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前言:古代諺語說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西方中世紀時就在這句諺語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當時,神權壟斷著一個國家的統治,教會作為唯一可以與神溝通的渠道,而受到萬人敬仰。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只能依附於教會的神威之下,利用教會的凝聚力來加強思想統治。

也可以這樣說,教會在改革封建貴族、政教鬥爭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會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影響了西方多年直至現如今仍有著重大的影響。在現在來看,教會對於西方當時社會不僅僅在社會習俗上有著影響,更是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基督教,作為教會的主體,在神的帶領下,帶領著在窮苦生活中掙扎的人們逃離了黑暗,在追尋自由光明的路上不懈努力著,教會不僅在精神上使人們得到了救贖,更在物質上給與人們一定上的慰藉。當然,說到教會的各種好處時,必不可少的還是要說教會對於人們在思想解放上的巨大阻礙,不可否認的是,

教會在西方中世紀全面發展時期極大的阻礙了其發展。

物質上的東西都可以改變,但人心散了,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一個好的思想意識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的繁華與興盛,但一個壞的思想意識同樣可以毀了一個國家,導致思想衰敗,人心渙散。“思想聚,家國則聚”,這句話就非常好的詮釋了西方教會在中世紀的扛把子地位。

一、教會是怎樣自然興起與發展的?

基督教是由何起源?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在西方中世紀前期,當時的羅馬帝國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奴隸制制度正一步一步走向瓦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變壞,人均幸福指數可謂為負數,工業生產力不斷倒退,工廠不斷倒閉,工人們紛紛面臨著失業危機,全國普遍性的出現大面積工廠倒閉,下崗工人眾多,物資更加匱乏。

物質這方面都無法保障了,道德更是無法保障了,當時的人們被逼無路,只能去做偷雞摸狗的事情以維持生計,以至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民不聊生,各階級矛盾不斷加深,各階層人民對於國家更加不滿。人們開始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神,寄希望於來世,認為今世受苦,來世便是幸福。對於天堂充滿著希望,寄與其厚望,總覺得天堂沒有飢餓,沒有痛苦。

在此時,“基督教”自然而然就興起了,它出現的是那樣的及時。它的出現,為那些長期生活在貧窮、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他們都渴望得到救贖,渴望去觸碰光明。這時候出現的教會就像救命稻草一般及時,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一根小小的稻草也會死死抓住,在光明面前,生命總是頑強而有力強勁的。

教會作為當時的唯一出路,頓時光速傳播流傳開來,自此,教會一步一步走向其輝煌統治時期,不斷滲透進政治經濟文化中。

為何剛興起的教會迅速發展起來?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隨著信奉基督教的人們越來越多,基督教神學統治的時代也在悄然到來,不斷開始登上西歐的歷史舞臺,開始熠熠生光,

實現了宗教的狂熱發展,並對當時的西歐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首先要說到的就是在社會發展方面了,要了解的是,教會的產生本身就是為窮困人民而產生的。

這在當時,為廣大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緩解了巨大的壓力,增強了對於活下去的慾望。總相信,這一世的苦難都是因為上一世的荒淫無道,認為這一世的苦難都是在為上一世而贖罪,這一世將上一世的罪責還清了,下一世就好了,就能生活在光明與陽光中。

教會中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教士了,教士在當時作為最受人敬仰的職業,每天都接收著成千上萬人的禱告,渴求教士能將他們的話轉告給神,祈求神的施捨與可憐。作為惟一能與神溝通的教士,可謂是混得如魚得水。

教會也倡導博愛的精神,在修道院中,總是不定時的有著各種各樣的全教會的施捨活動在頻繁的開展著,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輕了許多窮人的生活壓力。教會還倡導解放奴隸,還奴隸自由,擁有著博愛主義者的先進思想。窮人們在這這些蠅頭小利面前輕易的就淪陷了,這或許也是信奉基督教的人們多是窮人的原因之一吧。

二、教會不斷繁榮之原因?

教會為何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教會在政治上的作用,想要更好的治理好國家,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不可少的,這就要求皇帝能夠有大的威望,有著

令人信服的文化理論。在此時,教會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凝聚人民的力量,讓人們信仰自己。

皇帝總是需要依附於教會來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毫不誇張地說,教會曾一度主宰著皇權,主宰著一個國家的興亡。教會在當時就是皇權的強有力支柱和巨大保障。

其次,教會在經濟上的作用也是首屈一指的。在經濟方面,基督教倡導勤儉節約,自力更生,提倡發展各種手工業等自然經濟,這在當時可謂十分先進。教會中的教士也以身作則,在勤儉節約方面做好了榜樣作用,這極大的激發了基督教徒的熱情,這為西歐經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也是有星有點。

再者,教會在文化思想上也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作為一名基督教徒,崇尚“仁愛”和“和平”,基督教徒極度反對殘酷的賽伍審判和戰爭,不願見到鮮血,不願見到哭泣,不願見到不幸福。

這些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因著基督教在整個西歐的巨大影響力,這使西歐人民,無論是貴族還是奴隸,人身權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障,這也使西歐戰事得到了很好的遏制,社會秩序一度和諧,給西歐帶來了一段和平安寧,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由此觀之,

教會的影響力可謂是影響著中世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教會不斷變黑暗與衰落之緣由?

為何教會在黑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教會是在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中自然而興起的,黑夜一詞意味著一切在淨化過程中所要被消滅的元素,即

黑暗、赤裸、空虛、剝奪。在不斷演化的西歐社會後期,基督教開始有了一系列、一整套的教規來約束和規範教徒的言行舉止,即“三位一體論”,“信原罪”“信救贖”“因信稱義”“信來世”等始終束縛著教徒的思想。

以此種方法來不斷鞏固教會的地位,始終屹立不倒,這就將神權人員推上了可觸及神的高大地位,不斷以各種贖罪的說法來麻痺信徒的思想,以達到斂財的目的。在剛逃脫了國家黑暗統治下的人們又開始了毫無自主意識可言,生活毫無生氣的教會黑暗統治時期,這時候,皇權極端衰落,教會可謂掌握了一個國家的命脈。

在文化方面,教會也是壟斷了其命脈,切斷了文化的傳播源泉,這一度使西歐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基督教教士完全成為了西歐古典文化的唯一繼承人 ,這使西歐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受到了巨大沖擊和破壞,不僅科學技術、經濟、政治停滯不前,更使文化思想毫無生氣可言,創新猶如死寂般消聲滅跡。

只是一味的喊口號,似乎只要在家衷心向神禱告,神聽到了就會帶領人們脫離苦海,前往天堂,這近乎於暗示人們好吃懶做,只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會來臨,這近乎於在家等死,二者毫無區別。教會的黑化,也預示著教會最終的結局必然是以衰落告終。

教會是怎樣一步一步失去人心的?

早已經將信徒作為自己提款機的教士到了中世紀後期更是愈加肆無忌憚,出售具有贖罪功能的聖徒遺物活動達到了驚人的規模,其數量之多以及品種之雜到了荒謬至極的程度。此時,教皇和神職人員已然不再是人們所崇拜敬仰的神職人員,而是令人痛恨的口是心非的偽君子,只是奈何其有著皇權維護,人們只能一味的忍受其公然地搜刮與剝削。

從“權力巔峰”到“跌落神權”,教會為何在黑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到了十六世紀時期,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終於成為了人們開始反抗教會黑暗統治的導火索。面對教會的各種殘暴統治,人們開始不再忍氣吞聲。

中世紀,“因行稱義”思想的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們從教會的畸形思想統治中解放出來,生產力在這時也開始不斷髮展,一批批人的不斷得到解放,促進了教會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普及與傳播,曾經處於最低階級的人們開始崛起,成為最先的一批思想覺悟者,開始反抗揭露那些偽善的教會神權人士。

結語:

從宏的方面來說,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時期仍是西方在其發展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推進西方歷史進程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這些方面不僅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在思想文化,社會生活中也是起著巨大作用。

關於基督教的文化鉅著《聖經》,就對中世紀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導著人們的思想發展軌跡,這是超乎想象的文化遺產,也是自

是中世紀以來為人們留下的寶貴財產。

教會的皇權也在凝聚思想,籠絡人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典範,文化的永駐長青,思想的先進發展,都離不開精神文化的正確指引。而基督教這個宗教也能起到這個作用,為現在的文化多樣性,文化創新和變化做出了其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