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慎独”?

史之策


君子慎独,意思是说要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内省而无愧,慎独则心安。

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欺。

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欢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做到。

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也可以达到的。

谨慎的独处、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方法,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

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

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

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

告戒自己,做人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

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多想他人好处,少想其坏处,

做事一定要留有后路。


鲁呦萍


君子慎独,是状语后置,还原过来是: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谨慎。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谈“慎独”二字。

一、什么时候叫做“独”?


我现在和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不错,但是我突然对其中一个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我们继续聊天,这种不满渐渐变成厌恶。

我突然明白自己的厌恶从哪里来了,原来他获得了升迁。

我继续谈笑风生。没有人知道我的厌恶和嫉妒,除了我自己。

我在人群中,不是一个人,属于“独”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属于。

独,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就是指的别人不知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不管是一个人独处,还是在人群中。

但是重点不在于地方,而在于我心里产生的嫉妒心,以及由嫉妒心引起的厌恶。最终要谨慎的,也是这种嫉妒心之类的情绪。

二、为什么要谨慎?


我既然已经产生了嫉妒心,嫉妒变成了对他的厌恶。我就会寻找理由证明他不值得,比如他有关系,他背后操作等。

我回到家会闷闷不乐,这会影响家庭关系,不是因为我失去了什么,而是别人得到了什么。

进而这种情绪会势必影响到明天工作以及和同事的关系。甚至我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处处找他的茬,想方设法污蔑、陷害他。

因为我这一个不经意的情绪,影响了围绕着我的生活和工作圈,这是多么大的伤害。

如果加上因为其他事情带来的私欲和恶意,就可能整个毁掉一个人。

想想万州大桥公交车坠河惨剧,因为一个人的恶意,夺去了十四条无辜的生命。从中我们就能深刻领会为什么中国的往哲先贤,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学派,都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慎独”功夫的真实原因了。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人的命脉所在,不得不谨慎啊。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作者陈桥


    慎独是一种美德。 

    《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闲居独处,谨守道德,襟怀坦白,不苟言行,无愧于心,乃慎独也。 

    余祖居鲁南山区,家境清贫。是日傍晚,祖父外出而归,于郊外独行,见路边一布袋,麻绳系口,鼓鼓囊囊,踢之,哗哗作响,细观乃半袋大洋,忙喊寻失主,却见四野空无人迹,坐等良久,无人来寻,便置于原处,叹息而归。祖母闻之质问为何不拾,祖父答曰:“拣拾别人的钱财毁自己名声。”祖母说:“没人知道。”祖父说:“老天知道。” 

这就是慎独!

    著名京剧麒派老生周信芳先生在《徐策跑城》中有几句脍炙人口唱段:“湛湛晴天不可欺,是非善恶神尽知,善恶到头终须报,且看来早与来迟……” 

    慎独令人高风亮节,屏弃虚伪,少犯错误,少受挫折。 

    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 

    慎独是一种自省,一种情操,一种忠实。 

    慎独难,难于上青天,然君子必当慎独!


魏墉WEIYONG



君子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法则之一。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应该表里如一,不但人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于礼,即便独处,也应该循规蹈矩。

之所以西方把儒家学说称之为儒教,就在于儒家学说除了不讲轮回,不信鬼神,其他的整套传世体系与宗教无异。它有历史、典故、法则、道统等宗教的一切仪式和形式。

它的修身目标虽然不是修造来生,但是追求身后三不朽,其中君子就是修身目标之一。

慎独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柳下惠了。柳下惠的故事有几个版本,今天只举一例:有一年夏天,鲁国人柳下惠访友,半夜归来途中,遇到瓢泼大雨,到荒村古庙避雨,猛一推开门,见一女子裸身在内拧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淋着雨在庙外槐树下坐了一夜。这就是“坐槐不乱”的来由。



君子慎独,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柳下惠在荒郊古庙,遇裸身女子,虽无旁人,即便失礼,也是秘密,但是他依然非礼勿视,坐怀不乱,循规蹈矩,这便是真君子之所为。

柳下惠的典故,一直是儒家“君子慎独”的楷模和佳话。


谢金澎


关于君子慎独,我觉得这首诗诠释的非常好



月明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

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反映出了君子慎独的本质,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给大家讲几个关于慎独的故事吧,方便大家理解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吏(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引诱他,当他实在顶不住时,就写下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在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之时,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我们是钠梨子


慎独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絜矩之道不可以离开,一旦离开就不是道了。君子应该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胡思乱想。在别人都听不道的地方,也不胡说八道。不要以为没有人发现,隐藏的再深密,只要心思一动,就会暴露。所以君子独处时,要慎重慎言慎行慎思。

比如现在有的人,平时表现不错,偶尔出个差,住酒店看见门口塞进去的卡片,心思一动,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打电话联系享受一下吧,结果被抓,丢人。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在微信群散播谣言,添油加醋去夸大事实,造成不好影响,来显摆自己,他以为群里胡说谁能找到他的,其实一个跑不了。不要以为自己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放下平时伪装,可以做一些违法违背道德的事。这说明你忘记了絜矩之道,国家法规,忘记了君子应慎其独。人做事,天在看,这天就包括我们看不见道,在时刻的约束着我们。


孟墉


慎独是君子修养的真功夫。王阳明曾讲:“于慎独处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

慎独便要内外无别。

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谦谦君子,仪态巍然。回到办公室一个人的时候,身子乱晃,又抠鼻子又摸脚,完全俗人一个。

也有的人在家里,特别爱干净。地板上掉根头发,马上清理。而到了火车站飞机场,或者走在马路上,随口吐痰,乱扔垃圾,肆无忌惮,没有一点公德。

慎独就是要同一个标准,不管是在众人面前,还是一个人独处;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坦坦荡荡一个样。



慎独更是表里如一。

有些人相貌堂堂,看起来干净利索。但做起事来,马马虎虎,拖拖拉拉。

有些人办公室整洁如新,家里臭袜子满天飞。有些则相反,家里井井有条,办公室乱七八糟。

还有一些被抓的领导,台上要求别人廉洁,引经据典,头头是道。暗地里,权钱权色交易。成了人人憎恨的两面人。

慎独就是要心里所想的和行为所做的完全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身作则,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修身之本。

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监督,就忘记了其本分,是善是恶,一览无余。那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君子。从政祸害一方。持家,家庭不幸。教子,徒增笑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就是诚其意,正其心。心中廓然大公,行为光明磊落。无私欲于心,惟行正于世。言不妄语,行不失当。知行不偏不倚。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一句话:独处是修心的最好时机,慎独关键要不为外界所动,不因私欲而乱,心正意诚,方可为君子之知、成君子之行。


Fandy


《易》曰: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卑者,谦恭也。自牧者,严格律己也。故君子——那些守穷敢瘦的——总会在无人知晓的条件下,“不逾矩”,而非才厚者流見利忘义,多吃多拿,多占多贪。所谓人前人后、有人无人一个样,就是对这种人的写照。

慎独,难!



涂之人995


(原创)有的人活得风生水起,因为一种精神与信念加速自己的燃烧与沸腾。慎独就是最好的体现方式。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人在独自工作或创业的时候,在无人监督与管控的情况下,必须严以律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德与原则的事。


慎独是一种品行,一种坦荡,一种自律,一种规范。是 抛开私心杂念努力学习和工作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思想境界。是对完美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抗震救灾中平凡的军人用不平凡的举动诠释了慎独精神丰厚的底蕴和内涵,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无比高大而忠诚的精神丰碑。他们慎始敬终,默默无闻却又舍生取义。他们用行动完美的诠释了慎独的含义。人们敬畏军人的忠诚与博爱,更赞美子弟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无尚情怀与豪迈。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们站在灵魂与智慧的顶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雄奇与人心的伟岸。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教诲我们得之坦然,失之泰然。慎独是悬挂在我们心头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自己,做事要尽心尽力踏踏实实,不要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要懂得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药行得天下


我国的“慎独”思想古已有之,但由于学派各有侧重,因此对“慎独”的理解众说纷纭。无论是从词源含义还是哲学层面入手,“君子慎独”既意味着个人独处的物理状态,也代表了内心专注于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如果我们要溯其根源,慎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礼器》当中,“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故君子慎其独”。慎是指珍贵,而独则是指人的内心。因为儒家重“礼”,因此礼的精神也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修养与内在礼仪,它强调人要不断精进自己的内心,要将内在之德作为行动的根本。


后来,《中庸》和《大学》都对“慎独”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解释,如前者将它和“道”紧密相连,认为它有一种戒慎戒恐、保持中立的含义;而后者则紧扣“欲成其意”,把它引申为珍重、谨守的两种含义。当然,之后汉唐经学家,或是宋明理学家、心学家,亦或是清儒的汉学家都做过不同层面的解释。


当我们了解了“慎独”含义转变的发展脉络后,我们也能更深刻地意识到,“君子慎独”指的不仅仅是礼的制定、施行都要以心为贵,都要将内心良好的德性、外在体面的仪态达到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它还强调我们应当“尊心”,顺应、保持本心的良善,并以其为宗旨实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