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作的詩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算抄襲嗎?

人生一半半


不排除你和古人心靈契合,悟得了同樣佳句。但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古人有點石成金之說,被高手點化過的詩句很多。但此種情況至少比原句要多一個或幾個字。古代詩歌有所謂“一字詩”的典故不少。把別人的原創詩句拿來,經過增減潤色後還後來居上,真變成了自己的且得到了千古公認的,不勝枚舉。

比如原創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原本平淡無奇默默無聞,可在被高手加了兩個疊字後,妙手點化成“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立馬意境全出,成為該詩人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仍為讀者稱道。

如你所說,沒讀原詩但寫出來竟完全一樣,也有可能。這讓我想起古代八千多年的骨笛,在未被髮掘之前,就被我國竹笛名家俞遜發研究出了同樣形制的口笛。餘老師若是在骨笛被髮掘之後,才研製出口笛並說是自己原創獨創,即使他真的沒有看見過古代骨笛,也甩脫不了模仿的嫌疑。

我個人以為,若是你和古人的詩句不幸暗合,兩人的水平又都不咋的,這個沒人會追究也不足掛齒。若該詩句是好句甚至名句的話,除非你創作出來的整首詩,優秀到勝過暗合詩句的作者原創。如此才會沒人質疑和計較你的句子是否屬於抄襲。因為主觀上你認為沒讀過,在客觀上卻不一定。

把別人的創作當做了自己原創還渾然不覺的例子很多。而在網絡或院校抄襲成風,剽竊不恥的今天。人們不會認同你的辯白。打文字官司也是如此,你只能證明自己的詩句發表在先,才會還原清白,一洗抄襲的嫌疑。

·


默金cc


問題: 如果我作的詩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算抄襲嗎?


前言

這是有可能的,古詩詞中,常見的句子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所以說,完全與古人有巧合是可能的,越短的句子越有這種可能。

即是我們今天看古人的作品,完全相同的句子也能見到,是巧合還是引用就很難說了。

一、明確的引用

1、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大家都知道,晏幾道有一首詞《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

其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出自於五代詩人翁宏的《宮詞》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

2、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有一個名句被無數人引用,這句詩出自《金銅仙人辭漢歌》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成為了李賀千古流傳的警句。被後人看上,不停的出現在各種作品中。

減字木蘭花(宋·歐陽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
《小梅花二首 其二 行路難》(宋·賀鑄)
縛虎手,懸河口。車如雞棲馬如狗。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鬥十千。 .....《解放南京》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尋常語的使用

1、大江東去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很多詞語其實就是尋常語句,蘇軾的大江東去盡人皆知,但是這類尋常語,即使平常人也有說出來。

同樣,後人使用四個字的也非常多,例如張孝祥的《念奴嬌·星沙初下》

星沙初下,望重湖遠水,長雲漠漠。一葉扁舟誰念我,今日天涯飄泊。平楚南來,【大江東去】,處處風波惡。吳中何地,滿懷俱是離索。 常記送我行時,綠波亭上,泣透青羅薄。檣燕低飛人去後,依舊湘城簾幕。不盡山川,無窮煙浪,幸負秦樓約。漁歌聲斷,為君雙淚傾落。

詹玉的《桂枝香·沈雲別浦》

沈雲別浦。又何苦扁舟,青衫塵上。客裡相逢,灑灑舌端飛雨。只今便把如伊呂。是當年、漁翁樵父。少知音者,蒼煙吾社,白鷗吾侶。 是如此英雄辛苦。知從前、幾個適齊去魯。一劍西風,大海魚龍掀舞。自來多被清談誤。把劉琨、埋沒千古。扣舷一笑,夕陽西下,【大江東去】。

2、記當時

辛棄疾《賀新郎·老大猶堪說》:

老大猶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喚嗚瑟。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像似而今、記當時、又何妨等三字句,在詞中稱為三字逗。這是尋常可見的短語,也談不上誰抄誰。

三、偶合 吹折數枝花

句子的字數越多,就越難以完全相同。三字句、四字句相同的比較常見,但是五字句以上就很少見了。

其實在歷史上,即使有詩人的偶合,我們很難分辨。

例如某一位詩人的某一句話,完全與前人相同,讀者也不會認為是偶合,而是認為他有意用典(引用)。

《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中,曾經記載了王安石的一段話:

“荊公嘗言:‘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言語,已被樂天道盡 .....

王安石說,世間的言語都被杜甫、白居易這些前輩寫完了。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卷第二十五還寫了一個偶合的故事:

“元之本學白樂天詩,在商州嘗賦《春日雜興》雲:‘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其子嘉祐雲:‘老杜嘗有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之句,語頗相近。’因請易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宋朝詩人王禹偁寫了一首詩詠桃花,其中有句雲: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寫完以後他的兒子說,老爸你的詩怎麼何杜甫的那麼像呢?您是不是改一改呀?杜甫有句雲: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這兩句詩極為相似,特別是後面五個字完全一樣。但是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王禹偁並非有意化用和引用杜甫的詩句。

因此他不但不遺憾,還非常開心,我的詩這麼好了嗎?竟然和杜甫的詩這麼像?於是決定不改了。

王元之忻然曰:‘吾詩精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為詩曰:‘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復易。”《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結束語

我們知道,陸游的詩傳下來近萬首,但是李白作品,大約只有十分之一流傳下來。而王之渙只有幾首詩流傳下來。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詩,可能只是古人作品的九牛一毛。

我們今天做的詩句,很可能古人都寫過,只不過都湮沒了而已。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平日裡讀詩多了,未必能記住古人的作品,所以作詩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受到古人的影響,所以不自覺的引用或者化用了古人的警句。

黃庭堅曾經說過: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杜甫、韓愈這類人,飽讀詩書,雖然不想“無一字無來處”,但出筆即是,這不是缺點,而是讀書破萬卷之後的文化修養。

偶合也好、用典也好,不必在乎他人的評價。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作的詩中有一句跟古人的一模一樣,我認為,即使你讀了原詩也不算抄襲。把古人的詩句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這種形式在古代叫集句,在現代叫借鑑。

人類為什麼會進步,社會為什麼會發展,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歷史的研究與借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入現代的思想,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提煉出對人類發展有用的精華。



寫作也一樣,古代的名人大咖很多都善於借鑑別人的詩句到自己的詩作中。比如唐代傑出文學家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中“最是一年春好處”這句就曾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用到了《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之中,而且用的毫無違和感 ,全詞如下: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

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

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的魁寶,使我們在詩情畫意中走入他們的世界,瞭解他們的情感,享受詩詞歌賦的美感!你能無意作出跟古詩一樣的詩句,為你點贊👍


詩詞愛好


如果我作的詩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算抄襲嗎?


個人認為,如果確實達到題主提問的條件(沒讀過原詩),恰巧有一句和古人的一模一樣的這種情況,並不算抄襲。

抄襲是缺乏自己個人思考,挪用他人構思、主題、情節、字詞的行文。抄襲並非只是對原文不動字詞地抄,這屬於低級抄襲。高級抄襲就是現在流行的“洗稿”行為,是對原文進行句子、段落、字詞上的修改,實際上在主旨、內容、轉折上都是套用原文的行文。


抄襲有高低,但是都是出於一種心態——懶。懶得思考,懶得創造,又希望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看法、詩歌來獲利——這個“利”,可能是金錢,也可能就是一個贊。追根問底,是抄襲者的僥倖心理和懶惰成性。其實如今不需要經過允許就可以轉發,為什麼還要抄襲呢?首先是流量獲益,這是如今氾濫的網文抄襲的根本原因。然後是虛榮心,故意忽略原作者,將原作的創意、構思據為己有,為自己的人設加分。

又懶,又想獲利,就是抄襲者最根本的心態。

那麼我們寫出了一句和其他人(不限古人)相同的詩句,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積累了自己的學識的結果,當然是自己的創作。只不過“英雄所見略同”,只恨生得太晚,讓別人搶佔了先機。俗話說:“一招先,吃遍天”,即使是原創,但是因為比別人出來得晚,就算是再好的句子,也沒什麼意義。因為第一,可能會被人認為是抄襲,因為一句詩背上汙名絕對是得不償失。第二,詩作的水平是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體現,並不會因為出現了一個好句子就會被認為是好詩人。

《三國演義》中有個故事,雖然是編的,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事情的態度:

修曰:“丞相尚容 一禰衡,何不納張松?”操曰:“禰衡文章,播於當今,吾故不忍殺之。松有何能?”修曰:“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適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書》示之,彼觀一遍,即能 闇誦,如此博聞強記,世所罕有。松言此書乃戰國時無名氏所作,蜀中小兒,皆能熟記。” 操曰:“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令扯碎其書燒之。”

楊修問曹操為何慢待張松,曹操說他無才。楊修說這個人了不得,不但會說,記心還特好。他說將曹操剛寫的《孟德新書》只給張松看了一遍,張松就背了出來,還調侃說蜀中小兒都會背。曹操還是堅持認為張松無能,就真地相信了自己的作品和前人暗合,毅然把書一把火燒了。

這還不是詩,是整整一部書。遠非吟出一兩句好詩的心血所能鑄就,也就一把火燒了。可見古人對抄襲、暗合的態度是明確的,當然這可能也和曹操個人愛惜羽毛的性格有關,但是整體來說,大多數文化人都是這種態度。

詩句暗合,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古詩大全》記錄在冊的大概就有九萬多首,多麼?一點也不多,要知道陸游一個人就寫了一萬首。而宋朝的詩多是因為刊印技術的發達,最令人心潮彭拜,上個廁所可能也有三首詩的唐朝,留下來的都只是精品手抄。這其中散佚多少呢?這兩千年來,幾乎人類所有情境、所有際遇,都有前人想過、寫過,只是大多沒有保存下來。

即使只看保存下來的這些,我們又讀過多少呢?

真正出現和古人暗合的情況非常少。在民國之前可能有一些,到了今天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因為我們的基礎語言系統已經從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古詩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的有節奏感的韻文提煉,而我們今天的語言記錄系統和平時說話都是使用白話文,這就在語言結構這個基礎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今天即使通曉古詩規則,明白文言文結構,寫出來的舊體詩也屬於“依葫蘆畫瓢”,畫出來的終歸不是那個葫蘆。

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不同了,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了。語言結構、社會行為影響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反過來又影響表達方式。除了能下大工夫,將自己沉浸到某段古文化中浸淫的專家學者,普通人很難寫出真正帶有舊時代特色的古風來——這也是我們稱現在的作品都是“偽古風”的緣故——古詞堆砌得再多,你的思維方式卻是現代而精緻的。

所以今人作品能和古人暗合是極少的,除了一些日常用語,成語寫詩,比如“大江東去”,現在也可以這麼用,但是這並不會對你的詩產生意境、結構、主旨這些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可以忽略的。

那如果就是出現了整句相同,那怎麼辦呢?

古人的處理方式值得借鑑。這種現象在古代是有的,而且即便不是暗合也沒有關係,偶爾借用、化用是允許的。比如晏幾道借用五代詩人翁宏的“微雨燕雙飛,落花人獨立”,完全照抄,從律詩搬到了詞裡,和整體詞的情境非常合適,甚至超出了翁宏原詩的高度。所以晏幾道用這兩句紅了,而翁宏則相對寂寂無名。李清照則特別喜歡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以之為起句寫了幾首《臨江仙》,不過都特地說明了來處,也把作品寫出了自己的味道來。

因為古人,處於文化慢流行時代,巴不得人家傳唱,所以對著這些行為都是一種諒解心態,沒有版權一說。否則的話,就不會有詞牌的產生了。你想想要是像今天一樣,音樂也有版權,那誰還敢填詞,不斷翻唱,直到形成詞牌這個文體?

古人大概是這種心態,只要你用得好,你不妨用。但是用得太差或者全盤照抄,那就身敗名裂,被鄙視一輩子。

當今社會對文化版權越來越重視,所以千萬不要抄襲作品,否則既丟臉又傷錢。如果出現暗合今人一模一樣的詩句(文化相同、語言基礎相同、教育相同、再加上遇到的情境一致),最好就是棄用。開闊自己的思維,重新再作佳句。

而遇到與古人暗合的情況(什麼都不同,可能性非常低),那我們就要考慮是否能在這一句之後發揮出更高的水平,結合新的時代,讓這個句子產生新的信息增量,重新輝煌起來。如果你有這樣的水平,估計老祖宗不但不會介意句子暗合,可能還會感激你讓他的句子重獲新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承認巨人,別人並不會否認你的成就。

這裡還牽涉到一個使用的問題,如果是自娛自樂,怎麼用都沒關係。如果是發表,就要三思了。古人當然不會找你來要版權,現在不很多人用古詩來打廣告,整首整首地搬都沒事,為什麼有一句反而不行了呢?

整首搬是堂皇大氣地說我不會,我就用古人的,怎麼著吧?——不能怎麼著。

如果是一首裡面有一句,那就是想欺負別人沒讀過,用古人的句子來展露自己的才華,因為商用目的就是給人看的——這就屬於偷雞摸狗,會出現形象方面的無形損失,這是划不來的。

所以,就算不是抄襲,還是棄用,重新寫過吧。

寫得不好不要緊,那麼多大師都寫不好,怕什麼?


梧桐樹邊羽


偶爾一句,只要化用的好,未嘗不可!

《少年遊》

倚馬仗劍走天涯,常伴樽酒浮世誇。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松間棲月逐寒影,晚來風荷催夜殺。

半生離苦如夢亂,南雁思歸不見家。


青陽帝君


今人詩作有一兩句與古人詩作一模一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你讀過沒讀過,一律視同讀過,但與是否抄襲無關。

今人詩作有一兩句與古人詩文句子完全一樣或類似,理論上是允許的。完全一樣叫借用,有些類似叫化用。

但借用化用是有前提的。

如果借用化用所表達的情感或意境,能給人有不一樣的感覺,那麼這個借用化用就是成立的,如毛主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的情感就和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完全不一樣;

如果借用化用能推陳出新,而且給人以“更上一層樓”的感覺,那麼這個借用化用就等同“妙用”,更加為人稱道,更讓人嘖嘖稱奇。如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化用南北朝庾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句子而來。很明顯,王勃化用前人句子,在意境上達到了進一步的昇華,成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但是,如果借用化用前人句子意思全無變化,改了一倆字,也無突破,痕跡明顯,這就構成抄襲嫌疑,實不可取。

更有甚者,所謂借用化用,不僅沒有提高,反而破壞了原句意境和韻味,那就是典型的邯鄲學步,拾人牙慧,讓人不恥和笑話了。後來者千萬要注意,謹慎操作啊!

所以借用化用,雖不能突破,但至少要將原句完全融入自己作品中,沒有顯著痕跡,才不致授人話柄。


雲卷飛山


本文擬用(科技)《專利法》、《著作權法》,審視該詩作侵權疑案。不僅為了回答該提問者的問題,更希望藉此能夠給有志於創造發明的科技工作者,撰寫學位論文、學術論文、科技專著的寫作者,文學、文藝領域的筆耕人,提一個醒。

有人問“ 如果我作的詩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算抄襲嗎?”不少人已經從詩作的角度給出了回答;但應當說,都缺乏法律依據,不具備法律意義。本文希望藉此案例,普及一下(科技)《專利法》、《著作權法》,以提升科技界、文學界、文藝界的知識產權維權意識和規避技能。

應當說,《專利法》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發明與先進技術,比境外各國的總和還要多;但是由於沒有《專利法》保護,老藝人、老匠人唯恐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只能在臨終之時才對一個兒子口耳相傳,既根絕了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又存在老者尚未傳人就去世使先進技術失傳的可能。為鼓勵、保護和推廣發明創造,促進科學技術進步,適應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制訂了《專利法》。

美國W•G•克赫爾德等人合寫的《工程師必讀叢書》中介紹過一個典型案例,甲公司為了開發新產品,投入資金,經工程師與開發小組的努力,研製出性能良好的新產品,投放市場,經濟效益相當滿意;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對乙公司的研製生產狀況一無所知,乙公司在他們投放市場之前,先他們一步申請了專利,於是向他們發出侵權通知,一場法律訴訟開始了。最後結果是,甲公司不僅白白地投入研製的人力物力、停止生產與銷售,還要支付一大筆侵權罰金。

避免上述知識產權侵權案例發生的方法有,事先查詢避免侵權法、事後查詢繞彎子規避法。為避免侵權或為了繞彎子規避侵權,在投入研製之前,最好通過聘請(付費)專利律師,通過專利檢索的方式,掌握哪些過期的專利和仍在受保護的專利內容可能適用於你的新項目。其實,專利檢索費用一般不高於你的盲目研製費與侵權訴訟費之和。過期的專利可以免費大膽使用而不侵權,當然要注意原專利申請人近期又有專利申請正處於審批階段,所以使用過期專利時最好在某個地方變換一下設計。即使對於那些與你的研製工作容易發生維權麻煩、並且仍然還保護期以內的專利,也應當具體分析它的專利權項的寬窄;如果你使用的技術在人家的專利內可以找到,但未列入受保護的專利權項,你可以大膽使用,而不侵權。順便問一句,律師是幹什麼的?你可能說,是維護法律的;外國人說,不對,律師是鑽法律空子的!

《著作權法》的執行法中指出抄襲的形式包括,原封不動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複製他人作品的行為稱為低級抄襲,改頭換面地將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成分據為己有的行為稱為高級抄襲。對於抄襲認定,不受使用的是他人作品的全部還是部分、有沒有得到外界好評因素的影響。

藉著這一問題,說了一些當今知識產權保護這個門話題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現在回到這個詩作問題的本身,如果你是引用、借喻、反其意而用之,不算抄襲;如果原意使用,即使是巧合,仍然屬於抄襲。

下面兩圖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梁瑞林


我認為這種概率太低了,古詩與現代詩其格律、詩韻、意境等大不相同,時代背景也不相同,社會、生活、環境各異,對人、景、事物的視覺和感觀思維方式不在同一起點,如果恰巧有一句與古人的一模一樣(沒讀原詩),那充分說明你的文學底蘊深厚,對古詩的閱讀量可以說超乎想象,因為只有對古人寫的詩融匯貫通,深磚細研,領會其精神實質,掌握脈絡精髓才有可能寫出與古詩一模一樣的句子,不過這種偶然性幾乎為零。

正如世界上的樹葉沒有兩片是相同的,這也猶如人的面孔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如有雷同,純屬虛構,除非克隆技術普及後一切皆有可能,但也不可否認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反正就本人這點兒學識,恐怕至終也不會寫出來的。

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人,不同背景,產生不同的作品,假如歷史上沒出現過四大名著,讓今天的作家去寫,肯定是不會寫出來的,既使你有再大的才學,再聰穎的智慧,也是枉然。社會環境,人文精神,價值取向,決定著詩人的靈感和作品色彩。

有些古詩名句,表面看上去通俗易懂,有的接近於現代的白話,但其意境、構思、想象是今人難以做到的,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有這些流傳下來的古詩佳句,只可意會,不可再生,這都是那個時代的標記和刻痕。當然,若真能寫出與古人一字不差的詩句,那就不能算是抄襲,前題當然是沒讀過原詩,不過問題是沒讀過原詩的佐證在哪裡呢?


不忘初心ZCJ


如果作的詩有一句和古人詩句一模一樣!雖然你沒看過這首詩,是巧合地與古人想一起了!雖然你問心無愧!但別人看了是怎麼想的你知道嗎?別人認為你是引用,再就是抄襲!特別是對對聯,最容易與別人對出的相似或相同!只要人家佔了先,就是你的原作,寫出來也沒有意義!(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曹操寫一篇文章,讓別人鑑賞一下,可這傢伙(好象是左慈)很聰明,忽悠曹操,說這文章早就有了,我就能背誦,他真的憑過人的記憶背了出來!曹操直接把自己的原作品給撕毀了!古人就有這樣的個性!我們就應該從中得到啟發吧!


一綹春風79682225


當然不算,即使你看過用了一句也不算抄襲。只能說是引用,因用詞的環境不同意境也有所區別。

現在的許多經典詞語比如成語不都是古代的詞彙借用嗎,蘇軾的的(燈火闌珊處)有許多人曾經使用過。只要使用恰當不會影響作品的質量。也不會給人以抄襲的有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