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方法不对或令药效减半

大多数家庭都有煲中药的经历, 很多人认为中药嘛, 放水煮开一会喝就是, 哪来那么多讲究?其实不然。广东省中医院疑难杂病门诊主任徐国峰指出, 中药煎服讲究多, 掌握其中的要点, 药效增加、治疗效果好;若是马虎对待则可能令药效减半, 疗效大打折扣。

煎药容器选择

以瓦罐、沙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 严禁用铁器、铜器, 以防止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 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煎药前无需冲洗中药

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了一系列炮制, 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 卫生条件已经达标, 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 水洗会让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中药有些药材是粉末状的, 有些药材在配药时要研碎, 如果先用水洗一遍, 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 影响疗效。当然, 这是指在正规药材店或医院配取的有密封包装、卫生条件较好的中药材。

此外, 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 而这些辅料都易溶于水, 若用水洗, 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煎药水位选择

煎药加水量的多少受饮片的重量、质地等影响, 一般以高出药面2厘米为宜。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在煎药前先用清水 (即无杂质的井水、自来水) , 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 使药材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 细胞壁膨胀软化, 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 否则药材里的蛋白质遇热很快就会凝固, 引起细胞壁硬化, 在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 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药时不宜在中间数次加水, 也不能把药煎干 (煳) 了再加水重煎, 煎煳的药物成分遭到破坏, 疗效也因此降低。另外有些药物煎煳以后, 产生其他功效, 如荆芥是解表药, 煎煳以后变成荆芥炭, 失去解表作用, 反而产生止血效能。

掌握煎药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 沸腾后改为文火。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 一般药为20~30分钟左右;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 时间宜短, 15~20分钟即可;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慢煎, 时间宜长, 可煎40~60分钟。

注意特殊煎法

冲服药:某些贵重或芳香类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 应研为细末, 调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如牛黄、麝香等。此外, 散剂、药物的粉末和鲜品的自然汁也需要冲服, 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药:有些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或易粘锅, 如辛夷、车前子、旋覆花等, 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 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另煎药:有些贵重药物, 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 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 可以另煎, 如人参、羚羊角。

服药时间有讲究

不少人感觉中药难喝, 又或者感觉服药后效果似乎不理想, 这除了有的药本身味苦, 还可能和服药没有选对时间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