类,在控制渡船这一招棋上下的又快又狠又毒,早在我军进入雷州半岛之前,他就命令蒋军出动部队强迫北海沿海全部大小船只,必须驶往海口附近的白沙岛海面,违令者立即焚毁或者击沉。尽管有少数渔船藏进了小河叉漏网,但被劫持的仍然占绝大部分,而若没有大批质量好、载量大的船只,一次性渡海四五万人几无可能。

另外,第15兵团制定的解放海南岛作战计划中,是以先期分批偷渡和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而偷渡部队的船只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这更加重了船只紧张的局面。为此,15兵团在抓紧搜集渡船的同时,还曾派专人前往港澳购买登陆艇以及发动机,这些都需要时间。有鉴于此,1950年2月,渡海作战前指在广州召开了海南岛战役的作战会议。

(薛岳)

会议由华南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主持,与会人员有:第15兵团首长邓华、赖传珠、洪学智,第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以及第40和第43两个军的主要干部。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决定,5月底必须完成渡海作战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于6月份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预见另外一场战争的爆发,留足充分的准备时间是为了稳妥。

然而韩先楚保留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坚持认为:“如果在谷雨前的五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 韩先楚从广州回到军部后立即提出要求:“关于6月份登陆作战的时间问题,不向下传达,对部队要强调渡海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3月份前完成”!



(渡海英雄船)

但是要说服上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韩先楚当时至少有四层上级领导,首先是驻于雷州半岛的第15兵团前指、其次是武汉的四野总部(中南军区)、同时还有广州的华南军区、最后才到北京我军的统帅部。

然而韩先楚并不气馁,反复陈情,电报纷飞,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先后说服了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四野司令员林彪,最终也得到了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主席首肯:同意43军一个团先期渡海,其他部队寻机分批渡海,主力以一次不低于20000人登陆,“如此种办法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进攻海南岛)

在此之前,韩先楚首先解决了船只不足的问题,他根据情报于3月6日亲率部队,夜袭广西海面的涠洲岛,所部第40军119师356团仅用八小时即全歼涠洲岛守敌,俘敌400余,同时缴获大小木船400余艘。韩将军在几十年后回忆道:“这对我军大举登陆海南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确实,第40军这次成功的突袭行动,为渡海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此经过两批偷渡部队成功登陆后,登岛的四野部队已接近一个师的兵力,他们与琼崖纵队会师后成为强有力的内应,大部队强渡的时机已经成熟。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我军主力开始强渡琼州海峡,第40军和第43军共8个团共25000余人,分乘380艘帆船和32艘机帆船向海南岛进发。

韩先楚将军亲自跟随渡海第一梯队出发,次日凌晨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成功登陆,至5月1日全部解放海南岛,取得了跨海登陆战役的辉煌胜利!



(韩先楚战后与40军干部合影)


度度狼gg


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攻打天津,司令员林彪原想按中央军委指示先攻打塘沽,封住国民党海上撤退通道。但后来又采纳参谋长刘亚楼的建议,直接攻打天津,最终取得我军战史上最畅快的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后,我军连克新保安张家口,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无奈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讨价还价,犹豫不决。党中央决定再打下塘沽天津,孤立北平,给傅作义施加更大的压力。


塘沽是华北地区国民党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央军委认为首先攻下塘沽,封堵其撤退之路。但塘沽地形复杂,平坦开阔,不利于展开大兵团作战,并且敌守军随时可以乘军舰逃走,很难对其达到全歼。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为落实作战方案,亲自前往塘沽实地考察。经过与前线指挥员们共同分析,认为攻打塘沽很难速战速决,并且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不是最佳的作战方案。

刘亚楼回到指挥部后,向林彪建议“先打天津,同时继续包围塘沽,即使塘沽守军有部分逃走,也并不影响当下的战局”。林彪深思熟虑之后,致电中央军委,请求改变先打塘沽计划,改为先打天津。

当天晚上,中央军委回电同意。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央军委之所以英明,就在于大的战略方针很少改变,但具体战役实施,又能放心的让指挥员们自行决断。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刘亚楼为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当时,共产党与国民党在 兵力对比上已有了明显的逆转,相比于国民党防守力量的捉襟见肘,东北野战军却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以34万人马攻打13万天津守敌,只用了29小时,以阵亡4千余人,受伤1.9万余人的代价,攻下天津,全歼守敌,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等一干国民党高级将领。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作战方案,大胆提出见意,而林彪欣然采纳,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刘亚楼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治军严谨,《亮剑》中丁伟说“擦皮鞋是门功课,也是参谋长设定的制度”。所说的参谋长就是刘亚楼。后来刘亚楼被授予开国上将,并被毛泽东钦点,成为我国首任空军司令。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统帅接受部下的建议,最终打了胜仗的战役还是有很多的。我觉得最典型的应该属于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就多次和毛泽东沟通,要在长江以北和国民党进行几次大规模的战役。

对于粟裕来说,只有消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的大部队,我们就能够更快地解放全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本来毛泽东给粟裕的命令,是让他去长江以南,把长江以北的国民党部队给吸引过去。这样好缓解一下长江以北人民解放军的压力。

但是,粟裕对于这个提议,提出来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他的理由如下:

1、粟裕可以带着部下去长江以南,但是,国民党的军队会跟着我们向南走吗?

若是国民党不来,我们即使去了,也是小打小闹,对于当时的战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要消灭国民党的大部队,从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国民党造成致命的打击。

2、若是我们军队到了南方,也就成了孤军,我们辎重,粮饷在那种情况下,是很被动的。若是缺少了粮食,这个战役展开也不是太容易的。

3、长江以北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我们的根据地比较牢固。

粟裕保证在这里可以打几场战役,消灭几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应该不成问题的。

当粟裕把这个建议,反馈给毛泽东之后,毛泽东的心情是激动的。这说明毛泽东对于粟裕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

为了确信粟裕提议计划的可行性,毛泽东让粟裕亲自到了党中央所在地一起见面商讨。最后他们商讨的结果是,决定按照粟裕的方式,在长江以北和国民党打几场打仗。

我们都知道,粟裕在华东战场上基本上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都对国民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按照粟裕的规划来打,那时候他没有想到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这样规模大的战役。可以说淮海战役,是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

当时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先是对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围,蒋介石坐不住了,他开始组建了一个大兵团,也就是十二兵团,让黄维为总指挥,去解救黄百韬。

黄维的到来,粟裕是比较头疼的。

不过,那时候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正好腾出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打黄维的任务,就被刘伯承给接了过去。

我们都知道黄维到了淮海战场上,就被刘伯承的华野军给包围了。

蒋介石的嫡系基本上都投入到了战场上,黄维被围蒋介石又让杜聿明带着几个兵团去救黄维。

就这样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初具规模了。

杜聿明带兵前来,他也没有能够接触到黄维,因为在黄维被围的期间,粟裕的华野军早就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歼灭了。

杜聿明的到来,也就是说正好遇到了粟裕的华野军。

事实上粟裕早就盯上杜聿明了,他深圳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要让杜聿明和黄维联合在一起,若是那样的话,战局对我军不利。

我们都知道最终,刘伯承在双堆集打败了黄维的十二兵团,活捉了黄维。粟裕打败了杜聿明并且活捉了杜聿明。

就这样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也标志着蒋介石败北了。因为他的嫡系部队基本上都被打完了。

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统帅接受了部下建议,取得了一次伟大的战役的胜利。


史学达人


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

这个问题讲的毛泽东主席和粟裕大将的事吧?



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三次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发电,斗胆直陈,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得统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了最初的决定,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



第一次“斗胆直陈”,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平息了“陈粟之争”!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其中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统率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人进攻苏中解放区。当时驻防苏中解放区的是不足3万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而原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则率领山东野战军在山东境内驻防。



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做出了放弃苏中、华中野战军将部队调到外线、配合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西出淮南作战、伺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陈毅接到中央电报后,立即回电拥护中央决策,并给粟裕发电报要求粟裕兵出苏中、西移淮南。粟裕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研究后,认为不应该立即外线作战,而应该利用内线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苏中打一仗再走。为此,粟裕先后两次给中央和陈毅发报,阐明了不宜立即外线作战的意见。陈毅拒绝了粟裕的建议,要求粟裕按中央和毛主席要求,移兵淮南。这就是“陈粟之争”。

毛泽东倒是非常重视粟裕的“斗胆直陈”,与中央领导反复权衡后,同意华中野战军留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走,这样在政治上更有利。

粟裕得到毛主席的“尚方宝剑”后,精心组织了苏中保卫战。



首战就主动进攻,老虎嘴里拔牙,敲掉了全部美式装备、有铁军之称的整编83师的两个团3000余人。

次战如南,俘虏6000多人,并歼灭49师师部大部。

三战海安,俘虏5000多人,毙伤3000多人。

四战李堡,歼敌8000余人。

五战丁林,歼灭交通警察五个大队,俘虏2000多人,毙伤1500多人。

六战如黄,俘虏1.2万余人,取得了自卫战争以来缴获俘虏最多的成绩。

七战邵乔,毙伤2000余人 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华中野战军牺牲3000余人,伤1.3万余人。



七战七捷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 作为典范向各战区推广,并促进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形成。

第二次、第三次“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跃进下江南的战略决策,取得了豫东、济南、淮海战役的胜利,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8年1月,为扩大战略进攻,配合刘邓大军行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研究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下江南,成立东南野战军。



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反复考虑,慎重决策,斗胆给毛泽东、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提出了暂不过江、在中原战场上打大仗的战略构思。毛泽东和中央研究后,决定过江的计划不变,让粟裕做好过江准备,“熟筹见复”。

粟裕在做好过江准备的同时,反复考虑两个多月后,4月18日第三次“斗胆直陈”,发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暂不过江的主张,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电令陈毅、粟裕到当时中央驻地河北城南庄当面向中央汇报。

1948年4月底陈粟到城南庄后,就自己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构想向五大书记做了详细汇报,中央当场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并要粟裕立下军令状:4-8个月内,歼敌5-12个旅,同时争取消灭邱清泉的第五军。



因工作需要,中央军委决定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组建中原局,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濮阳华野总部宣布中央决定,并进行了动员。随后,粟裕就发起了豫东战役。



1948年6-7月,粟裕为了寻歼五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开封战役,攻占开封,全歼整编66师;随后放弃开封,围歼了区寿年一个兵团及整编75师,并重创了从兖州赶来增援的黄伯韬整编25师。要不是胡琏的11师加入中原战局,黄伯韬25师有希望全歼。整个豫东战役三个阶段,共歼敌9万多人,一战就基本完成了中央要求的歼敌5-12个旅的歼敌目标。



1948年9月,华野山东兵团解放兖州后,中央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济南战役。粟裕全权指挥济南战役,并率领重兵担任阻击任务,攻打济南由许世友、王建安、谭震林负责,经过8天攻坚,解放了济南府,活捉了王耀武,并全歼守敌10.4万人。



济南战役刚结束第三天,粟裕就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建议发起“小淮海战役”,解放淮阴、淮安、海州,经过中央研究决定,改为发起大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在中原决战。在60万对80万的不利情况下,华野中野相互配合,通过三个阶段的战斗,全歼了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个集团。其中,华东野战军包打了第一、第三阶段,并派副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纵队参加了第二阶段。取得了歼敌55万的战果,其中华野歼敌44万,生俘杜聿明、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连带着消灭了第五军。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粟裕用了8个月多一点时间,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在城南庄立下的军令状。



将领斗胆直陈、统帅虚心纳谏、取得战略决战决定性胜利,永远都会成为美谈!


一叶碧云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个人卓越的军事理论,又得所属官兵的拥戴,还能广纳将领建议的统帅当属毛泽东、朱德和林彪等。

毛主席在抗战胜利后,采纳黄克诚和曾克林等将军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和干部进军东北。

在一九四七年底前后,在中央做出分兵下江南的既定部暑后,接受粟裕将军的建议,实施江北打歼灭战和发动准海战役。

仅此两大举措,便中国革命胜利提前三至五年,甚至是五年以上。

在一九五0年,毛主席又接受韩先楚将军的建议,提前攻打海南,抢得稍失即纵的先机,对整个国家统一和收复南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朱总司令一九二八年二三月间在湘南,听取打了败仗的林彪连长的建议,发动耒阳系列之战,最后以两连之兵打败一旅之敌,为红军取得难得的胜利,获得兵员、武器和物质的补充,打出威风和精神。同时,也发掘了一位宝贵的军事人才。为湘南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人民军队以后任何一次获胜战役。

在一九二八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后,作为当时最高军事首长,能够听取毛泽东(始任属下师长)的建议(尽管有时有分歧),使红军取得多次反围剿胜利。在长征中坚决支持毛主席的领导,以后一直精心辅佐毛主席,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林彪虚心听取部下建议表现在东北和海南岛之战。其部下分别是钟伟和韩先楚。

一九四八年三下江南的靠山屯战斗,钟伟将军认为自已抓住了战机,三次违抗军令,申明己见,得到林彪采纳,改变了既定部署,直接调动和指挥了东总及其全军,取得一系列大捷。此役扭转了当时的不利局势,打出了气势。钟伟将军因此连升两级。这在其他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民党军是绝对不可能的。


用户7649085980082


接受将领建议而打胜仗,毛主席身上有太多这种成功的例子。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集结12万兵力,进攻华东苏皖解放区。老蒋的目的是消灭华中野战军,或逼迫他们转进山东,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当时华中野战军主力不过18个团3.3万兵力,而且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如国军。毛主席考虑敌我力量悬殊,就建议华中分局早做打算,争取到南线配合山野、中野作战。

从毛主席的电报内容来看,我军对于将领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一切以战场态势如何对我方有利为基本原则,中央把握的更多是战略决策层面。

粟裕接到电报和部分同志商议后,向中央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仗,稳住苏中根据地后,再西进津蒲线作战。

粟裕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苏中根据地经营多年,群众基础很好,而且很多战士都是本地人,一旦失守不利因素很多。

其次,苏中是富裕地区,而且是粮食产量也很大,对我军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如果沦为敌手,势必为敌所用,此消彼长对我军更为不利。

另外,苏中根据地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我军打持久战,如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歼敌,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在和中野、山野商量后,觉得不影响大的战略,就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对于苏中作战的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粟裕充分发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七战七捷的战绩。

不仅实现了保住苏中根据地的战略目的,还一举歼敌近6万人,掌握了苏中战场的主动权。

当然这不是个案,我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淮海战役时,中央原计划是让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再争取围歼援敌邱清泉、李弥兵团。

华野当时抽不出那么多兵力,毛主席就电令中野在阻援黄维兵团的同时,分兵协助华野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而中野在挺进大别山后,重武器和兵员缩减很严重,刘邓考虑到实际困难,认为如果分兵,可能任何一方任务都很难完成。

于是就给中央建议:抽部分兵力牵制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维兵团主力,然后再协助华野对付李延年兵团。

此时陈粟就对目前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主席接到电报,综合评估后,采纳了华野和中野的建议。

反观国军,所有将领只管唯老蒋是从,而老蒋又自比孙武,一贯独断专行。僵化教条的战略战术,导致一个“小淮海”战役,打成了“大淮海”。

从双方统帅的格局和眼界对比,高下立判,所以最终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一点不奇怪。


花木童说史


1946年底,刚打通胶济铁路线西段的的微操大师为了彻底结束苏北和鲁南战事,集结了四个重兵集团在徐州绥署主任薛岳的指挥下兵分四路,企图压缩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的作战空间,迫使其在山东境内进行一场大决战。

陈毅和粟裕分别指挥的山东及华中野战军为了延缓薛岳逼近我解放区首府临沂,不得不分兵把守进行节节阻击且战且退。于十二月份初,战场已经转移到了解放区纵深地带,薛岳的四路大军已经对两大野战军形成了半包围之势。

要避免陷入被动,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必须转配合作战为联合作战,集中兵力先破敌一路争取一个大方向性的胜利。当时的陈毅建议首先分割歼灭进犯涟水的李延年兵团,然后再集中两大野战军主力,夹击进犯有宿迁向沭阳进攻的胡琏兵团。

但是,当时的粟裕正在盐城指挥作战一时难以抽身,况且李延年兵团除了有张灵甫整编74师王牌主力外,还有桂七军一部及整编28师,实力比较强大况且敌兵力较集中,一时难以分割围歼。而负责进攻沭阳的胡琏兵团部整编69师率先冒头了,师长是戴之奇,蒋大公子身边的大红人,胡琏根本指挥不动,因急于立功已成孤军深入之势。

因此,粟裕建议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迅速南下会合,在宿迁或者沭阳一带对胡琏兵团整编69师进行分割围歼。陈毅在接到粟裕来电的建议后,同时致电延安统帅部及华中局,同意粟裕提出的集中兵力优先歼灭胡琏兵团部的建议,这也是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次大作战。

趁薛岳四路大军对两大野战军形成合围之势前,粟裕决定迅速围歼沭阳一带的戴之奇的整编69师以避免被动,于1946年底宿北战役正式打响。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首次作战配合得很默契,瞬间就将戴之奇整编69师与胡琏兵团部间的联系彻底切断,不足三天的时间就全歼了整编69师部两万余人,师长戴之奇兵败自杀。

在粟裕的建议下在江苏北部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延缓了薛岳向胶济线东段和鲁南及苏中发起的攻势。在胡琏兵团部受创后,薛岳精心构建的包围圈露出了一个大缺口,为了完成微操大师交给的任务薛岳不得不抽出兵力将缺口给堵上。虽然宿北一役破了薛岳一路,但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还处于薛岳的夹击之中,粟裕和陈毅仍未完全摆脱被动的局面,因此两军在鲁南必须再组织一次大歼灭战,再给予薛岳一路大军毁灭性打击。

薛岳补完缺之后立即命令李延年兵团张灵甫的整编74师及桂系钟纪第七军部夺取沭阳,粟裕的陈毅决定就近对张灵甫74师进行分割围歼。但是,张灵甫推进至涟水陈师镇便停止了前进,坐等桂七军与整编28师与之会合。因此,粟裕建议取消围歼张灵甫的作战计划,抓住距离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最近的马励武整编26师。于是爆发了鲁南战役,历时十八天,歼灭马励武整编26师及快速纵队、周毓英整编51师等部共五万余人,再次刷新了歼敌记录,这也是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二场大胜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