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學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導讀:地理學在霍亂、SARS等疫災防治中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1854年,倫敦霍亂髮生時,通過繪製出倫敦蘇豪區的死亡地圖,才第一次認識到霍亂來自水汙染,而非空氣傳播。這一發現不僅成功阻止了疫情的傳播,而且對後來的倫敦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城市規劃和管理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2003年非典時期,中科院地理所、國家疾控中心等單位聯合研製了“國家SARS疫情控制與預警地理信息系統”,在SARS疫情的信息採集、管理、分析及防治與監控措施的發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淺談地理學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家每日發佈疫情實時地圖數據、有關部門利用大數據技術協助追蹤疫情密切接觸者、公眾藉助手機定位功能查詢周邊疫情信息,等等,這些無不體現了地理元素(特別是GIS技術)的應用。同時,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地理學者也迅速行動,發揮地理學的專業優勢為疫情防控服務。比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團隊應用多源地理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本次疫情的時空分佈進行分析,並研判其傳播趨勢;中山大學周素紅教授團隊研發的“疫情蹤”APP,利用空間軌跡定位技術(尤其是時空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基於個人手機GPS定位的行人軌跡追蹤系統,及時發現與病患接觸的潛在傳播者。這些都體現了地理學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淺談地理學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一、什麼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地理要素或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佈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地理學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徵,並以一定時空尺度下地理現象的空間格局、發生發展過程和形成變化機制為研究對象。地理學的研究具有如下特色:(1)在空間尺度上,通常以某一區域為研究邊界;(2)從時間尺度來說,不管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過程,大多以數年至數十年為研究尺度(氣候變化和歷史地理等領域研究的時間尺度更長);(3)就研究對象而言,側重於研究地理要素的區域格局和時空過程以及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淺談地理學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二、疫病傳播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嗎?


人地關係是地理學的研究核心。實質上,地球表面任何一種自然和人文要素都可以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地理學較多研究與人類社會直接相關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以便為人類更安全、適度、合理、高效地開發利用環境服務。因此,傳統的地理學並不涉及病毒、病源等微觀尺度的研究(按普遍的理解,這應該屬於生物學和醫學的範疇)。


但傳染病作為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快速傳播的疾病,明顯具有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普遍屬性。首先,疫情傳播有一定空間規律(區內傳播、區際傳播、距離衰減等特徵);其次,疫情傳播也具有一定的時間過程,且與空間分佈規律相耦合;另外,疫情的發生是人與自然的矛盾的體現,它反映了人與自然失衡狀態下“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突然“病變”,它不僅考驗著人類生命健康的“抗毒性”,也考驗著人類社會生產結構和運行體系的“韌性”、社會治理和政府應急管理的效率等。


因此,完全可以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納入到疫病傳播及防控研究中,充分利用地理學科交叉綜合的優勢,以及在時空格局、區域差異、空間治理、城鄉規劃等領域的特長,從時空過程、信息綜合管理、預測預警及災後社會秩序的恢復等方面為疫情防控提供決策服務。



三、地理學在疫災防治中的應用案例


地理學在疫災防治中曾經發揮過極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裡僅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如下:


1、倫敦霍亂疫情與“死亡地圖”


1854年,倫敦霍亂髮生時,正是John Snow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現場繪製出倫敦蘇豪區的死亡地圖,才第一次使人們認識到霍亂來自水汙染,而非空氣傳播。這一發現不僅成功阻止了疫情的傳播,而且對後來的倫敦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城市規劃和管理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儘管John Snow是醫生,而非地理學家,但地圖的作用不言而喻。


淺談地理學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John Snow繪製的死亡地圖(圖片來自網絡)


2、國家SARS疫情控制與預警地理信息系統


在2003年非典時期,中科院地理所、國家疾控中心等單位聯合研製了“國家SARS疫情控制與預警地理信息系統”,將空間定位、空間信息管理、空間信息分析技術和通信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一體化的SARS疫情實時傳輸、處理、分析信息系統,在SARS疫情的信息採集、管理、分析及其防治與監控措施的發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歷史醫學地理學研究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土壤、大氣等汙染事件頻發,與環境汙染有關的疾病不斷增多。這一現象已引起學界重視,並形成了地理學、醫學和歷史學相互交叉的關注健康與環境關係歷史演化的新興分支學科“歷史醫學地理學”: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疾病、健康、生命的空間分異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華中師範大學龔勝生教授)。這不僅有助於認識歷史時期疫病的空間分佈,而且對於當代疫情防控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4、基於GIS的公共衛生綜合管理


近年來(特別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GIS技術較廣泛地應用於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通過GIS技術建立疾病防治預警系統、監控系統、疫情信息報告系統和社區防控系統,採用決策輔助系統對突發信息進行有效的採集、處理,並提供應急預案,及時掌握重點傳染病的流行規律,有助於提高醫療系統應急處理及反應能力。



四、地理學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地理學既可以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自然條件與疫病傳播的關係,也可以從人文視角為疫情防控下的應急管理、社會治理、公眾認知等提供決策服務,更重要的是,GIS技術為我們實時監測疫情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總體而言,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地理學可望在以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1、揭示疫情時空格局與空間傳播規律。地理學的本質特徵是區域性。因此,通過收集逐日疫情數據,藉助GIS技術從不同尺度上展示疫情空間傳播的過程和規律,對於政府部門和公眾正確研判疫情發展態勢具有直觀、實時的優勢。


2、預判疫情擴散風險分析並進行預警預報。通過對空間數據的分析,分析武漢周邊及湖北毗鄰省份的人口感染上升趨勢,並進一步分析空間擴散的風險和主要路徑,這有助於多區域聯防聯控的實現和協同決策。


3、基於人口流動空間軌跡數據的傳染風險評價。通過對傳染源的空間移動來提醒疾病蔓延風險將是地理學能夠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當前,基於人口流動大數據(結合手機信令數據)研判疫情擴散風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該方法需要與醫療部門的確診和疑似病例數據相結合。


4、基於GIS的疫情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比如,構建不同部門和不同區域的聯防聯控信息系統,疫情實時空間信息上報及共享系統、應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醫療物資定點救助(物資捐助)信息系統等,為地方政府實現更高效的應急公共管理提供決策服務。其中,GIS是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


5、不同區域疫情差別化防控與協同治理對策。疫情防控應基於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交通條件、產業結構、生產能力和物資供應等條件綜合評判的基礎上,結合疫情發展態勢,考慮差別化的隔離對策、物資供應和援助力度,避免“一刀切”,應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同時,兼顧區域的日常生活、生產需要和自給能力。這恰恰體現了地理學中的區域差異性。


6、疫情危機下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途徑。從地理學的視角而言,更多談的是“空間治理”,即更好地安排空間結構、更大發揮各類空間的效能。比如,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中,加強城市應急管理與防災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完善空間結構和城市功能區的重組提升城市公共衛生水平,增強城市韌性;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提升城鄉空間治理中的居民參與度等;如何進一步開展精細化和差別化的空間治理,等等。這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7、分析疫情對社會生產結構的影響並提出恢復重建對策。本次疫情造成了不少行業的“停擺”,特別是服務業和人員集聚的行業。因此,本次疫情過後,要考慮在不同地區如何協調各種經濟要素的空間關係、開展產業結構調整,以更有效地恢復重建生產秩序。


8、揭示公眾對疫情擴散的空間感知及行為規律。普通民眾對疫情的感知會影響其行為,比如恐慌會引起城市“搶購”、農村“封路”等現象。因此,研究不同群體民眾對疫情擴散的感知,並提出針對性的緩解對策,有助於正確引導人們的行為,維持疫情時期社會的穩定。



五、結語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反映出諸多社會問題,比如信息公開與共享、應急管理體系、物資供應、部門協調與區域協同治理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大數據、AI的應用和5G時代的到來,地理學應該在疫情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應該積極參與其中,地理學者應積極服務於國家戰略和社會實際需求,為阻斷疫情傳播和疫情危機下的社會治理貢獻地理學智慧。這樣才能使地理學科永葆青春和活力。



應對疫情 居家辦公

固廢管家APP 助力項目正常運行


面對疫情的嚴重形勢,人人都要全力以赴勇敢迎戰,保護好自己就是最有效辦法,那麼如何足不出戶,又能保證項目正常運營,最大程度降低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尤其重要。


近日,中國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聯盟《聯盟應對疫情的信息化應用解決方案徵集活動》優秀成果及產品發佈第二期入選名錄公佈,北京中科博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博聯”)研發的工業互聯網APP固廢管家入選“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推薦工業互聯網APP”產品名錄。


固廢管家APP,從運行項目裝備的設計、生產、現場運營等生命週期進行監控、分析和故障診斷。利用雲平臺大數據處理,實時數據反饋,便於掌控日常運行參數。

河北、安徽、重慶等地,運用一體化智能好氧發酵裝備處理固廢的項目在固廢管家APP的助力下正常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