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以科学取士,以当时中国人的智慧会发明机器吗?

别山居士


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也就是会用但不追求实践和原理。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

如果探讨古代能不能发明出机器,那么首先要明白机器的定义。

机器是由各种金属和非金属部件组装成的装置,消耗能源,可以运转、做功。它是用来代替人的劳动、进行能量变换、信息处理、以及产生有用功。按照这个意思来说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替代人工作的就是机器,比如水车、风车、磨坊不管是风吹的还是驴拉的。所以,按照这个定义古代早就出现了机器。

但,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却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才逐步被发明出来。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小农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的思想、专制的封建政治的阻碍、闭关锁国的政策成为科技发展的阻碍。体制的问题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即便古代以科学取士,等科学人才进入体制内依然会受制度的约束,久而久之会变得和其他官员一样。





刺猬的vlog


只要提供环境,中国人啥都能做出来。

最典型的情况是宋朝。宋朝并不以科学取士,而是以科举取士,但就是这样,宋朝科技是当时世界最领先的;宋朝整个的科技发明与应用,是最接近于近现代社会的。

下面我以史实中的宋朝情况和科技发展为例做一个说明。

宋朝的“自由”社会,促进社会分工,促使科技获得发展

宋朝虽然给人感觉文弱不堪,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自由度高。基本相当于西方自由主义时期,只要不违法,你想干啥都可以。朝廷也不限制人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迁徙、择业。

  • 当农民当腻了,你可以去城里找工作,就跟现在农民进城一样。

  • 当花匠当腻了,你可以改行开饭馆,开当铺。

  • 在汴梁呆腻了,你可以迁移去江南生活。

  • 凡人当腻了,你可以出家去当僧人或者道士。

  • 你拥有言论自由,可以谈论皇帝和高官,民间戏曲多以讽刺高官为乐;

  • 你拥有出版自由,可以出版印刷你自己的高论;

  • 你拥有结社自由,可以组织兴趣团体,边境居民还有武装结社的自由。

等等。

拥有人身自由,人当然会按经济的运行规则行事,这是社会获得分工、科技获得发展的前提。

社会分工细化,说明社会经济对细化产品有需求,那么依靠相关分工行业生活的人才愿意去改进、钻研,最终相关技术才能获得提高、具体工具才能得到发展和升级。

当时的人们自动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做各种行业。据记载,当时的社会分工达到了400多个门类,已经相当惊人了。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市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已经非常近现代了。

自由的宋朝,成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峰。

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三项(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是出现在宋朝。这些发明对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农业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宋朝农业发展也很好,这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因此高度发展,商业非常繁荣,最终这些共同促进了科技的大发展。

宋朝在纺织、印刷、兵器、制瓷、造船、冶金、土木建筑等行业都比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同时宋朝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大发展。

这些发展进步当然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宋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流传后世科学著作。沈括就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写的《梦溪笔谈》堪称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宋朝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呢?

具体的我仅仅举两个领域的例子。

1、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

宋朝丝织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单州(今山东单县)的薄缣,每匹重仅百铢(百铢合4.125两),望之如雾。而且此时已经出现纺织手工工场。

要说到机器,那当属著名的纺织机械“水转大纺车”,这也是宋朝发明的。如下图:

这就是用水做动力驱动纺织机工作。你看,主动轮、从动轮、传动轴、转换机构等等,一应俱全。照这个趋势,很快该发明变速箱了。

水转大纺车不仅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而且过了近500年后还传到了英国,成了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助力器。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看下图,英国的“阿克莱纺织机”:

这个技术传播路径是这样的:

16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的耶稣会士(天主教传教团的一支)来华传教,他们收集了中国的知识书籍,绘制了大量纺织机图画寄回了法国(现在仍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通志》,详细地刊载了中国纺织机的插图。这些图完全是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摹下来的。

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在1769年“发明”的,因此,学界普遍推断中国的水转大纺车对阿克莱的发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两者的构造和原理极其相似。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上,阿克莱纺纱机比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更胜一筹,效率更高。阿克莱纺纱机还促使英国出现了第一家实行工厂制度的水动力棉纺厂。

2、炼铁技术和领先世界的鼓风技术。

宋朝的炼铁炉,已经采用竖炉,其内形已接近了近代炼铁高炉,有炉腹角和炉身角,成为两端紧束、中间放宽的腰鼓状,这种炉型有利于炉气合理分布,改善炉况,延长炉龄,是竖炉发展的重大改进。同时,炉子的内衬还使用了耐火材料。总体而言,宋代的炼铁竖炉采用的新技术是对竖炉发展的重大改进。

冶铁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炉温的提高,而炉温提高的重要条件是,要有好的鼓风设备。冶金用鼓风器也在宋朝出现了。宋朝人发明了“活门式木风箱”,取代了落后的皮囊鼓风机。

这一项鼓风技术比欧洲同类技术要早五、六百年。再加上精制的木炭,据说当时的炉内温度能达到1500度以上,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王祯《农书》记载的水动力风箱,有曲柄、有杠杆,把水轮的圆周运动变为往复运动)

结束语

宋朝不以科学取士,仅仅是保持了很充分的“社会自由度”这一项,就让古代中国的科技井喷,技术与机器普遍领先了世界400-500年。

沈括以文人身份进入仕途,最高做到了三司使(宋朝中央主管财政最高长官),但他一生不忘钻研科学,成为了“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因此,一旦以古代王朝科学取士,像宋朝那样自由的社会再持续个二百年,以中国人的智慧,别说发明机器之类了,恐怕中国早就进入近现代社会了。

李约瑟说,宋朝中国是最接近近代社会的时期,但是很可惜,蒙元入主中国打断了这一切。这是中国的不幸吧。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传+关注哦!


凌烟阁论史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以科举为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中国人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发明。

你要说以当时中国人的智慧能够发明出机器吗?我想,如果有科学取士,机器很有可能会被发明出来。

相信我,看过这些图片后,你可能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首先是指南车,该发明大约出现在西汉时期,拥有非常精密的内部结构,所有的齿轮、形象都有明确的规格。该车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齿轮实现。

然后是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上过课本的,虽然其是否真的能够准确的预测地震有争议,但其在当时是非常精密的科学仪器是没有争议的。

然后是鼓风箱。喜欢看古装剧的人应该对这样东西都非常熟悉,就是有一个木棍(或其他材质的东西)拉呀拉,以保证燃料充分燃烧。

然后是纺织设备,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的重要起源之一就是珍妮纺纱机。可实际上,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纺织设备了。

还有船只,我们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了解大多数来自“郑和下西洋”,传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极大,有百丈(有争议),但是,在晋代时期,中国就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密舱壁”技术——将船舱分为多个独立空间,某一船舱进水不会波及到其他船舱,可以降低沉船率。

哦,对了,水运仪象台也是非常精妙的发明。它是北宋时期发明的重要天文观测仪器。将齿轮、枢轮、计时器等设备结合,结构非常复杂。它以水为动力驱动,可以说是节省人力的杰作——这和现代机器不是非常类似吗?

至于火药、火铳、印刷术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中国古代并不是特别重视科技的基础上都有如此精巧的发明,如果把科学当作取士,那精妙的发明会有多少就更不必说了。毕竟,大部分聪明人都去玩儿科举了。

当然了,我相信一定有人会说思想和理论基础不足。然而,理论会指导实践,实践同样会促进理论的发展啊!谁说重视实用性就不能促进先进思想的诞生呢?这两者的关系就如同鸡生蛋、蛋生鸡一样。

所以啊,如果以科学取士,我相信很多机器都会被发明出来的。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点个关注~


伏生说历史


我觉得会的,古代中国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极大的推动世界的发展,后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家天下的利益,以科举制束缚住天下人,使全天下优秀的人才都去研究文章,才有机会出人头地,是古代制度的问题限制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如果古代不是以科举为最最重要的上升体系,中国古人一定能创造辉煌的科技,机器肯定是没问题的,是古代的引导体系有问题!


乘沃


我觉得有点难度,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以理智仁义信为主导,说白了就是文科生,强调的是思想,而且缺乏开创性,就好像我们发明的火药,仅仅是为了生火更为方便,完全没有向战争武器方面考虑,所以有些困难。


南朝灬



战狼88893181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的土壤,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在我国古代从不存在,墨家曾经离扣开科学的大门很近,但官本位和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墨家没有任何市场,早早的就没落了!

但我们应该也有机会认识接近科学,那就是在张骞通西域后,应该会有商人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带到中国,不过应该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去学习掌握。

所以楼主这个以科学取士这个前提就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