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阵营扬言,只须6个月即可击败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之初,同盟国在战场上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但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一架执行侦查任务的协约国的飞机,不仅让同盟国的攻势受阻,而且最终改变了一战的结局。


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二十世纪初,飞机问世之后,即被用于军事用途,当时的军事强国,纷纷组建航空部队。


飞机在随后的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中的表现,让人们看到飞机的军事潜力,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制造工艺,飞机性能有限,无法担负作战轰炸任务,基本上被用于空中侦查。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飞机数量超过1000架,其中,英国装备113架,法国138架,沙俄266架,德国232架,奥匈帝国36架等。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8月,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向西欧发动进攻。


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所谓“施里芬计划”,是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等人提出,按照计划,德国以少量兵力牵制东线的沙俄,将大部分兵力用于进攻法国,逼迫法国在六周之内接受停火,然后主力部队回师东线,再与友军一起打垮沙俄。


德国在西线重创协约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突入法国境内,8月25日,德军攻占那慕尔,27日占领隆维,向马恩河、巴黎快速推进,到8月底,右翼包抄巴黎的态势已十分明显。


当时巴黎的法军仅有4个师和1个独立骑兵旅,仅凭这么点部队,根本无法抵挡德军,所以,德国上至皇帝威廉二世,下至普通百姓,都认为打败法国已成定局,甚至开始准备庆祝。


捷报频传之下,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将军得意忘形,将施里芬去世前反复告诫后人的“要注意加强右翼”那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毛奇


毛奇改变了“施里芬计划”,减少右翼兵力,加强左翼,即加强了在阿尔萨斯一一洛林地区防守的一翼,削弱了进攻的右翼,使原本按计划配置的德军左翼与右翼兵力对比从1:7变成了1:3。


这样一来,右翼德军仅剩下两个集团军,大约37.2万人,占总兵力的31.6%,从而使德国军队的推进已经转向了东南,而不是巴黎。


德军调整兵力之时,正好被执行任务的一架法国侦察机发现,飞行员返回基地后,立即将情况上报,法军统帅部大喜,再次派出多架侦察机确认情报是否准确。


当时法国装备的侦察机主要有三种型号:


XL-2型侦察机,由法国布莱里奥飞机制造厂生产,最大速度106千米/小时,可搭乘一位观察员。


M.F.11型侦察机,由法国法尔芒飞机制造厂生产,最大速度106千米/小时,可搭乘一位观察员。


N型侦察机,由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飞机制造厂生产,最大速度164千米/小时。


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发现德军调整部署的是哪种型号的侦察机,已经无从考证,但这架飞机绝对改写了一战历史。


情报得到确认后,法国统帅部调动法国三个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约57万人,向推进到马恩河一带的德军右翼发动侧击。


从9月5日至10日 , 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激战,双方先后投入的兵力近200万,最终,德军战败后撤,法国取得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胜利。


战斗中,法军伤亡14万人 , 德军伤亡近20万人, 至此,“施里芬计划”计划宜告破产,德国失去迅速获胜的机会,一战从此进入堑壕战和消耗战。


毛奇于9月16日被威廉二世解职, 由埃里希·冯·法金汉出任德军总参谋长,4年之后,德国战败。


德国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为何败给了法国一架侦察机?


一架不起眼的侦察机,不仅让德国输掉了马恩河战役,还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于飞机在马恩河战役的作用,后来有军事专家评论道:“前进到马恩河的德军各集团军如果没有被牵制住的话,战争也许几周内就结束了,而德军之所以能被牵制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中侦查全面地提供了关于德军部署的精准情报。”


PS:更改“施里芬计划”计划的


参考资料:《马恩河战役》、《飞机与战争》、《一战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