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軍為何放棄重型艦載機SU-33,轉而使用MIG-29K?

海軍貓


如果能選,俄羅斯海軍航空兵肯定更喜歡用著順手的蘇-33,臭名昭著的米格-29再怎麼改進也不可能取代蘇-33的位置,這其實就是蘇-33艦載機還能否復產的問題!它已經停產至少20年了,海軍航空兵想要接著用,去哪裡找機身壽命足夠的艦載機呢?

俄羅斯肯定更喜歡蘇33,它更適合做艦載機使用。

毫無疑問,蘇-33的作戰性能更符合海軍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美軍F-18大黃蜂升級到超級大黃蜂的經驗斷定,艦載機載荷越大、航程越遠就越符合海軍的需要。超級大黃蜂比大黃蜂長高了178mm、翼面積增加了25%、體重增加了6.396噸、發動機推力提高了19.13千牛,內部油箱還多裝了1.6噸的燃料,這讓它多出來50%的滯空時間和1.7噸的掛載能力;同理,起飛重量33噸、航程3000多千米的蘇-33,比起飛重量僅有24噸、航程約2000千米的米格29K強多了!

放棄好裝備、撿起次等裝備接著用,絕對不是俄羅斯海軍的初衷,而是實在沒有辦的辦法。一款戰機停產後,它的生產線一般都會面臨解體的結局,尤其是對於俄羅斯這個過去30年一直缺錢的國家來說,它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封存停產戰機的生產線,而即便是美國也沒有能力恢復停產了8年的F-22生產線,可見再接著生產蘇-33很不現實,關閉後的生產線多半都會貢獻出自己的器官,去組建全新的生產線!否則封存維護成本是相當高的。

一般大家都覺得蘇-33的外形和蘇-27系列很像,這就有理由把它的生產線拆解,補充給蘇-27的生產線以增加產能、節約成本!那麼反過來,蘇27的生產線能否生產可用的蘇-33艦載機呢?筆者覺得生產線的設備互換是合理的,早在二戰時期,汽車商福特就生產了8600多架戰鬥機;通用除了生產40多萬臺引擎之外,還生產了飛機、坦克、槍械等一切你能想象得到的東西,可見工廠裡的生產線並非一成不變。

但是,艦載機和陸基戰鬥機是有很大差距的,這不是生產設備的區別導致的,而是使用需要決定的!蘇-33的空重達到18.4噸,而蘇-27只有17.45噸,這多出來的重量不只是加強了起落架那麼簡單,艦載機還是有很多專用設備的!要不然我們在能夠生產殲-11的情況下,幹嘛還要去買烏克蘭的蘇-33原型機T-10-K3呢?

俄羅斯最後選擇米格-29K,還是印度幫的忙!否則它真有可能咬著牙恢復蘇-33的生產線。

就在俄羅斯為艦載機發愁時,恰好印度海軍也需要一款固定翼艦載機,其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和進口的維克拉瑪蒂亞號都需要艦載機,尤其是不足4萬噸的維克拉瑪蒂亞號機庫狹小,升降機更是小的不得了,不可能容納體積龐大的蘇-33。下圖是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機庫,用坐在地上的人作參照能明顯感覺到,這個機庫不是一般的小,只有使用尺寸較小的米格-29K,才能保證最基本的載機數量。

維克拉瑪蒂亞號不僅機庫小,升降機的尺寸也小得很!下圖是主升降機的內部照。

下圖是主升降機的外部照,可見機翼摺疊之後的米格-29K勉強能通過這部升降機運上甲板。

思前想後,印度只能選擇體米格-29K,為此注資10多億美元幫助米格公司完成米格-29K生產線啟動和升級工作,並對米格-29K本身進行了現代化升級,而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也正好趁機下單獲得米格-29K,替換垂垂老矣的蘇-33,因此說它也沒有第二個選項。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請關注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