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遺蹟:懸棺

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有一種古老神奇的墓葬儀式:在懸崖上鑿孔,讓後釘上木樁,把棺木懸放在上面,或者把棺木的一端置於崖穴中,另一端架在絕壁上的木樁上,人在崖下就可以看到棺木

上古遺蹟:懸棺

神農溪地處長江三峽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巴東縣境內,位於長江北岸的深山峽谷裡,發源於“華中第一峰”之稱的神農架南坡,屬常流性溪流,全長60公里,於西口處匯入長江。在當地峽谷的絕壁上分佈著幾處懸棺,令人歎為觀止。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處。三峽水庫蓄水前,這些懸棺距離水面還要高得多。這些重達數百公斤的懸棺,離地高度一般有幾百米,奇怪的是所有的懸棺都置於幾乎無法攀援的險要絕壁上,別說把棺材扛上去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議。那麼,懸棺究竟是怎樣“飛”上去的呢?對此,當地村民也給不出答案。

上古遺蹟:懸棺

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畲族同胞,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畲族的“畲”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巖洞中安葬。

上古遺蹟:懸棺

在畲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畲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閒,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巖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屍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一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因“高岩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己屍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後世畲人為懷念先祖於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誌》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畲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火葬大多見於明代的一些文獻上。《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有廣東畲民,“有病歿;則焚其室廬而徒居焉”。現在我市畲族地區,在人死後數年要“撿金”(即把人體的遺骨開棺撿起,裝入一瓷瓶和壇中,封好瓶口然後再埋起來),此習概由此而來。

這些懸棺是怎麼“飛”上去的呢?對此,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鑿路將棺材搬上去然後再將路毀掉;第二種認為是趁漲水時將棺材送上去;最後一種觀點,用木製絞車、繩索、定向滑輪等工具,把棺材吊進去。

上古遺蹟:懸棺

據資料記載,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及江西等地的專家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美國學者合作,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在江西貴溪仙岩把一具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進了一個離上清河水面約二十多米的懸崖洞中。新聞媒體和有關學術刊物曾競相報道並發表論文,聲稱此舉“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有論者指出,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懸棺葬民族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所以要說已經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棺槨為何不朽

民間迷信說法認為逝者靈魂升入了仙界,屍身得到神仙的保佑,所以千年棺木保存下來。

而事實是懸棺的用料不一般,這些木材抗腐蝕性很好,堅實的楠木,木質上乘,生長週期長,做成棺木埋入地下百年不腐。雖然如此,懸棺千年不朽仍是不可思議的,仍需要科學家們的繼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