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女性執掌權力巔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獨攬和衰敗的

慈禧,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微女。咸豐元年(1851),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1854),封影嬪。六年(1856)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1857),進熬貴妃。十年(1860),從幸熱河。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與孝貞皇后並尊為皇太后。慈禧是清未政壇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1861年至1908年,她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稱清朝的“無冕女皇”。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慈禧和咸豐帝之子載淳登基,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后,開始了其漫長的政治生涯。慈禧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沒有篡奪皇權自己當皇帝的想法,不敢明目張膽地挑戰皇權,而是藉助皇帝年幼,憑藉著皇太后的身份執掌權力,從名義上來說,清朝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但實際上,清朝發生的重大事情都需要經過慈禧的批准和認可,慈禧確實是清朝的一位實際掌權者。慈禧的政治權力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而是突破了重重難關擁有的。

作為古代女性執掌權力巔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獨攬和衰敗的

慈禧剷除顧命八大臣,走向政治權力中心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在英法聯軍的逼迫下,於咸豐十年八月八日北逃熱河(今承德市)。公元1861年農曆7月,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臨終前,咸豐帝做了三件事: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右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授予皇后鈕枯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但是,同治繼位後,慈禧太后意欲垂簾擅權,遭到載垣、肅順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對,她便鼓動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並聯合渴望權力的恭親王奕訴等人奪取政權。公元1861年農曆8月1日,恭親王奕訴獲准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恭親王奕訴同兩宮太后密商決策與步驟後,返回北京,準備政變。29日,同治皇帝奉兩宮太后回到北京皇宮。因為下雨,道路泥濘,靈駕行進遲緩,同治皇帝奉兩宮皇太后間道疾行,比靈駕提前四天到京。兩宮皇太后抵京後,立即在大內召見恭親王奕訴等。30日,發動政變。同治皇帝與兩宮皇太后,宣佈在承德預先由醇郡王奕繕就之諭旨,宣佈載垣等罪狀,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焚掠、皇都百姓受驚、咸豐皇帝出巡的政治責任全扣到載垣等八大臣頭上。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罪,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任,穆蔭、匡源、杜翰、焦花瀛退出軍機。公元1861年農曆10月6日,詔賜載垣、端華在宗人府空室自盡,肅順處斬,源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花瀛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9日,載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公元1861年農曆11月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兩宮博弈,排斥異己

作為古代女性執掌權力巔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獨攬和衰敗的

慈禧最重視手中的權柄,自垂簾聽政後,唯有兩人是她的心腹之患,一個是恭親王弈,另一個是慈安太后。

恭親王奕訴的恩寵與倒臺

在成功幫助慈禧發動辛西政變後,恭親王奕訴如日中天,恩寵備至。弈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升為議政王,執掌軍機處,掌握了中樞權力,權傾朝野。在該背景下,奕訴沒有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宮中出現了兩雄並立的局勢。此外,奕訴“安外攘內“的策略讓軍機處的人對他很恭維,洋人對他也很賞識,他在得意之中不再把慈禧放在眼裡。但是,慈禧的權力慾極強,她絕不會容忍奕訴獨攬大權,奕訴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記恨,終於產生了要剷除奕訴的決心。同治四年(1865),翰林院編修署日講官蔡壽祺上奏參刻奕訴,列舉了奕貪墨、驕縱、攬權、徇私四大罪狀。

慈禧利用蔡壽祺這一參劾,假小皇帝之名,親書諭旨,著革去奕訴一切差使,並善後安排諸大臣和親、郡王替代奕諸職。但是,奕訴絕非一下子就能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請求下,奕訴覆被錄用,只是被撤去了議政王銜。光緒十年(1884),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中法之間發生戰爭已不可避免。慈禧立即抓住這一時機,假公事而洩私憤,以奕訴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並且改組軍機處。

慈安太后薨

慈禧和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但她們在名分上存在著嚴重的嫡麻尊卑之別,奕訴也多以“嫡庶之分”為由,通過支持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訴,無形之中,奕訴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來共同對付慈禧,誅殺安德海就是證明。此外,咸豐皇帝死前曾留有遺詔給慈安,要慈安注意慈禧,一旦有越軌行為可以出示遺詔,以加懲罰。遺詔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懼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但是,光緒七年(1881)辛巳三月王申初十,慈安太后暴亡,壽45歲。

隨著慈安太后去世和奕訴的倒臺,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唯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政治權力膨脹,為所欲為


作為古代女性執掌權力巔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獨攬和衰敗的

撲滅戊成政變

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許多文人志士走上了維新變法之路。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為了維新變法付出了生命。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維新志士的請動下,光緒帝發佈“明定國是上諭”,實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強烈反對,認為變法破壞了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是大逆不道,認為變法就是要亡清。光緒帝深感形勢危機,7月30日密詔楊銳,並給了他一道密詔,密詔中傳達了慈禧不願將法全變,不願罷黜昏庸大臣,也不願使用通達的人,雖然他英勇爭取,但無濟於事,並言“朕位且不能保”,他令軍機四卿及諸人妥速籌商(軍機四卿為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密繕封奏。楊銳將密詔抄件交給林旭,林旭將這份密詔轉交給了康有為。康有為決定採用武力,譚嗣同奉康有為之命,持密詔的抄件夜訪握有新建陸軍兵權的袁世凱,稱光緒帝已經陷入危機,勸其帶兵入京,擁立光緒帝完全執政,但袁世凱只是表面上答應。待他回到天津後,就秘訪榮祿,向他告發了維新派的秘密計劃。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史稱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在瀛臺,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一些參與或支持變法的官員,也受到了處分,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失敗告終。慈禧嚴加斥責光緒皇帝壞了祖宗之法,肆意變更清朝重臣,痛斥他大逆不道。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帶領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慈禧實施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策略,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的這個策略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將民眾置於水深火熱之中。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轉型,退出歷史


作為古代女性執掌權力巔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獨攬和衰敗的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內有各地人民起義不斷髮生,外有外國侵略,還有西方社會思潮的傳入。在這樣的背景下,慈禧不得不順應時勢和民心,借鑑西方的統治措施。但是,這些統治措施和西方的社會思潮衝擊了清朝的專制制度,也衝擊了慈禧的專制權力。由此,慈禧的政治權力不斷下移乃至消亡。

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推行新政改革,意圖富國強兵,這次改革持續了十餘年,一直到清朝滅亡,史稱清未新政。1900年,慈禧太后詔令五大臣即載澤、徐世昌、紹英、戴鴻慈、端方出使西洋。五大臣回國之後,就考察的結果和所見所聞提出仿行憲政。這時,慈禧的政治權柄受到了社會發展趨勢的限制,使得她不得不為國家的發展前景考慮,慈禧頒佈了促進商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清未新政帶來了一絲民主的氣息,衝擊了慈禧為所欲為的政治權力。

慈禧薨

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望極重的人,慈禧的政治權力幾乎貫穿了她的一生,直至她走到生命的盡頭。慈禧的政治權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限制,但她仍然具有最高決策權。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太后有疾。王申,太后命授醇親王載遭攝政王。癸有,上崩於瀛臺。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薨。這標誌著慈禧太后政治權力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