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写在前面:

“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我们争取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今天三八国际妇女节,很应景地想到了一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韩国畅销小说。金智英,生于1982年首尔,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有一个大两岁的姐姐和一个小五岁的弟弟。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

“女孩子面对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还有什么工作比当老师更适合女生的呢?”

“女孩子怎么能不会做家务呢?”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金智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出生后,金智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十几年积累的名校履历和职场经验,通通化为虚无。每天被繁重的家务缠身,她也曾想过重返社会,却发现愿意雇用自己的,只剩下允许弹性上班的雪糕店。从此只剩下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身份,成为社会里的透明人。


当身边人对这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金智英在这样的环境里窒息,从产后抑郁滑向严重的精神分裂,不到40岁的金智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你知道最让难过的是什么吗?医生反问我,饭是电子锅煮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为什么我的手腕会痛?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金智英对她的心里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崔医生,我觉得这样活着也不错,作为别人的妈妈,别人的妻子,偶尔也觉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时候呢,我又觉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越过这面墙壁应该就能找到出口,可依然还是碰壁。就算找到其他出路,也依然碰壁。有时候我会想说,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出口,也会为此愤懑不已。可后来我又明白,其实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别人也应该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不过是自己没能力,才落伍了。”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停留在主人公接受精神治疗的场景。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从任何维度上看,都是一幅普通平淡的当代家庭生活的模样。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工作,婚后过着平静的家庭主妇的生活。正如同年龄段的女性一样,面临着职场、结婚、生育,三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电影每一帧画面都逼近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一件件琐碎日常小事,会让很多观众觉得似曾相识,自己也经历过,或者仍在经历着。这仅仅是对现实的一小部分整合,人们都清楚,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夸张。人人都不是主人公,或许人人都是“金智英”。


导演和原著作者已经非常克制了,他们并没有为了电影效果去宣扬女权,丑化男性,也并未试图控诉或推翻社会的不公。恰恰相反,它是在讲“出路”。它在鼓励很多女性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有时候,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功了。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最后,祝所有女性节日快乐,永远自由。


希望所有“金智英”们在成为别人的女儿、姐姐、妻子、母亲之前,都能先成为自己。

自我探索 | 我们争的并非女权,而是两性自由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静心心理:旨在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培训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