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溪山體大垮塌,與1933年地震有關,那場地震當時是怎樣的情形

2017年6月24日6時左右,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山體高位垮塌,整個村的房屋瞬間被掩埋,全村46戶,共計100多人在睡夢中遇難。垮倒的土方堵塞河道長達兩公里,1600餘米的鄉村道路深埋土底。

事後,經專家踏勘分析,造成這次重大山體垮塌災害的原因,除汶川地震影響外,八十多年前,同樣發生在茂縣疊溪的7.5級地震,對當地山體造成的影響是主要誘因。

同樣是茂縣,同樣是疊溪。當年的疊溪古鎮早已深埋進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中,成為如今美麗的松坪溝旅遊風景區。但是,那場慘烈自然災害帶給疊溪人的創傷,卻永遠難以撫平。

疊溪山體大垮塌,與1933年地震有關,那場地震當時是怎樣的情形

(疊溪古鎮)

疊溪歷史悠久,據《茂州志》記載:“貞觀時築,明洪武十一年御史大夫於丁玉討復故地,命指揮童勝復築,高一丈、圍三百九十丈,門四,成化間重修。”

這座始建於貞觀年間的千年古城,不僅是歷代政府駐軍的邊防重鎮,而且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頗為繁華。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一場7.5級的大地震,悄然降臨了安靜祥和的疊溪古鎮。當天,勤勞的疊溪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為了迎接十天後一年一度的城隍廟會,準備著趕廟會的祭品。

在那一天,疊溪人將向城隍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地震來得非常突然,隨著天空中一聲巨響,大地開始猛烈搖晃。從地下由遠而近,傳出了猶如萬馬奔騰的吼叫聲,與地面隆隆之聲此起彼伏。狂風呼嘯,飛沙走石,空中飛舞著顆料狀的塵土。路上的行人被土幔包裹,既不能遠視,又寸步難行。

腳下的地皮到處是裂開的大縫,忽開忽閉,像一張張吃人的大嘴。突然,大地快速向下傾陷,地面的物體和行人迅速下墜翻滾。一排排房屋譁剌一聲瞬間棟折榱壞夷為平地。這樣持續了一分鐘之後,地面慢慢停止搖晃和傾墜,四周巨大的轟鳴聲,仍然持續不斷。空中繼續飛揚著沙石,這樣歷經三個小時後,塵霧才慢慢散了,遠處的景象才慢慢出現。

疊溪山體大垮塌,與1933年地震有關,那場地震當時是怎樣的情形

(地震後的情景)

此時的疊溪,太陽西沉,山河易容。歷史上重要的邊防要塞疊溪,這座居住有270餘戶羌人的古蠶陵重鎮,因此毀於一旦。所有房屋塌碎為一堆堆塵土,只剩下半邊殘破不堪的城隍廟。城隍老爺的雕像,也被飛舞的亂石砸得面目全非。

城中六千多駐軍和居民幾乎全部遇難,只有不足20人死裡逃生。

地震當晚,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大地還在不時抖動。石頭從山頂隆隆地滾下,災難並沒有結束。

地震中得以逃生的人們無家可歸,露宿荒野,飢寒交迫,驚慌失措。

岷江兩岸的銀瓶崖、大橋、疊溪崩下的大量岩石湧入江中,堆壘成三大埝壩,將岷江主流江道截斷。這樣就造成銀瓶崖埝壩以上的江水,不能流往下游,水位不斷上升。幾天內就淹沒了沙灣、猴兒寨、普安和泉水崖。

水位上升了300餘米,在山谷之間形成了一個長三十華里,寬四華里的山間湖泊,又稱上海子。而松平溝、水磨溝、魚兒寨溝等地震造成的山崩處,又形成了十一個大小不一的小圍湖海子。原來山腳下的大量房屋和土地,被淹沒於湖底。

疊溪山體大垮塌,與1933年地震有關,那場地震當時是怎樣的情形

(疊溪海子)

但是災難並沒有止步,震後一個多月裡,岷江上游陰雨連綿,江水驟漲,各個海子裡的水位不斷上升。

震後第45天的10月9日下午7時,震中區疊溪的海子,因地震形成的埝壩潰倒,上游海子裡的湖水瀑湧而出,水浪高達20多米。洪水以30公里的時速湧往茂縣、汶川、灌縣。洪水所到之處,地表建築被一掃而盡。

茂縣、汶川沿江的石大關、長寧、花果園、大河壩、七盤溝、興文坪、中灘堡等幾十座村寨,被洪水沖毀。都江堰內外江河道所有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壩均被沖垮。周邊的崇寧、郫縣、溫江等多個地縣,均受巨災。僅灌縣因洪災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

據不完全統計,1933年的疊溪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水災,造成2萬多百姓死亡,損失不計其數。震中形成的疊溪海子,相繼逐步潰決後,最後留下的只有公棚和白蠟寨兩個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

如今的“疊溪海子”已經成為了一個風景如畫的旅遊觀光聖地。在欣賞這美麗海子的同時,回首疊溪大地震造成的災難,真是讓人心中感慨萬端。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疊溪大地震親歷記》《茂州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