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如果有一個頭戴著鮮花的大男生走在馬路上,相信大家看到後都會驚訝,也可能會指指點點,笑話別人。因為在大家的想法中,戴花是女生會做的事情,與男生的形象並不相符。然而,北宋時期的大男人們卻樂此不疲。

只要是看過《水滸傳》的人都會知道,梁山好漢們可都會頭戴鮮花,比如常年出海打漁的阮小五,儘管每天裹著個破頭巾,也不忘插上一朵石榴花;又或者原本是看押犯人的楊雄,他是個牢頭,卻會在自己的鬢髮旁插著朵芙蓉花,可謂是妖豔無比。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雖然這是小說杜撰的內容,但我們可以看出宋代有著男子戴花、簪花這種特有的休閒文化現象但每個階層對簪花所表現的社會心理是不一樣的,相信大家對此也十分好奇,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番這其中的差異。

宋朝男子從“排斥簪花”逐漸向“崇尚簪花”轉變的過程

在聊不同階層宋代男子對簪花的看法之前,我們要先聊聊簪花是如何進入到宋代男子的生活當中。其實,宋代男子一開始對簪花這一行為是極為排斥的,簪花只是朝廷統治者會有的行為,並沒有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從唐代開始,皇帝們就喜愛簪花,但他們一般戴的花都是一寸大的牡丹,這種真花在那是價格極為昂貴,是奢華的表現。而到了北宋前期,繼承了唐代統治者簪花的傳統,形成了皇帝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直到後來,因為統治者需要與大臣們的拉近關係,方便控制社會局勢,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恩寵,開始賜花給大臣,簪花這種特權就此開始下移,但大臣們對簪花這一行為有著排斥心理。比如司馬光,他在高舉進士之後,曾得到了宋仁宗的賜花。因為他不喜歡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所以不願意簪戴,但因為這是君主賞賜,臣民只能謝恩而不能拒絕,才勉強接受。可見,在北宋初期,大臣們對於統治者的賜花並沒有將其看做是一種無上榮耀,相反很多人在接受皇帝賜花之後,都是讓侍從捧著,並不簪戴,表現了他們對簪花的排斥心理

而御史見到官員們捧花而不戴花的行為,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上書皇帝,要求官員們必須親自簪戴所賞賜的花朵回家。所以,在慶曆七年就有了“凡遇大宴並御筵,其所賜花,並須戴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持戴,違者糾舉。”的規定。至此,朝臣簪花向宮廷禮制邁進,後來索性制定了簪花戴花的禮儀制度,開始按照官員等級來賜花。由此之後,大臣們開始習慣了簪花這種行為,對簪花不再排斥,不僅如此,朝臣簪花的現象也開始傳入民間,被民間百姓效仿。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朝廷每次年節慶典,官員們都會簪花戴花,並跟隨皇帝出行而招搖過市,場面極為壯觀。

《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燒香太一殿,謝禮畢,賜花,自執政以下,依官品賜花……乾天門道中,直南一望,便是鋪錦乾坤。吳山坊口,北望全如花世界。”

正由於朝廷賜花、簪花所造成的轟動效應,使得民間百姓們紛紛效仿,加上本就有重陽節簪花的習俗,

使得致力於科舉的男子們開始崇尚簪花,民間簪花現象日益膨脹,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風俗。只要一遇喜慶的節日,男女老幼都會簪花,比如端午節頭戴茉莉花,重陽節簪戴菊。又比如盛產牡丹的洛陽,一到春天,城中無論富貴平民都一同簪花戴花。到了南宋,這種盛況持續並逐漸擴大,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簪花喝酒的男子。

朝臣簪花所展現出的儒家等級有序的理念

從南北朝開始,統治者就開始簪花了,由於魏晉風度的盛行,男子簪花的現象在此時的上流社會中並不稀奇。而到了唐朝,皇帝所簪之花一般都是真花,特別好簪牡丹,而牡丹作為“花王”,價格極為昂貴。到了宋代,雖然牡丹已經走入下層社會,但價格還是很昂貴,尤其是一些稀有的名貴品種,比如姚黃之類的。因為這種花數量極少,加上姚黃本身的形色特點,使得它成為了皇帝的獨簪之花。

因此,皇權的至高無上開始誦過簪花這一微小事件中凸顯出來,這是自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來,皇帝至高無上權威的又一突出表現。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後來,皇帝為了表示對朝臣們的恩寵,開始賜花給朝野大臣們。比如新科的進士往往在宴會上會被皇帝所賜花,往往簪著花歸家。隨著朝臣簪花的廣泛發展,所簪的花與官品大小之間沒有相對應的定製,使得封建王朝的登記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衝擊。為了維持儒家所倡導的等級禮儀,朝廷下令針對花的顏色、大小、質地等方面進行不同等級的賜花與簪戴,比如鸞枝花就是卿監之上才能簪戴。

而當民間簪花現象十分盛行時,宋寧宗下詔皇帝不再簪花。因為原本象徵皇權至高無上的簪花在下移民間的過程中,給皇權帶來了不“至高無上”性。宋代民眾生活水平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再大再貴的花種已經不再符合皇帝的尊貴地位了,所以便出現了“唯獨至尊不簪花”的現象,以這樣反常的形式來凸顯皇帝地位的獨特性。因此,從皇帝不簪花、朝臣依官位簪戴現象,我們就可以看出儒家所倡導的等級有序、尊卑有別的思想理念。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文人士大夫以花象徵品德、以花思國的社會心理

在古代,花朵一直被人們賦予某種特定的含義,每種花都有其寓意,當今來說也就是花語,古人們往往以花自喻,比如梅花象徵著傲雪凌霜的君子,牡丹比喻榮華富貴,而荷花則是出淤泥而不染等。

而在宋代,士人們更加強調花語的重要性,往往藉助花來表達自己豁達樂觀、傲岸獨立的精神,每次聚會飲酒,文人士大夫們都會簪花一朵,以圖求不媚俗流。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宋詩宋詞中看出,比如趙葵的“偷閒把酒簪花去,不似兒童笑語喧。”又或是陸游也在他的《即席》中講到,“醉中起舞遞相屬,坐上簪花常作先。”

宋代的文人們在他們所創作的詩詞中,都或多或少地會提到簪花,他們有的人會藉此來表達自己官場不得意時,自己身上的那種不入俗流、傲岸獨立的品質;又或者表達自己安居立業、豁然樂觀的精神。文人士大夫們用簪花來喻人喻物喻事,是因為朝廷對簪花的重視和人們對簪花的崇尚,讓簪花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品德符號。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不僅如此,通過簪花這一行為可以表達宋人對國家對家鄉的一種強烈認同感,由於這種認同感使得簪花成為了文人士大夫們思國思鄉的象徵物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們由於仕途、戰爭等原因,往往會派遣到各地為官,而這些身在異國他鄉的人,每逢節日,會從簪花慶祝的樂事中聯想到昔日的美好時光、太平景象,以此來追憶往事。

比如被羈於金朝的洪皓,他就在《驀山溪·和趙粹文元宵》一詞中,以“簪花”引入,“追思往事,一夕九迴腸,皇恩溥。歸期阻。引領江南路。”由此可見,簪花成為了他珍惜懷念故國的美好回憶。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由於金朝的南下入侵,家國破滅,朝廷被迫偏安江南,而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簪花就更能表達出士人們以花思國的思鄉情愫了。

百姓簪花的辟邪求福與尋求榮譽感的社會心理

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就認為某些植物有著禳災避禍、祛除不潔、帶來吉祥的功能。而那些顏色鮮豔高潔,芬芳馥郁的花朵,更被古人們視為“瑞花”,能給人們帶來祥瑞或者辟邪。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會在重陽節時分,在頭髮上插茱萸來辟邪。而宋代建國之後,因為社會的逐漸穩定和經濟文化的繁榮,加上朝廷對重陽節的重視,促使宋代男子簪花蔚然成風。而這是時候所簪的花不再是茱萸了,而是菊花。因為菊花經歷風霜,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而菊花又在秋季開放,人們把九月稱為“菊月”,“九”又與“久”同音,因此菊花被人們用來象徵長壽長久,是帶來祥瑞的“瑞花”。所以重陽時分,人們不僅簪菊花,還會飲菊花酒。

另外,簪花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祝願。在壽宴上或者科舉考試中,人們往往將簪花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比如《宋史》曾記載簪花出現在拜壽當中,“請慶壽行禮日,聖駕往還並用樂及簪花”。簪花在宋代朝廷中已經禮儀化了,所以在拜壽的過程中,簪花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能夠顯示拜壽這項禮儀的嚴肅性,另一方面又能對壽星表達美好的祝願。

這種祝願也表現在科舉仕途上。

辛棄疾在《範先之席上賦牡丹》道“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東頭”,表達了人們簪花所寄予的願景。而祝願能入仕升官的所簪之花,實屬牡丹和芍藥了,有幸簪戴的人往往以後會做大官。

“維揚芍藥甲天下,其間一花若紫袍,而中有黃線者,名金腰帶。金腰帶不偶得之,維揚傳:一開則為世瑞。且簪是花者,位必至宰相蓋數數驗”——蔡絛《鐵圍山叢話》

由此可見,簪花被賦予了世人想入仕途做高官的願景,通過這種願景可以看出人們對入朝為官極為嚮往的社會心理。有許多宋代著作曾記載,王安石、韓琦、蔡京等人正因為簪戴了揚州芍藥,不久之後就相繼做了宰相,這對世人而言就有著莫大的誘惑力,男子們對簪花就更崇尚了。

花與休閒:宋代男子的優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又因為皇室將簪花禮儀化等級化,這對被賜花者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而這種榮耀感成為了宋代文人乃至普通民眾不懈追求的理由。而這種如同金錢利益般的刺激,讓百姓們開始湧過各種途徑,比如科舉考試來尋求這種榮耀感。而對於那些無法通過科舉途徑獲得榮耀感之人,他們便開始效仿這種簪花行為,在心理上求得同等的尊重及榮耀。從此,皇權權威逐漸下移到民眾中,男子簪花就開始大眾化了。

宋代男子簪花現象的盛行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歷了一個從“不簪花”到“崇尚簪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朝廷對簪花的重視對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不同階層對簪花所表現出的不同社會心理,促使了簪花的盛行,最終導致了整個宋代社會審美觀念的轉變,開始以俗為美;加上對鮮花需求量的增加促進了花卉業的發展,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作用在此表露無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