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到中年後才懂得:教育孩子做一個忠於自己,誠實地生活的人是最重要的。你怎麼看?

老孫遁世無悶


您好,這個是難能可貴的覺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

孩子也是一樣的。

現在教育有點不一樣,家長們比較關注孩子的成績,追求名校,高分,補課補習,教育成了競技場。


小數屋


紛亂世界,祿祿人生,鉛華洗盡,平淡是真!

一個人從生到死,在對外界的感知中,不斷成長,身心都在不斷髮生變化。對外界,對自己都是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迷失的時候,但人性中固有的一些東西,會不斷地在內心深處,指引你走近真正屬於你的世界。

人到中年,已看破很多人情世故,世事如過往雲煙。少了衝動和狂躁,成熟與穩重,讓自己更加理性的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人和事,會避免一些認為無意義的行為。

這時候,才真正明白人之為人的現實意義,懂得生活,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懂得生命的短暫而倍加珍惜。在有限精力時間裡,不要去追求一些浮躁的事情而耽誤光陰,要忠於內心,誠實生活,無愧人生!


稻草田


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孩子。如果任其發展,“樹大自然直”,那麼,可能會毀掉孩子。

誠實地生活,固然重要,但社會是個“萬花桶”,孩子只有“經風雨”,才能“見世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真的很難,沒有一套現成的教育理論適合所有人。每個人都有一雙腳,但並不是都在走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會在明天得到一個清晨,但並不是誰的心裡都有自己的太陽。

教育孩子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或許比彰顯個性、獨往獨來,更有遠見。


樓上風雨


怎麼教育孩子的問題,始終是困擾父母的大事。每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時期,有的孩子就出現的叛逆心理,根本不服從父母管教,管的嚴了,輕則離家出走,重則以死相逼,有的甚至還和父母大打出手,甚至殺掉自己的父母,相信這樣的新聞大家都有看到過。

1. 首先,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必須做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儘量去陪伴。在孩子處於青春期,價值觀將要行成但還沒有行成之際,要加以正確引導。引導不是逼著孩子去學什麼,去做什麼,而是引導孩子行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來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做什麼樣的人,以及怎麼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2. 作為父母必須要接受孩子將來會成為普通人的事實,最起碼成為普通人的概率會在95%以上。也必須承認人與人的智商情商是存在差距的,我們不能給孩子定下什麼將來要考上某名牌大學,成為什麼行業精英。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厭煩情緒。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怎麼為人處事,怎麼和父母相處,怎麼和老師相處,怎麼和同學相處。先學會做人,才能在以後得人生道路上立足。

3. 教育孩子,不是攀比。現在的父母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這種攀比的心理本來就大錯特錯。只要孩子不走歪路,不做壞事,尊老愛幼,知道孝順父母,這比什麼都重要。至於成年後能不能賺大錢,當大官 那都是要看機遇的。大部分人都是平平淡淡,安安問穩穩的過完一生的。

總之,不求孩子大富大貴,但求一生平安,和天下父母共勉。


初中英語課堂


忠於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和誘惑,教育孩子忠於自己,即是家長的自省和認知境界的提升,也是家長對其他誘惑的認清和抵制,怎麼說呢?就是年輕的家長,很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孩子”“自己喜歡的樣子”“自己希望的孩子”,在很多時候,教給孩子的,都是自己當年的歷程和經驗所得,並沒有用心去發現孩子本身的問題和潛力!而中年後,家長的人生歷程和價值觀被社會洗禮後,開始進入“不惑”“知天命”這樣一個過程,慢慢發現人的價值不是成為別人,而是成為自己,之前對孩子的教育突然或多或少成為了有意無意地對孩子的約束和管制,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潛力和天性,變成了一個跟風隨流的“俗人”,反而成不了家長心中期待的那個“脫穎而出,與眾不同的孩子”,也就成了中年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後知後覺!


雲南校校君ynxxj


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對,雖然提人生觀,價值觀很俗,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最重要的。現在的孩子很聰明,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從小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可以讓他們心不至於那麼浮躁。老師在教學之外,用實際行動幫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教他們做一個誠實的人,哪怕將來不讀書了,這顆種子印在心裡,也會讓他們一輩子正下去。教書育人,其實育人更重要。


胡曉56958261


之後他對自己選擇的生活比較無悔


之間呼


路遙說:這個世界是平凡人的世界,平凡人也有不一樣的世界。


鬼話書生


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為人善良,努力學習,甘願吃苦,勤儉節約,勇於擔當。最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雲淡風輕Smile


那是她也許以前沒考慮到吧!不當家不知財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