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关中叨客的叨


很显然不对,朱标当皇帝,朱棣绝不敢造反,也没有必要造反,但是朱标传位给他儿子情况会如何就得另说了。


孝康皇帝朱标画像

因为朱标是真的仁爱,尤其是对弟弟们非常友爱,称的上是宠弟狂魔。朱元璋经常在外打仗,对家庭的呵护是不够的,但是儿子们却生了不少,所以朱标从小就很照顾弟弟,对他们呵护备至。长大就国后藩王中也是多有不法,朱元璋虽然对子孙非常宠溺,号称宠子狂魔,但是子孙有些事做的太过分了他也会打骂、也会处罚,幸好有朱标居中调和卖力求情,诸王才得以免除责罚。削藩朱标也是会削,这个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朱标会补偿善待弟弟们。所以他在朱棣不敢反,也没必要反。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建文就不一样了,看看他的做法吧。朱标过世他哭的死去活来,朱元璋过世他擦擦眼泪就去谋划收拾他叔叔们,要知道朱标对朱允炆可比朱元璋对朱允炆差多了,做戏的成分是有的。最后周王代王齐王岷王被废为庶民还被囚禁关押,逼死湘王,赐其谥号戾。这几位藩王很多跟朱棣有联系的,尤其是周王是朱棣同母胞弟,这很明显是剪除他的羽翼,再来好好收拾他。果然吧,先是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先后被调换,节制的兵马被调走,和朱棣熟络北平官员也一样,连自己的嫡系三护卫也一样,转瞬之间大明北疆第一王成了困守王府的囚徒,最后连王府都可以被随便包围。很显然反是死,不反则受辱,朱老四可是有种的,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反了。所以即便朱标做了一天皇帝,再传给朱允炆,朱棣虽然敬爱朱标,但还会反。


明成祖朱棣画像

当然如果朱标正常继承皇位,蓝玉为首的功臣勋贵就不会死。朱标儿子不止朱允炆一个,他更有可能传位原配嫡子朱允熥,蓝玉也会极力赞同,因为比起朱允炆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家伙,朱允熥可是蓝玉标准的后辈。蓝玉是常遇春妻弟,朱允熥是常遇春长女的次子。

如果是这个情况,需要担心的恐怕就不是朱棣,而是蓝玉了。因为假设朱标只做了一天皇帝,主少而国疑,朱允熥没什么政治经验,只能委任于蓝玉,蓝玉完全可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以蓝玉后期的骄横,朱允熥根本无法镇的住场,长此以往,这天下姓什么还是两说。即便诸王尊奉朱元璋“朝有奸逆,举兵靖难”,但也很难打得过大明第一战将蓝玉吧。


龙武骁卫


朱标如果没死,朱元璋也不会对功臣大开杀戒,如果朱标当了皇帝哪怕一天就死了,朱允炆继位后有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在,朱棣也不会造次!!


52beyond007


太祖驾崩后活着的长子就是朱棣,按照朱元璋定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应该燕王继位。

奈何老朱对大儿子太看重了,重到大儿子死了后并没有考虑其他儿子而直接考虑的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老朱不确定自己死的时候哪个儿子还活着,无法提前确定继承人加以培养。所以选择了年纪小的皇长孙(孙子比自己先挂掉的可能就很小了吧)。。。

从这点来讲,朱棣也是一肚子委屈和窝火。眼瞅着轮到自己成了法定第一继承人了,人家愣是立了份遗嘱剥夺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朱棣的心理就变成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位,相对要更容易跨过心理障碍。其实也可以说他的造反在一定程度上反的是他爹老朱。

如果朱标当了一天皇帝,那从法理上轮不到朱棣,自然也就没有报过希望,这时候要造反的话,心理障碍要大很多。很难说他就能鼓起勇气。

但是,如果朱标只当了很短时间的皇帝就挂了,那蓝玉就成了最危险的人物了。朱标的儿子很难是其对手,蓝玉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曹操。这时候朱棣依然会被削番,而且他肯定也知道侄子被控制住了,那么他鼓起勇气搞一票大的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时候起兵会获得其他藩王的支持,这次就真的是清君侧了。

所以,结果是朱棣依然很可能会坐拥天下。也可能去多尔衮一般控制朝政但无法登顶。。当然也可能再次大乱而民不聊生甚至分裂。。后续的很多事情就都不一样了。


ziran737



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就实际来说,其实朱标别说当一天皇帝,就是当一个月甚至一年,再传位过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依旧会造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很多人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被朱棣推翻统治,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是以皇太孙继位,所以压不住自己的四叔朱棣。

其实就实际情况来说,虽说明初藩王权力很大,但中央朝廷对藩王还是具有碾压实力的。不然为何朱棣不提前造反,而是被逼的先是装疯卖傻,然后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去逮捕他的时候再造反呢?

就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太大了,所以朱棣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造反。

而即使朱棣造反以后胜多败少,即使建文帝朱允炆派李景隆这个庸人统领大军,但靖难之役四年,朱棣仅仅只是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最后还是采取斩首行动,直扑南京,然后谷王和李景隆开金川门,由此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以后,朱棣才造反成功的。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局面是特别好,藩王根本威胁不了他的统治。只能说建文帝自己打烂了一手好牌。二是建文帝不会用人,简直是识人不明。诸如重用李景隆这样的庸人,使其是屡战屡败,还有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以后,李景隆这个猪队友又打开城门投降,可见建文帝用的都是什么人。

我们再来看看朱棣为什么要反?

根本原因建文帝削藩太狠了,建文帝在对朱棣下手之前,已经削了五王,或是废为庶人或是禁锢起来,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

正因为建文帝削藩太狠了,所以朱棣知道自己要不反抗,肯定会下场悲惨,所以干脆就反了。

所以综合来说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失败,不在于他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难以服众什么的,最起码明太祖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局面,以中央朝廷的实力是可以轻轻松松碾压藩王的。

但他先是逼反了燕王朱棣,自己又打烂了一手好牌,使朱棣逆袭成功。

所以说不管朱标当不当这一天皇帝,朱棣照样敢造反,因为建文帝削藩是逼死人的节奏,朱棣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


宋安之


关于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 “是”

第一 朱标如果不死 那朱元璋就不会杀功臣 众所周知 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朱允炆压制不了这群骄兵悍将 但是朱标不同 朱标可以压制他们 因为朱标是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出生的 一起同甘共苦过跟年老的功臣是论辈份 年轻功臣论身份 而且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家的女儿 更容易获得将门承认 但是朱允炆不行 第一是功臣的资历都比他老 第二 朱允炆的生母只是个侧妃 也就是朱允炆其实是个庶长子 不是嫡长子 而功臣不死 朱标又可以压制住他们 那试问谁敢清君侧?

第二 朱标的身份 朱标是朱元璋按照接储君标准培养的 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 从朱标薨逝后 朱元璋把朱允炆确立为继承人这点就可以看出来 而且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参与议政 是普遍承认的继承人 最重要的一点 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 也就是嫡长子 所以地位无可撼动

第三 朱标得人望 朱标在所有兄弟里面年纪最大 而且是嫡出 对兄弟是兄友弟恭 对臣下是礼贤下士 所以无论是臣子又或者兄弟都服气他 而最早朱元璋设想的藩王镇边 天子居中的情况 是以朱标能顺利登基为前提的


酒罢问君三语


我倒是觉得朱标死不死朱棣也会造反,只是早午晚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朱棣绝对不敢在朱标面前放肆,毕竟朱标是正统皇帝,而且朱元璋也不会杀那么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且朱标为人比较心善也比较聪明,自然不会受朝臣蛊惑去削藩,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中央军也没有多少,然而明朝初期京师只有锦衣卫护卫京师,当时明朝用兵力大概在七十万左右,基本被朱元璋分配给他的儿子们也就是各地藩王,再就是各省的驻军,如果只是一对一,朱棣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中央军,毕竟人数有优势,因为就本身而言燕王朱棣就没有兵权,偷袭北平后收编了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兵力增至数万,撑死了也就五六万人。而中央军却有十几万再加上各省的兵力绝对占优势,奈何朱允炆脚根不稳,败局已定。


祁天大琞


我不管那个时候是不是朱标当的皇帝,我知道历史没法改变,因为改变了的话,就没有现在我们的谈笑风生了。所以朱棣必然造反,而且必然成功,没有为什么,有本事的键盘侠穿越回去改变历史。


喻亮


朱棣造反是因为建文帝听信那些纸上谈兵的文官谗言大规模削藩导致的

他削藩的力度比汉朝可大多了

杀了好几个亲叔叔……

这直接导致了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终造反!

朱棣真的是诚心造反的话最佳时机是朱元璋刚过世的时候

怎么可能都隔了3~4年才想起来造反?


神天天无聊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大背景。

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建文帝登基之后出于藩王势力太大,无法驾驭的缘由,开始强力执行削藩政策,在削藩如何操作的问题上,建文帝与他的智囊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齐泰主张先干掉朱棣,黄子澄主张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建文帝恰恰选择了下策,从其他王爷下手。

他不明白,虽然他的叔叔们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儿,但是真正具有威胁皇位实力的只有朱棣一个,第一、随着秦王、晋王的离世,事实上朱棣已经是皇族之内辈份最高的了,在那个宗法传承的中国,辈份就是说服力;其次、在军事实力上,宁王和燕王势力又最为强大,但北平更为靠近南京,再者,宁王的实力还是稍逊于燕王的;第三、燕王的威望是其他藩王无法比拟的,稳住了燕王,其他藩王不敢造次。

建文帝不从朱棣下手,或许是想要找一个恰当的借口,也或许是不想打草惊蛇,但他在执行削藩政策上,手段过于酷烈,他削藩的初衷只是为了消除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其实只需要削弱藩王军事实力,使之无法与朝廷对抗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朝廷削藩的政策是,齐王、湘王、代王直接剥夺一切,成为平头百姓,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居然全家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被软禁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大同,岷王朱楩废为百姓,这样酷烈的方式,让朱棣不寒而栗,朱允炆的削藩是直接把叔叔们往绝路上逼。

朱棣多年在边疆征战,以他的眼光,怎么可能看不到自己将来的下场,按照朝廷这样的削藩政策,他将来的下场绝不会比先前几位好到哪儿去,甚至可能更糟。

事实上,以朱棣的实力,要他下定决心与朝廷对抗,他即使是百战名将,那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他所能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北平地区,与朝廷所拥有的天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胜算是极其渺茫的,而且他是个文化人,翻烂史书他也找不到几个王爷造反成功的案例,要下这样的决心,除非他已经被逼上绝路。

而朱允炆执行的削藩政策是真的把他逼上了绝路,既然不造反要被弄死,造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没准成功以后就是九五至尊,这才是他选择发动靖难的最大理由,迫于无奈,不得不反。

至于朱标有没有当皇帝实在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如果朱标当皇帝一天的时间,名义上朱允炆继承皇位没有任何法理上的问题,但如果朱允炆上台依然执行如此酷烈的削藩政策,那么朱棣在逼上绝路的时候,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去造反。

至于法理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所谓“靖难”只是一个造反的遮羞布罢了,既然狠下心要反,无论是不是有足够的法理依据,朱棣总会找到一个借口来维护其生存的权利。

这不是朱标当不当皇帝的问题,这对于朱棣而言,实打实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悟非居士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需要先了解下朱棣为什么造反,造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先科普下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被称作靖难之变,是发生在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98年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登基,也就是建文帝时期的战役。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密谋。大肆进行削藩。并以整治边防为名,调离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兵马,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历时四年,于1402年,攻占当时明朝的帝都应天(南京),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战后,朱允炆与宫中自焚,生死未知,下落不明。

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是为了保命,为了活着。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首先,朱元璋在位时,已经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棣的大哥朱标为太子,而朱标在这些藩王中威望极高,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嫡长子,更是因为为人仁厚,并且自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见证了明朝的崛起。但可惜英年早逝,致使朱元璋晚年为巩固统治,也为了皇孙朱允炆铺平道路,大肆屠杀功臣。朱允炆登基后,虽说这些藩王难免又不服气的,但毕竟是朱元璋传位与他,最多也是发发牢骚而已,可是朱允炆却刚上台就大张旗鼓的进行削藩,明是削藩,实际上就是要命。并且在削藩初期,分封在河南的周王朱柏因拒绝削藩,与王府内大小数十口,自焚而死。依然没有让朱允炆停下脚步,这也给燕王敲了一记警钟。不是要反,而是为了活命,不得不反,横竖反正都是死,放手一搏,说不定还有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造反,显然是最好的办法了。当然结果就是,朱棣造反成功,登上皇位。朱允炆就好比一个刚学习打拳的年轻人,刚上台就想乱拳打死老师傅,刚开始可能会让老师傅有点无法招架,但老师傅毕竟是老师傅,一旦稳住局面,最后赢的,自然是经验丰富的那个人。

而题主所说的如果朱标当上皇帝,哪怕当一天,再传位给朱允炆,朱棣敢不敢造反?我认为这个问题,答案是还会造反,毕竟按照朱允炆的尿性,削藩只要进行,就还是会回到这个起点上,毕竟皇帝不是朱标,如果是朱标做了皇帝,那朱棣肯定是不敢也不能造反,但是,皇帝是朱允炆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是史晓生,一个喜欢历史的年轻人,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