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只要通电下野,为什么就不会有杀身之祸?

嘿嘿哈哈_207494938


杀身之祸也是有的

直皖战争前期,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陆建章(冯玉祥的舅舅)投靠了他,因为策划冯玉祥反抗段祺瑞,被徐树铮以邀请陆到家参加趴体为名,在家中将其枪杀。

后来徐树铮还想杀死张作霖,靳云鹏泄密给了张作霖。

要说这个靳云鹏,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段祺瑞的“四大金刚”之一

张作霖的儿女亲家

曹锟的结拜兄弟

曹锟和张作霖又是儿女亲家

所以在直皖战争皖系失败之后,各方一致同意由靳云鹏做总理,因为它可以在各方之间斡旋!

北洋军阀大部分人物关系如上,沾亲带故,派系复杂,而且同一派系之中也有矛盾,靳云鹏就因为曾经在吴佩孚衡阳撤防问题上偏袒吴,遭到段祺瑞和徐树铮联合排挤,利用安福国会,免掉了他的总理。

直皖战争之后,徐树铮作为皖系被通缉逃到了日本,后来回国,被冯玉祥捕杀!

沾亲带故再加上矛盾重重,对大人物赶走不杀人,然后有用的时候再提出来是最好的选择。

张勋复辟失败逃到天津,但是直皖战争后,直奉入主北京,张作霖曾多次要求北京政府让张勋复出。

先是保举张勋做苏皖赣巡阅使去讨伐孙中山,后有举荐他做安徽督军!

而因为直皖战争失利的段祺瑞,后来又在直奉之后被冯玉祥拉上台做了什么总理。

因为这些大军阀头目败了,还是会保留一定兵力

张作霖保荐张勋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安徽和江苏还有2万人的新安武军

皖系军阀还有卢永祥这个浙江督军,直皖战争皖系失败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还联合张作霖,孙中山组成了““三角反直同盟”。

江浙战争时他被齐燮元打败,然而冯玉祥和张作霖把持北京后,齐燮元不服从冯,被段祺瑞免职,于是卢永祥在段祺瑞的指示下又抢回了地盘。

所以他们也没什么君子之风,只不过都是利益关系

就像段祺瑞跟冯国璋说的“咱们兄弟都是小站练兵旧人,不要给非小站中旧人所利用”,不杀你就是因为你还有用处,是咱们的小站兄弟!


目西


第一,北洋系同根同源,皆出自袁世凯的新军,军阀之间本身就是旧相识,同学同僚,师长,亲友,只是由于政治主张理想的不同才成为敌人,许多人战场上是敌人,战场下是朋友,互相惺惺相惜,当然反目成仇的也不在少数。

第二: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造成山头林立,派系之间谁也不服谁,但是又都没有完全碾压的实力搞定对方,直奉,直皖数次大战,胜负各半。你今天打赢了,清算了对方大佬,可能明天对方的亲戚,朋友,同学,师长,等等就要为他报仇,等你下台你也要被清算的(徐树铮将军杀了陆建章,冯玉祥就劫杀了徐树铮)。做事留一面,往日好想见。

第三,由于派系之间的制衡,民国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相对宽松,社会相对自由,大家之间都遵循这政治游戏潜规则。通电下野,放弃职权,意味着离开政治舞台,你再去刺杀他,会为天下舆论所不齿。其次,玩游戏的人大多都是早年有留学生背景,不是留日,就是留美,深受西方民主熏陶,大家都懂规矩。

第四,租界的存在,能让列强为政治斗争失败后的大佬提供一定的政治庇护,但是租界并不是万能的,陈其美孙传芳(被仇杀)就是在租界被刺杀的。

其实不单是1912-1928的北洋军阀时期,整个民国都是如此,北洋派系互相攻伐只是为了北京政府的权力,并不针对某人及其家人,包括国民革命军北伐始,土崩瓦解的直系奉系皖系领导人段祺瑞吴佩孚等都能善终(吴可惜后来被鬼子刺杀)。蒋也多次下野。中原大战后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等人也下野,都没被清算。后来大家照样再一起工作,在一起奋斗,看重你的能力,而请你出山,不计前嫌,这点我认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背叛祖国的例外)

感叹句民国有风骨啊~



躺在椅子上,用手机编辑的,写的不好,多包涵



本文系编者大狗杂谈创作,剽窃党请自重。


泽安君


受网上一些段子影响,很多人对北洋军阀和后来的新军阀都是有误解的,比如说韩复榘,就因为逃跑了,他在山东的政绩全都没。还有人捏造打油诗、笑话嘲笑韩复榘大老粗没文化,其实人家爷爷和父亲都是河北的秀才,私塾先生,韩复榘在西北军也是靠有文化爬上去的。

总的来说北洋军阀是“有道德、没主义,有地盘意识,没有国家概念”。北洋军阀做人这方面一般都比较仗义,比如刮地皮,他们从来不在自己家乡刮,挣了钱就使劲往家乡捐,在北京开会馆资助大学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辫帅”张勋。

因为讲义气,而且北洋都是袍泽,所以早期军阀混战时家都不是真打,部队都往天上放枪,谁的子弹先耗完了,谁就投降。

段祺瑞讨伐张勋时,他麾下的三个师是按照普鲁士标准训练的北洋精锐。他们围攻张勋公馆,从凌晨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子弹打出去十万发,张勋家连一片瓦都没掉。

这根本不能用训练不到位,作战观念落后来解释了,完全就是双方在演戏。这也不是个例,各地军阀都是这样,能死一百人的战斗都是大战了。

打完仗了,两方军阀坐一起叙叙旧,战胜一方问:哥们,你准备去哪?对方回:天津。战胜方:好,部队交接完,我立刻安排人员护送你去天津。

当军阀们都有了“主义”有了“政治理想”后,再打起仗来就真的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有了政治抱负,有了家国理想,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标准就得往后排了,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都心甘情愿,谁还在乎咱们当年一起扛过枪。


史料不辑


北洋军阀时代是指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张作霖为止,从1912到1928年间,军阀之间战争不断,有人、有枪、有地盘后,就惦记着号令天下。打赢了就上台组阁,打不赢通电下野,在租界里做着寓公,思谋着重出江湖的时机,算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奇景。

北洋军阀出自相同的体系,有着相同的追求,崇尚武力才是硬道理,争夺的是地盘、是权势,完全没有因为主义和信仰的不同而造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1865~1936),不仅有“三造共和”之举(第一次致电迫使清帝退位,第二次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第三次是讨伐张勋复辟),而且几次下野几次出山,62岁时才真正离开政治漩涡。

1916年,袁世凯的去世没有把段祺瑞推上总统的宝座,而由第一副总统黎元洪(1864~1928)继任。1917年,担任总理的段祺瑞和黎元洪的总统府开始第一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因私自向日本借款被揭露,离京去津。6月14日,张勋借调停之名率5000“辫子兵”进京,7月1日宣布复辟,7月12日即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攻破京城。黎元洪旋即通电引咎辞职,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请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赴京代行大总统职务。

(段祺瑞)

冯国璋(1859~1919)号称“北洋之犬”,因和段祺瑞政见不一致,1917年年底,段祺瑞和冯国璋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几番起伏,1918年9月,二人同时下野,徐世昌(1855~1939)出任大总统。北洋军阀分化为冯国璋直系和段祺瑞皖系。1919年,冯国璋带着未见和平统一的遗憾因病在北京去世后,曹锟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

1920年7月14日直奉两系结成联盟,攻打段系,7月18日,段系的定国军东西两路就全线崩溃,段祺瑞遂向徐世昌请求下令停战,徐世昌颁布停战令后,段祺瑞月7月19日通电下野,解散定国军。直奉两系控制北京政权。直皖战争是北洋军阀内部首场大规模战争。仅仅同直奉军阀交战,皖系5天之内就落败,说明当时段祺瑞力主的武力统一全国真是有些妄自尊大。

(冯国璋)

共同的敌人皖系瓦解后,直奉之间又开始权力之争,1922年发生第一次直奉大战,以直系曹锟、吴佩孚独占中央政权,奉系张作霖退出关外而结束。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被曹锟逼宫退位,结束40年的从政生涯,退居天津做起寓公。黎元洪被请出山复位担任有职无权大总统。1923年,曹锟(1862~1938)贿选成功,黎元洪辞职。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因冯玉祥(1882~1948)临阵倒戈,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再把段祺瑞请出山,任临时执政。第二次直奉战争历时五十多天,以奉系的胜利宣告结束。1925年,冯玉祥积极支持参与国民革命,受张作霖和段祺瑞排挤转任西北边防督办,原部被整编为“西北军”。1926年,冯玉祥与直奉联军开战,被迫通电下野,赴苏联考察。

1926年因枪击要求北京政府驳斥八国通牒的游行队伍,制造“三一八”惨案。段祺瑞被迫最后一次下野,避居天津。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初,因不敌北伐军的进攻,通电下野,北洋统治时期结束。

(曹锟)

纵观段祺瑞的起起落落,不仅反映出北洋时期的乱象,也反映出帝制推翻后,掌权者不能理清国家的发展方向,只有军力发展后带来的权势之争,而军阀们相互之间关系盘根错节,有人说情,有人力保,信奉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再加上多年来建立的影响力不会轻易动杀机。但在对待革命党人方面,军阀们从来没有心慈手软,如“辛亥三武”之一张振武,1912年被黎元洪和袁世凯合谋诱杀;年仅28岁的蒋翊武于1913年被亲袁的广西都督陆荣廷杀害;有中国“宪政之父”之称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时年31岁。


文史今安在


北洋军阀是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的新军为核心,经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串联起的民国军阀群体。

袁世凯当时在训练新兵时,参考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练兵的精要,又结合了西方军事训练的特点,因此这支军队除了战斗力强外,还有极强的袁氏风格和特点,也就是彼此之间要团结合作,对内要效忠于袁世凯。这支军队内部的文化特质就是以亲情友情为核心的依附而产生的纽带关系。

袁死后,这些旧部纷纷利用幕僚、门客、同乡、同学、师生、姻亲和结义拜盟等宗亲关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附,进行种种争权夺势的活动。

因为北洋军阀虽然内部斗争,但对外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南方革命党,因此内部争斗时一般都是点到为止。

再加上北洋军阀内部各支军队的军官,基本上都是小站练兵时的同事同学,甚至亲戚同乡。在民国时,形势多变,今天是皖系的部下,明天又可能是直系的部下。战争时不赶尽杀绝,以后好见面。在两军对打时,往往也不会尽全力,都是象征性的打一下,分出胜负就各回各家。

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勋复辟时,段祺瑞组织了讨逆军。双方消耗了几百万子弹和大量炮弹,却基本上全是向天开枪,打死的路人比士兵多,加上一起共伤亡十几个人。战后张勋辞职下野,退入天津租界,当起了寓公。

不管是皖系真系和奉系之间,是如何勾心斗角,但只要一方战败,另一方一般都会给对方极大的方便,允许退出军政,找个地方当太公寓公。

甚至当国民党发起北伐战争时,北洋系仅存的奉系接纳大量的北洋旧人,或在天津租界,或往东北任职,而丝毫不追究当年拼命搏杀的旧事。

并且1920年以前的北洋内战往往规模都比较小,战争也不激烈。而1920年后的北洋内战因大佬们退出太多,小辈之间争胜之心正盛,战争也就慢慢血腥了许多。

但整体上伤亡都不是很大,投降或逃亡的人数较多。真正斩尽绝的是有理想信仰的人发起的战争,比如国民党发起的北伐战争,后来的国共内战,往往伤亡都是几十万,上百万。


新知传习阁


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的区别在于,北洋军阀打归打,但是在根源上都是一个派系,相互之间也都有个照应,所谓树大好乘凉;而地方派系则不一样,像川系之间的内战,滇军、桂军和粤军之间必然要你死我活。

以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之间关系来说,段祺瑞是皖系,曹锟、吴佩孚是直系,张作霖是奉系。

袁世凯死后,皖系的段祺瑞把持政权,1920年在直皖大战中失败,宣布下野,段祺瑞哪都不去,就去直系大佬曹锟的大本营天津去待着,这是因为段祺瑞本身就是北洋中的老人,虽然投降了,但是威望还在,你今天杀了段祺瑞,那么皖系的人肯定要和你拼命。除此之外,在皖系执政期间,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是相互之间也都处的不错,没必要斩草除根。

直皖大战后,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直系再次获得胜利,从而主导了北洋政府,其中又派生出了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系,后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系经过整军经武,实力大增,再加上冯玉祥阵前倒戈,奉系获得大胜,张作霖主导了北洋政府,在这期间,既有皖系的段祺瑞,又有直系的吴佩孚参与。

由于奉系的扩张威胁到了孙传芳,孙传芳一度和奉系刀兵相见,但是随着南方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不断胜利,吴佩孚和孙传芳都遭到了打击,于是又都投靠张作霖,要说张作霖本身就是土匪出身,对于收编这件事,一直很热衷,于是收留了曾经打得火热的吴佩孚和孙传芳。

在张作霖早年的时,他的拜把子兄弟冯德麟和汤玉麟都反过张作霖,后来被张作霖打败后都没有被张作霖杀了,而且冯德麟后来支持张勋复辟犯了事,还是张作霖从中周旋,才得以活命。

这也和民国时期的背景有关系,大家都是一个系统出来的,也没有核心的利益矛盾,就是为了获得主导权,说到底就是要当大哥,只要你服了,而且把地盘给我,以后见面叫声大哥就完事了。那些小弟也相互倒戈,比如冯玉祥前后倒戈九次成为倒戈将军。可以说,在北洋时期不杀下野之人成了规矩,就连一度支持溥仪复辟的张勋通电下野后也得到了善终。

当然,这里面也有坏了规矩的人,比如皖系的徐树铮(曾经收复外蒙被称为民族英雄)杀了陆建章,后来徐树铮要孙传芳和张作霖罢兵,共同对付冯玉祥,遭到冯玉祥的杀害(另外陆建章是冯玉祥的舅父),杀了徐树铮的冯玉祥在1948年的轮船上遇难。(有他杀的嫌疑,但是冯玉祥得罪的人太多,张学良认为是俄国人杀人,有人认为是蒋介石杀的,反正现在也没有破案)。

还有孙传芳当时杀了张宗昌手下施从滨,后来在1935年的时候被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枪杀于佛堂;而张宗昌杀了国民将领郑金声,后被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枪杀在车站。在当时的社会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史论纵横


看完所谓历史达人的回答,我真的快笑死了!

很多人说北洋军阀讲规矩,讲仁义,是为了争所谓的控制权!哈哈,我只想说,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北洋军阀所谓的仁义,所谓的规矩,只是针对所谓的军阀头目!只能算是小义,甚至不能称之为义,为什么如此说?

1,北洋军阀大多数出自一个派系,相互之间有香火情,所以战败之后通常通电下野就没事了!而且为他们之后重新崛起留下了后路!但是我想问的是,这样真的好吗?北洋时期中国之所以不能统一,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香火情造成的,因为战胜者没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决心,没有如曹操那种胸怀!所以北洋军阀都是一群只顾自己名声,惜命,不论何时都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伪君子!这些人眼中没有为国家牺牲自己名声的勇气,所以失败是必然!

2,我想问,军阀通电下野了,他们有没有考虑自己手下的士兵?他们讲仁义,只是军阀头脑之间讲仁义,那些为了理想牺牲的士兵算什么?他们对这些士兵讲仁义了吗,答案是没有!那他们之间的仁义就是假仁义!

3,他们考虑过老百姓吗?老百姓只想过太平的生活,军阀之间为了他们之间所谓的仁义,为了他们所谓的名声,这个今天通电下野,明天又复起,我只想问,老百姓在这些人眼中是什么?所以说他们只是一群顾惜名声的伪君子!

4,有人说北洋军阀有骨气,哈哈,他们是有骨气,但是正是这些人,让中国的士兵没有了信仰,因为跟着他们的士兵,眼中就没有国家,在这些士兵眼中,当兵的就是拿饷卖命的,打败了反正跟着胜利的一方就行了,所以,当日本侵华时,才会有这么多的伪军!

5,最后我要说一句话,不要动不动就说历史是胜利一方写的,这个锅胜利者是背不起的,中国的历史是掌握在文人的手中,因为这些人掌握着舆论,不然朱元璋,雍正就不会在民间恶名昭著了!原因就是因为一个杀文人杀得太狠,另一个动了文人的根基,士绅阶层的奶酪,才被黑的如此之惨!而同样一些人,虽然也很有本事,但是他们的成就远远达不到他们的在历史上的地位!比如赵匡胤,一个至始至终没有统一中国的皇帝,只因为他消弱了武人的权利,让文人的权势达到了巅峰,不断地被文人美化,成为了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高度!实际可以说就是他的杯酒释兵权,让汉人失去了血性,注定了汉人有亡国的一天!

为啥我要说最后一段话,其实我是要告诉某些人,现在社会已经不一样了!民智已开!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你们这些人虽然还有发言权,但是已经不能完全掌握舆论了,洗洗睡吧!


雨伤2019


北洋政府时期这种对敌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大概都算得上是比较少见的了,北洋以前,北洋以后都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不杀敌人,留下活口。中国历史上两强相争,绝大多数失败的那方都会被斩草除根,毕竟“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留下敌人后患无穷,那么为什么到了北洋时代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呢?

第一,那些互斗的人说到底都是一家的。无论是曹锟,吴佩孚,还是段祺瑞,他们这些人都是在袁世凯手下长起来的,当年一起在小站练兵,后来又一起四处打仗,说到底他们还是战友,相互之间有过命的交情。


所以北洋军阀之间相互争权夺利,不管斗的有多凶,对手都会给对方留好后路,毕竟大家以前都是好兄弟,过命的交情不能丢在自己人手里了,这个方面是他们不斩草除根很重要的一条。

第二,每个人后面都代表着一方势力。北洋政府时期称得上是四百年来最混乱的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期,大家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每个人后面都代表着一股地方势力,比如说段祺瑞的皖系,曹锟的直系,张作霖的奉系,在这种多方势力混存的情况下你很难真正的消灭另一方,你打倒了段祺瑞,徐树铮,但你消灭不了皖系的存在,你进不了安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各方达成的共识。不杀败将似乎成为北洋政府里面各方势力的共识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破坏这个规矩。你比如说皖系的徐树铮杀了陆建章,搞得段祺瑞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好做人,徐树铮自己后来也被冯玉祥给干了,还有孙传芳杀了败将施从滨,最后被有名的孝女施剑翘给刺杀了。

我个人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了,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你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

北洋军阀之间的“宽容”其实源自一个传承已久的思维——刑不上大夫。虽然北洋的一群职业老粗们并不是士大夫,但其内在逻辑是一样的。

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斗争极其惨烈,各个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毫无底线可言,动辄灭人满门。在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失败者结局几乎是一定的——株连九族,满门抄斩。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南北朝的战争进行的极其惨烈,很少有投降的情况发生,因为彼此都明白,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还能搏一搏。

到了唐朝以后,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这种斗争方式不太正确,于是从唐朝开始,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会被满门抄斩,而是代之以流放。虽然也是打击,但比满门抄斩是强太多了,至少不用死了,而且去边境当官,也不失体面,将来还有机会回朝。既然不会丢掉性命,大家也没必要玩命,有力的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到了宋朝,这种习惯成为了法律。所以唐宋之后的政治斗争,要体面、文明许多,这跟“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而到北洋军这里,原理也是一样。大家都是袁世凯手下的袍泽兄弟,我们都知道,战友之间的友谊是要胜于一般朋友的,尤其是一起打过仗的兄弟。所以北洋派系中的人物之间虽然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但个人关系并不坏,这种情况在第一代北洋人物中尤其明显(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

在没有私仇的情况下,自然也没必要赶尽杀绝,对方交出权力,退出政治,也就可以了。尤其在北洋那个乱时节,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得意,没准明天就要被赶下台。所以今天为对手保留一些体面,明天也会有人给自己留一丝体面,这个规矩成为了北洋军的做事原则,也让残酷的军阀作战中有了一丝人情味。


小约翰


从1912年到1928年,正是北洋军阀们最强盛的时候,当时主要分做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家,对外时他们就以北洋军的名义合为一家,一致对外,外部无事时互相之间也会时不时的打几仗。但北洋军不同派系间打仗有个特点,都是朝天放枪,谁先打完子弹谁就算打败了。

1917年7月,“辫帅”张勋复辟后,段祺瑞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杀入北京,他麾下的三个师都是按照普鲁士标准训练的北洋精锐,但在围攻张勋公馆的时候,从半夜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双方子弹打出去数十万发,张勋家连一片瓦都没掉。当时的情景热闹极了,街头这边打着仗,街头那边都是来看热闹的北京市民。结果被打死的士兵还没有中流弹死的围观群众多。

打到下午三点,张勋的士兵们子弹全打光了,然后干干脆脆的开门认输,张勋则宣告下野去天津当寓公,段祺瑞一点为难他的意思都没有。

当时都是这规矩,只要你认输,把地盘和手下的兵都给我,我也不为难你,不仅派人送你去天津,就连你的家当我都不带贪一点的。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归根结底他们都出自北洋军,当年在袁世凯手下都是一个桌子上吃饭的袍泽弟兄,而且他们还保留有旧社会的那种“义气”。

冯玉祥(左)、张作霖(中)、段祺瑞(右)

等到1927年北伐时,北洋军皖系和直系覆灭,只留下了张作霖的奉系一根独苗,张作霖此时丝毫不追究当年拼命搏杀的旧事,接收了皖系、直系大量的北洋军旧人,让他们或在天津租界安居,或往东北军中任职。

当然也有人破坏过这种规矩,但这些人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徐树铮杀了陆建章,后来就被陆建章的外甥冯玉祥给从火车上拉了下来,直接枪毙了;孙传芳在直奉战争中杀了施从滨,结果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潜伏十年,终于将他刺杀在了天津居士林。

用一句话形容这些北洋军阀们,就是“有道义,没主义”,等后来都有了“主义”,互相之间就是你死我活、赶尽杀绝了,而且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死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