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的冷槍戰術和傳統的狙擊戰術有什麼不同?

閃擊伯爵2


這也是顯現的日軍戰術思想的落後,與同時期的歐美國家沒法比。現代狙擊戰術追溯起來歷史不算長的,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戰術出現還是一戰時期,日本雖然是一戰的參戰國之一,很早就對德國宣戰,但是沒有向歐洲派出作戰部隊,沒有真正的體會什麼叫做:狙擊作戰,通過道聽途說就搞起了自己的東西。雖說狙擊作戰裝備搞明白了,論水平不 算差,但是相關的戰術應用沒弄清楚,搞起來的東西只能算是冷槍戰術,而不是可以西方的狙擊戰術,還停留著一個很初級的階段。

日本人只是考慮如何去殺傷對手,沒有考慮該如何保存自己,該如何有效的運用,可以這麼說,比歐洲國家差的太遠了,日本落後不少,這個不是日本技術做不到,而是思想意識的問題,像日本的狙擊手射擊水平可能不比西方的同行差,但是他們往往不願意轉移陣地,為了一擊必殺為目標,弄的自己往往是開槍就被發現,難有效的生存,思想理念的一個問題。


麥田軍事觀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日本狙擊手很多時候同西方狙擊手不同。

西方狙擊手,無論蘇德英美都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不需要先保存自己。

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進行狙擊,殺傷敵人重要目標。

但日本狙擊手,很多時候不是這樣!

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狙擊中,日本狙擊手往往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以連續不斷的狙擊,殺傷試圖進攻的敵人。

他們會盡可能殺傷最多的敵人,儘可能拖延敵人前進的速度,自己的生死則是其次的。

對於德國狙擊手,一槍擊倒蘇軍軍官以後,一般會立即轉移陣地,向後方撤退。

其實,如果德國人不撤退,留在這個位置,可能繼續殺死多個蘇軍目標,也不會被敵人發現。

但是,這樣是有一定危險的,所以必須轉移。

這是因為,狙擊手在各國不享受戰俘待遇,一般就地槍決。

但日軍狙擊手不同,他們會持續開槍,直到自己被幹掉。

對於這種狙擊手,在防禦作戰中其實很頭疼。他一個人,往往能夠阻攔一個排甚至一個連幾個小時時間。

因為對方不會冒著被狙擊的危險,隨便衝鋒,況且也不知道敵人在哪裡。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很多戰史不把日本狙擊手當做真正狙擊手。

實際上,日本狙擊手的槍法還是很準的,忍耐力也很強,但卻不會有太高的戰績。

為啥?

因為他們通常一二次戰鬥就會死,戰績當然不會很高了。

其實,以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來說,她殺了300多個德軍士兵,是因為執行了幾百次戰鬥任務,每次就是擊斃一二人而已。


薩沙


冷槍戰術和狙擊戰術存在本質的區別,從兩種戰術的運用方法來看,冷槍戰術屬於一種笨拙的拼命戰術,而狙擊戰術是一種非常高明的運動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和德國都大量運用狙擊戰術,狙擊手能夠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他們往往能夠一槍斃命,比普通士兵的殺敵效率高得多。狙擊戰術除了要求狙擊手要一槍斃命外,還要求狙擊手要隱藏自己,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能暴露自己的位置。

狙擊手在攻擊敵人的同時,都會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除非攻擊特定的重要目標,否則狙擊手絕對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開槍。王牌狙擊手能夠擊殺數百人,除了自身的槍法比較精準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王牌狙擊手善於藏身。假如一個狙擊手不懂得藏身,打死一兩個敵人就把自己的位置暴露了,那麼這個狙擊手肯定活不了多久。

冷槍戰術比狙擊戰術要簡單的多,冷槍戰術不需要考慮撤退的問題,打冷槍的士兵只需要把自己藏起來,然後在敵人靠近的時候將敵人一槍打死就算是成功了。由於打冷槍的士兵要靠近敵人後開槍,只要是打冷槍的士兵開出第一槍,敵人基本上就能夠鎖定打冷槍的士兵的位置,最後把打冷槍的士兵亂槍打死。可以說冷槍戰術基本上是一換一,由於打冷槍的人不可能保證槍槍致命,冷槍戰術的戰損肯定要低於1比1。

由於日軍一直崇尚槍法和拼刺的訓練,日本軍隊是二戰時期射擊精準度最高的部隊之一,因此日軍能夠選擇很多人一起實施冷槍戰術,給美軍造成很大的殺傷。日軍之所以不採用靈活的狙擊戰術,而採用笨拙的冷槍戰術,主要是因為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的情況不同,日本不具備同美軍進行狙擊戰術的條件。只有近距離打冷槍,儘可能的一人換掉一人,才能夠做到最大規模的殺傷。


軍武小咖


二戰時日本是有專用狙擊槍的,但他們是個反面典型,擁有大把射術精良的士兵,卻完全不懂得如何運用狙擊戰術,以至於鬧出了把人綁在樹上,開幾槍就完事兒的笑話。

為什麼說日本人並不懂得運用“狙擊”呢?很顯然,真正的狙擊技術並不是槍打得好就算數的,它是一門完備的現代軍事理論。真正的狙擊手需要懂得“戰術思想”,遺憾的是,日軍“特射手”們僅具備“射擊技能”這一能力。

狙擊手的行為首先是種戰術,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狙擊手通過普通槍械、火炮、機槍甚至弓弩射擊,都可以被叫做“狙擊”的原因,只要包含這種戰術思想、符合戰術運行規律的行為,都可以被叫做狙擊。

但光射就完了嗎?“狙擊”戰術的根本意義並不在於你能射殺幾個敵方士兵,在於通過狙擊這種行為,你能給敵方造成何種影響。有時候心理上的嚇阻和震懾遠比單純的殺敵數要有效,敵方士兵會因為無處不在的狙擊士氣大跌;專門獵殺軍官的狙擊可能比一萬發炮彈還有效;破壞器材的狙擊能讓敵軍失去技術優勢……

而要完成這些任務,狙擊手首先要當一個“特種兵”,他們與前沿神槍手絕對不一樣,除了要會躲會藏,還要學會尋找最佳狙擊位置,以利於長時間的活動,形成持久威懾。

日本二戰時的“特射手”僅僅只會精準的射擊,雖然單從射擊技術上來說他們已經達到了狙擊手標準,但拖累他們的正是指導思想的落後,日軍狙擊手並不懂得如何去合理安排狙擊點,也不懂得大多數狙擊戰術,他們大部分時候只懂得像一個步兵那樣藏好自己,然後持續的通過火力殺敵。

德軍在二戰時也暴露過這個問題,通過青年狙擊手學校速成培訓的狙擊手們只學了技術沒學習戰術,他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射界開闊的區域,以利於自己狙擊槍的射擊和觀察,但在盟軍老兵看來這就是在尋死,往往他們一開槍,老兵們就能從屋頂、教堂鐘樓、正面玻璃窗或哪個山石灌木叢裡發現他們。

在諾曼底地區,德軍的速成狙擊手給予了盟軍極大殺傷,但他們不留後路的行為也讓自己傷亡慘重。如果有更好的戰術思想支持,這些狙擊手本可以做得更好。

日軍正是同樣因為狙擊戰術思想的缺失,才在太平洋地區搞出了“樹冠射手”這種變態東西。因為在正面火力比拼上打不過美軍,日軍為了提高交換比,便想出了把士兵固定在樹上,襲擊視野中美軍部隊的做法。

並不能說這種逼到絕境的戰法有錯,因為它的確造成了美軍前期的重大傷亡,但這絕不是“狙擊”,它只是將人綁在樹上當隱藏火力點罷了,與一個暗堡、一個潛伏槍手差不多。

真正的狙擊手必然明白自身的價值所在,他們會更長時間的與敵周旋,把單純的殺敵射擊戰術提升到更高的威懾層面,一個活著的狙擊手永遠勝過殺了幾個人卻被打死的狙擊手,一杆看不到的狙擊槍,遠比被敵人查明的射擊點要嚇人。

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在戰場上擊斃了309名德軍,她的秘訣其實很簡單:1.沒有把握絕不開槍 2.不利於撤退絕不暴露 3.為了最佳時機可以等上幾天。

而芬蘭軍隊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對現代狙擊啟蒙影響更大,他永遠注意隱蔽自己,並通過對地形的熟悉來輪換狙擊陣地,這樣既可保護自己,還能調動敵人出來送死;他還專打那些膽大的,這樣膽小的敵人便愈發的成為縮頭烏龜,乃至於最後精神崩潰一動不動給人打死。

西蒙海耶幹掉了705人,正是由於這些芬蘭狙擊手帶給蘇軍太大的傷害,促進了蘇軍狙擊戰術的研究,早期德軍學習狙擊,靠的還是進口的蘇聯軍教片呢。

不管怎麼說,日軍“特射手”們與“狙擊”這個概念都離得太遠了,當“樹頂狙擊手”、“草叢狙擊手”被美軍熟悉後,他們只要遇到狙擊,馬上用密集火力狂噴看得到的樹冠,許多日軍“樹冠射手”便這樣完蛋了,連一命換一命都做不到。

實際上許多軍隊都比日軍做得好,比如越南戰爭中用毛主席“論持久戰”思想武裝的北越狙擊手,他們深明心理作戰那一套,美軍抓不到人,見不到人,打不到人,卻似乎無處不是人,到處都是槍……你看,同樣是叢林冷槍,越南人比鬼子難對付百倍。


王司徒軍武百科


首先我們要清楚狙擊戰術的定義是什麼,那就是神槍手並不能當狙擊手,狙擊戰術是一套非常複雜的戰術、挑選地形、隱蔽自身與蹤跡、威懾擾亂敵人等。

可是冷槍戰術卻不同,日本的冷槍戰術是讓一名士兵躲在樹上,然後朝著附近的美軍小隊開冷槍,可是開冷槍這種事兒頂多也就能打死1~2個人,因為一旦下面的小隊意識到樹上有敵人,幾個人一梭子打過去,放冷槍的也就完蛋了。

相反狙擊手就不會了,狙擊手的首要任務就是隱蔽,隱蔽到即便自己開了槍,敵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準確方位。

表面上來看雖然都是躲起來放冷槍,但狙擊戰術相當於是一門複雜的學科,而冷槍戰術就是一個自殺找死行為。


九品侍衛


說白了這是作戰環境的緣故,而且狙擊那種打一槍就換地方的玩法和日本陸軍教條不符


日軍放冷槍多是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由於日軍有絕對的正面火力優勢,因此不用這麼玩。但在太平洋戰場這個情況就反了過來,日軍處於絕對的火力劣勢。但太平洋島上植被茂密,能見度極差,傳統的長程狙擊在這地方壓根玩不開,因此日軍通常都會以埋伏的方式打冷槍,其中就有把自己綁樹上的神操作。

但這玩法也確實有效,尤其是日軍的九七式狙擊步槍(三八的狙擊款)本身就夠長,而且6.5mm彈的裝藥量不算大,因此打的時候膛口焰和槍聲都很小。由於草木茂密,冷槍伏擊距離近,日軍往往會採用減裝藥(genso)的6.5mm彈,這樣的槍聲和膛口焰更小,這讓冷槍手非常難以被發現。

美軍早期被日本冷槍打的鬼火冒,後來也學聰明瞭,一旦受到伏擊立馬撤,然後呼叫火炮朝前邊打榴霰彈。

由於日本陸軍的教條很腦殘,不注重打一槍換個地方這種保存有生力量的玩法,一堆馬鹿們也普遍認為戰死很昭和,到時候能被送去神廁供起來祖上有光,所以一般不怎麼換位子,以至於現代普遍都認為本子那種冷槍戰術與現代狙擊手那種隱蔽+轉移的戰術細節不符。


瘋狗的輕武


二戰中,日本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尤其是射擊和拼刺刀。這時因為日本人在平時訓練中對一些細節有著嚴格嚴苛到變態的要求。

可二戰結束後,大家普遍記住的都是德國或者前蘇聯的王牌狙擊手,日本的卻一個都沒有。這不是說日本沒有優秀的狙擊手,而是因為他們都受制於“戰術”,普遍“活不到下一集”。

眾所周知,狙擊手執行任務時除了要求頭腦靈活,還要能有較的隱藏和為裝,這樣才能不被輕易發現,完成任務後也能安全的撤出陣地。但是,日本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的狙擊手卻採取了一種“自殺戰術”

,他們受傷後不從樹上掉下來,以便於更多的殺人,都把自己綁在樹上。這樣即便是中彈,仍可以堅持戰鬥。不過日本的這種戰術被發現後,盟軍每次只要發現行軍途中有大樹,都先用機槍掃一遍。

除了這種戰術,日本人還有一種被稱作“敵後堡壘”的戰術。他們在地上挖個坑,然後讓狙擊手躲在坑裡,盟軍經過時他不動,等軍隊經過後,他從背後打冷槍。這樣軍隊前進受挫,就會被迫撤退,不過在撒退時,肯定先要解決掉這些“暗堡”。

這兩種戰術基本上都屬於又知道殺敵幾個,但自己必須死的“自殺戰術”

。因為這種戰術,日本的狙擊手基本上都“活不到下一集”。

人都死了,即便是槍法再準,經驗再豐富也不可能傳下來。所以,日本也不是沒有優秀的狙擊手,而是他們都沒有活到二戰結束。


無用20


狙擊手戰術是隨著時間的衍續而得到逐步發展的,狙擊手在二戰之初,不過在戰場上被發現,可以射殺對方重要目標,對一線作戰士兵具有重大威脅,因而在戰爭末期得到大量培養和使用。日本一樣,在廝殺得蠻激烈的太平洋戰場,為爭奪某些重要島嶼,配以大量的狙擊手,使美軍付出了大量傷亡,真正嚐到了狙擊手的滋味。

據記載,每個日軍狙擊手可以射殺3-5名美軍士兵,憤恨滿腔的美軍士兵們,也就用最兇猛的火力來招呼他們,不是對著喜歡的上樹日軍狙擊手,一通機槍掃射,就是拿反坦克炮彈來伺侯,殺得興起,乾脆用噴火器連樹林加狙擊手一起化為灰燼。

日軍在島上狙擊,選擇上樹是有道理的,在狹窄的島礁上,樹木除了良好的遮蔽作用,往往也是最好的制高點,雖然被發現以後,其命難活,但是這些狙擊手,在選擇上樹之初,可能就沒打算活著。

戰後有位馬丁佩格勒的人,寫了一本《1914年以來的軍事狙擊手》,上面對日軍島礁爭奪中的狙擊手,有比較細緻的描述。他說,日軍的97式狙擊槍雖爛,但戰鬥精神很頑固,大體符合當時的情況。

應該說,日軍狙擊手的上樹戰術,與當時各國的情況,並無二致,精心選擇狙擊陣地,正能充分發揮獵殺作用。一名好的二戰狙擊手訓練,正是從選擇陣地開始的。在島上選擇樹木就是最佳狙擊陣地,尤其在樹木稠密的太平洋島礁。你不可能把所有樹木都燒光了再作戰吧,實事上根本沒有可能。


魂舞大漠


冷槍戰術是陣地戰的一種。它是以一個或幾個神槍手控制一片陣地,擊殺敵對陣地暴露的敵軍,引導炮火攻擊大群敵軍。而敵人知道射手在哪裡,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辦法。如果用炮火覆蓋,陣地上就一個或幾個人,容易隱蔽,損失也不大,而暴露的炮兵陣地卻容易遭受敵炮火反擊。所以,對付冷槍戰術的最好方法也是冷槍戰術。這是戰爭雙方進入對峙時期最經濟的陣地戰模式。

傳統狙擊戰術其實就是暗殺。狙擊手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隱藏好不要被發現。


真誠地看著你


冷槍戰術是士兵用普通一步槍埋伏起來對敵方人員進行的殺傷,而狙擊戰術是用考門訓練的狙擊手使用專用的狙擊槍械有針對性的對敵方人員有效殺傷降低敵方的戰鬥力取得先發制人克敵制勝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